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赞九秩,传承初心丨居高声远,躬身笃行——国家教学名师梁昌洪
编者按:百年征程波澜壮阔,九秩西电风华正茂。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电子工程学院起源于1952年创办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通信工程学院的雷达工程系,是国内最早开设雷达、微波天线、电子对抗等专业的院系之一。经过70年的建设发展,形成了鲜明的电子与信息学科特色和优势,在雷达、天线与微波、信息安全、人工智能等领域取得了一批重大标志性成果,培养了一大批院士、高级管理者、专业领军人才和三万多名相关领域的优秀校友,为国家建设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近年来,电子工程学院传承西电红色血脉,积极营造“立德、精业、创新、引领”的办学文化,在建校九十周年之际,学院开辟“礼赞九秩,传承初心”专栏,系列报道数十年来各专业开拓者、学科建设者、突出贡献者的事迹材料,展现学院前辈为国奉献、砥砺奋进的情怀与担当,并以此激励全体电院人团结拼搏、奉献一流,为建党百年和建校九十周年贡献电院力量。
—————————————————————————————————————————————————————————————
居高声远,躬身笃行
——记首届国家教学名师梁昌洪教授
梁昌洪,男,中共党员,1943年12月生于上海,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电子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当代电子信息领域著名教育家。1965年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电信工程学院(现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物理系。1967年7月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1980年至1982年在美国纽约Syracuse大学做访问学者。1992年至2002年,任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校长。
梁教授是IEEE高级会员,长期从事微波和电磁领域的研究和教学。他治学严谨、学识渊博,曾入选首届国家教学名师、省级教学名师、校级教学名师,并荣获全国优秀留学回国人员、全国人民教师奖章、全国电子工业劳动模范、陕西省优秀党员专家和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等称号。他讲授的《微波技术基础》课程入选首届国家精品课程,《科学的精神与方法》课程入选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程,他所指导的团队是国家级微波教学团队。
矢志科研,勇于创新,数十年硕果累累
几十年来,梁昌洪在微波和电磁领域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特别是在计算微波、非线性电磁学、微波网络理论及其在重大微波工程实践中的应用方面尤为突出。这与他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持之以恒的精神是分不开的。
科研方面,先后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2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重要论文300余篇,其中,SCI检索收录160余篇,EI检索收录200余篇,出版专(译)著18部;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20余项。梁教授学识渊博,为人亲和,桃李满天下。他先后指导博士后10余名,博士研究生60余名,硕士研究生100余名,还多次为省内外众多高校及我校青年骨干教师举办教学示范课,培养了一大批教学和科研骨干,所培养的学生中已有中科院院士1名(崔铁军院士)。
1967年,梁昌洪从西北电讯工程学院(现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专业毕业后留校。1970年到1975年间,他参加了“海用相控阵雷达”工程,主持了这个工程的关键器件“高功率铁氧体数字移相器”的研制,并成功地解决了高功率与Shull非线性损耗效应的矛盾,使实际器件性能达到当时的国际先进水平。这个雷达的整机后来还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梁昌洪团队负责我国海军首艘航母多路耦合设备的研制,承担国产预警机电磁兼容性分析等国家重大战略工程。
1982年,梁昌洪从美国学成归来。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让他焦急不已,他决心奋起直追写一本计算微波方面的专业书。由于日常工作繁忙,著书只能见缝插针。经过数年的努力,到1985年10月,国内第一本计算机与微波相结合的专著——《计算微波》终于问世。书一出版,立即受到业内的重视与好评。1987年,《计算微波》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次年又荣获首届全国优秀教材奖。如今,这本书已经成为相关领域研究人员的案头必备之书。
深入浅出,循循善诱,毕生心力献杏坛
在教学方面,梁教授擅长用最浅显的语言讲述深奥的科学原理。多年的搞科研经历,对他后来的教学帮助很大。梁昌洪曾回忆说:“搞科研时我做的是相控雷达,经常接触工人师傅,要告诉他们怎么做微波元件,电磁波怎么走,为什么会反射,等等。为了能给工人师傅讲明白,我动了很多脑子,逐渐学会了用最浅显的语言把深奥的原理说出来。后来,我把这个方法运用到教学中,立即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1975年,学院招收了一批工农兵学员,缺一名辅导教师。由于工农兵学员学术底子薄,理解力有限,所以对教师的授课能力有着更高的要求。别人视为畏途,他却毫不推辞。由于授课深入浅出,理论联系实际,他进而成为学员们最喜爱的老师。
为了提高业务素质。梁老师数十年如一日坚持手写教案和教学笔记。他的教案和笔记,笔迹整洁、插画生动、内容前沿而实用,不仅在校内外备受赞赏,甚至远播海外,广为流传。尤其是手绘插画,堪称一绝。这些插画不但画得细致入微,而且极富设计感,对教学活动助益很大。
梁老师不光教学笔记写得好,课堂上更是写得一手漂亮的板书。和其他理工科教师所写的板书不同,梁昌洪的板书形式很活泼,很有个人风格。他用红色、黄色标示主旨,白色书写内容。除了文字、公式、图表外,还画有形象生动的漫画。譬如用“矮胖子”表达体重、“瘦高个”代表身高;就连牛顿、爱因斯坦的肖像也被他请上了黑板。梁老师的板书色彩鲜丽,内容明晰,不同的板块或工整、或飞扬,组合起来就像一曲美妙的乐章,令人难忘。
梁老师布置课后作业也非常别致。他很少布置课后习题,却往往留下一些具有探讨性质的问题,使用这种方法启发学生的新思维,鼓励他们多思考,多提问,多产生新想法。
史学大家陈寅恪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书上有的不讲,别人讲过的不讲,自己讲过的也不讲”。人称“三不讲”原则。梁昌洪对此论深为服膺。他说:“我比不上他,我只能要求自己每门课都认真准备,讲之前都重新备课,每次都力争有新内容、新思想。”
严谨治学,笔耕不辍,名山事业惠后学
梁昌洪老师除了教书育人,毕生重视著书立说。截至目前,已经出版了科学专著、经典教材、科普读物和科学精神探索著作18本。其中《计算微波》获得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首届全国优秀教材奖。这部书写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是梁教授的发轫之作。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书还有手稿珍藏版,全部手写完成,字迹俊秀,图文并茂,用功之深,令人惊叹。既是一部经典教材,也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书法作品。
他还出版有《工程数学札记系列》丛书。包括《矢算场论札记》(科学出版社,2007)、《复变函数札记》(科学出版社,2011)、《矩阵论札记》(科学出版社,2014)、《概率论札记》(科学出版社,2014)和《椭球函数札记》(科学出版社,2014)。这套丛书,涉及的领域虽然不同,但都有着共同的追求目标——希望能在数学和工程之间架设一座可以自由跨越的桥梁。近年来,他还陆续续出版了《电磁理论前沿探索札记》(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微波五讲》(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等学术专著。
除了专业理论书籍之外,梁老师还出版了《话说对称》、《话说极限》等面向大众的科普书籍。梁教授在书中深入浅出的讲解,引人入胜,甚至连中学生也能较轻松地理解。
《科学随想录》《科学漫谈录》则是梁教授多年来开设的“科学的精神与方法论”课程(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程)的总结和提炼。这本书讲述了一系列科学家的故事,是一部激励青年学子勇于探索、敢于攀登科学高峰的佳作。
吴培亨院士评价说:“梁昌洪教授数十年如一日,精心治学、笔耕不辍、成果丰硕,令人钦佩。”目前梁教授的著作已经收入西电图书馆的“西军电文库”。
老骥千里,壮心犹在,科学精神薪火传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随着讲课内容越来越多,接触的领域越来越广,与学生的交流越来越深,梁昌洪逐渐意识到:高等教育不仅要教给学生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向他们传播科学的精神与方法。这不但是老一辈科研人薪火相传的殷切期望,更是新时代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担当。
担负这项工作,需要开阔的学术视野,学贯中西的深厚学养和薪火相传的使命担当。梁昌洪不惧挑战,率领团队打造了了文理结合的“科学的精神与方法”系列专题讲座。讲座共分为45讲,近90场,梁昌洪全部亲力亲为。讲座以人物为线索,通过介绍国内外著名科学家的人生历程和科研经历,剖析科学巨匠们的研究方法,以及他们对待科学的严谨态度和伟大献身精神,内容涉及“毛泽东的矛盾分析方法”、“华罗庚直接法”、“杨振宁的中西融合法”等。讲座开讲以来深受学生喜爱,场场爆满,进而覆盖到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国防科技大学、东南大学、电子科技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等多所省内外高校。该课程主体分为线上和线下两部分。线上课程上传至网络,学生可自行学习。线下课程主要是现场互动,梁老师当面解疑答惑。直到2021年,78岁的梁昌洪仍然深入在教育一线。他将全部的智慧和精力都倾注在他深爱的教育事业上。
讲座中,梁昌洪还以王安石的名篇《游褒禅山记》为切入点,向同学们揭示了攀登科学高峰的三个必要条件:要有志、要有力、要有物相之。梁昌洪说:“志向、实力、外力辅助,一样不可缺少。从事科学研究,首先要具备的就是献身精神。”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梁昌洪对同学们说:“我想讲的科学的精神与方法大约有15种,现在才刚刚开始。要知道,对青年学生来说,见到世界比学到世界更重要。知道差距在哪里,才有可能超越。”
以身作则,以德树人,春风化雨爱无疆
梁昌洪不仅学养深厚,更有以身作则的育人风范。在担任校长期间,尽管行政工作繁忙,但他以身作则,率先为本科生讲授基础课,为青年教师树立了良好的榜样。他的学生说,梁老师上课总是提前半小时到教室。别人不解,他解释说,人到,心到。我比学生早到半小时,就能更好地进入讲课状态。学生看见老师来这么早,有些拖沓的下次也就不敢迟到了。
梁昌洪爱教学,更爱学生。生活中,他和爱人张月兰对待学生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2003年非典时期,学校实施了封闭管理。梁老师担心学生们吃不好,几乎每周都会炖一大锅红烧肉,拿上很多卤鸡蛋、夹馍,跟爱人一起送到实验室,为学生补充营养。电子工程学院李龙老师是梁老师的研究生,他回忆当时经常受邀到梁老师家吃饭。张师母是扬州人,做得一手好菜,总能让他大饱口福。春天的时候,还能在老师家吃到荠菜馄饨,这样让在外求学的学生感受到了父母般的温暖。
“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 十多年前,梁昌洪教授的妻子张月兰女士因病导致记忆衰退,生活自理能力逐渐丧失。自此之后,梁老师时刻都陪伴在妻子身边。无论是教室里、实验室中、报告会上、校内的小路边,学生们总能看到两位老人手挽着手、相伴相依的身影。鹣鲽情深,相濡以沫。梁昌洪曾经动情地对学生说,在他求学、当校长期间,忙碌使他难以分身照料家里和孩子,一直是张老师一人忙里忙外、操持家务。如今,她生病了,他就想一直陪着她,付出全部去照顾她,为她去营造那个记忆中忙碌而又温馨的家。
这份人间真情让学生们无不为之动容。在学生们的心目当中,梁老师不仅是他们求知路上的学术之师,更是人生路上的道德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