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电主页 English 宣传部
西电要闻
表格等宽内容时,请左右滑动 <>
西电往事丨葛仕民:与气象邂逅,与西电同行
时间:2017-10-23 15:19:29 来源:西电往事工作组 点击:

前言:为了深入实施大学文化建设计划,挖掘西电红色文化资源,发挥文化育人功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党委组织部、党委宣传部、机关党委、离退休处、档案馆、图书馆、人文学院、校友总会等单位联合,主要面向离退休老同志和校友推出“讲述西电故事、留存西电记忆、传承西电精神、弘扬西电文化”等征文、访谈等活动。为此,我们特开设“西电往事”栏目,对征文、访谈的内容进行选登,稿件内容仅代表作者(受访者)本人的观点。欢迎广大师生积极投稿,可发送邮件至news@mail.xidian.edu.cn。联系电话:81891719。

葛仕民:与气象邂逅,与西电同行

■采访/王庆毅 贾凯文字整理/卢少娟 郑佳敏

葛仕民,男,1922年11月出生,河北曲阳人。1939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1年加入八路军并在晋察冀军区司令部报训队学习,毕业后任司令部51分队报务员,延安三局无线电总台报务员。1945年1月到延安警备司令部气象训练队学习,先后任晋察鲁豫军区司令部“美军观察组”气象报告员、电台队长,北平军事调解执行部电台队长,冀察热辽军区司令部电台队长等。1952年调解放军通信工程学院(现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习,毕业留校任教员,先后担任科主任、处长、系副主任、主任、书记等职,1982年离休。

葛仕民(中)及家人与西电往事采访组工作人员合影

(摄影/宋军 马梦茹

采访尚未正式开始,这位95岁高龄、精神矍铄的长者,满怀激情地向我们表明了他坚定的政治立场:“我坚决拥护党中央,习总书记提出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这‘四个意识’很得人心。学校开展的‘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也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不仅要认真学习党章和党的准则条例,做遵纪守法的合格党员,更要积极教育好我的家人孩子。”

男儿之志乘风起

1938年,正值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际,年仅16岁的葛仕民怀着一腔热血、带着一身干劲在村里当了宣传员,秘密给村民宣传抗日救国思想。在这期间,葛仕民结识了一些思想觉悟高、有多年工作经验的中共地下党员。经过他们指导,葛仕民逐渐适应环境,学会了如何开展工作,加深了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并于1939年7月正式入党。随后,他在民族中学学习,同时积极发动当地群众。

1941年,葛仕民加入八路军并被调到晋察冀军区司令部报训队学习。艰苦的环境与学习条件并没有影响他的学习热情,六个月后,葛仕民被分到司令部51分队担任报务员。20岁出头的葛仕民精力充沛,不仅出色地完成了本职工作,还帮助电台队长做了很多管理工作。因此,他给上级和其他同志留下非常好的印象,常常受到上级表扬。

1942年,葛仕民及20余名同志被调往红色圣地——延安。当其余人被安排在延安通校继续学习时,葛仕民直接进入军委三局无线电总台担任报务员。“当时在延安,不仅要工作,还要进行生产劳动。我在工作和生产劳动中都很积极,保证百分百完成任务,因此经常受到上级表扬,被作为全台的模范。”

气象队峥嵘岁月

1944年,亚洲太平洋战场风云紧急,日军节节败退,中国大地成为最后战胜日本侵略者的重要战场。当时,美军一方面从海上进逼日本,并拟在中国沿海登陆,以切断日军大本营的侧翼,一方面从中国腹地成都、昆明、衡阳等空军基地,经常出动B-29等重型轰炸机,飞往日军控制的华北、东北以及冲绳、日本本土等战略要地实施轰炸。

由于航空兵的飞行安全和袭击效果与气象条件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美军指挥部急需及时获得各战区的气象情报资料。当时,我国华北广大地区并没有气象观测和通信网,如何获取这些气象资料,成为当时美军保证航空兵行动所急需解决的问题。

美军人员注意到我们陕甘宁边区和华北各根据地,是其获取气象情报的既适当又可靠的地区。于是,经中央军委同意,美军观察组(1944年7月抵达延安)开始与军委三局局长王诤谈判,要求由他们派员在我军延安所属各分区及华北各根据地设立气象观测站,并提出,如我方同意,他们将以10-20吨无线电器材作为代价签署合同。

为维护国家和民族尊严,王诤局长坚持独立自主方针,拒绝了美方提案,并提出了由美方提供器材、我方派员建站的意见。经双方协商,最终达成以下协议:(一)由我方组织举办气象测报人员训练班,美方派员协助教学训练;(二)预定在陕甘宁边区及华北各根据地建立20个气象站,一站一人,负责气象观测与无线电气象通信;(三)由美方提供所需的气象观测仪器及无线电通信器材;(四)气象情报资料由我总部通信总台统一收集后交美方处理。

达成协议后,军委三局开始在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司令部无线电通信训练队筹备组建气象训练班,列为训练队的第4区队,共抽调了葛仕民等同志共21人学习气象知识。同时,从延安医科大学调来清华大学气象专业毕业的张乃召同志,担任气象教学和领导工作。

(图片来源/中央军委三局陈列馆

气象训练班于1945年初春开学。首长在开学讲话中指出,开展气象工作是我们党的事业发展的需要;为美军提供气象情报,是共同抗日形势的需要。他还分析了学习的有利条件,说你们年轻,有上进心,有无线电通信技术基础,有敌后作战的经验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同时指明了学习时间短、文化程度低等不利因素,勉励大家一定要努力学习,在短时间内掌握这门技术。

“训练班学习内容主要是无线电通信和气象两门课。”无线电通信通信课由美国人瓦尔克和李映潭教员讲授。由于学员都是老报务员,对收发报、通报手续和电报翻译等有较好基础,只作了些复习巩固工作,着重学习了美军的通报方法及美军提供的V-101、SCR-284收发信机的性能、操作使用和简单的故障排除等内容。

气象是主课,由张乃召和美军观察组气象台的两位美国人讲授,主要学习气象知识、气象仪器及观测方法。如几个主要气象要素的定义及其物理概念;手持风速表、空盒气压表、手摇干湿球温度表的构造原理、性能和操作使用;云、能见度、天气现象的观测等。此外,还学习了观测资料的整理,以及按规定代码和格式编报、报告的方法等。

“当时,对云状的分类识别,我们下的功夫比较大。延安春季阴天较少,一有云,我们马上要出来辨认、观测。学习期间还曾多次到驻在凤凰山下的美军观察组气象台参观、实习,那里有比较完备的地面气象观测仪器和先进的高空气象探测设备。”

葛仕民回忆道,那时的学习生活条件是十分艰苦的。教室是土窑洞,没有桌椅,学员们就用双膝当桌,石头为凳。天气好时,就在院子里上课。用的笔记本是在集市上买来的旧书、旧账本翻过来用,或用桦树皮订成“小本子”。很难见白馍,基本上吃的开水煮萝卜、洋芋。七八个人合睡一个土台子炕。

气象训练班学习时间约3个月,于4、5月间结束。结业时,在杨家岭小礼堂开会,叶剑英参谋长作了指示。他对学员们说,你们是我党我军的第一批气象工作者,这是我党事业发展的一个标志,也是你们的光荣。他对圆满完成训练任务表示满意,并说美军很需要气象情报,要赶快到一线去。他还勉励大家下去后要刻苦工作,很好地完成任务。

学员结业后一两天,即开始分赴陕甘宁、晋冀鲁豫、晋绥及晋察冀各根据地建设气象站。葛仕民等被分配到了晋冀鲁豫军区,乘坐美军飞机前往。“我们当时在军区机关驻地——河北省西南部的涉县设点,每天早晚两次将气象资料发给美军观察组。直到日本投降,我才离开,赴太行军区电台任队长。1948年,气象队及气象台并入了华北电专,也就是我们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前身。”

辗转几地学文化

抗日战争胜利之初,葛仕民到北京军事调解执行部电台任队长。国共谈判破裂后,葛仕民被派往冀察热辽军区电台任队长。之后,他随部队先后到过热河、承德、赤峰等地,经历了一系列战役。“在赤峰,我们只有一个旅,当时国民党整天追着我们打。在东北时,我经历了辽沈战役中的塔山狙击战,主要是保障野战军主力夺取锦州,阻击从葫芦岛援锦的敌军。我们人少,司令员林彪给我们放话:一定要顶着打。打完辽沈战役后我们入关,后来又经历了平津战役。”

1949年1月31日,人民解放军入城接管防务,至此,北平宣告和平解放。“当时,我所在的部队更名为北京警卫司令部,住在铁狮子胡同。然而,北方解放了,南方还没有解放,响应毛主席‘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号召,我们司令部改名为十三兵团并南下,途径河南、湖北直至湖南衡阳,到达衡阳后我们一分为二,一半到广西军区司令部,一半到广东军区司令部。”

葛仕民回忆说:“我当时被分到广西军区司令部担任通讯参谋长。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在广西军区的剿匪任务。在这里剿匪很辛苦,今天俘虏了土匪,明天又放了,后天又抓住他。反反复复,大家都很疲劳。后来这件事被反映到毛主席那里,主席便下达指示‘土匪小队长以上级别的限期报到投降,抓住一律枪毙’。这道命令一下,我们便到村里贴公告,老百姓也帮忙去找,不到三个月,剿匪干干净净。”

1951年初,葛仕民被调到龙州军分区当通讯科长,两个月后,龙州军分区改为142师。“那年我不到30岁,参加过很多战役,从事了很多通讯工作,但没有文化怎么能行。于是我和几个同伴一起到衡山中学(湖南)学习文化。结果还没开始学,通讯总部便发调令通知我到位于河北张家口的解放军通信工程学院(现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习。”

忆起当时的场景,葛仕民说:“那天我记得清清楚楚,调令上说1952年12月20日之前必须赶到张家口报道,当时我的第一反应就是赶紧回家,赶紧出发,以免耽误开学。”

1953年,葛仕民正式开始在通信工程学院学习,从代数、语文、高等数学学起。“我当时在指挥系学习,最初有180个人,经过学习和考试只留下了120人,分为两个班,我在一班。在张家口学习了四年,毕业后,班上的同学大致有三个去处:学校留一部分当教员,南京军事学院留一部分当教员,剩下一部分到北京通信兵部机关当处长。我被安排当教员,南京和张家口两个地方任意选。考虑到妻子在张家口,我便留在张家口通信工程学院担任教员。”

心系西电育人才

“别看我当兵入伍之前没有文化,但在张家口时学习成绩还是相当不错的。每年我都能拿奖学金,也正是因此,最后被分配留在学校任教。”1957年留校,1958年学校迁至西安,直到1982年离休,葛仕民先后担任过科主任、处长、三系(计算机系)副主任、主任、书记等职。

已经年过九旬,葛仕民依旧时刻关注着西电以及计算机学院的发展动态。“过去身体好一点的时候,我还时不时会去教室里转一转,听听老师的课程,与学生进行交流,询问他们的需求。”

“学院应该为学生配备足够好的授课教师和辅导老师。教师必须口齿清晰,对课本内容熟练,课下要经常和学生见面,这样才能清楚掌握和及时解决学生的问题。另外,身为一名教师,教学与科研必须相辅相成。如果只负责教学,不搞科研,便不能提升自己。”

对于学生,葛仕民提到最多的是“把课本吃透”。“既然来到学校就要好好学习。作为一名学生,要学会预习,根据老师的课表,提前预习即将学习的课程。仅凭课堂上的讲解,学生不可能及时全部吸收。在课前进行预习,不懂的在课堂上认真听,这样才能走在学习的前面,而不是让老师拽着走。”

上一条: 西电举行新进教职工入职培训会 郑晓静作主题报告
下一条: 做三有西电人丨电子工程学院举行主题报告会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有关法律法规。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匿名发布验证码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
西电往事丨葛仕民:与气象邂逅,与西电同行

前言:为了深入实施大学文化建设计划,挖掘西电红色文化资源,发挥文化育人功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党委组织部、党委宣传部、机关党委、离退休处、档案馆、图书馆、人文学院、校友总会等单位联合,主要面向离退休老同志和校友推出“讲述西电故事、留存西电记忆、传承西电精神、弘扬西电文化”等征文、访谈等活动。为此,我们特开设“西电往事”栏目,对征文、访谈的内容进行选登,稿件内容仅代表作者(受访者)本人的观点。欢迎广大师生积极投稿,可发送邮件至news@mail.xidian.edu.cn。联系电话:81891719。

葛仕民:与气象邂逅,与西电同行

■采访/王庆毅 贾凯文字整理/卢少娟 郑佳敏

葛仕民,男,1922年11月出生,河北曲阳人。1939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1年加入八路军并在晋察冀军区司令部报训队学习,毕业后任司令部51分队报务员,延安三局无线电总台报务员。1945年1月到延安警备司令部气象训练队学习,先后任晋察鲁豫军区司令部“美军观察组”气象报告员、电台队长,北平军事调解执行部电台队长,冀察热辽军区司令部电台队长等。1952年调解放军通信工程学院(现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习,毕业留校任教员,先后担任科主任、处长、系副主任、主任、书记等职,1982年离休。

葛仕民(中)及家人与西电往事采访组工作人员合影

(摄影/宋军 马梦茹

采访尚未正式开始,这位95岁高龄、精神矍铄的长者,满怀激情地向我们表明了他坚定的政治立场:“我坚决拥护党中央,习总书记提出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这‘四个意识’很得人心。学校开展的‘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也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不仅要认真学习党章和党的准则条例,做遵纪守法的合格党员,更要积极教育好我的家人孩子。”

男儿之志乘风起

1938年,正值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际,年仅16岁的葛仕民怀着一腔热血、带着一身干劲在村里当了宣传员,秘密给村民宣传抗日救国思想。在这期间,葛仕民结识了一些思想觉悟高、有多年工作经验的中共地下党员。经过他们指导,葛仕民逐渐适应环境,学会了如何开展工作,加深了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并于1939年7月正式入党。随后,他在民族中学学习,同时积极发动当地群众。

1941年,葛仕民加入八路军并被调到晋察冀军区司令部报训队学习。艰苦的环境与学习条件并没有影响他的学习热情,六个月后,葛仕民被分到司令部51分队担任报务员。20岁出头的葛仕民精力充沛,不仅出色地完成了本职工作,还帮助电台队长做了很多管理工作。因此,他给上级和其他同志留下非常好的印象,常常受到上级表扬。

1942年,葛仕民及20余名同志被调往红色圣地——延安。当其余人被安排在延安通校继续学习时,葛仕民直接进入军委三局无线电总台担任报务员。“当时在延安,不仅要工作,还要进行生产劳动。我在工作和生产劳动中都很积极,保证百分百完成任务,因此经常受到上级表扬,被作为全台的模范。”

气象队峥嵘岁月

1944年,亚洲太平洋战场风云紧急,日军节节败退,中国大地成为最后战胜日本侵略者的重要战场。当时,美军一方面从海上进逼日本,并拟在中国沿海登陆,以切断日军大本营的侧翼,一方面从中国腹地成都、昆明、衡阳等空军基地,经常出动B-29等重型轰炸机,飞往日军控制的华北、东北以及冲绳、日本本土等战略要地实施轰炸。

由于航空兵的飞行安全和袭击效果与气象条件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美军指挥部急需及时获得各战区的气象情报资料。当时,我国华北广大地区并没有气象观测和通信网,如何获取这些气象资料,成为当时美军保证航空兵行动所急需解决的问题。

美军人员注意到我们陕甘宁边区和华北各根据地,是其获取气象情报的既适当又可靠的地区。于是,经中央军委同意,美军观察组(1944年7月抵达延安)开始与军委三局局长王诤谈判,要求由他们派员在我军延安所属各分区及华北各根据地设立气象观测站,并提出,如我方同意,他们将以10-20吨无线电器材作为代价签署合同。

为维护国家和民族尊严,王诤局长坚持独立自主方针,拒绝了美方提案,并提出了由美方提供器材、我方派员建站的意见。经双方协商,最终达成以下协议:(一)由我方组织举办气象测报人员训练班,美方派员协助教学训练;(二)预定在陕甘宁边区及华北各根据地建立20个气象站,一站一人,负责气象观测与无线电气象通信;(三)由美方提供所需的气象观测仪器及无线电通信器材;(四)气象情报资料由我总部通信总台统一收集后交美方处理。

达成协议后,军委三局开始在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司令部无线电通信训练队筹备组建气象训练班,列为训练队的第4区队,共抽调了葛仕民等同志共21人学习气象知识。同时,从延安医科大学调来清华大学气象专业毕业的张乃召同志,担任气象教学和领导工作。

(图片来源/中央军委三局陈列馆

气象训练班于1945年初春开学。首长在开学讲话中指出,开展气象工作是我们党的事业发展的需要;为美军提供气象情报,是共同抗日形势的需要。他还分析了学习的有利条件,说你们年轻,有上进心,有无线电通信技术基础,有敌后作战的经验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同时指明了学习时间短、文化程度低等不利因素,勉励大家一定要努力学习,在短时间内掌握这门技术。

“训练班学习内容主要是无线电通信和气象两门课。”无线电通信通信课由美国人瓦尔克和李映潭教员讲授。由于学员都是老报务员,对收发报、通报手续和电报翻译等有较好基础,只作了些复习巩固工作,着重学习了美军的通报方法及美军提供的V-101、SCR-284收发信机的性能、操作使用和简单的故障排除等内容。

气象是主课,由张乃召和美军观察组气象台的两位美国人讲授,主要学习气象知识、气象仪器及观测方法。如几个主要气象要素的定义及其物理概念;手持风速表、空盒气压表、手摇干湿球温度表的构造原理、性能和操作使用;云、能见度、天气现象的观测等。此外,还学习了观测资料的整理,以及按规定代码和格式编报、报告的方法等。

“当时,对云状的分类识别,我们下的功夫比较大。延安春季阴天较少,一有云,我们马上要出来辨认、观测。学习期间还曾多次到驻在凤凰山下的美军观察组气象台参观、实习,那里有比较完备的地面气象观测仪器和先进的高空气象探测设备。”

葛仕民回忆道,那时的学习生活条件是十分艰苦的。教室是土窑洞,没有桌椅,学员们就用双膝当桌,石头为凳。天气好时,就在院子里上课。用的笔记本是在集市上买来的旧书、旧账本翻过来用,或用桦树皮订成“小本子”。很难见白馍,基本上吃的开水煮萝卜、洋芋。七八个人合睡一个土台子炕。

气象训练班学习时间约3个月,于4、5月间结束。结业时,在杨家岭小礼堂开会,叶剑英参谋长作了指示。他对学员们说,你们是我党我军的第一批气象工作者,这是我党事业发展的一个标志,也是你们的光荣。他对圆满完成训练任务表示满意,并说美军很需要气象情报,要赶快到一线去。他还勉励大家下去后要刻苦工作,很好地完成任务。

学员结业后一两天,即开始分赴陕甘宁、晋冀鲁豫、晋绥及晋察冀各根据地建设气象站。葛仕民等被分配到了晋冀鲁豫军区,乘坐美军飞机前往。“我们当时在军区机关驻地——河北省西南部的涉县设点,每天早晚两次将气象资料发给美军观察组。直到日本投降,我才离开,赴太行军区电台任队长。1948年,气象队及气象台并入了华北电专,也就是我们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前身。”

辗转几地学文化

抗日战争胜利之初,葛仕民到北京军事调解执行部电台任队长。国共谈判破裂后,葛仕民被派往冀察热辽军区电台任队长。之后,他随部队先后到过热河、承德、赤峰等地,经历了一系列战役。“在赤峰,我们只有一个旅,当时国民党整天追着我们打。在东北时,我经历了辽沈战役中的塔山狙击战,主要是保障野战军主力夺取锦州,阻击从葫芦岛援锦的敌军。我们人少,司令员林彪给我们放话:一定要顶着打。打完辽沈战役后我们入关,后来又经历了平津战役。”

1949年1月31日,人民解放军入城接管防务,至此,北平宣告和平解放。“当时,我所在的部队更名为北京警卫司令部,住在铁狮子胡同。然而,北方解放了,南方还没有解放,响应毛主席‘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号召,我们司令部改名为十三兵团并南下,途径河南、湖北直至湖南衡阳,到达衡阳后我们一分为二,一半到广西军区司令部,一半到广东军区司令部。”

葛仕民回忆说:“我当时被分到广西军区司令部担任通讯参谋长。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在广西军区的剿匪任务。在这里剿匪很辛苦,今天俘虏了土匪,明天又放了,后天又抓住他。反反复复,大家都很疲劳。后来这件事被反映到毛主席那里,主席便下达指示‘土匪小队长以上级别的限期报到投降,抓住一律枪毙’。这道命令一下,我们便到村里贴公告,老百姓也帮忙去找,不到三个月,剿匪干干净净。”

1951年初,葛仕民被调到龙州军分区当通讯科长,两个月后,龙州军分区改为142师。“那年我不到30岁,参加过很多战役,从事了很多通讯工作,但没有文化怎么能行。于是我和几个同伴一起到衡山中学(湖南)学习文化。结果还没开始学,通讯总部便发调令通知我到位于河北张家口的解放军通信工程学院(现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习。”

忆起当时的场景,葛仕民说:“那天我记得清清楚楚,调令上说1952年12月20日之前必须赶到张家口报道,当时我的第一反应就是赶紧回家,赶紧出发,以免耽误开学。”

1953年,葛仕民正式开始在通信工程学院学习,从代数、语文、高等数学学起。“我当时在指挥系学习,最初有180个人,经过学习和考试只留下了120人,分为两个班,我在一班。在张家口学习了四年,毕业后,班上的同学大致有三个去处:学校留一部分当教员,南京军事学院留一部分当教员,剩下一部分到北京通信兵部机关当处长。我被安排当教员,南京和张家口两个地方任意选。考虑到妻子在张家口,我便留在张家口通信工程学院担任教员。”

心系西电育人才

“别看我当兵入伍之前没有文化,但在张家口时学习成绩还是相当不错的。每年我都能拿奖学金,也正是因此,最后被分配留在学校任教。”1957年留校,1958年学校迁至西安,直到1982年离休,葛仕民先后担任过科主任、处长、三系(计算机系)副主任、主任、书记等职。

已经年过九旬,葛仕民依旧时刻关注着西电以及计算机学院的发展动态。“过去身体好一点的时候,我还时不时会去教室里转一转,听听老师的课程,与学生进行交流,询问他们的需求。”

“学院应该为学生配备足够好的授课教师和辅导老师。教师必须口齿清晰,对课本内容熟练,课下要经常和学生见面,这样才能清楚掌握和及时解决学生的问题。另外,身为一名教师,教学与科研必须相辅相成。如果只负责教学,不搞科研,便不能提升自己。”

对于学生,葛仕民提到最多的是“把课本吃透”。“既然来到学校就要好好学习。作为一名学生,要学会预习,根据老师的课表,提前预习即将学习的课程。仅凭课堂上的讲解,学生不可能及时全部吸收。在课前进行预习,不懂的在课堂上认真听,这样才能走在学习的前面,而不是让老师拽着走。”

责任编辑:付一枫
相关阅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