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第十三次党代会对深化学部制改革提出明确要求,学校要以学科建设为根基,持续深化学部制改革,加快构建一流学科生态体系。今年是学校学部制改革落实落地的关键年。5月10日,学校隆重召开了新一轮学部制改革工作会暨学部主任聘任仪式。会后,副校长张进成就学部制改革工作有关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1.深化学部制改革的背景是什么?
答:优化调整成立六大学部,是学校积极回应国家关于加快新兴交叉学科布局、大力发展基础学科和人文社科学科的重大战略布局,也是激发各学科潜在力量更好支撑优势学科发展、提高拔尖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加快特色鲜明一流大学建设的重大举措。
本次改革是在细致梳理、广泛调研、审慎论证的基础上对学部制改革的持续深化,是学校主动谋划学科发展新格局新蓝图的重要行动。
自学校2018年实行学部制改革以来,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网络空间安全四个学部(简称“3+1”学部)总体上运行平稳,为推动学术资源整合和学科队伍重组、促进有组织科研、加强优势学术力量、增强学科竞争力做出了重要贡献。“3+1”学部制建设期间,学校、学部主任、建设学院、职能部门和相关工作人员付出了不懈努力,学科建设成效显著,特别是在“双一流”建设和学科评估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我们也看到,学部在功能定位、运行机制、政策落实等方面还有不完善的地方,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为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加快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学校在总结试点经验与深入研究论证的基础上,决定实施新一轮学部制改革。2023年底,学校审议通过了《学部制改革建设方案》。
深入推进学部制改革,对夯实学科建设责任、优化学科发展机制、发挥优势学科辐射带动作用、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具有重要意义。
2.此次改革与2018年学部制改革有什么不同?
答:进一步明确学部功能定位,充分发挥学部在布方向、优结构、提质量方面的统领作用,更加有效统筹学科建设资源,推动学科内涵发展。
此次改革在延续上一轮学部学术实体的基础上,经学校反复研究,明确了学部是以相关学科集群为基础构建的学术管理机构,在其学科领域发挥学术指导、规划、评议、咨询职能的功能定位。学院是学科建设主体。本次改革最大的亮点有三个。第一,调整了学部设置。学校在原有学部基础上,优化调整组成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智能与信息安全、电子机械与自动化、基础与前沿交叉和人文社会科学六大学部,实现一级学科全覆盖。每个学部建设若干一级学科,学部统筹学院、实体科研机构和异地研究院的相关学科建设和学术活动。第二,明晰了学部职责。新增了学科方向认定、学位点和专业审议、青年人才培育等内容,强化了学部咨询评议职能。通过深化改革,更好地发挥领军人才的作用,加强学部统筹实效,以求达到应有的学术发展目的。第三,优化了学部组织架构。根据实际运行情况,学部不再设立学术建设委员会和学位建设委员会,成立学部建设委员会。
3.此次学部架构调整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有利于发挥学科优势,有利于统筹学科建设资源,有利于学科交叉与融合,有利于提升研究水平,有利于增强学科竞争实力。
此次学部制改革坚持四个方面的建设原则:
遵循学科内涵,引领一流建设。学科集群布局既着眼当前促提升,又立足长远攒后劲。本轮学部改革覆盖全校一级学科,根据学科属性,相近学科归入同一个学部,相关学院与科研平台集中到同一个学部,发挥资源集聚效应。潜力学科与优势学科根据学科内在联系绑定建设,发挥优势学科“头雁效应”,辐射带动相关学科快速发展,全面加强优势学科梯队培育。
分层分类发展,突出重点建设。坚持非均衡、分层次的发展思路,坚持分类指导、分类建设,坚持“有所先为有所后为”,优化资源配置。强化引领,持续巩固尖峰学科发展优势,强长板、筑高原、树高峰,实现一流学科建设新突破,推动学校跨越式发展。
发挥综合优势,推动学科交叉。通过学部重组,为多学科交叉研究提供更自主、自由的土壤,促进科研力量的联合与合作。“有所为有所大为”,发挥学科交叉融合的乘法效应,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需求,解决重大现实问题。培育和发展交叉学科,开拓新的学科领域和研究方向,适时布局发展新专业、新学院,开辟新赛道,塑造新动能。
立足建设实际,优化完善机制。原则上各学部运行机制统一,以学校学部运行管理办法为基础,根据方案精神,各学部可制定内部管理办法。学部成立后,学校结合运行实际、建设层次和目标任务,持续做好总结研究,以促进学科建设和学术发展为根本,立足校情,不断优化完善运行机制,为学部有序、规范和高效运行提供制度保障。
4.学部制改革的主要目标是什么?
答:以学部改革为引擎,开创“特色西电”发展新格局。
学部制改革的主要目标:坚持“固本强基、特色一流”的学科建设方针,经过5年建设,一流学科牵引带动优势学科集群协同发展的学科格局更加稳定,优势学科巩固国内领先地位,多个学科领域或研究方向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基础学科学术影响和科研成果贡献度显著提升,交叉学科和人文社科类学科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专业布局更加合理,学科发展空间不断拓宽,工、理、管、文等学科间广泛交叉与深入融合,形成“单学科-跨学科-学科群”发展新模式。若干学科方向率先达到世界一流水平,世界知名学者明显增加,形成更高水平的科技创新体系,成为国家战略科技中坚力量,在电子与信息领域发挥领军作用,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和区域高质量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学校学科整体水平、国际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跃上新台阶,助推一流大学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以上预期目标的提出,综合考虑了学校建设发展各方面因素,既考虑了学科发展潜力,又与学校“十四五”规划和“三步走”中长期目标紧密衔接,体现了学校打造尖峰高原学科、优化学科生态、全面提升服务国家重大战略能力的决心。实现预期目标需要全校上下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学校的决策部署上来,坚定目标、同心协力、开拓进取。
5.改革后的学部如何来组织运行?
答:发挥学部职能,为学院、实体科研机构和异地研究院相关学术事项的谋划或方案起草过程提供咨询建议,更好地服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发挥好学部的作用,关键是要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好学部主任的作用,鼓励各学部主任积极谋划、统筹推进学部建设。各学部由1名校领导联系、推进工作。各学部设学部主任1名,全面负责学部整体组织运行,协调各学科相关学术工作。学校可根据实际需要为学部选聘执行主任,具体负责组织、领导学部工作。各学部可根据需要聘任学部副主任,协助主任开展学部工作。各学科设一级学科负责人1名,设学科方向负责人若干名。各学部设学部建设委员会。学部设学部建设办公室,配备专职行政秘书,承担学部日常事务管理与服务工作。学部建设办公室挂靠发展规划部。
学部建设委员会是学部的议事机构。学部决策审议事项,可由学部主任召集学部建设委员会集体讨论决议,决议结果报相关职能部门备案并接受其监督。重大学术事项在学部内部形成一致意见后,根据相关章程和议事规则,报学校学术委员会或学校审议,审议通过后方可实施。学部建设委员会至少每半年召开一次全体会议,相关职能部门可列席旁听。如有需要,可在会上通报学部运行及履行职责情况。
6.调整后,学部与职能部门、建设单位和异地研究院之间是什么关系?
答:学术权与行政权相对独立,各司其职。
职能部门与学部。职能部门落实配套政策,提供资源保障。学部决策事项和建设成效资料报相关部门备案,受相关部门监督。
学部与建设单位。学部负责学科的顶层设计与建设管理工作,以及各建设单位之间的统筹协调和学部对外联系,发挥指导、规划、评议、咨询作用。学院是学科建设主体,学院院长全面负责本学院学科建设工作。全国重点实验室、研究院实体科研机构,在学部指导下开展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学部对异地研究院的相关学术事项提供咨询、指导和支持,异地研究院根据各学部建设学科和学科方向,明确教师学科归属,支撑相关学科建设。
7.如何保障学部管理高效运行?
答:学校出台《学部运行管理办法》,后续持续跟踪研究,根据实践发展逐步优化和完善学部运行机制。
根据学部制改革建设方案精神,学校已对《学部运行管理办法》进行了修订。接下来,相关职能部门根据管理办法尽快完善各项具体政策。发展规划部将持续做好运行跟踪工作,协同各部门做好政策研究,及时打通政策壁垒,健全流程机制,确保学部科学管理与有效运行。此外,学校将在原有学科建设经费的基础上,增加学部建设经费,学部可根据学科发展目标配置学科经费,经费使用将在培育新学科新方向、扶持薄弱学科或方向、发展青年学术骨干、拓展学科群影响力等方面给予倾斜。经学校审议,与学科建设相关方案、计划具体实施可由学部统筹,职能部门根据规定配齐资源。
8.学部调整后,后续将会推进哪些工作?
答:锚定重点,实施学科建设“3+X行动”。
学部成立后,各学部将成立学部建设委员会,由学部统筹各学科每年论证研究一个学科方向、召开一次国际学术会议、谋划一个高水平科研平台,指导研究学位点和专业设置、培育青年后备人才、引育高层次人才。发展规划部将与学部、各职能部门保持密切沟通,协作配合,以积极的态度解决好学部运行过程中的困难与问题,全力推动各项工作有力有序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