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学院新闻
  • 礼赞九秩,传承初心丨顶天立地、求真务实的“雷达裁判长”保铮

礼赞九秩,传承初心丨顶天立地、求真务实的“雷达裁判长”保铮


编者按:百年征程波澜壮阔,九秩西电风华正茂。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电子工程学院起源于1952年创办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通信工程学院的雷达工程系,是国内最早开设雷达、微波天线、电子对抗等专业的院系之一。经过70年的建设发展,形成了鲜明的电子与信息学科特色和优势,在雷达、天线与微波、信息安全、人工智能等领域取得了一批重大标志性成果,培养了一大批院士、高级管理者、专业领军人才和三万多名相关领域的优秀校友,为国家建设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近年来,电子工程学院传承西电红色血脉,积极营造“立德、精业、创新、引领”的办学文化,在建校九十周年之际,学院开辟“礼赞九秩,传承初心”专栏,系列报道数十年来各专业开拓者、学科建设者、突出贡献者的事迹材料,展现学院前辈为国奉献、砥砺奋进的情怀与担当,并以此激励全体电院人团结拼搏、奉献一流,为建党百年和建校九十周年贡献电院力量。

————————————————————————————————————————————————————————————————————

顶天立地、求真务实的“雷达裁判长”保铮

国内第一台微波气象雷达、第一台“埋地电力电缆故障测寻仪”、第一台动目标检测器、第一部可编程动目标检测信号处理样机……中国雷达领域的多项“第一”都与这名共产党员直接相关,他就是被誉为“雷达裁判长”的中国科学院院士,雷达信号处理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创始人保铮教授。

保铮,1927年生于江苏南通,1953年毕业于解放军通信工程学院(现名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19841992年担任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校长。保铮长期从事雷达与信号处理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于上世纪60年代初主持研制成国内第一台微波气象雷达。70年代中期以来,他在数字信号处理、统计信号处理、阵列信号处理、自适应信号处理、时空二维信号处理、空间信号超分辨、雷达成像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大成果,这些开拓性成果广泛应用于中国大量雷达武器装备中,为国防科技的进步和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知行合一,智慧攻关破难题

在近七十年的教学和科研中,保铮始终坚持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道路。上世纪七十年代初,保铮凭借在雷达技术方面的深厚基础,提出了一种独特的“冲击闪络法”技术方案,并设计、制造出我国第一台“埋地电力电缆故障测寻仪”,使寻找故障地时间从原来的几天缩短为几个小时。这一成果解决了电力部门的这个老大难问题,后来荣获了全国科学大会奖。这项发明是雷达原理运用到电缆测试领域的成功范例。新闻电影制片厂曾据此拍摄科教纪录片《电缆神探》,介绍保铮研制的电缆测试仪。

保铮认为,雷达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应当更广泛地联系实际。从事应用基础研究的人,如果不密切结合实际,关在书房里苦思冥想,是很难有所成就的。因此,他经常到有关工厂、研究所和部队去,为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同时也在实践中不断提升科研能力。保铮常说:“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亲口尝一尝。”

破除禁运,自力更生敢创新

上世纪七十年代,面对国外的技术封锁,他毅然扛起中国雷达研究的重任。1973年我国民航部门从法国进口了5LP-23航管雷达,其中有一个重要部件叫数字动目标显示处理器。它的功能是从雷达回波中消除固定杂波(如山、大建筑等),只把所需的动目标显示出来。由于帝国主义对中国搞先进技术禁运,雷达中的数字信号处理部分被去除了。

为解决这一难题,国内有关方面召开会议,讨论能否自己研制该处理器。会议中,大部分人倾向于仿制。然而保铮认为,法国的雷达信号处理器方案并不完美,我们应该以数字动目标显示器的研制为契机,自己研制一个通用性强、结构简单、能解决当时国产雷达动目标显示的数字化设备。

在缺少研究设备的情况下,他组织了一个研究小组,开始数字动目标显示的研究。一开始,科研小组面临诸多困难,一方面存在知识上的欠缺,另一方面实验的器件仪器设备都很落后,难于购买。为了解决这些困难,保铮决定分两步走,先研制0.5微秒数字动目标显示器,再研制0.2微秒数字动目标显示器。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0.5微秒数字动目标显示器样机于1976年秋研制成功。实验成功后,课题组很受鼓舞,继续研制出0.2微秒数字动目标显示器,1980年获得四机部科技成果一等奖。

在保铮的主持下,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雷达信号处理研究一直处于国内领先地位,雷达领域内的尖端技术一项接一项地被攻破。1982年研制出我国第一台动目标检测器和自适应天线旁瓣相消系统;1986年又研制出可编程动目标检测器。这两项成果在当时属于国内外首创,由此引起了轰动,分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和二等奖。

保铮一生淡泊名利,敬业奉献。他常对学生讲:“能有机会用自己掌握的知识为社会作贡献,这种满足感是平常人难以体验的。”

求真务实,“顶天立地”育人才

在保铮的带领下,雷达信号处理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在该领域的研究一直处于国内领先水平。重点实验室的自适应旁瓣相消、阵列信号处理、空时二维自适应信号处理、稀布阵综合脉冲孔径雷达技术、雷达成像、雷达自动目标识别等学科方向,在保铮的亲自培育和浇灌下迅速成长起来。保铮也培养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学生,包括博士119人、硕士42人、其中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4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3人,培养院士1人。

耄耋之年,保铮仍然关心学生的成长。他不止一次地说,希望我们的师生能够真正做到“顶天立地”。所谓“顶天”,就是要走在国际学科发展趋势的前沿。保铮非常关注学科前沿,对于新技术的出现,会及时组织学习,举办讲座和研讨班,并指导部分研究生以此作为主要研究方向。保铮多次对学生说,学习信号处理的人,如果不学习只吃老本,用不了多久就落后了。

保铮对学科前沿和新技术的持续关注,对指导学生选择正确的科研方向发挥了巨大作用。中科院王永良院士是保铮的博士生,曾在1990年至1994年跟随老师研究空时二维自适应信号处理。他毕业后见到保铮时曾感激地说:“是您那时候给我们制定的方向好。”

所谓“立地”,就是要从国家的实际需要出发,为国家建设真正发挥作用。重点实验室的工作虽然是专注于信号处理领域,但在实际工作中涉及面很广,实验室不但研究信号处理,还要改造雷达,要使整个雷达系统处于最优。

“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获得者、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杜兰教授曾经深情地回忆,“读研时,我有一篇论文交给保铮老师,刚过了一两天,老师让我去取,我拿回来一看,论文上写满了修改意见,包括符号公式、图表,甚至每个坐标的标注。一些写得不好的段落,老师直接划掉后另附稿纸重新写。”寥寥数语,一位爱岗敬业、诲人不倦的老教师的形象跃然纸上。

保铮出生于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旧中国。由于耳闻目睹日寇的侵略暴行,年幼的他认识到中国被侵占是由于科学技术落后,只有掌握了先进的科学技术才能救国救民,所以很早就萌发了科学救国的想法。这是他一生科研报国的思想基础。

保铮一生专注于雷达信号处理教育和研究,淡泊名利,努力追赶、超越国际水平。他理想信念坚定、爱党爱国、敬业奉献、求真务实、为人师表,用毕生行动践行了一名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为教育事业和雷达技术领域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责任编辑:邓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