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的改革主要包括:(1)重视教育观念、理念的更新,从建设精品课程的高度审视专业特色课程的地位与内涵;(2)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与拓展;(3)考试制度及方法的改革。
医学成像与影像处理是一门关于图像和视觉的课程,课程本书与人体生理密切相关,合理编排教学内容即易于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目前我们已构筑起将讲授、讨论、作业、论文和制作等有机地结合,全方位、立体化、多视角的新型教学模式,在授课过程中我们充分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医学成像现象,将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和途径有机地结合,通过大量的医学图像、手术或成像、放射治疗等的视频信息、演示软件、网上资源、实物道具等手段,开展案例式、交互式、情景式等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
另外,优化教学模式,通过教师讲授(基本性、关键性内容)、学生自学(数学推导,应用性、拓展性内容等)、集体讨论(生理基础、前沿的研究与应用方向等)、小组合作(自由组合、自选题目,合作完成一篇综合性设计或综述、论文)等灵活多变、有机结合的多种方式,既帮助学生切实弄懂和真正掌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帮助他们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又引导他们积极思考、主动学习,给他们留出综合运用、研究性学习的发挥空间,鼓励他们自己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努力做到因材施教。
教材编写
自编教材富有特色,反映了高的教学水平和编写技能,体现了基础性、系统性和先进性。
(1)注重基础。教材编写的特色是强调基本概念和方法,从最基本的概念开始讨论四大成像和图像处理的机理,对具体设备的讲述则相对简略,因为具体的仪器设备会更新换代,但成像和图像处理的基本方法则不容易过时。
(2)内容系统。完整系统地讨论医学临床上最常见的四大成像和图像处理的原理,涉及相关器件、材料、算法、药物,描述对图像性能的评价,给出最新发展与趋势。除此之外,教材对目前成像与图像处理领域的研究热点如分子成像、功能成像进行简要介绍,作为最后一个章节供各学校根据情况选用。
(3)通俗易懂。教材的论述是自完备的,只要经过大学二年级的数理训练,读懂本书应该不存在知识盲点。编写过程注重论述的来龙去脉,方便自学。
(4)难易适中。尽管本教材注重基础,尽可能从定量的角度说明问题,但对过于繁琐的理论推导则大多舍弃,只给出最终结果,以免喧宾夺主。如果读者需要了解某些结论的来源,可查阅相关文献。
总之,教材内容兼顾经典性与现代性、基础性与前沿性,兼顾成像与图像处理,兼顾专业应用与一般应用。
实践教学
十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表明,在《医学成像与影像处理》类课程建设中,应特别强调实践环节。本课程采取了如下措施:
(1)对于基础性实验:课程实验中的基础部分,实验内容为巩固相应章节内容而设,但仅提出设计要求,硬件类实验不提供具体电路,信号处理类实验不提供示范程序,学生根据要求自行设计电路参数,或编写处理程序,然后进行电路连接、调试或程序调试。
(2)设计研究型实验:任课教师给学生安排一些设计性研究性的题目,要求学生完成从方案确定、元器件的选用,到电路的制作、调试等环节,并写出实验设计报告。如 “CT图像的重建算法仿真研究”实验,学生在学好相关CT图像重建理论的同时,还要对图像处理有一定概念,在此基础上,由学生根据重建理论,编程实现对一个仿真模型的投影取值,再通过不同算法实现图像的重建,包括普通反投影算法、滤波反投影算法和扇扫描的反投影算法等。在滤波反投影算法中还可对不同的滤波函数进行重建图像的评价。研究型的实验教学形式增加了学生主动思考成分,培养了学生动手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将来从事相关研究打下了初步基础。
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在教学中,一方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另一方面也要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设想多种方法帮助学生开拓思路,激发潜能。在教给学生专业知识和学习方法的同时,全面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另外,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创造力。设计了以实践、创新为导向的一系列教学活动,如让学生参与到演示实验中、学生自行提出和完成创新设计实验、学生上讲台用PPT讲授课程部分内容、让学生以教师的形式提问、让学生出题、让同学参加网站建设等,促进学生的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潜能。也使学生成为课程建设的重要成员。
与时俱进
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断改进或更新,及时吸收本领域的最新成果,利用本课程组科学研究方面的优势,将自己的科研活动与教学内容密切结合,例如近年迅猛发展的功能成像及分子成像技术,都在教学内容中有所体现。另外,本课程组与国际学术界联系广泛,国际医学影像专家如王革等,都曾来校讲学,用反映学科前沿的学术报告作为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
版权所有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医学成像与影像处理》课程组 2013 设计维护:西安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