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电主页 English 宣传部
学习参考
表格等宽内容时,请左右滑动 <>
《学习参考》2005年第1期(总第33期)
时间:2005-03-08 16:14:36 来源: 点击:
  教育部2005年工作要点

  2005年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方针,推进《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实施,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
  一、深入学习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推进教育事业的新发展
  1.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切实提高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认真学习和全面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把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为重要的政治任务抓紧抓好。按照中央的要求和部署,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努力提高办好让人民满意教育的能力。
  2.研究制定《2020年中国教育发展纲要》。立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强宏观思考和战略研究,全面规划从现在起到2020年教育事业发展,勾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体系蓝图。完成全国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明确“十一五”期间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思路和政策措施。切实把握好教育的发展节奏,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
  3.继续促进区域教育协调发展。加大教育支持西部大开发工作力度,落实教育支持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政策,促进中部地区教育巩固提高,推进经济发达地区教育现代化。加快发展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加大少数民族高层次人才培养力度,继续做好教育援藏、援疆工作。积极推进东部对西部、城市对农村的教育对口支援工作,切实落实“县对县”和“校对校”教育对口支援任务,扎实做好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校工作。
  4.进一步完善政策机制,拓宽渠道,争取各级政府和全社会以更多的精力、更大的财力支持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巩固和完善以政府投入为主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会同财政部,督促各地依法制定确保预算内教育经费拨款在决算时达到“三个增长”的政策措施。
  5.贯彻落实第十三次全国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不断提高领导干部的领导能力和管理水平。坚持和完善高等学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大力推进“依法治校、规范管理、从严治教”。继续加强高等学校领导干部培训工作。
  6.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加强教育系统机关建设。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深化教育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创新教育行政管理方式。积极推进教育政务公开和电子政务,进一步精简会议、文件,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认真做好老干部工作和关心下一代工作,加强对青年干部的培养。积极推进教育系统学习型机关建设。
  7.营造教育发展的良好舆论环境。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原则,大力宣传教育工作的方针政策、改革思路和重大部署,加强教育系统先进人物、先进典型和工作成就的宣传。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加强对社会关注的教育热点和难点问题的宣传引导,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教育的良好氛围。
  二、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首”的观念,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8.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切实把德育放在各项教育工作的首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整体规划学校德育工作体系,积极探索各级各类学校德育工作相互衔接的途径和方法。科学确定德育目标和德育内容,建立和完善德育工作评价体系。
  9.略
  10. 略
  11.全面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深入推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大学生头脑。不断拓展思想政治教育有效途径,大力推进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积极推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继续做好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进公寓、进社团工作。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管理,进一步完善学生管理制度。积极发展大学生党员,加强大学生党组织建设。健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坚决维护高校稳定。
  12. 略
  三、进一步落实农村教育重中之重的地位,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略
  四、以就业为导向,推动职业教育快速健康持续发展……略
  五、进一步提高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增强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
  23.推进“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大力加强教学工作,切实提高教学质量。适应国家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培养各种类型的高质量人才。继续深化教学改革,加强实践教学,推进素质教育。强化教学管理,完善教师教学工作制度,落实教授、副教授为本科学生上课的要求。大力推进优质教学资源建设与共享,重点建设300门国家精品课程和共享平台。进一步加大教学经费投入,确保教学运行的需要。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全面推进并切实加强高等学校教学工作评估。做好第五届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选和表彰工作。大力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学制调整。
  24.大力推进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推动尽快形成一批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以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建设为重点,进一步推进“985工程”二期建设。做好“211工程”二期验收工作,制定“十一五”期间“211工程”建设规划。深化人事、教学和科研体制改革,进一步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和活力。鼓励和支持开展不同形式的高校共建工作。
  25.继续实施“高等学校科技创新计划”。加强产学研结合,促进教育与科技创新和经济建设的紧密结合。积极参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充分发挥高等学校基础研究主力军、应用研究生力军和科技成果转化重要方面军的作用。进一步优化高校科技资源配置,积极争取国家重大科研任务,主动参与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继续加强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抓好高校专利工作,加强大学科技园建设,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继续支持和规范高校科技产业的发展。
  26.继续实施“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紧密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建设充分反映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进一步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建设,围绕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重大问题开展科学研究。改革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管理体制,健全科学的学术规范,加强学术道德建设,促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与发展。
  27.进一步推进“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改革和创新研究生教育培养体制,完善研究生培养导师资助制和负责制,推行助研、助教和助管岗位制,推进研究生培养成本分担制度改革,深化招生和选拔制度改革,调整和完善研究生培养学制。继续抓好优秀博士论文评选、研究生论文抽查、“博士生学术论坛”、“研究生暑期学校”和“博士生创新中心”等工作,鼓励和资助研究生科研创新,大力推进产学研结合的研究生培养基地和导师队伍建设,提升研究生教育整体水平。
  28.大力实施“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全面推进“人才强校”战略。积极探索学科带头人加创新团队人才组织新模式。组织实施“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计划,做好“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和“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提升高等学校培养和汇聚高素质人才的能力。继续推进教师聘任制改革,进一步扩大职员制改革试点。引导和支持重点高校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建立长期、有效的合作模式和机制。加大国家公派出国留学工作力度,扩大规模,提高层次,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后备人才。认真做好引进海外智力工作,鼓励和支持优秀留学人才回国工作和为国服务。
  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不断增强教育工作的创新活力
  29.贯彻落实《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完善办学许可证制度,健全风险防范机制,引导民办学校扩大办学规模、改善办学条件和提高办学质量。坚持“积极支持、规范管理、改革创新”的指导方针,促进独立学院健康发展。依法规范中外合作办学,加强管理和指导。
  30.进一步扩大教育对外合作与交流。积极推动教育高层互访,与有关国家建立稳定的工作磋商机制。继续做好学历学位互认工作,开拓“强强合作”的领域和范围。加强海外“孔子学院”建设,大力推广“乘风汉语”和“长城汉语”,举办“世界汉语大会”,实施“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计划”。进一步扩大来华留学生规模。加强对自费出国留学的引导和管理,加强对留学中介机构的规范和监督。做好承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五次全民教育高层会议的各项准备工作。加强与多边国际组织的教育合作。加大与港澳台地区的教育交流与合作。
  31.大力推进教师教育改革创新,构建开放灵活的现代教师教育体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开展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继续推进“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将新课程改革、教师资格认证、教师继续教育和中小学远程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提高在职教师的学位层次,提升中小学教师素质和能力,促进教师终身学习。召开全国教师工作会议。
  32.加速教育信息化建设。加大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及中国卫星宽带传输网建设力度,提高运行质量和管理水平,构建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和应用支撑平台。积极参与下一代互联网和网格建设。加强高等学校校园网建设。制定教育信息化标准与规范,加强各级各类教育信息资源的开发,建设国家教育资源服务体系,提高信息技术在教育系统的应用水平。
  33.继续贯彻《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制定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十一五”规划。加强面向现代教育体系和社会语言文字应用的语言文字规范标准建设,搭建高水平的语言文字基础平台。全面推进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建设,加强西部农村和民族地区普通话师资培训。加大推广普通话工作力度,加强普通话水平测试管理,继续推动城市语言文字评估工作。组建中国文字整理、研究、设计中心和国家语言资源监测研究中心。
  34.加强教育法制建设与政策研究。做好教育立法“五修四立”工作,全力推进《义务教育法》修订草案尽快颁布;完成《教育法》修订草案和《学位法》草案制定工作,并上报国务院;推进《学校法》和《考试法》草案制定工作。推动各地制定配套性教育法规和规章。进一步做好“四五”教育普法工作,加大教育系统依法行政工作力度。大力开展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政策研究,推进教育决策科学化民主化。
  七、坚持以人为本,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
  35. 略。
  36.进一步健全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体的国家助学体系,保证高校贫困家庭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全力推进国家助学贷款按新机制运行,全面落实高等教育240万贫困家庭学生助学贷款。完善国家奖学助学金管理办法,落实高校学费收入10%用于资助贫困家庭学生政策。建立毕业生到基层、到艰苦地区、艰苦岗位工作国家助学贷款代偿机制,完善勤工助学、特殊困难补助、学费减免政策。开展国家助学贷款和国家奖学助学金政策等落实情况专项检查。
  37.全力做好2005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继续推动各地全面落实国务院加强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政策措施。加强毕业生思想政治工作,加强理想教育、就业教育和创业教育。进一步拓宽毕业生到基层、到西部就业的渠道。完善大学生到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就业的相关政策,落实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扶持政策。大力培育和规范毕业生就业市场,提高招聘活动质量,努力为毕业生提供良好的就业指导和服务。提高就业服务的信息化水平,在全国各地和所有的高等学校开通“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信息网”。
  38.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严格招生考试工作管理。全力做好试题安全保密和考风考纪整肃工作,加大教育考试环境综合整治,确保高考以及各类国家教育考试的安全和公平公正。实施高校招生录取“阳光工程”,进一步严格各项规章制度,保证招生信息的公开透明,接受群众和社会监督。完善高校招生自我约束机制,严格执行招生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认真做好2005年高等学校招生计划安排和落实工作。
  39.深入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进一步改善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条件。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健全市场推动和企业方式运作的机制,充分发挥学校和社会各方面积极性,进一步改善高等学校的办学条件。关心群众生活,办好学生食堂。落实和完善大学生宿舍管理各项政策措施,推行大学生按班级住宿和辅导员进学生公寓,加强大学生日常生活管理。抓好基本建设和植树绿化工作,营造良好校园环境。
  40.完善学校安全管理机制,做好学校安全保卫工作。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和安全管理机构,落实安全管理责任制。继续清理整顿不合格办学机构,加强对学校从业人员的资格审查。进一步加强学校师生和各类从业人员的安全教育和培训。认真做好饮食卫生管理和防疫工作,加强消防安全工作。建立健全校舍安全预警机制,制定防险救灾应急预案。做好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工作。
  41.标本兼治,进一步巩固治理教育乱收费的工作成果。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全面推行“一费制”收费办法,继续实行公办高中招收择校生的“三限”政策。继续稳定高等学校收费标准,严格规范高等学校收费行为,坚决制止与招生录取挂钩等各种形式的乱收费。进一步加强对网络学院、独立学院、异地办学和专升本等办学行为的规范和管理。落实责任,禁止挪用、截留、挤占、平调教育经费和学校收费收入。加强学校收费管理和制度建设。
  42.全面落实党风廉政责任制,大力加强教育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行风建设。建立健全符合教育系统特点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预防和惩治腐败体系,提高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自觉性。加大教育系统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力度,严肃查处违法违纪案件。健全经济责任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切实加强对学校收费、基建工程、物资采购、后勤等项工作的管理和监督。

  周济在教育部直属高校主管学生思政工作
  领导干部培训班上强调全面深入创造性地
  推进大学生思政工作

  2005年1月31日,教育部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举办直属高校主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导干部培训班,深入学习贯彻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和16号文件精神,研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路和措施。
  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周济指出,在这次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中央领导同志的讲话高屋建瓴、统揽全局、思想深刻,具有很强的政治性、理论性、针对性,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大指导意义。中央16号文件立意高远,总揽全局,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针对性和操作性,充分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的要求,充分体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精神,充分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大学生成长规律,是新形势下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纲领性文件,必将对我国广大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周济说,目前,我国在校大学生包括本科生、专科生和研究生约有2000万人,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要使大学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不仅要大力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更要大力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使大学生与时代同步伐、与祖国共命运、与人民齐奋斗;大学生和大学毕业生是不是坚定地跟党走,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关键,要把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的“希望工程”,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民心工程”,是提高全民族素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基础工程”。
  周济说,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积极、健康、向上,主流是好的,但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亟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
  首先要全面、深入、创造性地抓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哲学社会科学课和其他各门课程建设,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作用。
  其次要全面、深入、创造性地探索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充分发挥第二课堂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阵地作用。在抓好大学生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的同时,要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全面加强校园网建设,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积极开展生动活泼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形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动权;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坚持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做好贫困家庭学生的资助工作,有针对性地做好大学毕业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为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第三是要全面、深入、创造性地推动党、团和学生组织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高度重视学生党员发展工作,坚持把党支部建在班上,努力实现本科学生班级“低年级有党员,高年级有党支部”的目标,这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我们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发挥共青团和学生组织作用,依托班级、社团等组织形式,充分调动大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开展生动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谈到进一步落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保障措施,周济指出,要重点抓好三个方面:一是大力加强队伍建设,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和哲学社会科学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是大学生思政工作的主体,要用满腔的热忱来关心学生们的成长,促进学生们的全面发展和全面成才;二是努力营造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社会环境;三是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保障机制,高等学校要在各地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建立和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专兼职队伍结合、各个方面紧密配合、学生自我教育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把思想政治教育与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工作密切结合起来。
  周济最后强调,学习好中央16号文件和这次会议精神,是当前高等教育系统的头等大事,教育系统各级领导班子要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真正把德育放到各项教育工作的首位,要着力抓好高校领导班子的思想教育和培训,对全体教师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进行轮训,不断增强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要贯彻好中央16号文件和会议精神,进一步研究和制定政策措施,不断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招、实招、硬招;落实好中央16号文件和会议精神,加快形成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体制机制,力争各项工作都取得扎扎实实的成效。
  另悉,教育部将成立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统筹规划大中小学德育工作。

  教育部长周济:教育发展要扩大规模更要提高质量

  新华网北京2004年12月19日电 (记者吕诺、张宗堂)教育部部长周济19日说,教育事业的健康协调发展,必须是规模、质量、结构和效益内在统一的发展。今后教育发展要把握节奏,在规模持续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提高教育质量。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在校生规模居世界第一,毛入学率超过19%,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在短短6年内翻了两番。周济指出,在经过连续多年的大发展后,影响高等教育质量的经费、师资、校舍、书设备等矛盾逐步积累,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国际竞争的需要又十分紧迫地要求我们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教育部和省级教育行政部门都要采取有力调控措施,把好招生计划、教育投入两个重要关口,抓好外部评估制度和内部质量保障机制两个关键环节,调控好招生增长速度,切实增加对高等教育的投入,推动各高校不断提高教育质量。

  对新形势下高等教育质量的战略思考(节选)
  洪茹燕

  一、新形势下高等教育质量的新内涵
  在新世纪,随着我国第三步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和“两个根本性转变”的到位,特别是加入WTO后,中国更加开放,多元经济和多样化社会必然对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高等教育提出更高更新的质量要求。特别是在大众化教育阶段,高等教育的职责范围和活动空间已得到极大扩展,成为一个具有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由培养人才、发展科学与文化、直接为社会服务等所构成的职责和活动体系。
  因此,新形势下的高等教育质量有了其新的内涵———“高等教育质量是一个多层面的概念,是满足个人、群体、社会明显或隐含的需求能力的特性的总和”,一是指质量的全面性,即高等教育的质量不单是指教育的产品———学生的质量,它应当涵盖其全部功能与活动:教学与课程、研究、师资、学生、校舍、设备、社区服务和校内管理;二是指质量的多样性,避免用统一的尺度来衡量高等教育质量。可见,高等教育质量是整个高等教育系统的质量,是一种整体质量,是多样性的统一,它不仅注重知识、能力的培养,重视大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健全的人格、迁移整合与立体交叉的知识结构、广阔的学术视野以及多元复合的能力结构,而且能对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迅速做出反应。
  二、坚持“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方针,保证高等教育质量
  (一) 树立与时俱进的高等教育质量观
  一是以“顾客”需求为导向的质量观,其内涵是指适应市场机制需要,从顾客的观点出发,进行换位思考,提供满意服务,实现共赢的一种管理理念。对高校来说,学生既是直接的“顾客”又是教育“产品”,社会和政府是间接的“顾客”。自扩招以来,高等教育竞争日趋激烈,逐渐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而高校作为产生人才这个特殊“产品” 的场所,要使自己的“产品”能继续占领市场,必须分析“顾客” 需求,即把“买方”请过来多层次、多层面地提要求、提建议,主动地去发现需求、创造需求,按高等教育的使命与相应的要求进行“定制”。
  二是特色化的质量观。“有所为、有所不为”,任何一个高校都仅能满足市场上部分有限的需求,而不能为所有的“顾客”提供服务。学校应该从高等教育结构的不同层面选择自己的坐标,科学定位,主动寻找有利于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必须找准与经济建设或行业需求的结合点,遵循“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有我新”的原则,明确发展目标、发展战略和发展格局,并进行整体规划、重点建设、精心培育,才能集中力量,发挥优势,发展个性,办出特色,提高质量,经受住激烈竞争的人才市场的检验,建立起强有力的市场地位,减少或避免教育质量不足或过剩的问题。
  三是整体多样化的质量观。“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前提是多样化,多样化的高等教育要有多样化的培养目标和规格,从而也应当有多样化的教育质量标准”,这是适应社会经洪茹燕新形势下对高等教育质量的战略性思考济多元化、科技发展高速化、社会需求多样化、个体素质差异化的必然结果。但是,无论是质量观还是质量标准的多样化, 都是针对政府和社会对人才的总需求以及高等教育整体质量体系而言的。在评价高等教育质量过程中,必须坚持质量标准的多样化与整体性的结合,既要根据各高校人才的培养模式、层次、规格和社会适应面等因素来评价,又要以高等教育是否有利于其自身的发展,是否满足人们的需求,是否促进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来评价。
  (二) 切实加强对教学工作的领导,加快教师队伍建设,加大教学改革力度
  一是切实加强对教学工作的领导。当前,各高校领导的重点工作就是做好学校的战略规划, 对学校进行科学定位,寻找出可以发展的细分市场,同时从学校实际出发,以打造骨干专业、品牌专业为突破口,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真抓实干,着力形成学校的办学优势和特色,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在市场竞争中逐步把学校做大、做强。
  二是加快师资队伍建设,大力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高校应以学科梯队建设为中心,以提高学历层次和优化职称结构为重点,完善高等学校吸引、遴选、培养和使用人才的机制。首先要着力于学科带头人、后继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学术骨干的培养,支持骨干教师在重点学科领域参加各种形式的进修,提高其综合素质和教学科研能力。其次要着力于高层次、高水平人才的引进,广泛吸引和鼓励企事业单位的高级工程师、管理人员和有特殊技能的人员到高校担任专、兼职教师,逐步扩大外聘教师比例,建立起“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人才市场体系,但要注意配套措施。再者要着力于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健全的师德制度,把师德作为任用、考核、奖惩与晋升的依据,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教学工作的积极性。
  三是以内涵建设为重点,加大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内容和培养模式的改革力度,打破学科壁垒,建立“宽基础、活模块” 的综合化课程体系,加强学科交融性的通识教育,如大力倡导“双语”教学和聘请国外优秀教师讲授专业课程;推进基于计算机信息技术运用的英语教学改革;建设一批有利于提高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基于互联网的国家级示范教学基地和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等。(节选自《重庆大学学报》2004年第10卷第6期)

  以评估促进高校多样化
  王静

  “这一次,我们特别注意到,办学有各种类型和层次。对各级各类学校,评估体系会有所区别,不趋同。”10月26日,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正式宣布成立。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这样告诉记者。
  近年来,对许多高等学校定位趋同的批评不时见诸媒体。对此,教育部部长周济也在讲话中指出,要发挥评估指标体系对高等学校办学的指挥棒作用,引导高等学校科学定位、分类发展、办出水平、办出特色。
  “实践已证明,评估是一个重要的指挥棒,在提高教育质量上有明显的推动作用。”吴启迪说。而评估中心成立后,这一“指挥棒”的作用将更为明显。
  谈及“指挥棒”,人们的第一反应往往就是其对资源配置的影响。高校接受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后,评估结论分为优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四种。周济介绍,目前正在探索将评估结果与高校新建专业、确定招生计划、审批学位点以及财政拨款相联系的政策。“目前,还没有评估结果与财政拨款直接挂钩的决定。但是,评估结果很有可能成为今后高校项目拨款的重要指标之一。”教育部财务司司长杨周复说。
  周济指出,成立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是政府行为,体现的是国家和政府的要求,对推动评估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和专业化将起到重要的作用。要以成立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为契机,带动地方政府、教育部行政部门建立相应的评估监控制度和组织机构,促进高等学校建立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内部质量保障机制,积极引导和培育社会评估中介机构,形成国家、地方、高校和社会相结合的立体化的高等教育质量监控体系。
  为了让“评估”这个指挥棒切实发挥作用,就必须保证其公正性。周济强调,“评估指标体系、标准、评估过程、程序和结果”将全部公开。同时,教育部还设立专项经费,专门用于评估工作。今后学校教学评估,也不向高校收费。
  周济介绍,高等教育教学评估首先要建立五年一轮的高等学校教学评估制度。其中,本科教学评估由教育部统一领导,由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具体组织实施;高职院校教学评估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委)领导和组织,但教育部要组织专家进行抽查评估。“我们有本科高校644所,独立学院300余所,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900所,按照五年一轮计算,每年要评估本科院校和独立学院200所左右,同时每年抽查已参加过评估的高职院校50所左右,总计250所上下。”周济说。评估时将使用统一标准,同时对各级院校的评估标准有所区分,如根据学校定位、培养目标的不同分别评估,将来进一步在评估时进行分类指导。
  教育部高教司巡视员兼教学评估中心主任刘凤泰告诉记者,新的评估方案将高校的教学水平细化为19个指标44项观测点。在评估的19个指标中,包括师资队伍数量与结构、教学经费等11个一级指标,一旦其中有两项不合格,学校就会被评估为不合格。不合格高校将得到一年的整改时间,如果复查再不合格,这所高校的招生计划、专业设置等都将受到限制。
  此外,评估中心还承担了一项非常引人注目的任务:建立经常性的、每年一次的高等学校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发布制度。
  教学基本状态数据是反映高校教学工作运行状况和教育质量的重要依据之一。高等学校每年都要向评估中心报送教学基本状态数据,这些数据经过整理分析,向社会发布。而在五年一轮的高校综合性评估中,专家组进高校的第一件事,就是核实被评高校每年上报的教学基本状态数据真伪。一旦证实高校在数据中弄虚作假,即被评为不合格,并予以曝光。
  “我们不搞排行榜,但会把数据公之于众。”吴启迪说。
  评估中心另外一项任务,也将极大鼓励学校的特色化发展。在对高等学校进行整体性评估的同时,教育部还将与社会行业协会合作,逐步开展并扩大高等学校专业教学评估工作。周济认为,综合评估工作非常重要,它能够全面反映高等学校办学水平和质量状况;但同一学科专业、同一高等学校不同学科专业的具体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状况,则需要更为专业的评估。专业教学评估更具备同一性和可比性,因此准确程度更高,说服力更强。因此,要大力推进专业教学评估工作,逐步探索将专业评估与专业认证、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的质量机制。周济同时坦承,专业评估工作量大面广,需要动员各行业协会、专业学会等社会组织参与,共同开展好专业教学评估。
  背 景
  我国开展高等学校教学评估工作始于1994年,同年开始对1976年以来新建的本科院校进行合格评估,1996年开始对办学历史较长、水平较高的重点大学进行教学工作优秀评估,1999年开始对介于两者之间的高校进行随机性水平评估。2002年,教育部对上述三种评估方式进行了重新调整,合三而一,也将原来的三种评估方案合为一个方案,即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从2002年至今,主要使用此评估方案对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进行评估。
  从1994年至2003年底,全国共对296所本科高校进行了教学工作评估,其中优秀评估16所,合格评估192所,随机性水平评估26所,水平评估62所。另外,对26所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进行水平评估试点。同时,教育部还开展了高等学校专业教学质量的试点评估和专项评估。
  近年来,英国、法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先后与我国签订了高等教育学历和学位互认协议,我国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越来越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可。2004年,全国高等学校获得的科研经费资助总额是1996年的5倍,是1998年的3倍多,这是一个相当大的突破。2004年,我国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420万,是1998年的4倍,各级各类高等学校在校生总规模超过了2000万,居世界第一位,毛入学率也已经超过19%。
  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穷国办大教育”的现实背景,使保证高等教育质量面临更为严峻的形势,也使评估工作比以往更为重要。2003年初,教育部高教司正式开始对成立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事宜进行调查研究,在广泛听取教育行政部门、专家教授意见的基础上,形成了筹建评估中心的初步建议稿。2004年8月27日,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正式成立。
  中心具体职责是:根据教育部制定的方针、政策和评估指标体系,对高等学校、办学机构的教学和专业教学工作的评估;开展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及评估工作的政策、法规和理论研究;组织有关评估的培训和对外交流等方面的工作。(《科学时报》2004年11月2日)

  生活状况调查:中国科学家最忙最不懂放松

  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一书开篇中说:闲暇是哲学和科学诞生的三个条件之一。时过境迁,当科学不再是贵族阶层奢侈的生活方式,转而成为职业科学家的谋生手段时,科学家正承受着越来越大的生活压力,也使得科学具有了越来越强的功利性。
  中国科学家又忙又累
  忙!累!压力大!这是中科院动物研究所副所长杨卫平最常听到的叹息。在他的生活圈里,90%都是科学家,每每聊天,这样的抱怨就会脱口而出。
  从科研到管理,41岁的杨卫平博士对此深有体会。同行间激烈的竞争、单位里苛刻的考评、实验室中高强度的体力加脑力劳动……说实话,“忙和累”同样是他最想倾述的内心独白。
  与此同时,杨卫平和同事也在思考另一个问题:现在,我们一不缺钱,二不缺仪器设备,三不缺勤奋努力,为什么到头来原创性成果还是比不过别人?为此,许多从海外归来的科研人员总会情不自禁地怀念起国外的工作气氛:一到假期,偌大的实验室就变得空无一人,大家把工作统统抛在脑后,开着车到郊外尽情享受。在国内,谁会如此潇洒?谁敢放松半刻?
  杨卫平坚信,在科学界,光有“牛顿”不够,还要有“苹果树”,毕竟搞科研不像工业生产,不是靠加班加点就能奏效的。对于科学家,如不及时减压,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情绪就会不自觉地滋长。
  跨国调查从中国发出
  于是,杨卫平萌生了调查科学家生活状况的念头。他想由此入手,触碰科学家内心真正的喜怒哀乐,最终找到那棵适合中国“牛顿”的“苹果树”。他和助手精心设计了10个问题,通过电子邮件发给了321位相关领域科学家。电子问卷调查和比较了中国和亚洲其他国家、澳大利亚、北美、欧洲等地科学家的生活方式、心理状态以及与工作紧张相关联的各种疾病的发病状况,相关结果近日发表于最新一期的《科学通报》上。
  从回收的196份问卷看来,与其他地区相比,中国科学家更勤奋、更有信心,却最不懂放松身心。也许他们已习以为常,但事实证明,中国科学家正承受着更大的工作压力。
  科学家普遍关注自身状况
  就结果而言,杨卫平认为它与自己的预先估计大体相当,出乎意料的反倒是61%的问卷回收率。他告诉记者,以电子邮件形式进行的问卷调查往往回收率偏低,更何况他所做的是一次跨国调查,而调查对象又是一批终日忙碌的科学家。“这只能说明,科学家对于自身的生存状况十分关注,他们有兴趣回答诸如此类的问题。”说到这里,杨卫平难掩欣慰之情。他说,甚至有相当部分的人在回信时要求被告知最后的调查结果。
  据统计,在收回的问卷中,来自亚洲国家的占30.6%,其中中国人占22.4%;北美洲18.4%;欧洲32.7%;澳大利亚6.1%,其他地区12.2%。在所有回信者当中,女性科学家占29.7%;年龄超过45岁的科学家占23.5%;已婚科学家占50%;43%的科学家有子女。
  中国科学家工作时间最长
  中国人的勤奋人尽皆知,科学家则是其中最不知疲倦的。全球科学家的日平均工作时间在工作日为9±1.2小时,周末为5.5±3.3小时。中国科学家在工作日的日平均工作时间超出澳洲科学家一个半小时以上;周末的工作时间更是接近国家法定的8小时工作时间。同时,中国科学家也是最缺乏运动和娱乐的,平均每人每周只有0.18次看电影、听歌剧或去其他娱乐场所放松身心。
  中国科学家最不安于现状
  放眼未来,生活是否更加美好?52.2%的科学家投了赞成票,其中,中国科学家的信心指数高居榜首,28个被调查者中近20人对此深信不已。
  直面现在,近一半的受访者感觉不错。其中,澳大利亚科学家对其自身状态最为满意,满意度高达73.3%;可中国科学家却不大安于现状,满意程度仅为25%。
  对于工作压力,一半以上的科学家认为自己所处的压力适中,只有6.5%的人认为压力大到不能承受,欧洲、美国和中国持这一观点的人分别占本国科学家的11.1%、8.3%和5%。
  三大疾病尚未威胁健康
  胃溃疡、糖尿病、高血压,三种与生活压力密切相关的疾病是否已成为科学家的健康杀手?其实不然。
  调查显示,77.6%的科学家对上述三种疾病至今仍保持着“天然免疫力”,22.4%的科学家不幸患有其中一种或多种疾病。三种病中,糖尿病对科学家的威胁最小,发病率仅为2%;胃溃疡和高血压则相对“强势”,影响了7.1%的被调查者;同时遭遇高血压和胃溃疡折磨的人只有2%。三种疾病发病率均不具有显著的地区差异。
  此外,在所有接受调查的科学家中只有8人称自己经常失眠,占总人数的4.1%;近一半的人表示自己偶尔失眠。(http://www.kib.ac.cn/2004/)

  学成于思行成于思
  杨叔子

  人生其实可以归结为两件事:做人和做事。这二者不可分割,相互渗透,彼此支持,其中做人处于首位。但不论做人还是做事,都必须处理好知识、思维与实践的关系。在这三者中,知识是基础,实践是根本,思维是关键,三者交融,方能成功、成才。
  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这在一定意义上说是对的。不掌握必要的知识,就没有力量,无法做人做事,所以知识是基础。“躬行为启化之源”,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实践检验学与思的结果,所以实践是根本。只有去思考,才能超越所学知识与实践经验,形成新的理论或知识,所以思维是关键。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学、思、行三者关系有很好的阐述,例如,岳麓书院有四句话:“博于问学,明于睿思,笃于务实,志于成人”;《论语》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等。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说: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是人类的智慧,是独立思考着的精神。人之所以为万物之灵,就在于人能够思维,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和实践。
  学须思。人们的感性所得都是具体的、特殊的,只有经过思考,经过大脑的一番加工、改造,才能升华为抽象的、一般的认识。1只鸡加1只鸡等于两只鸡,1只鸭加1只鸭等于两只鸭,1只鸡加1只鸭等于什么呢?答案是两只家禽。这里就进行了抽象,把鸡与鸭都看成家禽,即把它们的量纲取为家禽,量纲相同,前提正确,当然就可以加。我们常讲,书越读越厚,再读就越来越薄。厚,是讲特殊的知识越来越多;薄,是讲一经抽象,就从一般的、总体的意义上把握了。
  行也须思。人们所讲、所行都是特殊的,如果深入思考,予以超越,就可升华为某种一般。这样,就有可能反过来以为指导,把所讲、所行做得更好。我所从事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有个重要领域,就是设备诊断。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起,我就与科研组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与开发工作。但在这个领域,一方面只有长期的经验积累,另一方面只是借用其他学科领域(特别是信号处理领域)的理论与方法,而设备诊断本身却无一套较为完整的概念体系、理论和方法,甚至连什么是“故障”这个最基本的概念也没有确切而统一的定义。这就使得在这个领域的实践还停留在盲目的状态,只能一个一个地去解决具体问题,而难以高屋建瓴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为此,我们面向生产和工程实际,总结工作中的经验教训,不仅发表了一系列学术论文,而且研制出可以应用的监测与诊断系统,从而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效果。
  思是重要的,但如何思?我的体会是必须在学中思、行中思。没有相关知识,没有实践经验,思必罔,思必殆,古人云:“行成于思毁于随。”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所指导的研究生在第二汽车制造厂,同工厂的技术人员、工人一起,对一台进口机床攻关。这台机床是“独生子”,用来车削汽车连杆曲轴颈的。车削时振动很大,打断车刀,打坏连杆,机床经常受损。外国公司来人看了,也无法解决。我们与工厂技术人员、工人一起,密切监测机床,注视加工情况,反复严密试验,多方系统比较,不拘于已有理论,敢于想象,由表及里,创造性地得出新的认识:这是一种新的“颤振”。有了这个认识作指导,后来采用了比较简单的措施,就基本解决了问题。
  实践证明:要想取得创造性的成果,必须把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有机结合起来。逻辑思维保证思维内容的前后一致,形象思维则使思维具有原创性,二者相互补充、分工合作、不可分割。车削“颤振”的解决就是两种思维并用的结果。爱因斯坦就讲过,如果他在早年没有接受音乐教育的话,那么,他无论在什么事业上都将一事无成。孔子力主以六艺施教:礼、乐、射、御、书、数,其实,这就是德、美、体、智的全面素质教育。历史已表明:卓越的文艺工作者,一般均有良好的科学素养;杰出的科技工作者,一般均有良好的人文素养;伟大的历史人物,一般均有良好的全面素养。他们都是大智者,兼有相当完备的科学与人文的知识基础,又能努力思考,体悟到这些知识所承载的精神内涵,从而形成优秀的思维品质与卓越的工作能力。(作者: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教授)

上一条: 《学习参考》2005年第2期(总第34期)
下一条: 《学习参考》2004年第12期(总第32期)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有关法律法规。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匿名发布验证码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
《学习参考》2005年第1期(总第33期)
  教育部2005年工作要点

  2005年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方针,推进《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实施,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
  一、深入学习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推进教育事业的新发展
  1.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切实提高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认真学习和全面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把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为重要的政治任务抓紧抓好。按照中央的要求和部署,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努力提高办好让人民满意教育的能力。
  2.研究制定《2020年中国教育发展纲要》。立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强宏观思考和战略研究,全面规划从现在起到2020年教育事业发展,勾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体系蓝图。完成全国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明确“十一五”期间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思路和政策措施。切实把握好教育的发展节奏,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
  3.继续促进区域教育协调发展。加大教育支持西部大开发工作力度,落实教育支持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政策,促进中部地区教育巩固提高,推进经济发达地区教育现代化。加快发展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加大少数民族高层次人才培养力度,继续做好教育援藏、援疆工作。积极推进东部对西部、城市对农村的教育对口支援工作,切实落实“县对县”和“校对校”教育对口支援任务,扎实做好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校工作。
  4.进一步完善政策机制,拓宽渠道,争取各级政府和全社会以更多的精力、更大的财力支持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巩固和完善以政府投入为主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会同财政部,督促各地依法制定确保预算内教育经费拨款在决算时达到“三个增长”的政策措施。
  5.贯彻落实第十三次全国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不断提高领导干部的领导能力和管理水平。坚持和完善高等学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大力推进“依法治校、规范管理、从严治教”。继续加强高等学校领导干部培训工作。
  6.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加强教育系统机关建设。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深化教育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创新教育行政管理方式。积极推进教育政务公开和电子政务,进一步精简会议、文件,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认真做好老干部工作和关心下一代工作,加强对青年干部的培养。积极推进教育系统学习型机关建设。
  7.营造教育发展的良好舆论环境。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原则,大力宣传教育工作的方针政策、改革思路和重大部署,加强教育系统先进人物、先进典型和工作成就的宣传。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加强对社会关注的教育热点和难点问题的宣传引导,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教育的良好氛围。
  二、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首”的观念,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8.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切实把德育放在各项教育工作的首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整体规划学校德育工作体系,积极探索各级各类学校德育工作相互衔接的途径和方法。科学确定德育目标和德育内容,建立和完善德育工作评价体系。
  9.略
  10. 略
  11.全面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深入推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大学生头脑。不断拓展思想政治教育有效途径,大力推进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积极推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继续做好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进公寓、进社团工作。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管理,进一步完善学生管理制度。积极发展大学生党员,加强大学生党组织建设。健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坚决维护高校稳定。
  12. 略
  三、进一步落实农村教育重中之重的地位,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略
  四、以就业为导向,推动职业教育快速健康持续发展……略
  五、进一步提高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增强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
  23.推进“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大力加强教学工作,切实提高教学质量。适应国家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培养各种类型的高质量人才。继续深化教学改革,加强实践教学,推进素质教育。强化教学管理,完善教师教学工作制度,落实教授、副教授为本科学生上课的要求。大力推进优质教学资源建设与共享,重点建设300门国家精品课程和共享平台。进一步加大教学经费投入,确保教学运行的需要。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全面推进并切实加强高等学校教学工作评估。做好第五届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选和表彰工作。大力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学制调整。
  24.大力推进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推动尽快形成一批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以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建设为重点,进一步推进“985工程”二期建设。做好“211工程”二期验收工作,制定“十一五”期间“211工程”建设规划。深化人事、教学和科研体制改革,进一步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和活力。鼓励和支持开展不同形式的高校共建工作。
  25.继续实施“高等学校科技创新计划”。加强产学研结合,促进教育与科技创新和经济建设的紧密结合。积极参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充分发挥高等学校基础研究主力军、应用研究生力军和科技成果转化重要方面军的作用。进一步优化高校科技资源配置,积极争取国家重大科研任务,主动参与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继续加强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抓好高校专利工作,加强大学科技园建设,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继续支持和规范高校科技产业的发展。
  26.继续实施“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紧密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建设充分反映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进一步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建设,围绕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重大问题开展科学研究。改革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管理体制,健全科学的学术规范,加强学术道德建设,促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与发展。
  27.进一步推进“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改革和创新研究生教育培养体制,完善研究生培养导师资助制和负责制,推行助研、助教和助管岗位制,推进研究生培养成本分担制度改革,深化招生和选拔制度改革,调整和完善研究生培养学制。继续抓好优秀博士论文评选、研究生论文抽查、“博士生学术论坛”、“研究生暑期学校”和“博士生创新中心”等工作,鼓励和资助研究生科研创新,大力推进产学研结合的研究生培养基地和导师队伍建设,提升研究生教育整体水平。
  28.大力实施“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全面推进“人才强校”战略。积极探索学科带头人加创新团队人才组织新模式。组织实施“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计划,做好“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和“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提升高等学校培养和汇聚高素质人才的能力。继续推进教师聘任制改革,进一步扩大职员制改革试点。引导和支持重点高校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建立长期、有效的合作模式和机制。加大国家公派出国留学工作力度,扩大规模,提高层次,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后备人才。认真做好引进海外智力工作,鼓励和支持优秀留学人才回国工作和为国服务。
  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不断增强教育工作的创新活力
  29.贯彻落实《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完善办学许可证制度,健全风险防范机制,引导民办学校扩大办学规模、改善办学条件和提高办学质量。坚持“积极支持、规范管理、改革创新”的指导方针,促进独立学院健康发展。依法规范中外合作办学,加强管理和指导。
  30.进一步扩大教育对外合作与交流。积极推动教育高层互访,与有关国家建立稳定的工作磋商机制。继续做好学历学位互认工作,开拓“强强合作”的领域和范围。加强海外“孔子学院”建设,大力推广“乘风汉语”和“长城汉语”,举办“世界汉语大会”,实施“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计划”。进一步扩大来华留学生规模。加强对自费出国留学的引导和管理,加强对留学中介机构的规范和监督。做好承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五次全民教育高层会议的各项准备工作。加强与多边国际组织的教育合作。加大与港澳台地区的教育交流与合作。
  31.大力推进教师教育改革创新,构建开放灵活的现代教师教育体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开展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继续推进“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将新课程改革、教师资格认证、教师继续教育和中小学远程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提高在职教师的学位层次,提升中小学教师素质和能力,促进教师终身学习。召开全国教师工作会议。
  32.加速教育信息化建设。加大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及中国卫星宽带传输网建设力度,提高运行质量和管理水平,构建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和应用支撑平台。积极参与下一代互联网和网格建设。加强高等学校校园网建设。制定教育信息化标准与规范,加强各级各类教育信息资源的开发,建设国家教育资源服务体系,提高信息技术在教育系统的应用水平。
  33.继续贯彻《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制定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十一五”规划。加强面向现代教育体系和社会语言文字应用的语言文字规范标准建设,搭建高水平的语言文字基础平台。全面推进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建设,加强西部农村和民族地区普通话师资培训。加大推广普通话工作力度,加强普通话水平测试管理,继续推动城市语言文字评估工作。组建中国文字整理、研究、设计中心和国家语言资源监测研究中心。
  34.加强教育法制建设与政策研究。做好教育立法“五修四立”工作,全力推进《义务教育法》修订草案尽快颁布;完成《教育法》修订草案和《学位法》草案制定工作,并上报国务院;推进《学校法》和《考试法》草案制定工作。推动各地制定配套性教育法规和规章。进一步做好“四五”教育普法工作,加大教育系统依法行政工作力度。大力开展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政策研究,推进教育决策科学化民主化。
  七、坚持以人为本,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
  35. 略。
  36.进一步健全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体的国家助学体系,保证高校贫困家庭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全力推进国家助学贷款按新机制运行,全面落实高等教育240万贫困家庭学生助学贷款。完善国家奖学助学金管理办法,落实高校学费收入10%用于资助贫困家庭学生政策。建立毕业生到基层、到艰苦地区、艰苦岗位工作国家助学贷款代偿机制,完善勤工助学、特殊困难补助、学费减免政策。开展国家助学贷款和国家奖学助学金政策等落实情况专项检查。
  37.全力做好2005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继续推动各地全面落实国务院加强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政策措施。加强毕业生思想政治工作,加强理想教育、就业教育和创业教育。进一步拓宽毕业生到基层、到西部就业的渠道。完善大学生到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就业的相关政策,落实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扶持政策。大力培育和规范毕业生就业市场,提高招聘活动质量,努力为毕业生提供良好的就业指导和服务。提高就业服务的信息化水平,在全国各地和所有的高等学校开通“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信息网”。
  38.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严格招生考试工作管理。全力做好试题安全保密和考风考纪整肃工作,加大教育考试环境综合整治,确保高考以及各类国家教育考试的安全和公平公正。实施高校招生录取“阳光工程”,进一步严格各项规章制度,保证招生信息的公开透明,接受群众和社会监督。完善高校招生自我约束机制,严格执行招生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认真做好2005年高等学校招生计划安排和落实工作。
  39.深入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进一步改善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条件。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健全市场推动和企业方式运作的机制,充分发挥学校和社会各方面积极性,进一步改善高等学校的办学条件。关心群众生活,办好学生食堂。落实和完善大学生宿舍管理各项政策措施,推行大学生按班级住宿和辅导员进学生公寓,加强大学生日常生活管理。抓好基本建设和植树绿化工作,营造良好校园环境。
  40.完善学校安全管理机制,做好学校安全保卫工作。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和安全管理机构,落实安全管理责任制。继续清理整顿不合格办学机构,加强对学校从业人员的资格审查。进一步加强学校师生和各类从业人员的安全教育和培训。认真做好饮食卫生管理和防疫工作,加强消防安全工作。建立健全校舍安全预警机制,制定防险救灾应急预案。做好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工作。
  41.标本兼治,进一步巩固治理教育乱收费的工作成果。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全面推行“一费制”收费办法,继续实行公办高中招收择校生的“三限”政策。继续稳定高等学校收费标准,严格规范高等学校收费行为,坚决制止与招生录取挂钩等各种形式的乱收费。进一步加强对网络学院、独立学院、异地办学和专升本等办学行为的规范和管理。落实责任,禁止挪用、截留、挤占、平调教育经费和学校收费收入。加强学校收费管理和制度建设。
  42.全面落实党风廉政责任制,大力加强教育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行风建设。建立健全符合教育系统特点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预防和惩治腐败体系,提高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自觉性。加大教育系统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力度,严肃查处违法违纪案件。健全经济责任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切实加强对学校收费、基建工程、物资采购、后勤等项工作的管理和监督。

  周济在教育部直属高校主管学生思政工作
  领导干部培训班上强调全面深入创造性地
  推进大学生思政工作

  2005年1月31日,教育部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举办直属高校主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导干部培训班,深入学习贯彻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和16号文件精神,研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路和措施。
  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周济指出,在这次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中央领导同志的讲话高屋建瓴、统揽全局、思想深刻,具有很强的政治性、理论性、针对性,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大指导意义。中央16号文件立意高远,总揽全局,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针对性和操作性,充分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的要求,充分体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精神,充分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大学生成长规律,是新形势下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纲领性文件,必将对我国广大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周济说,目前,我国在校大学生包括本科生、专科生和研究生约有2000万人,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要使大学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不仅要大力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更要大力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使大学生与时代同步伐、与祖国共命运、与人民齐奋斗;大学生和大学毕业生是不是坚定地跟党走,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关键,要把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的“希望工程”,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民心工程”,是提高全民族素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基础工程”。
  周济说,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积极、健康、向上,主流是好的,但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亟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
  首先要全面、深入、创造性地抓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哲学社会科学课和其他各门课程建设,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作用。
  其次要全面、深入、创造性地探索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充分发挥第二课堂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阵地作用。在抓好大学生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的同时,要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全面加强校园网建设,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积极开展生动活泼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形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动权;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坚持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做好贫困家庭学生的资助工作,有针对性地做好大学毕业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为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第三是要全面、深入、创造性地推动党、团和学生组织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高度重视学生党员发展工作,坚持把党支部建在班上,努力实现本科学生班级“低年级有党员,高年级有党支部”的目标,这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我们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发挥共青团和学生组织作用,依托班级、社团等组织形式,充分调动大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开展生动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谈到进一步落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保障措施,周济指出,要重点抓好三个方面:一是大力加强队伍建设,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和哲学社会科学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是大学生思政工作的主体,要用满腔的热忱来关心学生们的成长,促进学生们的全面发展和全面成才;二是努力营造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社会环境;三是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保障机制,高等学校要在各地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建立和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专兼职队伍结合、各个方面紧密配合、学生自我教育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把思想政治教育与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工作密切结合起来。
  周济最后强调,学习好中央16号文件和这次会议精神,是当前高等教育系统的头等大事,教育系统各级领导班子要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真正把德育放到各项教育工作的首位,要着力抓好高校领导班子的思想教育和培训,对全体教师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进行轮训,不断增强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要贯彻好中央16号文件和会议精神,进一步研究和制定政策措施,不断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招、实招、硬招;落实好中央16号文件和会议精神,加快形成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体制机制,力争各项工作都取得扎扎实实的成效。
  另悉,教育部将成立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统筹规划大中小学德育工作。

  教育部长周济:教育发展要扩大规模更要提高质量

  新华网北京2004年12月19日电 (记者吕诺、张宗堂)教育部部长周济19日说,教育事业的健康协调发展,必须是规模、质量、结构和效益内在统一的发展。今后教育发展要把握节奏,在规模持续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提高教育质量。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在校生规模居世界第一,毛入学率超过19%,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在短短6年内翻了两番。周济指出,在经过连续多年的大发展后,影响高等教育质量的经费、师资、校舍、书设备等矛盾逐步积累,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国际竞争的需要又十分紧迫地要求我们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教育部和省级教育行政部门都要采取有力调控措施,把好招生计划、教育投入两个重要关口,抓好外部评估制度和内部质量保障机制两个关键环节,调控好招生增长速度,切实增加对高等教育的投入,推动各高校不断提高教育质量。

  对新形势下高等教育质量的战略思考(节选)
  洪茹燕

  一、新形势下高等教育质量的新内涵
  在新世纪,随着我国第三步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和“两个根本性转变”的到位,特别是加入WTO后,中国更加开放,多元经济和多样化社会必然对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高等教育提出更高更新的质量要求。特别是在大众化教育阶段,高等教育的职责范围和活动空间已得到极大扩展,成为一个具有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由培养人才、发展科学与文化、直接为社会服务等所构成的职责和活动体系。
  因此,新形势下的高等教育质量有了其新的内涵———“高等教育质量是一个多层面的概念,是满足个人、群体、社会明显或隐含的需求能力的特性的总和”,一是指质量的全面性,即高等教育的质量不单是指教育的产品———学生的质量,它应当涵盖其全部功能与活动:教学与课程、研究、师资、学生、校舍、设备、社区服务和校内管理;二是指质量的多样性,避免用统一的尺度来衡量高等教育质量。可见,高等教育质量是整个高等教育系统的质量,是一种整体质量,是多样性的统一,它不仅注重知识、能力的培养,重视大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健全的人格、迁移整合与立体交叉的知识结构、广阔的学术视野以及多元复合的能力结构,而且能对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迅速做出反应。
  二、坚持“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方针,保证高等教育质量
  (一) 树立与时俱进的高等教育质量观
  一是以“顾客”需求为导向的质量观,其内涵是指适应市场机制需要,从顾客的观点出发,进行换位思考,提供满意服务,实现共赢的一种管理理念。对高校来说,学生既是直接的“顾客”又是教育“产品”,社会和政府是间接的“顾客”。自扩招以来,高等教育竞争日趋激烈,逐渐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而高校作为产生人才这个特殊“产品” 的场所,要使自己的“产品”能继续占领市场,必须分析“顾客” 需求,即把“买方”请过来多层次、多层面地提要求、提建议,主动地去发现需求、创造需求,按高等教育的使命与相应的要求进行“定制”。
  二是特色化的质量观。“有所为、有所不为”,任何一个高校都仅能满足市场上部分有限的需求,而不能为所有的“顾客”提供服务。学校应该从高等教育结构的不同层面选择自己的坐标,科学定位,主动寻找有利于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必须找准与经济建设或行业需求的结合点,遵循“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有我新”的原则,明确发展目标、发展战略和发展格局,并进行整体规划、重点建设、精心培育,才能集中力量,发挥优势,发展个性,办出特色,提高质量,经受住激烈竞争的人才市场的检验,建立起强有力的市场地位,减少或避免教育质量不足或过剩的问题。
  三是整体多样化的质量观。“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前提是多样化,多样化的高等教育要有多样化的培养目标和规格,从而也应当有多样化的教育质量标准”,这是适应社会经洪茹燕新形势下对高等教育质量的战略性思考济多元化、科技发展高速化、社会需求多样化、个体素质差异化的必然结果。但是,无论是质量观还是质量标准的多样化, 都是针对政府和社会对人才的总需求以及高等教育整体质量体系而言的。在评价高等教育质量过程中,必须坚持质量标准的多样化与整体性的结合,既要根据各高校人才的培养模式、层次、规格和社会适应面等因素来评价,又要以高等教育是否有利于其自身的发展,是否满足人们的需求,是否促进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来评价。
  (二) 切实加强对教学工作的领导,加快教师队伍建设,加大教学改革力度
  一是切实加强对教学工作的领导。当前,各高校领导的重点工作就是做好学校的战略规划, 对学校进行科学定位,寻找出可以发展的细分市场,同时从学校实际出发,以打造骨干专业、品牌专业为突破口,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真抓实干,着力形成学校的办学优势和特色,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在市场竞争中逐步把学校做大、做强。
  二是加快师资队伍建设,大力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高校应以学科梯队建设为中心,以提高学历层次和优化职称结构为重点,完善高等学校吸引、遴选、培养和使用人才的机制。首先要着力于学科带头人、后继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学术骨干的培养,支持骨干教师在重点学科领域参加各种形式的进修,提高其综合素质和教学科研能力。其次要着力于高层次、高水平人才的引进,广泛吸引和鼓励企事业单位的高级工程师、管理人员和有特殊技能的人员到高校担任专、兼职教师,逐步扩大外聘教师比例,建立起“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人才市场体系,但要注意配套措施。再者要着力于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健全的师德制度,把师德作为任用、考核、奖惩与晋升的依据,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教学工作的积极性。
  三是以内涵建设为重点,加大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内容和培养模式的改革力度,打破学科壁垒,建立“宽基础、活模块” 的综合化课程体系,加强学科交融性的通识教育,如大力倡导“双语”教学和聘请国外优秀教师讲授专业课程;推进基于计算机信息技术运用的英语教学改革;建设一批有利于提高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基于互联网的国家级示范教学基地和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等。(节选自《重庆大学学报》2004年第10卷第6期)

  以评估促进高校多样化
  王静

  “这一次,我们特别注意到,办学有各种类型和层次。对各级各类学校,评估体系会有所区别,不趋同。”10月26日,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正式宣布成立。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这样告诉记者。
  近年来,对许多高等学校定位趋同的批评不时见诸媒体。对此,教育部部长周济也在讲话中指出,要发挥评估指标体系对高等学校办学的指挥棒作用,引导高等学校科学定位、分类发展、办出水平、办出特色。
  “实践已证明,评估是一个重要的指挥棒,在提高教育质量上有明显的推动作用。”吴启迪说。而评估中心成立后,这一“指挥棒”的作用将更为明显。
  谈及“指挥棒”,人们的第一反应往往就是其对资源配置的影响。高校接受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后,评估结论分为优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四种。周济介绍,目前正在探索将评估结果与高校新建专业、确定招生计划、审批学位点以及财政拨款相联系的政策。“目前,还没有评估结果与财政拨款直接挂钩的决定。但是,评估结果很有可能成为今后高校项目拨款的重要指标之一。”教育部财务司司长杨周复说。
  周济指出,成立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是政府行为,体现的是国家和政府的要求,对推动评估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和专业化将起到重要的作用。要以成立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为契机,带动地方政府、教育部行政部门建立相应的评估监控制度和组织机构,促进高等学校建立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内部质量保障机制,积极引导和培育社会评估中介机构,形成国家、地方、高校和社会相结合的立体化的高等教育质量监控体系。
  为了让“评估”这个指挥棒切实发挥作用,就必须保证其公正性。周济强调,“评估指标体系、标准、评估过程、程序和结果”将全部公开。同时,教育部还设立专项经费,专门用于评估工作。今后学校教学评估,也不向高校收费。
  周济介绍,高等教育教学评估首先要建立五年一轮的高等学校教学评估制度。其中,本科教学评估由教育部统一领导,由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具体组织实施;高职院校教学评估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委)领导和组织,但教育部要组织专家进行抽查评估。“我们有本科高校644所,独立学院300余所,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900所,按照五年一轮计算,每年要评估本科院校和独立学院200所左右,同时每年抽查已参加过评估的高职院校50所左右,总计250所上下。”周济说。评估时将使用统一标准,同时对各级院校的评估标准有所区分,如根据学校定位、培养目标的不同分别评估,将来进一步在评估时进行分类指导。
  教育部高教司巡视员兼教学评估中心主任刘凤泰告诉记者,新的评估方案将高校的教学水平细化为19个指标44项观测点。在评估的19个指标中,包括师资队伍数量与结构、教学经费等11个一级指标,一旦其中有两项不合格,学校就会被评估为不合格。不合格高校将得到一年的整改时间,如果复查再不合格,这所高校的招生计划、专业设置等都将受到限制。
  此外,评估中心还承担了一项非常引人注目的任务:建立经常性的、每年一次的高等学校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发布制度。
  教学基本状态数据是反映高校教学工作运行状况和教育质量的重要依据之一。高等学校每年都要向评估中心报送教学基本状态数据,这些数据经过整理分析,向社会发布。而在五年一轮的高校综合性评估中,专家组进高校的第一件事,就是核实被评高校每年上报的教学基本状态数据真伪。一旦证实高校在数据中弄虚作假,即被评为不合格,并予以曝光。
  “我们不搞排行榜,但会把数据公之于众。”吴启迪说。
  评估中心另外一项任务,也将极大鼓励学校的特色化发展。在对高等学校进行整体性评估的同时,教育部还将与社会行业协会合作,逐步开展并扩大高等学校专业教学评估工作。周济认为,综合评估工作非常重要,它能够全面反映高等学校办学水平和质量状况;但同一学科专业、同一高等学校不同学科专业的具体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状况,则需要更为专业的评估。专业教学评估更具备同一性和可比性,因此准确程度更高,说服力更强。因此,要大力推进专业教学评估工作,逐步探索将专业评估与专业认证、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的质量机制。周济同时坦承,专业评估工作量大面广,需要动员各行业协会、专业学会等社会组织参与,共同开展好专业教学评估。
  背 景
  我国开展高等学校教学评估工作始于1994年,同年开始对1976年以来新建的本科院校进行合格评估,1996年开始对办学历史较长、水平较高的重点大学进行教学工作优秀评估,1999年开始对介于两者之间的高校进行随机性水平评估。2002年,教育部对上述三种评估方式进行了重新调整,合三而一,也将原来的三种评估方案合为一个方案,即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从2002年至今,主要使用此评估方案对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进行评估。
  从1994年至2003年底,全国共对296所本科高校进行了教学工作评估,其中优秀评估16所,合格评估192所,随机性水平评估26所,水平评估62所。另外,对26所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进行水平评估试点。同时,教育部还开展了高等学校专业教学质量的试点评估和专项评估。
  近年来,英国、法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先后与我国签订了高等教育学历和学位互认协议,我国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越来越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可。2004年,全国高等学校获得的科研经费资助总额是1996年的5倍,是1998年的3倍多,这是一个相当大的突破。2004年,我国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420万,是1998年的4倍,各级各类高等学校在校生总规模超过了2000万,居世界第一位,毛入学率也已经超过19%。
  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穷国办大教育”的现实背景,使保证高等教育质量面临更为严峻的形势,也使评估工作比以往更为重要。2003年初,教育部高教司正式开始对成立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事宜进行调查研究,在广泛听取教育行政部门、专家教授意见的基础上,形成了筹建评估中心的初步建议稿。2004年8月27日,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正式成立。
  中心具体职责是:根据教育部制定的方针、政策和评估指标体系,对高等学校、办学机构的教学和专业教学工作的评估;开展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及评估工作的政策、法规和理论研究;组织有关评估的培训和对外交流等方面的工作。(《科学时报》2004年11月2日)

  生活状况调查:中国科学家最忙最不懂放松

  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一书开篇中说:闲暇是哲学和科学诞生的三个条件之一。时过境迁,当科学不再是贵族阶层奢侈的生活方式,转而成为职业科学家的谋生手段时,科学家正承受着越来越大的生活压力,也使得科学具有了越来越强的功利性。
  中国科学家又忙又累
  忙!累!压力大!这是中科院动物研究所副所长杨卫平最常听到的叹息。在他的生活圈里,90%都是科学家,每每聊天,这样的抱怨就会脱口而出。
  从科研到管理,41岁的杨卫平博士对此深有体会。同行间激烈的竞争、单位里苛刻的考评、实验室中高强度的体力加脑力劳动……说实话,“忙和累”同样是他最想倾述的内心独白。
  与此同时,杨卫平和同事也在思考另一个问题:现在,我们一不缺钱,二不缺仪器设备,三不缺勤奋努力,为什么到头来原创性成果还是比不过别人?为此,许多从海外归来的科研人员总会情不自禁地怀念起国外的工作气氛:一到假期,偌大的实验室就变得空无一人,大家把工作统统抛在脑后,开着车到郊外尽情享受。在国内,谁会如此潇洒?谁敢放松半刻?
  杨卫平坚信,在科学界,光有“牛顿”不够,还要有“苹果树”,毕竟搞科研不像工业生产,不是靠加班加点就能奏效的。对于科学家,如不及时减压,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情绪就会不自觉地滋长。
  跨国调查从中国发出
  于是,杨卫平萌生了调查科学家生活状况的念头。他想由此入手,触碰科学家内心真正的喜怒哀乐,最终找到那棵适合中国“牛顿”的“苹果树”。他和助手精心设计了10个问题,通过电子邮件发给了321位相关领域科学家。电子问卷调查和比较了中国和亚洲其他国家、澳大利亚、北美、欧洲等地科学家的生活方式、心理状态以及与工作紧张相关联的各种疾病的发病状况,相关结果近日发表于最新一期的《科学通报》上。
  从回收的196份问卷看来,与其他地区相比,中国科学家更勤奋、更有信心,却最不懂放松身心。也许他们已习以为常,但事实证明,中国科学家正承受着更大的工作压力。
  科学家普遍关注自身状况
  就结果而言,杨卫平认为它与自己的预先估计大体相当,出乎意料的反倒是61%的问卷回收率。他告诉记者,以电子邮件形式进行的问卷调查往往回收率偏低,更何况他所做的是一次跨国调查,而调查对象又是一批终日忙碌的科学家。“这只能说明,科学家对于自身的生存状况十分关注,他们有兴趣回答诸如此类的问题。”说到这里,杨卫平难掩欣慰之情。他说,甚至有相当部分的人在回信时要求被告知最后的调查结果。
  据统计,在收回的问卷中,来自亚洲国家的占30.6%,其中中国人占22.4%;北美洲18.4%;欧洲32.7%;澳大利亚6.1%,其他地区12.2%。在所有回信者当中,女性科学家占29.7%;年龄超过45岁的科学家占23.5%;已婚科学家占50%;43%的科学家有子女。
  中国科学家工作时间最长
  中国人的勤奋人尽皆知,科学家则是其中最不知疲倦的。全球科学家的日平均工作时间在工作日为9±1.2小时,周末为5.5±3.3小时。中国科学家在工作日的日平均工作时间超出澳洲科学家一个半小时以上;周末的工作时间更是接近国家法定的8小时工作时间。同时,中国科学家也是最缺乏运动和娱乐的,平均每人每周只有0.18次看电影、听歌剧或去其他娱乐场所放松身心。
  中国科学家最不安于现状
  放眼未来,生活是否更加美好?52.2%的科学家投了赞成票,其中,中国科学家的信心指数高居榜首,28个被调查者中近20人对此深信不已。
  直面现在,近一半的受访者感觉不错。其中,澳大利亚科学家对其自身状态最为满意,满意度高达73.3%;可中国科学家却不大安于现状,满意程度仅为25%。
  对于工作压力,一半以上的科学家认为自己所处的压力适中,只有6.5%的人认为压力大到不能承受,欧洲、美国和中国持这一观点的人分别占本国科学家的11.1%、8.3%和5%。
  三大疾病尚未威胁健康
  胃溃疡、糖尿病、高血压,三种与生活压力密切相关的疾病是否已成为科学家的健康杀手?其实不然。
  调查显示,77.6%的科学家对上述三种疾病至今仍保持着“天然免疫力”,22.4%的科学家不幸患有其中一种或多种疾病。三种病中,糖尿病对科学家的威胁最小,发病率仅为2%;胃溃疡和高血压则相对“强势”,影响了7.1%的被调查者;同时遭遇高血压和胃溃疡折磨的人只有2%。三种疾病发病率均不具有显著的地区差异。
  此外,在所有接受调查的科学家中只有8人称自己经常失眠,占总人数的4.1%;近一半的人表示自己偶尔失眠。(http://www.kib.ac.cn/2004/)

  学成于思行成于思
  杨叔子

  人生其实可以归结为两件事:做人和做事。这二者不可分割,相互渗透,彼此支持,其中做人处于首位。但不论做人还是做事,都必须处理好知识、思维与实践的关系。在这三者中,知识是基础,实践是根本,思维是关键,三者交融,方能成功、成才。
  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这在一定意义上说是对的。不掌握必要的知识,就没有力量,无法做人做事,所以知识是基础。“躬行为启化之源”,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实践检验学与思的结果,所以实践是根本。只有去思考,才能超越所学知识与实践经验,形成新的理论或知识,所以思维是关键。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学、思、行三者关系有很好的阐述,例如,岳麓书院有四句话:“博于问学,明于睿思,笃于务实,志于成人”;《论语》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等。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说: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是人类的智慧,是独立思考着的精神。人之所以为万物之灵,就在于人能够思维,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和实践。
  学须思。人们的感性所得都是具体的、特殊的,只有经过思考,经过大脑的一番加工、改造,才能升华为抽象的、一般的认识。1只鸡加1只鸡等于两只鸡,1只鸭加1只鸭等于两只鸭,1只鸡加1只鸭等于什么呢?答案是两只家禽。这里就进行了抽象,把鸡与鸭都看成家禽,即把它们的量纲取为家禽,量纲相同,前提正确,当然就可以加。我们常讲,书越读越厚,再读就越来越薄。厚,是讲特殊的知识越来越多;薄,是讲一经抽象,就从一般的、总体的意义上把握了。
  行也须思。人们所讲、所行都是特殊的,如果深入思考,予以超越,就可升华为某种一般。这样,就有可能反过来以为指导,把所讲、所行做得更好。我所从事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有个重要领域,就是设备诊断。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起,我就与科研组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与开发工作。但在这个领域,一方面只有长期的经验积累,另一方面只是借用其他学科领域(特别是信号处理领域)的理论与方法,而设备诊断本身却无一套较为完整的概念体系、理论和方法,甚至连什么是“故障”这个最基本的概念也没有确切而统一的定义。这就使得在这个领域的实践还停留在盲目的状态,只能一个一个地去解决具体问题,而难以高屋建瓴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为此,我们面向生产和工程实际,总结工作中的经验教训,不仅发表了一系列学术论文,而且研制出可以应用的监测与诊断系统,从而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效果。
  思是重要的,但如何思?我的体会是必须在学中思、行中思。没有相关知识,没有实践经验,思必罔,思必殆,古人云:“行成于思毁于随。”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所指导的研究生在第二汽车制造厂,同工厂的技术人员、工人一起,对一台进口机床攻关。这台机床是“独生子”,用来车削汽车连杆曲轴颈的。车削时振动很大,打断车刀,打坏连杆,机床经常受损。外国公司来人看了,也无法解决。我们与工厂技术人员、工人一起,密切监测机床,注视加工情况,反复严密试验,多方系统比较,不拘于已有理论,敢于想象,由表及里,创造性地得出新的认识:这是一种新的“颤振”。有了这个认识作指导,后来采用了比较简单的措施,就基本解决了问题。
  实践证明:要想取得创造性的成果,必须把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有机结合起来。逻辑思维保证思维内容的前后一致,形象思维则使思维具有原创性,二者相互补充、分工合作、不可分割。车削“颤振”的解决就是两种思维并用的结果。爱因斯坦就讲过,如果他在早年没有接受音乐教育的话,那么,他无论在什么事业上都将一事无成。孔子力主以六艺施教:礼、乐、射、御、书、数,其实,这就是德、美、体、智的全面素质教育。历史已表明:卓越的文艺工作者,一般均有良好的科学素养;杰出的科技工作者,一般均有良好的人文素养;伟大的历史人物,一般均有良好的全面素养。他们都是大智者,兼有相当完备的科学与人文的知识基础,又能努力思考,体悟到这些知识所承载的精神内涵,从而形成优秀的思维品质与卓越的工作能力。(作者: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教授)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