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彦明:七年成绩不易,我辈仍需努力
■记者王格
在南校区G楼235办公室门口见到刘彦明,已是1月21日党代会闭幕之后,他边开门边略带抱歉地说道:“要让我谈谈听取党代会报告之后的感受,说实话,我还真没来得及细想。”作为空间科学与技术学院主管科研的副院长,他身上自然而然地带有科研工作者严谨而含蓄的气场。
“昨天听了党代会报告,还是很振奋。报告高屋建瓴、主题鲜明、内涵丰富、振奋人心,可以说是有深度、有力度,也有温度。像是吹响了学校全面深化综合改革的‘集结号’‘冲锋号’。”刘彦明一边整理着桌子上学生交上来待修改的论文,一边说:“报告里回顾了过去七年学校在各个方面取得的可喜成就,也直面学校现存问题,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并确立了中长期发展目标。目标明确、举措实在,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撸起袖子加油干’。”
谈成绩,他是学校发展的见证者
从1985年考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到1993年硕士毕业留校任教至今,刘彦明在西电已有将近33个年头。在这30多年的时间里,他先后在计算机学院、通信工程学院、空间科学与技术学院学习和工作,面对不同的专业领域所带来的前所未见的挑战,他始终秉持了“认真”的态度,“不管干什么事儿,就怕‘认真’二字。只要认真,能坚持,对自己有信心,我觉得很多事情就没有看起来那么难了。对个人是这样,对学院、对学校也是如此。”
2013年7月,刘彦明从通院进入那时刚刚成立的空间院,很多事情都要亲力亲为去做,事无巨细。“刚到空间院的时候,人手比较紧缺,很多细小的事情都是我们自己跑。”
“现在,我们承担有国家重大仪器研制项目、‘973’计划、‘863’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装备预研等纵向课题和横向合作项目。特别是以总体单位牵头国家重大仪器研制项目‘临近空间高速目标等离子体电磁科学实验研究装置’和973项目‘临近空间高速飞行器等离子鞘套下信息传输基础理论’,在国内都可以说是处于领先水平。”这位与学院一同成长、一起发展的教授在谈到学院近些年在科研方面的成果时,如数家珍。
学院的快速发展也不仅仅限于这些“高大上”的项目。先后与香港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和曼彻斯特大学合作,举办训练营、科技营等活动;邀请原国家国防科工局科技委主任栾恩杰院士、航天科技集团科技委主任包为民院士、钱学森先生之子钱永刚教授等一批科研学术领军人物为学生们做报告;学生团队在国内、国际的诸多顶级赛事中频频获奖……不断拓展的国际化交流,不断深入的高水平思想碰撞,不断提升的基础科研能力,这些成就与学院全体师生的努力密不可分,也与校级领导的大力支持紧密相连。不管是看望学生科研团队、听取学院发展规划,还是参加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校级领导对这所还很“年轻”的学院寄予厚望、充满期待。
谈科研,他是认真研究的带队者
“党代会报告中对科研明确了目标,提出了要‘聚焦国家战略及行业转型发展,提高科研创新服务能力’的具体要求。这些目标和要求,就是我们今后举旗定向、谋篇布局的奋斗纲领,也是凝心聚力、谋划发展的行动指南。”对于如何带领团队完成科研上的“追赶超越”,刘彦明有着自己的看法,“都说做科研做科研,科研自然是重要的,但还是有一个隐含的主语的,准确的来说,是‘人才做科研’。”
党代会报告中提到,要“重视颠覆性技术创新研发,形成不可替代、有重大影响、有显示度的成果,再塑国家需求与问题导向的西电硬科技品牌”。就此而言,刘彦明认为,必须要“谋划大项目”。他说:“我们现在在做的项目基本都是紧盯国家需求的,这就需要科研工作者不仅得会埋头做研究,也要学会抬头找机遇。大的项目会涉及多个领域,比如我们团队现在做的就涉及通信、雷达、仪器等等。我觉得一个大项目就像一块肥沃的土壤,不仅可以产出有重大影响力的成果,还能培养出能力强、品德好的科研人才。”
作为一位在多学科领域“跨步走”的“多面手”,刘彦明深知这其中的不易与挑战,但他更知道这里面蕴含的机遇。“为了搞懂一些通信的知识,我把所有相关教材、资料找来,‘闭关修炼’似的琢磨了很久。挺苦,因为会遇到很多陌生的知识点,需要不停地找更多资料来看。我经历过,所以更知道如何带着团队过这些坎。毕竟,跨领域研究有其显著的优势。”刘彦明解释道:“跨领域其实也是交叉科研,其难度在于,很难由一个团队独立地全部完成,这个时候就需要‘两条腿’走路。一方面,要扩展现有团队成员的知识面,另一个方面,就是寻求其他领域的专业团队进行合作。而这样研究的优势就在于可以在多个领域拿项目,而不是仅仅限于比如计算机或者通信,同时,随着研究合作的加深,团队成员的知识储备也会随之提升,团队和个人的发展也会更全面更迅速,人人都是‘多面手’。”
谈发展,他是爱才惜才的管理者
“报告里有一句话我印象深刻,‘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虽然在报告里说的是高校的快速发展,但我觉得也同样适用于师资队伍建设。”在人才方面,刘彦明似乎更喜欢“主动”,他谈道:“就像我刚才说的,做科研得由人来做,有能力强的人才,才可能创造‘硬品牌’的科技成果,这是一个良性循环。”对于该如何找到“心仪”的人才,他也有自己初步的思考,“面对全国乃至全球高校都在抢优质人才的局面,我们更应该主动出击,而不是‘守株待兔’,等着别人找上门来。我们完全可以主动去相关的科研院所、国内甚至国外的高校,寻找与学院科研领域、未来发展方向的匹配度更高的人才,这样有的放矢的招人,对师资队伍的扩充和建设来说都是高效的,而对科研来说更是有很强的针对性的。”
作为一名西电人,刘彦明始终牢记着初心与使命。“过去这七年,确实有很多难的地方,好在西电人有强大的凝聚力,也有敢打硬仗、能打胜仗的实力,我们取得了一些成绩,真的是来之不易。回望老一辈西电人创造的辉煌,近看这几年西电取得的成就,深感肩上责任之重。面对学校提出的发展目标,仍旧需要全体西电人共同努力。”作为学院的领导、团队的带头人,他也表示:“我们一定会认认真真工作,扎扎实实科研,全心全意育人,争取多出成果、出好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