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朝政:一段软实力的故事

编者按:为了深入实施大学文化建设计划,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存西电历史,弘扬西电精神,挖掘西电红色文化资源,提升校园文化建设内涵和特色,充分发挥文化育人功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振西电人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担当,凝聚传递发展正能量,为深化综合改革、创建一流大学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良好的文化氛围,党委组织部、党委宣传部、机关党委、离退休处、档案馆、图书馆、人文学院、校友总会等单位联合,主要面向离退休老同志和校友推出“讲述西电故事、留存西电记忆、传承西电精神、弘扬西电文化”等征文、访谈等活动,得到许多老同志的积极响应和支持。为此,我们特开设“西电往事”栏目,对征文、访谈的内容进行选登,稿件内容仅代表作者(受访者)本人的观点。欢迎广大师生积极投稿,可发送邮件至hqmd2014@126.com。联系人:吴华,联系电话:81891716。



文化是实力,叫做软实力,别小看这软实力,一些西方国家,将他们的意识形态,通过文化这个软实力渗透到其他国家,慢慢的就让这些国家改变了颜色。

在我们国家,在各个单位,也存在文化软实力,只是不这样称谓,一般都说成是文化氛围。一个国家,一个单位要想创造业绩,没有强有力的文化软实力是万万不行的,文化软实力,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学校开展了“讲述西电故事、留存西电记忆,传承西电精神、弘扬西电文化”征文活动,这让我回想起了上世纪60年代,发生在我校实习工厂一段关于文化软实力的故事。

我曾经在实习工厂做过宣传干事,实习工厂的厂址虽早已荡然无存,但发生在那里的人和事却常常让我想起。

实习工厂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过程,始终显示着它是一个生机勃勃、团结友爱、不断奋进的战斗集体。这除了学校的正确领导之外,是与这个厂充实的文化氛围密切相关的。工厂的主要领导大都是现役军人,而工人全是普通百姓,但军民平等,官民一致,一直是工厂的良好厂风。上世纪60年代初困难时期,厂领导和工人一起骑着自行车,远奔渭河草滩开荒种地,克服暂时困难的场景,让人联想起了当年的“南泥湾”,这种艰苦奋斗的精神,永远让人感动。

一次,工厂全体人员去学校大荔农场劳动,厂政委任德威肝疼,他却爬在地上,一手压着肝部,一手和工人们一起拔草,这情景好似一幅历史影像,永远让人难以忘怀。工厂领导一直重视对工人的文化教育和技术培训,派工人出去参加技术观摩活动是常有的事;副厂长刘风中多次在厂内开办文化学习班,不断提高工人文化程度。后来他又在工厂举办721工大,以此提高工人的文化和技术素养。现老校区原工厂所在地的西山墙里还留有721工大教室仅存小楼,这大概是实习工厂稀有的遗物了!在那信息传播渠道极少的年代,为了开阔工人的知识视野,工厂当时规定,每周二中午全厂人员提前20分钟到厂进行集体读报。为了活跃职工的文化生活,工厂经常开展多种多样的文体活动。当时是每周6天工作制,每周六下午全厂人员4点半提前下班集体学唱革命歌曲,逢年过节定要举办文艺晚会,木工马师傅的魔术、张志廉的独唱都是保留节目。除此之外,工厂还以厂部、各车间(有6个车间)为比赛单位,经常组织象棋、篮球、排球、乒乓球比赛。工厂四合院中有个球场,还不时邀请友邻单位来此进行篮球、排球比赛。每逢学校举办运动会或召开文艺晚会,工厂都与各部系平级,组织参赛队伍,排练文艺节目积极参赛参演,学校的篮球、足球、乒乓球队里,不乏工厂的优秀运动员。机修钳工朱可义师傅的外号就叫马拉松,他参加马拉松比赛是在全校享有盛名的。厂里自编自演的文艺节目去学校演出,受到多次好评。

丰富多彩的文体生活,是一种文化启迪,也是很好的精神食粮,它陶冶了职工的情操,激发了人们的工作热情,增进了人与人之间的友情。那个时候人们很讲究团结互助,按规定领到的稀有副食票,自己往往舍不得食用,见谁特需就会毫不犹豫的送给谁,人际关系十分融洽,很少有是非恩怨。这种浓郁文化氛围,是实习工厂不断创造业绩,圆满完成教学、科研、生产任务的可靠保证。

用现在的理念来认识,这些就是实习工厂的文化氛围,也就是这个厂的一段文化软实力。时代在进步,我们适应新的文化形态,也常常回忆起那些过去的事情,回忆是老者常有的思想活动,回忆能带来甘甜,但回忆不是一味的怀旧,而是从中提取正能量,让我们更好的走向未来!

李朝政简历:

李朝政,1936年12月出生,退休干部,工程师,中共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代表。退休前,曾在我校实习工厂、管理与情报工程系、成人教育学院等部门任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