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电主页 English 宣传部
西电要闻
表格等宽内容时,请左右滑动 <>
访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对高校国际化发展的思考
时间:2016-09-23 17:11:27 来源:组织部 点击:

前言:2016年3月至6月,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统一安排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出国研修项目人员赴加拿大、新加坡研修。本次培训项目的学习方式主要是听课、交流、参观和座谈。内容包括人力资源管理、综合行政管理、教务管理、学生管理、研究生管理、发展规划和科研管理等。以下为国际教育学院副院长曹静参加培训后的心得体会,予以摘录,以飨读者。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培训学习总结

国际教育学院曹静

2016年3月9日至6月7日,我很荣幸地被学校选派并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的资助,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学习。在新加坡学习期间,南洋理工大学公共管理研究生院安排的培训内容紧紧围绕教学管理和科研管理两个中心,从国际一流大学的视角和实践出发,探究新加坡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原因,使我们能够全面审视、思考和探讨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通过听取专题报告、提问交流、公务访问、走访考察、分组讨论、调研总结等形式,圆满完成了培训任务。我本人在研修学习期间严格遵守出国留学管理规定、南洋理工大学公共管理研究生院的学习参访要求,从未缺课,积极参加交流讨论,圆满完成了研修任务,达到了研修目标。现将本人三个月来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的交流学习、考察参访和研究情况总结汇报如下:

一、研修学习情况

三个月的时间里,南洋理工大学公共管理研究生院安排了24位老师开设38个讲座,内容主要涉及三个大的方面:一是新加坡的公共管理,从新加坡基本国情及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公共管理部门的绩效评估、薪酬设计及公积金制度等微观制度设计,到新加坡的高等教育发展战略、人才战略与实践、智库发展与管理等宏观层面,深入解析新加坡的发展历史、战略规划及社会管理等方面的成就及经验启示;二是南洋理工大学的教学科研及管理,从南洋理工大学的办学理念、大学自主化后学校的改革及管理架构、战略规划与实施、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国际交流与合作、创新创业教育、人才招聘与培养、教学改革与发展、校园规划与设施管理、学生事务管理等不同层次、不同方面剖析了南洋理工大学迅速崛起成为当今亚洲最具声誉和影响力的大学之一的历史和现实经验;三是中新教育的比较分析,从历史发展的趋势分析中国和新加坡高等教育发展、二十一世纪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等方面展望比较和展望了中国和新加坡高等教的前景。

二、参访交流情况

三个月来,除课堂讲座学习交流以外,南洋理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安排了二十余次外出参访交流和体验活动,一方面对新加坡公共管理部门、社区及学校进行参访交流,参访了新加坡议会大厦、建屋发展局、发展规划局等公共管理部门,国家图书馆、滨海艺术中心、新生水厂等公共服务部门,德明中学、南洋理工学院等学校,以及新加坡宗乡会、孙中山纪念馆等团体,还到拉马丁士社区参访,并与社区领袖林焕章先生进行了深入交流,了解了新加坡社区管理的模式。另一方面到南洋国立教育学院、环境与土木学院、跨学科研究生院、百合研究中心等教学科研单位以及创新创业中心、学生活动中心、图书馆等南洋理工大学管理服务部门进行参访交流,在专题报告后通过参访交流,进一步加强了研修学习的深度和广度,使我们体会更深。

三、兄弟院校发展战略经验交流

除外出参访交流外,在班委的精心组织下,我们还举办了五场内部交流汇报活动,来自各高校学员分享了各自学校的历史传承、教学科研管理、人事工作、学生工作、国际化等方面的经验和体会,这也是本次出国研修的培训内容中重要环节之一,大家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也充分了解了各个不同类型高校的发展模式。

通过培训,使我近距离了解了新加坡的发展历史,同时比较深入地了解了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的办学理念和经验措施,特别是在大学自主化历程中起推动作用的国际化战略与实践经验。南洋理工大学在国际化方面进行了多年全面而又系统的实践,形成了自身的经验与特色,成效显著,值得学习、研究和借鉴。下面,我聚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在国际化发展中的实践做法,并提出一些粗浅的个人想法,希望对我所从事的工作以及推进我校国际化进一步发展有一些借鉴作用。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国际化发展的战略与实践

一、引言

新加坡教育国际化程度高,东西方教育高度融合。在新加坡教育国际化的进程中,政府的政策制定起着重要的作用,积极推动了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新加坡现有6所政府资助的公立大学,无论是办学理念、目标定位、教师队伍、学生来源、课程体系、科研合作、学术评价乃至大学领导层的组成均呈现高度国际化水平。管理大学是新加坡第一所自治大学,借鉴美国宾州大学沃顿商学院模式。科技与设计大学则是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中国浙江大学联合办学的。南洋理工大学现任校长安博迪教授曾是欧洲科学基金会总裁、诺贝尔基金会成员、前瑞典林雪平大学校长;人文与社科学院6名院长、副院长分别来自不同国家或地区。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NTU,简称南大)是发展迅速、成果突出的年轻大学典范。其前身是1981年在原南洋大学校址“云南园”上建立的南洋理工学院。1991年,南洋理工学院进行重组,将国立教育学院纳入旗下,更名为南洋理工大学,与快速发展的教育事业并驾齐驱,开始由培养技术人才向培养专业人才转变,学校也逐步向综合性高校方向发展。南大自2006年4月1日正式成为自主大学之后的10年时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已发展成一所以理工、商科、通讯与传播、教育、人文与社会科学等多学科并重的世界一流大学,成为全球发展最快速的年轻大学。在2015-2016年度QS综合排名中南大位居亚洲第2,世界排名第13;泰晤士排名亚洲第6,世界第55;学科QS排名中3个位居前十,18个学科进入世界前50。

二、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国际化战略与实践

1、人才国际化战略

作为一个自然资源缺乏的岛国,新加坡一直将人才视为立国之本。早在20世纪80年代,新加坡建国之父李光耀就指出:“在政府部门,有许多敏感的工作需要有新加坡人来做;对于大学来说,不管教学人员是白种人、黑种人、黄种人、棕种人或者是混血,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是否能干,是否热忱,是否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李光耀关于从世界范围招聘人才的思考和行动,为后来者大力吸引外来人才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进入21世纪后,追求建立卓越的大学,吸引和培养一流人才是新加坡根据经济发展需要实施大学国际化政策的动机,也是新加坡政府推进大学自治改革的目的所在。为吸引海外高端人才,新加坡建立了充分体现新加坡精神的人才吸引战略,出台了“新加坡的21愿景”、“新加坡工业21计划”、“科技创业21举措”、“人力21蓝图”等文件等来扩大国际人才的吸引力。新加坡政府专门设立了“国际人才通往新加坡的大门”——“联系新加坡”网站(Contact Singapore),为有意在新加坡探索就业和教育机会的全球精英和学生提供专门的咨询服务,并在澳大利亚、欧洲、北美洲、中国、印度等地设有8个跨国办事处。当今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十分明显,新加坡作为亚太地区的贸易、金融、航运、资讯等国际性服务中心,为了保持在知识经济中的国际竞争力,新加坡依然坚持一贯政策从世界各地广泛吸引人才。政府调整移民政策,提供高薪高福利,制定了各种针对外来人才的优惠政策,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永久居民政策——给予国家有用人才以“绿卡”。有了“绿卡”,外来人才在购房、医疗、养老以及子女教育等方面可享受到许多优惠政策,解决了外来人才的后顾之忧。经过一系列改革,新加坡大学吸引了大量高素质的外籍教师,如国立大学外籍教师的比例约占50%;管理大学外籍全职学术人员约占63%。

南大的人才战略深受新加坡国家人才战略影响。学校秉承新加坡政府长期以来奉行的“人才立国”理念,自建校之时,就以打造国际化高水平人才队伍为目标,在全球范围内招募优秀人才,为推进学校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建设注入了不竭动力。为了提高大学师资队伍的质量,南大在人才战略方面投入资金,向全球招聘顶尖人才,配套灵活的薪酬制度,匹配优厚的启动资金,提供良好的子女教育津贴,如“带薪休假制度、子女教育资助以及住房补贴等”。目前,南大教研人员中有65%以上人员来自海外70多个国家,教职员工毕业于海外570多所高等学府。南大通过采取积极措施,招募、吸引全球相关领域的最优秀人才(如诺贝尔奖获得者、世界级学术权威等)到南大任教、开展研究,借助人才的学术声望和个人影响力吸引更多的高素质生源和青年学者前来南大求学、研究,不断提升南大的国际知名度和学术影响力。近年来,南大共引进20多位世界级的资深教授,70多位杰出的青年科学家和学者,国际化的师资为南洋理工大学国际化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切实的保证。

2、教育国际化战略

2002年,新加坡政府提出了环球校园计划,吸引世界一流大学到新加坡建立分支机构,计划吸引10万到15万留学生到新加坡学习,力争发展为国际学术文化中心。20世纪90年代起,政府开始实施的“Top 10”计划,明确了高等教育发展的国际化战略,希望通过充分利用国际化人才和人力资源来弥补自身发展人才和人力资源的不足,积极吸引世界各地尤其是东南亚各国的留学生。政府在大学自主化框架中明确指出,大学的主要战略目标之一就是“实现卓越教学与科研的国际化品牌”。新加坡各高校都积极开展高等教育的国际交流和合作,不断吸收国外的专业知识技能,从而提高自己的国际地位。新加坡时任总理吴作栋提出将国立大学和南洋理工大学建设成亚洲的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的目标,逐步建立一些高科技研究所和国际领先的实验室,同时为那些从事高科技的人才提供良好的居住条件,以此协助新加坡成为世界性的、充满活力的、具有浓厚学术氛围和良好的工业环境的东方波士顿。

南大拥有遍布全球145个国家的近20万名校友,并在海外建立了45个校友会。南大确立了“创新高科技,奠定全球性卓越大学;全方位教育,培养跨学科的博雅人才”的愿景和使命,使学生具有国际竞争力、培养世界公民是南洋理工大学的培养目标。为此,大学设计了许多海外学习体验项目,通过全球教育计划、全球暑期学习计划和国际学生交流计划等,积极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培养全球化的领袖人才。超过60%的南大的本科生在校期间都参与海外体验项目,平均每年往外输送超过5300名交换生,每年也有2000多名海外学生到南大学习交流。南大在2015-2020战略规划中提出要构建全球网络,至2020年将有80%的学生参与海外体验计划,在就读期间有机会参与海外体验、到国际知名企业和顶级合作院校实习和交流学习。

3、薪酬评价与人事制度的国际化体系

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薪酬待遇是汇聚全球顶尖人才的强大磁场。李光耀曾说,顶级薪酬吸引顶级人才,让全球人才带来全球观念。新加坡前总理吴作栋1993年指出:“如果我们不能吸引优秀的青年男女加入教育界的话,我们未来的几代人,就无法有机会通过接受教育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我们的国家将需为此付出代价。”因此新加坡大学不惜重金从国外聘请本国所缺乏的外籍教师,通过招聘网罗世界优秀人才。在大学自治改革的初期,新加坡政府已经着手进行了一系列与国际接轨的人事管理和薪酬制度的改革。新加坡大学内部薪酬分两套体系,行政人员薪酬参照政府公务员及企业管理人员标准确定,教研人员薪酬则参照国际标准确定。新加坡大学教师的薪酬高于英国和澳大利亚一般大学的水平,和美国中等大学基本持平,颇具吸引力。

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教师聘任制是大学教师队伍充满活力、保持一流水平的不竭动力。新加坡大学普遍实行终身教职制度,非升即走、高淘汰率、强流动性是其显著特征。南大现有教职员工约7300人,其中教师1700多人,教授占教师总数的10%左右,副教授和助理教授占教师总数的40%左右。在教研人员的招聘、职务晋升中,直接引入了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学术评价标准。教师实行合同管理,首个合同期一般为3 年,期满考核合格可续签3 年的第二个合同期,其间进行专业技术职务晋升评价,最长不超过9年,如没有通过,不能获得副教授职务,则必须离开学校,一般终身教职的淘汰率在20% 左右。教师职务采用美国模式,分为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其中副教授以上为终身教职,65岁退休;各级职务没有设置比例限制,主要通过国际同行学术评审来掌握。教师职务晋升实行严格的国际同行学术评价,校内虽然没有明确的学术标准,但一般参照排名接近或稍前的美国大学教师晋升标准,且评审专家一般为本学科领域的顶尖专家。

4、学生来源和教育培养的国际化实践

新加坡政府要求大学本科阶段的外籍学生须占到大学学生总数的20%。除了吸引自费的外籍学生外,新加坡政府也提供外国留学生许多资助,比如政府津贴、低息贷款、奖学金和其他特别资助计划等等。国际教育的蓬勃发展对新加坡发展成为东南亚乃至亚太地区的教育中心发挥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根据新加坡政府与外籍学生签订的合同,所有的受资助外国学生大学毕业后必须在新加坡至少生活和工作三年(或六年)。这样不但当地的人才资源储备增加了,本国学生和其他国家的学生交流的机会也大大增加。这些外籍学生学成归国后,往往会形成一个占据公共和私有领域的重要职位的关系网络,这对新加坡加强和这些国家的交流和联系是大有裨益的。

南大现有在校学生33500多人,其中本科生23500人,博士研究生3460人。学生来自全球80多个国家,其中15%的本科生和65%的研究生和博士生是国际学生。南洋理工大学与全球37个国家的300多所大学有教育研究合作关系,开展合作教育教育项目50余个。与全球顶尖大学合作开展博士学位项目、硕士学位项目、双学位硕士项目以及本科项目,合作的伙伴包括北美地区的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卡耐基梅隆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康奈尔大学、斯坦福大学、乔治亚理工学院、伊利诺大学、斯蒂文斯理工学院;欧洲地区的伦敦帝国学院、卡罗林斯卡学院、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挪威管理学院、意大利多莫斯设计学院;亚洲及其他地区的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苏州大学、天津大学、四川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印度班加罗尔理工学院、印度马德拉斯理工学院、印度孟买理工学院、韩国科学技术院。在促进课程体系全球化的品牌中,争取国际信誉与认可是非常重要的战略。南大积极开展专业、课程的国际鉴定和认证。早在1985 年,工程课程(电子、机械和土木)就得到了伦敦各工程学院的认可,目前所有工程课程都获得了华盛顿协议的认证。商学院是新加坡唯一及亚洲第三所同时获得欧洲质量发展体系及美国国际管理教育联合会两项认证的商学院。

5、学术交流与科研合作的国际化实践

新加坡政府十分重视教育国际化的交流与合作,尤其是与发达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大学始终放眼世界,积极推动国际学术合作。南大致力于构建世界级研究型大学,与全球200多个学术界和工业界的合作伙伴开展了700多个科研合作项目,与顶级工业界伙伴开展科研合作,建立科研实验室,主要行业合作伙伴包括英国劳斯莱斯、法国泰勒斯集团、欧洲航空防务及航天公司以及德国博世公司等。大学设立高等研究所来推动科研发展,聘请9 名诺贝尔奖得主和1名菲尔茨奖得主出任研究所顾问。

南大通过国际网络和联盟与全球顶尖大学进行大型研究合作。在前任校长徐冠林教授倡导下,2009 年4 月成立了全球科技大学联盟,3大洲9所知名大学加入,集中各成员科研优势,进一步增进跨学科和跨国界科学研究合作。大学与学院均大力资助教师积极参加国际学术交流,吸引世界各地最优秀的科研人才,积极提升科研成果。近年来,南大的科研实力不断增强,科研成果的数量不断增加,科研成果的质量不断提高,论文引用影响力保持成倍增长,如图1所示,2012年超过了亚洲前9所高校,2014年有3679篇被国际引用论文(web of science),影响影子大于10的论文总数显著增长,由2000年的0.16%增长至2014年的6.4%。竞争性科研经费也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如图2所示,2014年达到了5.023亿新元,是2005年的6倍,年均增长超过10%。

南洋理工大学论文引用影响力变动图

南洋理工大学竞争性研究经费变动图

三、 经验与启示

新加坡与我国在具体的国情上虽然有所不同,但是两国高等教育机构同样面对国际化竞争和教育经费资源短缺,同样希望能够改进高等教育机构的管理水平,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培养一流人才。新加坡大学国际化探索与实践对我国高校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来说不无借鉴和启示。

1、明确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目标参照系

无论是南大在学校层面的人才招聘程序上重点参照美国斯坦福大学,还是在二级学院——李光前医学院的建设上全面与英国帝国理工学院合作,或者是在经济系学术标准上与美国布朗大学经济系的保持一致,都明确无误地告诉我们,这所大学在学校、学院、系的不同层面都有明确的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作为目标参照,并且各层面具有各自的针对性。

南大重视世界大学排名,但这种重视,并不是重视大学排名本身,因为没有任何一所大学能够按照某一世界大学排名的指标体系进行办学而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南大重视世界大学排名的重点在于明确自身的位置和发展目标,厘清学校发展的脉络,明确“我是谁”、“学习谁”和“成为谁”。

2、推动国际化与教学科研工作有机结合

国际化之所以被称为学校战略,在于它不是一项由某一部门推动的单一工作,而是一项整体性、系统性工作,与人事、教学、科研等工作息息相关、密不可分。

建立“上下”一体、“内外”结合的全球化人才招聘体系,实施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待遇和培育机制,坚持国际化的学术发展路径,是南大国际化人才战略的重要内容。与世界一流大学合作开办学院、共同开设课程、合作进行研究、建立联合研究中心,实施“全球教育计划”为学生创造赴世界顶尖大学和知名企业学习、实习、进修机会,以优厚的奖学金吸引大批高质量外国留学生,是南大教育教学、科研工作的重要举措。南大的实践证明,只有将国际化融入、贯穿到学校各项事业中去,才能不断提高学校的国际化水平、拓展国际合作深度和广度。

3、保持国际化战略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如果说明确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目标参照系解决了自主化办学的目标问题,推动国际化与教学科研工作有机结合解决了国际化举措的实施问题,那么,保持国际化战略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则是保障了学校向世界一流大学发展的后劲问题。

在发展规划制定上,南大最新调整的“可持续地球”、“新媒体”、“新丝绸之路”、“未来医疗”、“创新亚洲”等五大巅峰计划,始终围绕建设全球性卓越大学目标,在保持连续性的同时紧跟世界战略前沿,与时俱进。在人才引进上,始终坚持具有国际标准的稳定的招聘程序和严格的同行评议制度,将之并贯穿于聘用、擢升以及终生教职评定的全过程,保证从全球招聘最优秀的人才。在财政投入上,南大每年在9亿新币左右的运作经费中,50%-60%按学生毕业人数分配给学院,由学院自主进行全球招聘教师等国际化战略的实施。同时,每五年进行一次国际评估,用以保证大学国际化发展方向,检验国际化办学成果。

上一条: 郑晓静调研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公用房维修改造
下一条: 陈治亚参加北京交大百廿校庆并在高峰论坛发言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有关法律法规。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匿名发布验证码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
访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对高校国际化发展的思考

前言:2016年3月至6月,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统一安排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出国研修项目人员赴加拿大、新加坡研修。本次培训项目的学习方式主要是听课、交流、参观和座谈。内容包括人力资源管理、综合行政管理、教务管理、学生管理、研究生管理、发展规划和科研管理等。以下为国际教育学院副院长曹静参加培训后的心得体会,予以摘录,以飨读者。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培训学习总结

国际教育学院曹静

2016年3月9日至6月7日,我很荣幸地被学校选派并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的资助,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学习。在新加坡学习期间,南洋理工大学公共管理研究生院安排的培训内容紧紧围绕教学管理和科研管理两个中心,从国际一流大学的视角和实践出发,探究新加坡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原因,使我们能够全面审视、思考和探讨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通过听取专题报告、提问交流、公务访问、走访考察、分组讨论、调研总结等形式,圆满完成了培训任务。我本人在研修学习期间严格遵守出国留学管理规定、南洋理工大学公共管理研究生院的学习参访要求,从未缺课,积极参加交流讨论,圆满完成了研修任务,达到了研修目标。现将本人三个月来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的交流学习、考察参访和研究情况总结汇报如下:

一、研修学习情况

三个月的时间里,南洋理工大学公共管理研究生院安排了24位老师开设38个讲座,内容主要涉及三个大的方面:一是新加坡的公共管理,从新加坡基本国情及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公共管理部门的绩效评估、薪酬设计及公积金制度等微观制度设计,到新加坡的高等教育发展战略、人才战略与实践、智库发展与管理等宏观层面,深入解析新加坡的发展历史、战略规划及社会管理等方面的成就及经验启示;二是南洋理工大学的教学科研及管理,从南洋理工大学的办学理念、大学自主化后学校的改革及管理架构、战略规划与实施、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国际交流与合作、创新创业教育、人才招聘与培养、教学改革与发展、校园规划与设施管理、学生事务管理等不同层次、不同方面剖析了南洋理工大学迅速崛起成为当今亚洲最具声誉和影响力的大学之一的历史和现实经验;三是中新教育的比较分析,从历史发展的趋势分析中国和新加坡高等教育发展、二十一世纪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等方面展望比较和展望了中国和新加坡高等教的前景。

二、参访交流情况

三个月来,除课堂讲座学习交流以外,南洋理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安排了二十余次外出参访交流和体验活动,一方面对新加坡公共管理部门、社区及学校进行参访交流,参访了新加坡议会大厦、建屋发展局、发展规划局等公共管理部门,国家图书馆、滨海艺术中心、新生水厂等公共服务部门,德明中学、南洋理工学院等学校,以及新加坡宗乡会、孙中山纪念馆等团体,还到拉马丁士社区参访,并与社区领袖林焕章先生进行了深入交流,了解了新加坡社区管理的模式。另一方面到南洋国立教育学院、环境与土木学院、跨学科研究生院、百合研究中心等教学科研单位以及创新创业中心、学生活动中心、图书馆等南洋理工大学管理服务部门进行参访交流,在专题报告后通过参访交流,进一步加强了研修学习的深度和广度,使我们体会更深。

三、兄弟院校发展战略经验交流

除外出参访交流外,在班委的精心组织下,我们还举办了五场内部交流汇报活动,来自各高校学员分享了各自学校的历史传承、教学科研管理、人事工作、学生工作、国际化等方面的经验和体会,这也是本次出国研修的培训内容中重要环节之一,大家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也充分了解了各个不同类型高校的发展模式。

通过培训,使我近距离了解了新加坡的发展历史,同时比较深入地了解了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的办学理念和经验措施,特别是在大学自主化历程中起推动作用的国际化战略与实践经验。南洋理工大学在国际化方面进行了多年全面而又系统的实践,形成了自身的经验与特色,成效显著,值得学习、研究和借鉴。下面,我聚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在国际化发展中的实践做法,并提出一些粗浅的个人想法,希望对我所从事的工作以及推进我校国际化进一步发展有一些借鉴作用。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国际化发展的战略与实践

一、引言

新加坡教育国际化程度高,东西方教育高度融合。在新加坡教育国际化的进程中,政府的政策制定起着重要的作用,积极推动了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新加坡现有6所政府资助的公立大学,无论是办学理念、目标定位、教师队伍、学生来源、课程体系、科研合作、学术评价乃至大学领导层的组成均呈现高度国际化水平。管理大学是新加坡第一所自治大学,借鉴美国宾州大学沃顿商学院模式。科技与设计大学则是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中国浙江大学联合办学的。南洋理工大学现任校长安博迪教授曾是欧洲科学基金会总裁、诺贝尔基金会成员、前瑞典林雪平大学校长;人文与社科学院6名院长、副院长分别来自不同国家或地区。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NTU,简称南大)是发展迅速、成果突出的年轻大学典范。其前身是1981年在原南洋大学校址“云南园”上建立的南洋理工学院。1991年,南洋理工学院进行重组,将国立教育学院纳入旗下,更名为南洋理工大学,与快速发展的教育事业并驾齐驱,开始由培养技术人才向培养专业人才转变,学校也逐步向综合性高校方向发展。南大自2006年4月1日正式成为自主大学之后的10年时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已发展成一所以理工、商科、通讯与传播、教育、人文与社会科学等多学科并重的世界一流大学,成为全球发展最快速的年轻大学。在2015-2016年度QS综合排名中南大位居亚洲第2,世界排名第13;泰晤士排名亚洲第6,世界第55;学科QS排名中3个位居前十,18个学科进入世界前50。

二、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国际化战略与实践

1、人才国际化战略

作为一个自然资源缺乏的岛国,新加坡一直将人才视为立国之本。早在20世纪80年代,新加坡建国之父李光耀就指出:“在政府部门,有许多敏感的工作需要有新加坡人来做;对于大学来说,不管教学人员是白种人、黑种人、黄种人、棕种人或者是混血,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是否能干,是否热忱,是否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李光耀关于从世界范围招聘人才的思考和行动,为后来者大力吸引外来人才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进入21世纪后,追求建立卓越的大学,吸引和培养一流人才是新加坡根据经济发展需要实施大学国际化政策的动机,也是新加坡政府推进大学自治改革的目的所在。为吸引海外高端人才,新加坡建立了充分体现新加坡精神的人才吸引战略,出台了“新加坡的21愿景”、“新加坡工业21计划”、“科技创业21举措”、“人力21蓝图”等文件等来扩大国际人才的吸引力。新加坡政府专门设立了“国际人才通往新加坡的大门”——“联系新加坡”网站(Contact Singapore),为有意在新加坡探索就业和教育机会的全球精英和学生提供专门的咨询服务,并在澳大利亚、欧洲、北美洲、中国、印度等地设有8个跨国办事处。当今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十分明显,新加坡作为亚太地区的贸易、金融、航运、资讯等国际性服务中心,为了保持在知识经济中的国际竞争力,新加坡依然坚持一贯政策从世界各地广泛吸引人才。政府调整移民政策,提供高薪高福利,制定了各种针对外来人才的优惠政策,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永久居民政策——给予国家有用人才以“绿卡”。有了“绿卡”,外来人才在购房、医疗、养老以及子女教育等方面可享受到许多优惠政策,解决了外来人才的后顾之忧。经过一系列改革,新加坡大学吸引了大量高素质的外籍教师,如国立大学外籍教师的比例约占50%;管理大学外籍全职学术人员约占63%。

南大的人才战略深受新加坡国家人才战略影响。学校秉承新加坡政府长期以来奉行的“人才立国”理念,自建校之时,就以打造国际化高水平人才队伍为目标,在全球范围内招募优秀人才,为推进学校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建设注入了不竭动力。为了提高大学师资队伍的质量,南大在人才战略方面投入资金,向全球招聘顶尖人才,配套灵活的薪酬制度,匹配优厚的启动资金,提供良好的子女教育津贴,如“带薪休假制度、子女教育资助以及住房补贴等”。目前,南大教研人员中有65%以上人员来自海外70多个国家,教职员工毕业于海外570多所高等学府。南大通过采取积极措施,招募、吸引全球相关领域的最优秀人才(如诺贝尔奖获得者、世界级学术权威等)到南大任教、开展研究,借助人才的学术声望和个人影响力吸引更多的高素质生源和青年学者前来南大求学、研究,不断提升南大的国际知名度和学术影响力。近年来,南大共引进20多位世界级的资深教授,70多位杰出的青年科学家和学者,国际化的师资为南洋理工大学国际化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切实的保证。

2、教育国际化战略

2002年,新加坡政府提出了环球校园计划,吸引世界一流大学到新加坡建立分支机构,计划吸引10万到15万留学生到新加坡学习,力争发展为国际学术文化中心。20世纪90年代起,政府开始实施的“Top 10”计划,明确了高等教育发展的国际化战略,希望通过充分利用国际化人才和人力资源来弥补自身发展人才和人力资源的不足,积极吸引世界各地尤其是东南亚各国的留学生。政府在大学自主化框架中明确指出,大学的主要战略目标之一就是“实现卓越教学与科研的国际化品牌”。新加坡各高校都积极开展高等教育的国际交流和合作,不断吸收国外的专业知识技能,从而提高自己的国际地位。新加坡时任总理吴作栋提出将国立大学和南洋理工大学建设成亚洲的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的目标,逐步建立一些高科技研究所和国际领先的实验室,同时为那些从事高科技的人才提供良好的居住条件,以此协助新加坡成为世界性的、充满活力的、具有浓厚学术氛围和良好的工业环境的东方波士顿。

南大拥有遍布全球145个国家的近20万名校友,并在海外建立了45个校友会。南大确立了“创新高科技,奠定全球性卓越大学;全方位教育,培养跨学科的博雅人才”的愿景和使命,使学生具有国际竞争力、培养世界公民是南洋理工大学的培养目标。为此,大学设计了许多海外学习体验项目,通过全球教育计划、全球暑期学习计划和国际学生交流计划等,积极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培养全球化的领袖人才。超过60%的南大的本科生在校期间都参与海外体验项目,平均每年往外输送超过5300名交换生,每年也有2000多名海外学生到南大学习交流。南大在2015-2020战略规划中提出要构建全球网络,至2020年将有80%的学生参与海外体验计划,在就读期间有机会参与海外体验、到国际知名企业和顶级合作院校实习和交流学习。

3、薪酬评价与人事制度的国际化体系

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薪酬待遇是汇聚全球顶尖人才的强大磁场。李光耀曾说,顶级薪酬吸引顶级人才,让全球人才带来全球观念。新加坡前总理吴作栋1993年指出:“如果我们不能吸引优秀的青年男女加入教育界的话,我们未来的几代人,就无法有机会通过接受教育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我们的国家将需为此付出代价。”因此新加坡大学不惜重金从国外聘请本国所缺乏的外籍教师,通过招聘网罗世界优秀人才。在大学自治改革的初期,新加坡政府已经着手进行了一系列与国际接轨的人事管理和薪酬制度的改革。新加坡大学内部薪酬分两套体系,行政人员薪酬参照政府公务员及企业管理人员标准确定,教研人员薪酬则参照国际标准确定。新加坡大学教师的薪酬高于英国和澳大利亚一般大学的水平,和美国中等大学基本持平,颇具吸引力。

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教师聘任制是大学教师队伍充满活力、保持一流水平的不竭动力。新加坡大学普遍实行终身教职制度,非升即走、高淘汰率、强流动性是其显著特征。南大现有教职员工约7300人,其中教师1700多人,教授占教师总数的10%左右,副教授和助理教授占教师总数的40%左右。在教研人员的招聘、职务晋升中,直接引入了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学术评价标准。教师实行合同管理,首个合同期一般为3 年,期满考核合格可续签3 年的第二个合同期,其间进行专业技术职务晋升评价,最长不超过9年,如没有通过,不能获得副教授职务,则必须离开学校,一般终身教职的淘汰率在20% 左右。教师职务采用美国模式,分为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其中副教授以上为终身教职,65岁退休;各级职务没有设置比例限制,主要通过国际同行学术评审来掌握。教师职务晋升实行严格的国际同行学术评价,校内虽然没有明确的学术标准,但一般参照排名接近或稍前的美国大学教师晋升标准,且评审专家一般为本学科领域的顶尖专家。

4、学生来源和教育培养的国际化实践

新加坡政府要求大学本科阶段的外籍学生须占到大学学生总数的20%。除了吸引自费的外籍学生外,新加坡政府也提供外国留学生许多资助,比如政府津贴、低息贷款、奖学金和其他特别资助计划等等。国际教育的蓬勃发展对新加坡发展成为东南亚乃至亚太地区的教育中心发挥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根据新加坡政府与外籍学生签订的合同,所有的受资助外国学生大学毕业后必须在新加坡至少生活和工作三年(或六年)。这样不但当地的人才资源储备增加了,本国学生和其他国家的学生交流的机会也大大增加。这些外籍学生学成归国后,往往会形成一个占据公共和私有领域的重要职位的关系网络,这对新加坡加强和这些国家的交流和联系是大有裨益的。

南大现有在校学生33500多人,其中本科生23500人,博士研究生3460人。学生来自全球80多个国家,其中15%的本科生和65%的研究生和博士生是国际学生。南洋理工大学与全球37个国家的300多所大学有教育研究合作关系,开展合作教育教育项目50余个。与全球顶尖大学合作开展博士学位项目、硕士学位项目、双学位硕士项目以及本科项目,合作的伙伴包括北美地区的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卡耐基梅隆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康奈尔大学、斯坦福大学、乔治亚理工学院、伊利诺大学、斯蒂文斯理工学院;欧洲地区的伦敦帝国学院、卡罗林斯卡学院、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挪威管理学院、意大利多莫斯设计学院;亚洲及其他地区的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苏州大学、天津大学、四川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印度班加罗尔理工学院、印度马德拉斯理工学院、印度孟买理工学院、韩国科学技术院。在促进课程体系全球化的品牌中,争取国际信誉与认可是非常重要的战略。南大积极开展专业、课程的国际鉴定和认证。早在1985 年,工程课程(电子、机械和土木)就得到了伦敦各工程学院的认可,目前所有工程课程都获得了华盛顿协议的认证。商学院是新加坡唯一及亚洲第三所同时获得欧洲质量发展体系及美国国际管理教育联合会两项认证的商学院。

5、学术交流与科研合作的国际化实践

新加坡政府十分重视教育国际化的交流与合作,尤其是与发达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大学始终放眼世界,积极推动国际学术合作。南大致力于构建世界级研究型大学,与全球200多个学术界和工业界的合作伙伴开展了700多个科研合作项目,与顶级工业界伙伴开展科研合作,建立科研实验室,主要行业合作伙伴包括英国劳斯莱斯、法国泰勒斯集团、欧洲航空防务及航天公司以及德国博世公司等。大学设立高等研究所来推动科研发展,聘请9 名诺贝尔奖得主和1名菲尔茨奖得主出任研究所顾问。

南大通过国际网络和联盟与全球顶尖大学进行大型研究合作。在前任校长徐冠林教授倡导下,2009 年4 月成立了全球科技大学联盟,3大洲9所知名大学加入,集中各成员科研优势,进一步增进跨学科和跨国界科学研究合作。大学与学院均大力资助教师积极参加国际学术交流,吸引世界各地最优秀的科研人才,积极提升科研成果。近年来,南大的科研实力不断增强,科研成果的数量不断增加,科研成果的质量不断提高,论文引用影响力保持成倍增长,如图1所示,2012年超过了亚洲前9所高校,2014年有3679篇被国际引用论文(web of science),影响影子大于10的论文总数显著增长,由2000年的0.16%增长至2014年的6.4%。竞争性科研经费也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如图2所示,2014年达到了5.023亿新元,是2005年的6倍,年均增长超过10%。

南洋理工大学论文引用影响力变动图

南洋理工大学竞争性研究经费变动图

三、 经验与启示

新加坡与我国在具体的国情上虽然有所不同,但是两国高等教育机构同样面对国际化竞争和教育经费资源短缺,同样希望能够改进高等教育机构的管理水平,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培养一流人才。新加坡大学国际化探索与实践对我国高校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来说不无借鉴和启示。

1、明确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目标参照系

无论是南大在学校层面的人才招聘程序上重点参照美国斯坦福大学,还是在二级学院——李光前医学院的建设上全面与英国帝国理工学院合作,或者是在经济系学术标准上与美国布朗大学经济系的保持一致,都明确无误地告诉我们,这所大学在学校、学院、系的不同层面都有明确的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作为目标参照,并且各层面具有各自的针对性。

南大重视世界大学排名,但这种重视,并不是重视大学排名本身,因为没有任何一所大学能够按照某一世界大学排名的指标体系进行办学而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南大重视世界大学排名的重点在于明确自身的位置和发展目标,厘清学校发展的脉络,明确“我是谁”、“学习谁”和“成为谁”。

2、推动国际化与教学科研工作有机结合

国际化之所以被称为学校战略,在于它不是一项由某一部门推动的单一工作,而是一项整体性、系统性工作,与人事、教学、科研等工作息息相关、密不可分。

建立“上下”一体、“内外”结合的全球化人才招聘体系,实施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待遇和培育机制,坚持国际化的学术发展路径,是南大国际化人才战略的重要内容。与世界一流大学合作开办学院、共同开设课程、合作进行研究、建立联合研究中心,实施“全球教育计划”为学生创造赴世界顶尖大学和知名企业学习、实习、进修机会,以优厚的奖学金吸引大批高质量外国留学生,是南大教育教学、科研工作的重要举措。南大的实践证明,只有将国际化融入、贯穿到学校各项事业中去,才能不断提高学校的国际化水平、拓展国际合作深度和广度。

3、保持国际化战略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如果说明确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目标参照系解决了自主化办学的目标问题,推动国际化与教学科研工作有机结合解决了国际化举措的实施问题,那么,保持国际化战略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则是保障了学校向世界一流大学发展的后劲问题。

在发展规划制定上,南大最新调整的“可持续地球”、“新媒体”、“新丝绸之路”、“未来医疗”、“创新亚洲”等五大巅峰计划,始终围绕建设全球性卓越大学目标,在保持连续性的同时紧跟世界战略前沿,与时俱进。在人才引进上,始终坚持具有国际标准的稳定的招聘程序和严格的同行评议制度,将之并贯穿于聘用、擢升以及终生教职评定的全过程,保证从全球招聘最优秀的人才。在财政投入上,南大每年在9亿新币左右的运作经费中,50%-60%按学生毕业人数分配给学院,由学院自主进行全球招聘教师等国际化战略的实施。同时,每五年进行一次国际评估,用以保证大学国际化发展方向,检验国际化办学成果。

责任编辑:付一枫
相关阅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