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学校召开第十三次党代会、绘制未来发展蓝图的关键之年。为进一步总结经验、坚定信心、激发奋进力量,党委宣传部特别推出“见证这五年”系列报道,生动呈现五年来学校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快推进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奋斗历程和奋斗成果,激励全校师生以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和奋发有为的实际行动,勇毅前行、锐意进取,奋力开拓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新局面。
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西电力量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坚持“四个面向”,从国家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出发,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为助力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和教育强国、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贡献西电力量。
五年来,学校科研事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科技创新实力大幅度上升,主要领域技术优势持续巩固,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任务能力显著增强,西电智慧在系列国家重大工程中频频闪烁……新时代的“西军电”正踏浪扬帆,朝着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砥砺前行。
服务国家战略,科技创新活力竞相迸发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五年来,学校科研事业发展各项核心指标持续高速增长,科研体量显著攀升,人才队伍规模快速增长,科创平台与组织攻关实现飞跃发展。
五年来,学校到校科研经费连年快速增长,年均增长率达25.2%,为科技创新的持续推进提供了坚实保障。回顾过去五年,学校共获批千万级重大项目70余项,亿元级重大项目实现突破,重大科研项目成倍增长,新增国家级创新团队6支、省重点创新团队18支,国家级、省级领军人才新增入选数不断攀升,国家级科技创新团队和人才培育成效初显,呈现出学校重要领域竞争优势持续巩固、科技创新服务水平不断提升的喜人态势。
聚焦国家战略服务能力和体系化创新能力提升,学校扎实开展“大平台、大团队、大项目、大成果、大服务”战略,强化有组织科研和集成攻关,新增国家级科技创新基地7个、省部级科技创新基地35个、市级科技创新基地30个。特别是在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中通信和雷达领域保持优势、制造领域和微电子领域实现新突破。各科研平台紧密围绕通信、雷达、天线、计算机、微电子、机电制造、人工智能、网络安全等研究领域,瞄准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坚持问题导向,大力开展原创性引领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2022年6月,全球首个全系统、全链路太阳能电站地面验证中心通过验收,“逐日工程”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
以服务国家科技自立自强为使命,新时代西电人始终自觉将个人理想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之中,主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担当使命铸造国家重器。五年来,学校牵头或参与了逐日工程、阿秒光源、大型中微子探测阵列、丝路天图卫星星座等国家重大工程设施建设,“雅芯-天图”抗辐照图像压缩芯片、高效率氮化镓微波功率器件、TTE空间交换机、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高精度动态定位技术等一系列标志性成果分别应用到高分卫星、北斗导航卫星、新一代载人飞船、中国天眼等国家重大工程中。
学校建立了我国氮化镓微波功率器件的自主核心技术体系,助力第三代半导体步入国际领先行列
强化基础研究,原始创新能力持续增强
基础研究是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起点。加强基础研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
五年来,学校大力加强基础研究,夯实科技自立自强根基,基础研究主力军、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作用更加凸显,承担国家重大任务的能力显著增强,研究领域持续巩固拓展,科技产出成绩斐然,重大成果振奋人心。
为进一步推动基础研究工作高质量发展,学校实施基础学科培育提升计划,从学科布局、人才培养、师资队伍、评价考核等方面为高水平基础研究提供政策支持,同时实施基础研究学术提升计划,在基本科研业务费中先后设立基础研究专项、跃升专项和交叉研究专项,以基础研究突破成果助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五年来,学校获批创新研究群体项目2项,承担的首个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成功验收,成功牵头论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多物理场高效飞行科学基础与调控机理”重大研究计划并已正式执行,有多项原创性理论探索成果在国际顶刊上发表,受到国内外同行的高度关注,基础研究得到长足发展并进入跃升期。
学校研究领域持续巩固拓展,雷达、网络安全、集成电路、人工智能、通信、机电制造等领域技术优势进一步提升,部分关键核心技术成功进入国际前列,取得了傲人的科技成果,共新增国家科技奖励6项、省部级科技奖励71项,其中包含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陕西省最高科技奖2项,实现了历史性突破,一系列标志性科研成果相继涌现——学校在超宽禁带半导体氧化镓功率器件研究、概率模型与传统深度网络的结合识别研究、光神经形态计算研究、抗癌药物的检测及开发临床诊疗研究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成功实现了高速飞行器临界黑障区“通得好”、严重黑障区“通得了”的等离子鞘套下信息传输理论与关键技术突破,自主研制出临近空间高速目标等离子体电磁科学实验研究装置……还有多项重大成果应用于探月、探火等“大国工程”,工业软件、元器件等“卡脖子”领域关键技术攻关成效显著。
“临近空间高速飞行器等离子体鞘套信息传输理论”成功解决了航天领域“黑障”通信技术难题,填补了国内空白
加速成果转化,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
秉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办学宗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一直是学校师生不变的初心。
五年来,学校充分发挥高校基础研究主力军、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作用,以破解“卡脖子”难题、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解决行业实际问题为出发点,加快推进科学研究服务能力提升,不断深化“产学政企研”合作,为科研活动蓬勃开展和加快科技成果转换创造良好条件。
依托“8843”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学校探索建立了“事业单位+市场化机构”成果转化模式,初步建立了一支专门从事技术转移和科技成果转化的专业队伍,科技成果转化合同金额屡创新高,近五年科技成果转化到款实现年均20%的增长。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学校实现专利转让、许可及作价入股超500项,获得“2019年中国专利金奖”,被认定为教育部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首批国家知识产权试点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效益逐年提升。
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促发展,学校紧扣雷达、半导体、集成电路、网络安全、人工智能等重点领域,与广州、杭州等地共建研究院,同时与中国电科、华为、中兴等龙头企业共建了77个校企联合科研机构,推进科技成果加速转化,服务产业转型升级,形成了推进科技创新的强大合力。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动能更加强劲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
五年来,学校聚焦科技体制改革,通过破除体制性障碍、打通机制性梗阻、推出政策性创新,搭建起科技体制改革的“四梁八柱”,显著增强了各类主体创新动力,提升了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为持续激发创新动能、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学校坚决破除一切影响和制约科技核心竞争力提升的体制机制障碍,完善科技评价机制,确立了以质量、贡献、绩效为核心的评价导向,全面实施新的职称评聘办法和业绩考核办法,破除“五唯”“数量崇拜”,破解“小散虚”组织模式,面向承担国家重大任务、产出重大贡献的团队投放专项职称晋升指标,设置重大成果“一人一议”绿色通道,推进“放管服”“减表行动”等改革举措,完善信息化服务手段,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才创新活力、释放创新潜能。
在充分发挥评价的“指挥棒”和“风向标”导向作用下,五年来,学校科研人员自觉把自身价值实现同国家需要结合起来,主动服务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坚定不移做科技报国的奋斗者,在新时代科技创新前沿、经济主战场建功立业,让鼓励创新、风清气正的学术环境在校园蔚然成风。
风起正是扬帆时,不待扬鞭自奋蹄。
过去五年,全体西电人奋力作为、笃定前行,推动学校科研事业取得了显著成绩,为学校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新挑战,学校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把服务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为义不容辞的使命和责任,加快变革科研组织模式,在产出一批原创性颠覆性科技成果、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攻坚“卡脖子”难题等方面取得更多突破、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