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聪:现代译诗的“异质性”与翻译研究的文化立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 正文
鹿鸣文化沙龙第五期|刘聪:现代译诗的“异质性”与翻译研究的文化立场

时间:2024-05-29 08:53访问量:

(通讯员 蔡扬鑫珏)5月24日下午2:00,人文学院中文系“鹿鸣文化沙龙”第五期在信远Ⅱ区135成功举办。本次活动特邀长安大学人文学院刘聪老师主讲,题目为“现代译诗的‘异质性’与翻译研究的文化立场”。活动由中文系主任朱佳宁主持,西安交通大学吴艳、梁宏安,长安大学苏蕾,我校李东若、刘茸茸、连晨炜等多名青年学者共同参与讨论。

刘聪老师首先从理论支持、实践经验、历史语境三方面介绍了中国现代译诗的研究背景,由林译小说的“归化”翻译实践与鲁迅的“硬译”主张引出了一个新的工具性概念——“异质性”。随后,她以苏曼殊的翻译实践为例,阐述了诗歌翻译中“异质性”建构与审美价值追求的对立,由此解释了追求“译诗为诗”者采用“归化”方法进行翻译的原因——以舍去部分“异质性”为代价传递诗歌美感。紧接着,刘聪老师又围绕“异质性的在场”这一话题,比较了梁启超、马君武、苏曼殊、胡适、穆旦等翻译者于不同时期发表的《哀希腊》一诗的翻译,从译诗的外在影响因素、社会功能、新诗语体的口语化现象等多个维度分析了“异质性”在现代译诗实践中的存留问题。

最后,刘聪老师围绕“异质性的悬置”这一话题,以胡适翻译的《关不住了》为例,分析指出新诗的真正困局不在诗体的革新,而在现代思想情感的体验与表达。刘老师在报告中强调了翻译研究的文化立场,指出翻译文本从源语境译至目标语境时,其翻译实践本身主要是在目标语境中完成的。

刘老师的讲解生动精彩,为同学们打开了翻译研究的新视野。交流阶段,与会师生又就“译诗、新诗与旧诗的关系”“异质性概念的界定”等问题展开了讨论。活动在轻松、热烈的氛围中落下帷幕。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