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电主页 English 宣传部
西电记忆
表格等宽内容时,请左右滑动 <>
李建东:刻苦钻研 砥砺前行
时间:2023-10-31 10:27:46 来源:新闻中心 点击:

编者按:今年恰逢通信工程学院建院30周年、办学92周年,为纪念通信工程学院发展历程,学院策划推出院长访谈栏目,通过对建院以来历任院长采访记录,回顾通院发展过程中的点点滴滴,激励新时代通院人赓续前行,续写通院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人物名片】

640.jpg

李建东,1962年出生,于1985年和1990年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获得硕士及博士学位。1996年被评为电子部有突出贡献专家,2001年获863有重要贡献的先进个人,2002年担任美国康奈尔大学访问教授,2009年获得“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先后主持863计划重大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牵头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6项,主持和推动了4项无线局域国家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出版专著和教材5本,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80多篇,学术成果丰硕。

曾任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通信工程学院院长、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及合肥工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现为中国通信学会会士、中国电子学会会士,国家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重大专项总体组专家,工信部宽带无线IP技术标准工作组组长,第七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综合业务网理论及关键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从建国初期多数人不知电话为何物,到如今的通信网络覆盖全国、光纤宽带成家庭标配,网民规模突破10亿人。70年多来,中国通信行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5G等基础设施赋能企业实现数智化转型,移动支付也渗透到普通人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背后,是像李建东一样的科研工作者,潜心钻研、砥砺前行的结果,也是像他一样的教育工作者,以甘为人梯的仁爱,以淡泊名利的坚守,以躬身育才的情怀,以严谨治学的态度,为通信行业发展培养出无数高水平研究人员,以人才的星星之火,铸就行业拔尖创新人才的燎原之势。

“怀念当时的学习生活”

1978年,刚刚恢复高考的第二年,16岁的李建东便考入西北电讯工程学院(我校前身)无线电通信专业,并于1985年、1990年在我校获得硕士及博士学位。留校工作后,1997年,他接棒刘增基,成为通信工程学院第二任院长。回忆起当时的学习生活,“怀念”一词被他常挂嘴边。

每天早上,李建东会和同学们一起按时出早操跑步、在操场上读外语;下午,一群人打篮球、看老同志下象棋,偶尔遇到学校放电影,那便是他们一天中比较“奢侈”的娱乐活动了。虽然跟现在的校园活动相比,显得有些单一、简单,但是他仍觉得“学校条件是非常好的”。

李建东参加博士论文答辩

堪称“规律”的娱乐活动之余,李建东保持着勤勉又自律的学习习惯。在他看来,安排最好的老师、配备最优的教材、构建最高效的教学模式,以形成最大合力培养学生,是他在当年求学以及后来留校工作时,学院一贯秉持的优秀传统。

对待知识他如饥似渴。老师们展现的广博的知识素养、勤勉的工作态度、过硬的教学能力,都深深地影响着他。课堂上,他认真聆听老师的授课,讲授高频的李纪澄老师,渊博的知识储备、优秀的教学习惯让他很是钦佩。课后,他认真完成课后作业,樊昌信老师编写的《通信原理》教材,每一道课后习题都留下了他认真思考的痕迹。除此之外,同学们之间也养成了爱讨论、爱思考的学习风气,通过不同意见的交流、知识应用场景的探讨,他们对知识点掌握得更加牢靠,思维的缜密性也有了很大提升。

在野外进行通信实验

对待老师的付出他内外感佩。彼时,学校采取大班授课小班辅导的方式教学,在他看来,这种形式非常不错。“140个人分为5个小班,每个小班都有辅导老师,每天上午上完课,下午辅导老师肯定会来”,数学课后的辅导老师回答学生的提问深入浅出、讲解细致,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因为对无线通信充满兴趣,大学时期的李建东和同学们钟爱钻研各种小实验,老师们也给予了很多指导和帮助,他感叹道:“有一次我去借万用表回来看,不小心烧坏了,但老师可能觉得我们在‘捣鼓’什么东西,非常支持我们,完全没有不开心”。

“丰富的校园生活”“充足的知识实践”“规律的生活节奏”“优秀的师资队伍”是他对当时学习生活的评价。

“人才流失是当时面临的最大困难”

在西电学习期间,老师们的学识魅力很大程度影响了李建东的治学态度,1997年他正式担任我校通信工程学院院长后,也开始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延续着老师们的传承。

20世纪90时代和21世纪初,数字移动通信技术取代了模拟移动通信,从正式接入国际互联网,到网易、搜狐、腾讯、新浪等网站相继成立,国内正式经历第一次互联网大浪潮。刚刚凭借一系列科研成果和专业实力受到业界认可的通信工程学院,专业人才受到行业广泛追捧。摆在李建东面前的,首当其中就是学院通信人才的流失。

640 (3).jpg

建设的密集无线通信系统为全运会提供服务

一克的经验抵得上一吨的理论,通信工程学院第一任院长刘增基“以科研带动学院发展”的理念给了李建东启发。“在流星余迹通信项目研究中,刘增基等前辈带领通院人,为研发多种型号的系统,都在其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应该肯定,刘老师在这个项目研究中作出了非常大的贡献”,李建东提到,“通院今天的发展离不开像刘老师这样的好院长,他通过科研将通信工程学院带到了最前沿,对于通院的发展,这成为一个重要的根基”。

640 (4).jpg

李建东在人民大会堂领国家发明奖

为解决人才流失的问题,李建东秉持了刘增基“以科研带动学院发展”的理念。同时,他和学院班子成员相互配合、齐心协力共同为学科及学院长远稳定发展努力。从共享最前沿研究信息,到合理安排配置科研资源,从努力完善学科建设,到支持推进已有研究项目,“团结”成为那一届通院领导班子最大的特色。而通过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一系列课题研究,新的科研队伍慢慢组建、巩固,学院的学术氛围和科研环境也得到大大改善,“稳住了当时的基本盘”,也为通院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他在任期间,通信工程、信息工程、信息安全3个专业成为陕西省名牌专业,通信与信息系统、密码学、军事通信学等学科拥有了博士和硕士授予权,其中通信与信息系统成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密码学成为省部级重点学科。学院的“现代通信网络工程”学科群也得到了国家“211工程”十五建设的重点支持。

“学会学习是对学子最大的期许”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从教多年,李建东觉得“学会学习”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他提及,刘增基老师、樊昌信老师以及他的导师郭梯云老师,编写的教材、撰写的文章,无论是从语法、还是可读性、逻辑性来看,都非常值得细细品读。郭梯云老师也时常叮嘱他,编写教材、撰写文章最终的目的是为了服务师生,必须“既要让学生能学,又要让老师能教”。

李建东指导青年教师和学生

老师们的严谨和专业让他触动很大,他希望新一代的通院学子向老一辈学者学习,要追求真理,学会学习。对待知识,保持刨根问底的学习态度,将知识的来龙去脉搞清楚、弄明白;把书读厚,在书中的知识点里补充细节,充分挖掘知识内涵;把书读薄,理顺书的脉络结构,汲取书中的精华。同时,要打好未来发展的基础。做好理论学习之余,跳出课本,通过实践真正学会本领,才有可能实现知识的价值和自我价值。

李建东与毕业生合影

在李建东的办公室内,毛主席1940年为《通信战士》的题词“你们是科学的千里眼、顺风耳”被他打印下来张贴在墙上。他觉得,通院最鲜明的风格或者性格,就是听党话,埋头苦干,不争功不争名不争资源。回顾历史,通院因为党和国家的需求而建,始终围绕国家需求做科研,也为国家培养了很多站在世界科学前沿优秀人才,它的“红色精神”始终是为服务国家需求。

立足现在,信息通信始终在服务国民经济、推动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从5G到6G,从地面向卫星,通信行业仍然具有好的发展前景。他也期许,新一代通院学子能以“通信强国”为己任,发扬“通信战士”精神,勇做“科学的千里眼,顺风耳”。

过去30年,在刘增基、李建东等全体通院人的共同努力下,通信工程学院取得了诸多成绩。我们相信,未来仍会有无数通信学子继承前人衣钵,脚踏实地、认真探索,在求学以及科研路途上留下他们的脚印,为通信工程学院谱写新的华章。恰如李建东老师在采访时提到的那样,“回忆过去,坚定信心;明确责任,决战未来;团结一致,造就栋梁;树立榜样,再攀高峰”。

上一条: 张海林:好学不倦 精益求精
下一条: 刘增基:坚守初心 矢志不渝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有关法律法规。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匿名发布验证码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
李建东:刻苦钻研 砥砺前行

编者按:今年恰逢通信工程学院建院30周年、办学92周年,为纪念通信工程学院发展历程,学院策划推出院长访谈栏目,通过对建院以来历任院长采访记录,回顾通院发展过程中的点点滴滴,激励新时代通院人赓续前行,续写通院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人物名片】

640.jpg

李建东,1962年出生,于1985年和1990年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获得硕士及博士学位。1996年被评为电子部有突出贡献专家,2001年获863有重要贡献的先进个人,2002年担任美国康奈尔大学访问教授,2009年获得“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先后主持863计划重大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牵头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6项,主持和推动了4项无线局域国家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出版专著和教材5本,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80多篇,学术成果丰硕。

曾任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通信工程学院院长、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及合肥工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现为中国通信学会会士、中国电子学会会士,国家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重大专项总体组专家,工信部宽带无线IP技术标准工作组组长,第七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综合业务网理论及关键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从建国初期多数人不知电话为何物,到如今的通信网络覆盖全国、光纤宽带成家庭标配,网民规模突破10亿人。70年多来,中国通信行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5G等基础设施赋能企业实现数智化转型,移动支付也渗透到普通人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背后,是像李建东一样的科研工作者,潜心钻研、砥砺前行的结果,也是像他一样的教育工作者,以甘为人梯的仁爱,以淡泊名利的坚守,以躬身育才的情怀,以严谨治学的态度,为通信行业发展培养出无数高水平研究人员,以人才的星星之火,铸就行业拔尖创新人才的燎原之势。

“怀念当时的学习生活”

1978年,刚刚恢复高考的第二年,16岁的李建东便考入西北电讯工程学院(我校前身)无线电通信专业,并于1985年、1990年在我校获得硕士及博士学位。留校工作后,1997年,他接棒刘增基,成为通信工程学院第二任院长。回忆起当时的学习生活,“怀念”一词被他常挂嘴边。

每天早上,李建东会和同学们一起按时出早操跑步、在操场上读外语;下午,一群人打篮球、看老同志下象棋,偶尔遇到学校放电影,那便是他们一天中比较“奢侈”的娱乐活动了。虽然跟现在的校园活动相比,显得有些单一、简单,但是他仍觉得“学校条件是非常好的”。

李建东参加博士论文答辩

堪称“规律”的娱乐活动之余,李建东保持着勤勉又自律的学习习惯。在他看来,安排最好的老师、配备最优的教材、构建最高效的教学模式,以形成最大合力培养学生,是他在当年求学以及后来留校工作时,学院一贯秉持的优秀传统。

对待知识他如饥似渴。老师们展现的广博的知识素养、勤勉的工作态度、过硬的教学能力,都深深地影响着他。课堂上,他认真聆听老师的授课,讲授高频的李纪澄老师,渊博的知识储备、优秀的教学习惯让他很是钦佩。课后,他认真完成课后作业,樊昌信老师编写的《通信原理》教材,每一道课后习题都留下了他认真思考的痕迹。除此之外,同学们之间也养成了爱讨论、爱思考的学习风气,通过不同意见的交流、知识应用场景的探讨,他们对知识点掌握得更加牢靠,思维的缜密性也有了很大提升。

在野外进行通信实验

对待老师的付出他内外感佩。彼时,学校采取大班授课小班辅导的方式教学,在他看来,这种形式非常不错。“140个人分为5个小班,每个小班都有辅导老师,每天上午上完课,下午辅导老师肯定会来”,数学课后的辅导老师回答学生的提问深入浅出、讲解细致,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因为对无线通信充满兴趣,大学时期的李建东和同学们钟爱钻研各种小实验,老师们也给予了很多指导和帮助,他感叹道:“有一次我去借万用表回来看,不小心烧坏了,但老师可能觉得我们在‘捣鼓’什么东西,非常支持我们,完全没有不开心”。

“丰富的校园生活”“充足的知识实践”“规律的生活节奏”“优秀的师资队伍”是他对当时学习生活的评价。

“人才流失是当时面临的最大困难”

在西电学习期间,老师们的学识魅力很大程度影响了李建东的治学态度,1997年他正式担任我校通信工程学院院长后,也开始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延续着老师们的传承。

20世纪90时代和21世纪初,数字移动通信技术取代了模拟移动通信,从正式接入国际互联网,到网易、搜狐、腾讯、新浪等网站相继成立,国内正式经历第一次互联网大浪潮。刚刚凭借一系列科研成果和专业实力受到业界认可的通信工程学院,专业人才受到行业广泛追捧。摆在李建东面前的,首当其中就是学院通信人才的流失。

640 (3).jpg

建设的密集无线通信系统为全运会提供服务

一克的经验抵得上一吨的理论,通信工程学院第一任院长刘增基“以科研带动学院发展”的理念给了李建东启发。“在流星余迹通信项目研究中,刘增基等前辈带领通院人,为研发多种型号的系统,都在其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应该肯定,刘老师在这个项目研究中作出了非常大的贡献”,李建东提到,“通院今天的发展离不开像刘老师这样的好院长,他通过科研将通信工程学院带到了最前沿,对于通院的发展,这成为一个重要的根基”。

640 (4).jpg

李建东在人民大会堂领国家发明奖

为解决人才流失的问题,李建东秉持了刘增基“以科研带动学院发展”的理念。同时,他和学院班子成员相互配合、齐心协力共同为学科及学院长远稳定发展努力。从共享最前沿研究信息,到合理安排配置科研资源,从努力完善学科建设,到支持推进已有研究项目,“团结”成为那一届通院领导班子最大的特色。而通过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一系列课题研究,新的科研队伍慢慢组建、巩固,学院的学术氛围和科研环境也得到大大改善,“稳住了当时的基本盘”,也为通院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他在任期间,通信工程、信息工程、信息安全3个专业成为陕西省名牌专业,通信与信息系统、密码学、军事通信学等学科拥有了博士和硕士授予权,其中通信与信息系统成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密码学成为省部级重点学科。学院的“现代通信网络工程”学科群也得到了国家“211工程”十五建设的重点支持。

“学会学习是对学子最大的期许”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从教多年,李建东觉得“学会学习”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他提及,刘增基老师、樊昌信老师以及他的导师郭梯云老师,编写的教材、撰写的文章,无论是从语法、还是可读性、逻辑性来看,都非常值得细细品读。郭梯云老师也时常叮嘱他,编写教材、撰写文章最终的目的是为了服务师生,必须“既要让学生能学,又要让老师能教”。

李建东指导青年教师和学生

老师们的严谨和专业让他触动很大,他希望新一代的通院学子向老一辈学者学习,要追求真理,学会学习。对待知识,保持刨根问底的学习态度,将知识的来龙去脉搞清楚、弄明白;把书读厚,在书中的知识点里补充细节,充分挖掘知识内涵;把书读薄,理顺书的脉络结构,汲取书中的精华。同时,要打好未来发展的基础。做好理论学习之余,跳出课本,通过实践真正学会本领,才有可能实现知识的价值和自我价值。

李建东与毕业生合影

在李建东的办公室内,毛主席1940年为《通信战士》的题词“你们是科学的千里眼、顺风耳”被他打印下来张贴在墙上。他觉得,通院最鲜明的风格或者性格,就是听党话,埋头苦干,不争功不争名不争资源。回顾历史,通院因为党和国家的需求而建,始终围绕国家需求做科研,也为国家培养了很多站在世界科学前沿优秀人才,它的“红色精神”始终是为服务国家需求。

立足现在,信息通信始终在服务国民经济、推动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从5G到6G,从地面向卫星,通信行业仍然具有好的发展前景。他也期许,新一代通院学子能以“通信强国”为己任,发扬“通信战士”精神,勇做“科学的千里眼,顺风耳”。

过去30年,在刘增基、李建东等全体通院人的共同努力下,通信工程学院取得了诸多成绩。我们相信,未来仍会有无数通信学子继承前人衣钵,脚踏实地、认真探索,在求学以及科研路途上留下他们的脚印,为通信工程学院谱写新的华章。恰如李建东老师在采访时提到的那样,“回忆过去,坚定信心;明确责任,决战未来;团结一致,造就栋梁;树立榜样,再攀高峰”。

责任编辑:冯毓璇
相关阅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