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延绵着中国高校最长的红色根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校友事务与对外合作处

西电故事 | 延绵着中国高校最长的红色根脉

西电发源于红色革命根据地,经历过长征精神的洗礼,延安精神的滋润。拥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和独特的红色基因。可以说,“姓党、爱国、为民”是学校始终秉持的生命特质,从中孕育铸就了“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求真务实、爱国为民”的西电精神。“与共和国同行、与民族复兴伟业同心、与国家战略需求同向”是西电坚定不移的道路航标、文化之基和力量源泉。面对长期以来西方国家的技术封锁,西电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独立地创建起了电子信息学科和专业门类体系,开辟了我国独立自主发展IT学科领域和体系性进行人才培养的先河。

下面小编将从几个故事展开大家对西电的印象

第一个故事:王诤与半部电台起家的西电故事

/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国家记忆》关于王诤的纪录片片段/

王诤,原名吴人鉴,江苏常州武进县人。1928年初,王诤在苏州工业专科学校毕业后,考入南京军事交通技术学校学习无线电技术。先后在国民党军第九师、五十一师、十八师任无线电台话务员,军衔先少尉而中尉。学业优异的他,还没毕业就被蒋介石纳入麾下,参加第一次围剿红军任务。岂料中央红军第一次反“围剿”就取得胜利,而王诤所在的18师全部被俘,师长张辉瓒(zàn)被红军活捉。第一次反“围剿”还缴获了敌人的“半部电台”。之所说是“半部电台”,是因为电台的发报机已被砸坏,只保留了一部完整的收报机。而这“半部电台”,成为我军历史上最早的无线电通信设备。有了电台,自然还得有会摆弄它的人。当时,王诤等人毛遂自荐,自愿留下当红军,成为我军最早的无线电通信人员

富有战略眼光的毛泽东、朱德获悉缴获敌人“半部电台”并俘虏了一批无线电专业人员的消息后,喜出望外,决心以“半部电台”起家,创建红军的无线电部队。1931年1月3日,毛泽东、朱德在红一方面军总部接见了王诤等4名参加红军的电台技术人员,毛泽东勉励他们说:“欢迎你们,欢迎你们当红军。无线电是个新技术,你们学了这门技术很有用,也很难得。现在你们参加了红军,就要把这些技术用来为农工服务,希望你们为建立红军的无线电台努力工作。”朱德指着缴获的“半部电台”高瞻远瞩地说:“无论大小电台和武器装备,凡是白军有的,红军也一定会有。不要看现在的苏区还小,将来全中国都是我们的。”首长们充满信心和期望的教诲,王诤铭刻在心。

成立不久的红军无线电队里,刚刚被任命为队长的王诤亲自上机操作,利用那部只能收听的残损收报机,日夜监听着敌军的动向。在第二次反围剿战争中,当时王诤监听到这样一条情报:

敌师部说:“我们现驻富田,明晨出发。”

吉安留守处的敌人问道:“你们到哪里去?”

敌师部回答:“东固。”

这条重要的情报立刻送到了毛泽东和朱德的手中,他们根据侦测来的敌军到达时间、地点、番号和部署,连夜调动部队,集中优势兵力,在敌人必经处设置了伏击圈。在毛泽东和朱德的指挥下,红军将士奋战15天,横扫700里,以歼敌3万余人,缴枪2万余支的辉煌战果,取得了第二次反“围剿”的胜利。

在敌人严密的包围中,部队要经常行军作战,在这样极其艰苦的条件下,王诤亲自担任教员,动手制作训练器材,他们用木块、铁片制作电键,用废旧铜线制作电码训练器,在短短4个月的时间里,就为我军培养出来了第一批无线电通信技术人才。从此,他全身心地投入到创建中央苏区和红军无线电通信的事业中,为反“围剿”战斗提供了情报和通信保障,也为红军长征胜利立下了赫赫功勋。四渡赤水,为实现毛泽东“声东击西”的作战意图,王诤以单部电台伪装“总部发报”,诱使敌人信以为真,让红军一举摆脱几十万敌军的包围圈……毛泽东利用王诤提供的有效信息,声东击西,跳出了十万多人的包围圈,传为佳话。

到达陕北后,王诤率领军委三局奉命完成了与共产国际的无线电通信联络,同时恢复了与红二、六军团的无线电联系。他确保我党我军通信网络畅通,还负责筹建了我党第一座广播电台,并开创了根据地的气象事业。在党中央转战陕北期间,他创造性地构建起无线电通信联络网,为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突出贡献。新中国成立后,他又为发展我国电子技术和尖端科学作出了不懈的努力。

上面这段传奇经历,是西电“半部电台起家”的由来。可见西电是从战火硝烟中诞生的。祖国需要它,它便成立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