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荻辉:我的外语人生

 编者按:为了深入实施大学文化建设计划,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存西电历史,弘扬西电精神,挖掘西电红色文化资源,提升校园文化建设内涵和特色,充分发挥文化育人功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振西电人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担当,凝聚传递发展正能量,为深化综合改革、创建一流大学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良好的文化氛围,党委组织部、党委宣传部、机关党委、离退休处、档案馆、图书馆、人文学院、校友总会等单位联合,主要面向离退休老同志和校友推出“讲述西电故事、留存西电记忆、传承西电精神、弘扬西电文化”等征文、访谈等活动,得到许多老同志的积极响应和支持。为此,我们特开设“西电往事”栏目,对征文、访谈的内容进行选登,稿件内容仅代表作者(受访者)本人的观点。欢迎广大师生积极投稿,可发送邮件至hqmd2014@126.com。联系人:吴华,联系电话:81891716。

我为什么从教英语

我于1959年8月从上海高中毕业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电信工程学院电信工程系”(即2系)592班1组无线电专业,我是学校从张家口搬到西安后的第一届新生;1960年8月调入2系591班1组,同年12月被抽出来参与教师们编写晶体管教材,于1961年2月编入2系1科591班1组。由于1960年学校大发展,各类教师严重缺乏,于是从二年级以上抽调尖子学生立即当基础、专业基础或专业课老师,我于1961年5月12日上课时抽调出来当“无线电发射机课”见习教师,当时18岁半。后来由于中苏关系破裂,中央军委要求(哈)军工、(西)军电立即尽量从俄语教学改为英语教学,而学校没有那么多英语教师。我的英语老师说我英语学得好(我在高中学的外语是英语),于是在1961年7月初领导就将我从专业教研室借调到当时的训练部外语教研室当英语教师至今(尽管自己不愿意,领导批评说“你要好好学习雷锋同志愿做小小的螺丝钉”,当然军人必须服从命令)。1981年至1982年,电子部派我去日本东京参加了国际电子班学习。1982年回国后就让我当了基础课部外语教研室主任。1985年至1999年任外语系首任主任;1999年至2002年任人文学院首任院长。我创建了我校的科技英语本科专业及其硕士点(现在该硕士点改称为“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建立了“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科技英语研究中心”。我于2007年退休。现任“陕西省研究生外语教学研究会”名誉会长。

由于受到人民解放军这个革命大熔炉的熏陶,以及毛泽东思想的哺育,遵循西军电老政委王赤军将军所提倡的“活着是‘军电’的人,死了是‘军电’的魂”的教导,养成了艰苦奋斗能吃苦、一心为教学、为学校的精神。当时学校每年要教师学习毛主席的著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文艺要为工农兵服务,我想我就是要好好为学生服务,如何让他们尽快掌握好英语这个工具,这是我一生的追求。同时毛主席的“老三篇”以及“矛盾论”和“实践论”为我处事、做人及业务学习指明了方向(即要树立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思想、业务上要精益求精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和教学水平、学习上要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工作中要团结同志)。

我是怎么学习英语的

我上学时西军电学英语的同学很少,只是“一小撮”。老师基本上是解放军外语学院刚毕业的学生,上课时在黑板上写几个生词,不怎么讲语言点,让自己看。由于学习材料是学校自己编的专业文(如变压器、放大器、阴极射线管等等),根据中学学的语法知识和大学学的科技知识连蒙带猜地学习,到1960年初,每人发了一本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小词典。所以当时英语老师告诉我的领导,说我英语学得好、每次考100分,其实是“腹中空”呢。上学时根据学校要求每天出操后就要“早读外语”半个多小时,我是读课文、背单词,写成小卡片,一面写英文,一面写音标和汉语解释,放在上衣右上兜里,今天拿出来背会后就放入左边上衣兜里,过几天再从左面兜里拿出来看看,若忘掉了就又放回右边兜里。

我在中学就是对开设的每门课都尽量学好,但是并不喜欢文科,当时社会流传着“学好数理化,走遍世界都不怕”。我特别喜欢无线电,觉得它很神奇,高中时就参加“无线电业余小组”,几个同学一起按照“无线电”杂志上的线路图试做了手提扩音器,给体育老师用。我花5毛钱买了一只“矿石收音机”,每天晚上睡觉时听听,只要在窗外挂根天线就行了。

我是怎样教英语的

我到西电时,原来学校里有“外文教授会”,后来撤消了,教师分到各系。自1962年初又组建了“训练部外语教研室”(叫训练部3室;1室是军事教研室;2室是体育教研室;4室是数学教研室;5室是物理教研室;6室是制图教研室;7室是电路、电磁场教研室;8室是电子管、脉冲教研室;9室是电机教研室)。当时大量的是俄语教师,在西安市各高校中可以说是最强的,但英语教师就太差了。西电的英语教学大致有以下几个阶段:

(1)62年至65年的“西军电”时期

当时全国没有统一的英语教材(俄语有,那是同济大学一位教授编的),各自为阵,我校是教师们编了一些阅读教材,基本上没有多少语法内容,文章都是从专业书上选来的,我校印刷能力很强,西五路的中国人民解放军7226工厂原来是我校的印刷厂(我校转地方后它归属兰州军区了)。我校转地方后又建立了一个小的印刷厂。我们上课时有时是靠已知的科技知识猜的,主要是语言知识匮乏。教师们每天早晨要去看看学生的“早读”情况(在教室里或在野外——当时是农民的田地,就是现在的南院家属区那片土地)并解答学生的问题。班主任和指导员也去巡视的。我在教学中不时地记录学生犯的错误,就想要找出一条路子来,使学生能较快地掌握英语这工具,我不断地把我的研究成果和体会在上课时放进去,看看行不行,若不行就再研究修正。

1964年国家有了上海交大外语教研室主任淩渭民教授编的一套英语教材,其中有了一般的语法内容了。国内以及我们教研室也开始改革教学了,开始试验用英语讲课。可是到1965年下学期末,中央军委就要求军工、军电全体师生员工到农村、工厂搞“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简称“社教”),因此65级的同学只在学校学了半年,接着就是文化大革命了。后来这些同学在文革中“复课闹革命”期间及文革后开的“助教进修班”里“回炉”了一下。

(2)1966年至1977年文革期间

文革中搞了很短时间的“复课闹革命”,当时根据我已经积累的资料,我就想起了自编教材,从字母教起的,想把自己的教学体会及研究成果写进去。后来学校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学校就不开俄语课了,俄语老师改教英语(当然大多数经过一段时间的在校进修)或日语(东北籍的老师,他们在日伪时期学过日语)。当时教研室领导让几位科班毕业的英语老师编写了一本教材,他们的教材允许铅印,而我是无名人士(当时我在教研室里是年龄最小的),又是杂牌军(学电子的),被人看不起的。有一次我根据我国著名英语专家书籍上讲到的,对一位老教师提出他出错的地方,他不接受反而说我骄傲。我编的教材只能油印,不过,还是有几位老同志使用了我的教材,认为我的教材好。几个月前1751班回校聚会时同学们还一致认为我的教材对他们后来的工作很有好处。在1975年上半年,学校把基础课教师(数学、物理、英语等教师)都下放到各个系里去了,小语种老师、打字员等与室领导留守在“教务部(即部队时的训练部)。在这阶段我全面试验了我的“功能图法”、“试探法”、“公式法”、“对比法”、“归纳法”等对理工科学生和技术人员易学、易懂、易掌握的一整套方法,得到了学生的肯定(对基础弱的同志特别有用)。从而为我以后编写教材打下了基础,后来我相继出版了可供读者自学或作为教材的四套初级和中级“科技英语教程”(共11本)。

(3)1978年至1985年

在打倒“四人帮”后,我从无锡开门办学回校,回到102室。在李纪澄教授的提议下,我给室里的老师们讲科技英语课,同时用一本国家推荐的英文版的书,一周由陆心如教授讲科技内容,一周由我讲那部分里面的语言点,效果比较好。后来3系、5系分别让我给教师们讲科技英语,由于效果好,最后由人事处组织让我晚上给全校老师开科技英语课。新校长上任后,把基础教师统一回归到“基础课部”了,我也回到了“外语教研室”(我要留在通院的请求没有得到同意)。

在1977年开始正式高考后,全国新编了统一的教材,内容比较浅。到1985年国家开始搞4、6级考试了,有了统一的教学大纲,学校让我搞了个科技英语录像带,给本科三年级学生学的必修课,由于缺乏教师,只能各系轮着到主大楼5楼看录像,虽然看录像效果差一点,但还是有作用的,如2008年一位2系毕业生给我的邮件(他去年告诉我说现在在英国学习):

敬爱的秦老师,您好!


我是西电96级的本科生,目前在中国科学院读博士学位。近来回顾了自己从上初中以来的英语学习过程,发现印象最深刻的英语老师都是西电的老师。

具体一点,您的科技英语是通过录像与科技英语教材来教的。我从您的录像与书中受益很大,特别是上大学时结合您的书与录像自己读了几本厚厚的专业著作,分别是电路分析,信号与系统,电磁场理论。在本科毕业时我就已经习惯阅读英文原著与科技论文了。今天看来,真是受益匪浅呀!

冒昧打扰,还请您谅解。

祝您工作愉快,身体健康!

学生: 张鸿燕

大约在十年前,由于录像带坏了,由各系承担此课,用我的教案上课。所以教务处让我给教师们用我的教案上了培训课,实施两年后据说效果不佳而停开了(已知电院的杨刚教授讲得很好的;原5系的几位老师一直坚持在开着)。我建议用我校出版社让我新编的“电子信息类专业ESP”,它是专业文与系统语法内容相结合,对学生过渡到阅读自己的科技文是很有用的,它是起到从普通英语转向科技英语的桥梁的作用,目前由各系专业教师上的那种各系自己编的科技英语教材,使学生在语言上提高不大,因为多数专业老师对教材中语言点的寻找和讲解能力是不强的,应该由外语学院科技英语硕士毕业生利用我的教材来上课。上完此课后再上各系的科技英语课。

(4)1985年至今

由于从1985年起要搞英语4、6级统考了,保铮校长非常支持英语教学,自1985年起每天从每节课挤出5分钟,使得每节课从原来的50分钟变成了45分钟,规定早晨上课前早读30分钟。开始几年搞得很好的,每个班的辅导员要到宿舍和教室里去查看的。遗憾的是现在实施得很不好,特别是北校区研究生不少成了睡懒觉的时间了,就这样第一节上课还有迟到的,没有看到校内朗朗读书声。

1985年我校出版社成立,第一任社长就是李纪澄教授,他就预测了5本书要打响的,其中有我的一本处女作,因为他自己体会到我讲的内容很好。该书出版后,省科技干部局与我校当时的“继续教育办公室”用我的录像带在西安电视台组织了“陕西省首届科技英语电视函授班”,受到了社会上的高度评价,这就坚定了我朝这个方向继续钻研下去的决心。现在全国有好几套教材供选用,每套有精读课本、快速阅读课本、听说教程等,还配有教学光盘。刚开始时教育部请英国专家根据我们的教学大纲编了一套教材“Modern English”,各校试用后均把它淘汰了,它对难的地方没有讲解,容易的地方大量注释,关键还是不了解中国学生的情况所致。现有各套教材的主要问题是编者均没有阅读科技书刊的体会,及对“中国学生今后工作中需要什么?重点应放在哪里?他们的难点在哪里”等等,心中无数,所以总体上学生不怎么喜欢。因为学不到为他们今后工作所需的实用知识,所以上课积极性不高(研究生也是如此)。

现在国家要求减少学时,要改革英语教学,要开出一些实用的课来。实际上外语界早就看到我国外语教学的问题,许多大学主要围绕考4、6级,从而形成了应试教学。当然我们对4、6级考试不能彻底否定,关键是不少考项不实用,大多通过考试的学生既不能说也不能写,所以早在大庆会议上就有呼声强烈要求取消它,但考虑到经济利益,所以现在成为开放式的社会考试了。中国科大外语系领导对我说,他们新生一进校就多数通过4级了,他们感到要失业了。我就叫他们从一年级起开设几门科技英语课,他们觉得很好。

我能够忠诚党的教育事业,一心扑在教学上。我虽然体质较弱(上课时曾晕过多次),但我总是勇于担任教学任务,往往是课头多、学生多,任务重,从大专生到博士生都有我的教学任务,我认为这是一种锻炼、是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能力的好机会。1961、62年我教了近200学生,他们的作业每次每本都批改,同时记录下错误的地方,不断研究解决学生出错的原因及努力找出解决方法。有一次在图书馆看到一本好书就把它整本抄下来(当时没有打字机,更没有复印机);把一些好材料我自己刻成蜡纸油印给学生阅读。经过几十年的艰苦研究和实践,形成了自己一整套独特的、容易为理工科学生掌握的教学方法及教学内容和教材,深受我校学生以及研究所工程技术人员和各类读者的欢迎。

上世纪90年代我校博士生们把我教的英语称为“秦氏英语”。我认为学生主要是从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考虑的,我讲的许多内容是我的独创,而且特别适合于他们的所需;而我的教学方法(功能图法、公式法、试探法等等)都是由于我是工科学生出身,知道这样使理工科学生易于接受和掌握,这也是其他书籍的编者不可能体会到的。这些方法对基础薄弱的学生特别适用,包括大专生、夜大生。

我上课认真,辅导耐心,师生关系好,如1985年底教务处让学生无记名给老师打分,通院851班我所教过的学生竟然每位都给我打了100分。我被学校评为“主讲教授”、校首届“特级教学名师”和校“师德标兵”(两次)的称号。我获得了“电子部先进教育工作者”、“电子部优秀教师”、“陕西省优秀教师”(两次)、“机电部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以及“陕西省劳动模范”的荣誉;1992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还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一项(集体),省部级二等奖五项,校内一等奖多项。

我是怎样创建科技英语专业的

1985年学校成立了外语系,由于当时清华大学、北航、上海交大、西安交大、上海机械学院、华中科技大学、华东化工学院等院校都开设了科技英语专业,根据我个人的知识背景,校领导确定开办科技英语专业,我决心要办出有我校特色的科技英语专业,为学校增光。在外语系刚成立之初的几年是我最艰苦的“创业”时期,一切从头摸索,既要确定我们与外语院校有所不同的、体现我校特色的教学计划和课程安排,又要在承担繁重教学任务同时逐渐编写出具有我校特色的教材,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我们终于办成了国内名副其实的科技英语专业,其特色明显,获得了国内英语专家们的认同(有的学校仿照我们的模式、采用了我们的教材开办了科技英语专业)。

由于我来自1系,学过1系的大致课程,所以我确定的主要科技课就按1系的一些课开设的(当然学时少一些、内容简单些),而科技英语课是按我研究的领域设置的(科技英语语法课、科技英语写作课、科技英语阅读课等),这些就是与其它大学的科技英语专业最重要的不同之处,所以清华大学的宁永成教授一定要让我协助他翻译他的专著。

科技英语的特点是要展示出科技英语的语法和写作特点,要给学生介绍英美科技人员所偏爱的一些句型,而其它大学的科技英语专业就没有我校的这两门展示科技英语最关键特点的特色课程(如清华、交大、西工大等等),英国语言专家提到科技英语的特点时最关键的是要了解科学家们所偏爱的那些句型,所以我的这两门课的研究成果处于国内领先地位(我是通过我阅读了大量科技书刊时研究、体验、归纳、总结出来的,所以许多内容在其他同类著作中是没有的),由此科技英语语法一书被教育部评为国家精品教材(当时我校有三本十一五规划教材被评为国家精品教材——樊昌信教授的“通信原理”、梁昌洪教授的“计算微波”和我的“科技英语语法”,现在在网上仍能查到),而我的科技英语写作也得到了广大读者的高度赞扬,如:我国著名的有机化学家、清华大学的宁永成教授来信说:“我拜读了您的写作书收获很大。这一段时间以来,我一直关心这方面的书,也陆续买了一些,相比之下,您的书内容简练,切中要害,对提高科技英语写作水平收效最大。”上海浦东一位退休的、搞工科的陈寄炎老教授来信说:“窃以为本书是同类书籍中出类拔萃者,实非一早一夕之功,应广为介绍使更多读者得益为好。”2014年初,大连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的艾米娜老师来电说:“秦老师:您好。下个学期我将讲授科技英语写作,拿到《科技英语写作高级教程》教材拜读后,感觉教材编写的真的很好,凝结了您多年研究的心血,感谢您把这么好的东西奉献给读者。”一位名叫杨清凌的同学来电说:“秦教授:您好!我是成都信息工程学院的一大三学生,进入大三了,慢慢接触的外文资料和外文论文的机会就越来越多了。于是,就去找关于科技英语的相关教材,在找了大半个图书馆,发现很少能够真真切切地贴近科技一词,基本都是延续以前英语教材的风格。近期阅读了您花费巨大心血编写的《科技英语写作高级教材第二版》大有收益。在国际学术日益频繁的今天,中国需要这样的书籍,来让中国了解他国的知识成就,与别国分享中国的科研成果。我觉得秦教授算是在为中国的科研与外国科研之间开启了一扇越来越宽的门。在此十分感谢秦教授。”

2010年暑假,北京外国语大学作为特聘专家邀请我给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学英语教师讲了一次“科技英语示范课”,深受中国科大等名校老师的好评,认为我所讲内容对理工科学生特别有用而在其它的书中是找不到的,他们纷纷索要我的教案。有的兄弟院校请我去介绍了我们的科技英语课程;有的大学已经用我的教案开设了“科技英语课”。

我是怎样编写《科技英语词典》的

早在本世纪初,段宝岩校长及我校一些著名教授深深感到目前没有一本科技人员使用的实用词典,特别是一些词的特殊用法根本查不到,现有的科技词典只是词义,没有具体的用法及例句。所以大家在校出版社开会研究,让我当主编,我主要编写1900个词的具体用法(由于我不断在看书,现在已经整理了2351个词的用法),教授们主要做录入词条等工作。后来教授们感到没有时间来搞这种累而费事的机械工作,所以我申请让我的几届研究生跟我一起搞,出版社领导同意后我从2001年底开始给我的研究生分配了任务,经过10年的艰苦努力终于搞出来了(在这期间我还写了17本书),目前国内没有类似的词典,我国著名英语专家秦秀白教授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今年也被国家出版总署评为优秀。本来没有出版社愿意出版,我们联系了好几家出版社都不愿意接手,因为出版社都自负盈亏了,出版词典难度大,而且费钱费力又挣不到钱(买的人少;教材都很难销售,除非是大一的教材,它是配发的)。该词典的出版一定要感谢校出版社的新一届领导和有关编辑同志,他们大胆地承担了出版任务,克服了许多困难。

纵观我在西电的一生,经过几十年的拼搏,基本上实现了自己的愿望,为学校做了点滴有益的工作,虽然我被“剥夺”了搞工程的机会,但我已很满足了。

祝愿西电明天更好!

人物简介

秦荻辉,江苏无锡人,19429月生,中共党员。1961年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电信工程学院电信工程系。19855月至19996月任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外语系主任;自19996月起任人文学院院长。兼任陕西省研究生英语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陕西省英语专业研究会常务理事、西安市翻译工作者协会常务理事、全国自学考试英语(工科)命题教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一项、陕西省教学成果二等奖三项。先后被授予电子部先进教育工作者电子部优秀教师陕西省优秀教师机电部有突出贡献的专家陕西省劳动模范等称号。

来源:西电往事工作组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