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电主页 English 宣传部
西电要闻
表格等宽内容时,请左右滑动 <>
做学生的拐杖:记2015年“优秀教师”杜跃平教授
时间:2016-10-31 14:48:26 来源:新闻中心 点击:

做学生的拐杖

——记2015年“优秀教师”杜跃平教授

■学生记者李梦鹤 赵佳

从四川大学经济系毕业来到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杜跃平已经在教学岗位上兢兢业业工作了几十年,谈及为何选择从事教师这一行,杜跃平笑谈:“缘分吧,自己当年的职业选择是艺术家或是记者,就是没想到自己做了老师,而且一做就是几十年。”

重理论与实践结合,让学生品尝学科魅力

经济管理研究是一门悠久的学问,也是年轻的学问,因为经济问题始终伴随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的演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面临着越来越多新问题、新变化、新挑战,需要不断对其进行探索。加之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掌握了越来越多的信息知识,有不同的听课诉求和困惑,因而杜跃平提出在教学中特别注重课程讲授的理论性、前沿性、系统性、生动性和实践性。

无论是经济学科,还是管理学科,它们都是理论学科。杜跃平认为,理论学科有它基本的概念、范式、方法和工具,同时经济现实又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常青”。“作为高等学校的经济管理学科的教师应该‘顶天立地’。所谓‘顶天’就是不断丰富深化自己的理论学术修养,所谓‘立地’就是积极参与现实问题的调查研究、管理咨询,获得新鲜生动的材料实例,这样才能够有底气站在讲台上,才能在理论与现实、学术与案例、历史和逻辑、传统和现代的结合中把课程讲透,学生将来面临复杂的经济现实问题时,才能站得高、看得深,才能走得更远,终身受益。”杜跃平如是说。

杜跃平认为,无论是本科生、硕士生,还是博士生,不管他们将来的职业如何选择,扎实的理论素养,精深的学科了解,会使得他们的工作思维方法更加科学、更加灵活。

就经济管理理论的现实性而言,杜跃平的硕士研究生王艺霖对记者这样说:“杜老师常常跟我们说这样两句话,经济学就在生活中,生活中处处有经济学。即使你没有学习经济学,你也离不开它。”

如今已经硕士毕业留校工作的学生马元凯告诉记者:“杜老师特别注重对于一线的调查研究,常常带着问题亲自开车带着学生们去政府、企业等地开展调研,了解经济发展、企业管理中出现的现实问题,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为问题的解决提出自己的思考和方案,研究生期间我参加了不少的课题调查研究,真正体会到了鲜活的管理学案例。杜老师说经济学、管理学就在生活中,我是真正体会到了经济管理学科的魅力。”

作为从事经济管理学教学研究的老师,杜跃平特别注重知行合一,运用理论为实践服务。重视对现实的观察和思考,特别是参与到实践过程中。他愿意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从实践中把握最鲜明的发展趋势,了解市场最迫切的需求。他认为,在用知识和理论为企业或者事业单位服务的同时,自己也可以收获很多。在每年完成300多课时的教学任务和发表学术研究论文、著作和教材的同时,杜跃平还兼任陕西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等职位,承担完成了一大批政府、企业委托的研究咨询课题,有的课题已变为政策、措施得以付诸实施而且见到了效益,真正体现了经济管理研究的实践服务价值。虽然这样的工作十分繁忙辛苦,但是杜跃平却轻松地说道,“多年来没有双休日,没有假期,确实很辛苦,但是我喜欢、我愿意,我习惯了,因为我的研究成果能够为社会服务,得到社会和学生的认可,每天紧张忙碌的工作生活我觉得有价值,我特别满足陶醉其中。”

注重观察思考现实,营造课堂的生动氛围

学校是传播学术思想的殿堂,课堂是思想碰撞的场所。作为大学老师的杜跃平一直严格要求自己,不仅要做到知识面广阔,而且善于将碎片化的知识信息加以梳理和深化,在深入浅出的讲授中让学生收获、回味。

理论是灰色的,课堂是严肃的,但课堂不能脱离生动的社会。杜跃平说:“理论教学不能冷冰冰让人听不懂,不是高高在上,不是故弄玄虚,不能纸上谈兵脱离实践。”他说到,在多年的工作中发现,所谓的大师就是能够做到深入浅出的讲解。

杜跃平说讲台只有三尺,但可以纵论天下,值得敬畏、必须珍惜。如果拿相声的术语来比喻就是需要有说学逗唱的本事,做到在每个节点良好组织,把控整个课堂的氛围,关注每个学生的眼神。他说:“我从来不奢求自己讲的课满堂精彩,只求有那么一段话,几个地方,几个案例学生可以记得就好。哪怕有一天不记得我的名字,只要我的课程给大家带来哪怕一丁点的启发,这就是我的价值的存在。”

杜跃平喜欢上新课,哪怕不是一门独立的课,多年来他先后为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讲授了十几门课程,他说虽然讲新课程比较耗费时间,但是其中的挑战性可以让自己收获很多,特别享受。他注重搜集国内外相关的理论研究进展和案例实践,在一堂45分钟的课中讲透知识,贴近现实。课堂上,杜跃平也注重与学生的互动,通过提问和一起讨论来实现学生课堂的参与性、活跃性、触动性,为学生打开一扇窗。面对一群有抱负、有理想、思想活跃、喜欢挑战的年轻学生,他在传播严肃的理论知识的同时还很有亲切感、幽默感,正如他所说的,亲切感可以拉近距离便于沟通交流,幽默感可以在交流中感觉轻松有趣。他说:“正如爱因斯坦、丘吉尔等名人一样,老师也应该培养幽默感。讲课是教师的职业生涯中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一项工作。”

“杜老师很幽默,经常用生活中的例子生动地讲述一些知识。比如:男女之间谈恋爱就是资源的优化组合,而包办婚姻就像计划经济。每天进入餐厅吃什么,就是自己稀缺货币的优化配置,每天的时间怎么分配就是稀缺时间的决策选择。听杜老师的课程,你会获得丰富的知识信息,他在讲课中常常从生活中的实例进行经济学、管理学的剖析,会让你体会到经济管理学的魅力,真正体会到经济学无处不在。”在谈及杜跃平的幽默时,研二学生徐杰这样对记者说道。

作为一名教师,杜跃平没有上下班;作为一名教师,杜跃平要将零碎信息变成系统知识,把碎片拼凑成一个整体,把人们熟视无睹的平常事件上升到理论学术的层面;作为一名教师,他随时都在看资料和文献,不断地提升丰富自己。

师生情长,心中有你

“对于我来讲,自己就是一个普通的教师,没什么所求。古人说,人贵有自知之明,我知道自己大概也就是适合做一个教书匠而已,我喜欢我的职业,我的目标就是努力把我的学生培养成为学术研究精英代表、企业家精英代表、党政干部精英代表。现如今自己培养毕业的学生,有许多人在这三个方面都做的比较成功,他们的成功就是我的成功。”他欣慰地说道。

杜跃平常用一句话描述自己和学生的关系:希望和学生成为平等的良师益友,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兴趣,因材施教。在课堂上他和学生是师生,在课堂外他们是朋友。他将自己比作学生成长的拐杖,他认为培养学生首先要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其次,要给学生有效的指导,学生的选择不一定是最好,教师的作用会在学生选题中体现。

时隔多年的毕业聚会上,还有学生提到当初做毕业设计时杜跃平的认真负责。“进入我们这个团队,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我要对学生负责,而且这不仅是指导责任,毕业论文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是大学四年的总结,是展现自己整个学习的成果。”杜跃平严肃的说道。

某一年杜跃平接到了来自台湾的电话,自己很吃惊,拿起电话,对方说到:“杜老师,我不是学习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但是曾经偷偷在您课堂上听过课,您有一段话对我后来的职业选择影响很大,自己进过研究所,现在做了企业,企业发展的不错,真的很感激您,同时祝您新年快乐!”每逢过年或教师节时,杜跃平总能收到上千条短信,他也会很认真回每一条短信,他相信师生多年的情分凝聚在一条条短信中。每年,学生还会跑回来给杜跃平过生日。

目前,杜跃平带过的学生里,博士毕业或在读的有二十多个,硕士毕业的一、二百个,本科生更是数不过来,许多学生都成为了自己领域的精英。杜跃平看到学生接受报纸、电视等采访,看到学生在事业取得成就时,他内心也充满了喜悦之情。“什么是一个好老师?是有好的修养、好的学术、好的心态。这三点可以演绎出一个优秀教师的所有品质。目前,我做的还远远不够好。”杜跃平谦虚地说。

倾全力用心做科研 为社会服务实现价值

在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的同时,杜跃平在科研上从不松懈,他善于把握学科前沿,紧扣经济现实开展科学研究。他认为,没有扎扎实实的科学研究,教学就没有根基,就会苍白。他先后主持完成了40多项科研课题,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务院委托项目等等。仅2013-2015年三年合计科研合同经费就超过200万,这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中是十分难得的成绩。

同时,他还经常被邀请参与各级政府、企业的政策、规划及项目的咨询论证,接受邀请给政府部门、企业提供报告讲座,在省市电视台就有关重大经济问题进行评论。杜跃平在技术创新管理、区域经济发展、产业经济研究等领域取得了显著的研究成果,先后公开发表了150多篇学术论文、30多篇研究咨询报告,这些成果提升了西电在该领域的社会影响。

他承担完成的2014年陕西省知识产权局委托课题《陕西省专利运营模式研究设计》,完成以后亲自给主管副省长汇报,得到了国家知识产权局的肯定,成果被2014年省长的政府工作报告采用,并且正在组织实施推进。他近年来组织参与的铜川市每个季度的就业分析报告,得到了铜川市政府、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高度评价。许多规划研究和咨询报告得到了相关决策者的应用。

杜跃平特别关注国家“一带一路”、“创新驱动发展”等重大战略问题的研究,在该领域已经发表了一批论文报告。他参与组织了第二届学校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论坛,并主编出版了《2014年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报告》。2016年,杜跃平被中国高校“一带一路”智库研究中心评为中国高校“一带一路”影响力人物。

在采访中,杜跃平不知疲倦、积极乐观的精神状态深深感染了记者。正如学生所说,杜跃平老师第一次见面就告诫我们,要有乐观的工作态度、生活态度,要学会快乐工作、快乐学习、快乐生活。杜跃平老师如太阳花一般,乐观向上,精神饱满,随性自足。

上一条: 中国火星探测任务工程总设计师校友张荣桥返校记
下一条: 精于学术 达于育人:记优秀教师鲍亮副教授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有关法律法规。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匿名发布验证码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
做学生的拐杖:记2015年“优秀教师”杜跃平教授

做学生的拐杖

——记2015年“优秀教师”杜跃平教授

■学生记者李梦鹤 赵佳

从四川大学经济系毕业来到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杜跃平已经在教学岗位上兢兢业业工作了几十年,谈及为何选择从事教师这一行,杜跃平笑谈:“缘分吧,自己当年的职业选择是艺术家或是记者,就是没想到自己做了老师,而且一做就是几十年。”

重理论与实践结合,让学生品尝学科魅力

经济管理研究是一门悠久的学问,也是年轻的学问,因为经济问题始终伴随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的演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面临着越来越多新问题、新变化、新挑战,需要不断对其进行探索。加之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掌握了越来越多的信息知识,有不同的听课诉求和困惑,因而杜跃平提出在教学中特别注重课程讲授的理论性、前沿性、系统性、生动性和实践性。

无论是经济学科,还是管理学科,它们都是理论学科。杜跃平认为,理论学科有它基本的概念、范式、方法和工具,同时经济现实又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常青”。“作为高等学校的经济管理学科的教师应该‘顶天立地’。所谓‘顶天’就是不断丰富深化自己的理论学术修养,所谓‘立地’就是积极参与现实问题的调查研究、管理咨询,获得新鲜生动的材料实例,这样才能够有底气站在讲台上,才能在理论与现实、学术与案例、历史和逻辑、传统和现代的结合中把课程讲透,学生将来面临复杂的经济现实问题时,才能站得高、看得深,才能走得更远,终身受益。”杜跃平如是说。

杜跃平认为,无论是本科生、硕士生,还是博士生,不管他们将来的职业如何选择,扎实的理论素养,精深的学科了解,会使得他们的工作思维方法更加科学、更加灵活。

就经济管理理论的现实性而言,杜跃平的硕士研究生王艺霖对记者这样说:“杜老师常常跟我们说这样两句话,经济学就在生活中,生活中处处有经济学。即使你没有学习经济学,你也离不开它。”

如今已经硕士毕业留校工作的学生马元凯告诉记者:“杜老师特别注重对于一线的调查研究,常常带着问题亲自开车带着学生们去政府、企业等地开展调研,了解经济发展、企业管理中出现的现实问题,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为问题的解决提出自己的思考和方案,研究生期间我参加了不少的课题调查研究,真正体会到了鲜活的管理学案例。杜老师说经济学、管理学就在生活中,我是真正体会到了经济管理学科的魅力。”

作为从事经济管理学教学研究的老师,杜跃平特别注重知行合一,运用理论为实践服务。重视对现实的观察和思考,特别是参与到实践过程中。他愿意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从实践中把握最鲜明的发展趋势,了解市场最迫切的需求。他认为,在用知识和理论为企业或者事业单位服务的同时,自己也可以收获很多。在每年完成300多课时的教学任务和发表学术研究论文、著作和教材的同时,杜跃平还兼任陕西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等职位,承担完成了一大批政府、企业委托的研究咨询课题,有的课题已变为政策、措施得以付诸实施而且见到了效益,真正体现了经济管理研究的实践服务价值。虽然这样的工作十分繁忙辛苦,但是杜跃平却轻松地说道,“多年来没有双休日,没有假期,确实很辛苦,但是我喜欢、我愿意,我习惯了,因为我的研究成果能够为社会服务,得到社会和学生的认可,每天紧张忙碌的工作生活我觉得有价值,我特别满足陶醉其中。”

注重观察思考现实,营造课堂的生动氛围

学校是传播学术思想的殿堂,课堂是思想碰撞的场所。作为大学老师的杜跃平一直严格要求自己,不仅要做到知识面广阔,而且善于将碎片化的知识信息加以梳理和深化,在深入浅出的讲授中让学生收获、回味。

理论是灰色的,课堂是严肃的,但课堂不能脱离生动的社会。杜跃平说:“理论教学不能冷冰冰让人听不懂,不是高高在上,不是故弄玄虚,不能纸上谈兵脱离实践。”他说到,在多年的工作中发现,所谓的大师就是能够做到深入浅出的讲解。

杜跃平说讲台只有三尺,但可以纵论天下,值得敬畏、必须珍惜。如果拿相声的术语来比喻就是需要有说学逗唱的本事,做到在每个节点良好组织,把控整个课堂的氛围,关注每个学生的眼神。他说:“我从来不奢求自己讲的课满堂精彩,只求有那么一段话,几个地方,几个案例学生可以记得就好。哪怕有一天不记得我的名字,只要我的课程给大家带来哪怕一丁点的启发,这就是我的价值的存在。”

杜跃平喜欢上新课,哪怕不是一门独立的课,多年来他先后为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讲授了十几门课程,他说虽然讲新课程比较耗费时间,但是其中的挑战性可以让自己收获很多,特别享受。他注重搜集国内外相关的理论研究进展和案例实践,在一堂45分钟的课中讲透知识,贴近现实。课堂上,杜跃平也注重与学生的互动,通过提问和一起讨论来实现学生课堂的参与性、活跃性、触动性,为学生打开一扇窗。面对一群有抱负、有理想、思想活跃、喜欢挑战的年轻学生,他在传播严肃的理论知识的同时还很有亲切感、幽默感,正如他所说的,亲切感可以拉近距离便于沟通交流,幽默感可以在交流中感觉轻松有趣。他说:“正如爱因斯坦、丘吉尔等名人一样,老师也应该培养幽默感。讲课是教师的职业生涯中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一项工作。”

“杜老师很幽默,经常用生活中的例子生动地讲述一些知识。比如:男女之间谈恋爱就是资源的优化组合,而包办婚姻就像计划经济。每天进入餐厅吃什么,就是自己稀缺货币的优化配置,每天的时间怎么分配就是稀缺时间的决策选择。听杜老师的课程,你会获得丰富的知识信息,他在讲课中常常从生活中的实例进行经济学、管理学的剖析,会让你体会到经济管理学的魅力,真正体会到经济学无处不在。”在谈及杜跃平的幽默时,研二学生徐杰这样对记者说道。

作为一名教师,杜跃平没有上下班;作为一名教师,杜跃平要将零碎信息变成系统知识,把碎片拼凑成一个整体,把人们熟视无睹的平常事件上升到理论学术的层面;作为一名教师,他随时都在看资料和文献,不断地提升丰富自己。

师生情长,心中有你

“对于我来讲,自己就是一个普通的教师,没什么所求。古人说,人贵有自知之明,我知道自己大概也就是适合做一个教书匠而已,我喜欢我的职业,我的目标就是努力把我的学生培养成为学术研究精英代表、企业家精英代表、党政干部精英代表。现如今自己培养毕业的学生,有许多人在这三个方面都做的比较成功,他们的成功就是我的成功。”他欣慰地说道。

杜跃平常用一句话描述自己和学生的关系:希望和学生成为平等的良师益友,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兴趣,因材施教。在课堂上他和学生是师生,在课堂外他们是朋友。他将自己比作学生成长的拐杖,他认为培养学生首先要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其次,要给学生有效的指导,学生的选择不一定是最好,教师的作用会在学生选题中体现。

时隔多年的毕业聚会上,还有学生提到当初做毕业设计时杜跃平的认真负责。“进入我们这个团队,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我要对学生负责,而且这不仅是指导责任,毕业论文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是大学四年的总结,是展现自己整个学习的成果。”杜跃平严肃的说道。

某一年杜跃平接到了来自台湾的电话,自己很吃惊,拿起电话,对方说到:“杜老师,我不是学习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但是曾经偷偷在您课堂上听过课,您有一段话对我后来的职业选择影响很大,自己进过研究所,现在做了企业,企业发展的不错,真的很感激您,同时祝您新年快乐!”每逢过年或教师节时,杜跃平总能收到上千条短信,他也会很认真回每一条短信,他相信师生多年的情分凝聚在一条条短信中。每年,学生还会跑回来给杜跃平过生日。

目前,杜跃平带过的学生里,博士毕业或在读的有二十多个,硕士毕业的一、二百个,本科生更是数不过来,许多学生都成为了自己领域的精英。杜跃平看到学生接受报纸、电视等采访,看到学生在事业取得成就时,他内心也充满了喜悦之情。“什么是一个好老师?是有好的修养、好的学术、好的心态。这三点可以演绎出一个优秀教师的所有品质。目前,我做的还远远不够好。”杜跃平谦虚地说。

倾全力用心做科研 为社会服务实现价值

在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的同时,杜跃平在科研上从不松懈,他善于把握学科前沿,紧扣经济现实开展科学研究。他认为,没有扎扎实实的科学研究,教学就没有根基,就会苍白。他先后主持完成了40多项科研课题,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务院委托项目等等。仅2013-2015年三年合计科研合同经费就超过200万,这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中是十分难得的成绩。

同时,他还经常被邀请参与各级政府、企业的政策、规划及项目的咨询论证,接受邀请给政府部门、企业提供报告讲座,在省市电视台就有关重大经济问题进行评论。杜跃平在技术创新管理、区域经济发展、产业经济研究等领域取得了显著的研究成果,先后公开发表了150多篇学术论文、30多篇研究咨询报告,这些成果提升了西电在该领域的社会影响。

他承担完成的2014年陕西省知识产权局委托课题《陕西省专利运营模式研究设计》,完成以后亲自给主管副省长汇报,得到了国家知识产权局的肯定,成果被2014年省长的政府工作报告采用,并且正在组织实施推进。他近年来组织参与的铜川市每个季度的就业分析报告,得到了铜川市政府、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高度评价。许多规划研究和咨询报告得到了相关决策者的应用。

杜跃平特别关注国家“一带一路”、“创新驱动发展”等重大战略问题的研究,在该领域已经发表了一批论文报告。他参与组织了第二届学校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论坛,并主编出版了《2014年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报告》。2016年,杜跃平被中国高校“一带一路”智库研究中心评为中国高校“一带一路”影响力人物。

在采访中,杜跃平不知疲倦、积极乐观的精神状态深深感染了记者。正如学生所说,杜跃平老师第一次见面就告诫我们,要有乐观的工作态度、生活态度,要学会快乐工作、快乐学习、快乐生活。杜跃平老师如太阳花一般,乐观向上,精神饱满,随性自足。

责任编辑:付一枫
相关阅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