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电主页 English 宣传部
学习参考
表格等宽内容时,请左右滑动 <>
《学习参考》2002年第3期(总第3期)
时间:2003-09-04 16:52:27 来源: 点击:
目 录

=======================================================

从"高州讲话"到"5·31讲话"……………………李明

北京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经验……………………赵正元

甘于寂寞是一种境界……………………………李景润

南京大学将试行新学期制…………………………罗静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院百万年薪聘院长……………林蔚

何为蓝牙技术………………………………………郑一明

关于学科建设的若干问题(上)……………………谢桂华

========================================================

主编:张培营 强建周 责任编辑:尹 斌 2002年10月20日



从“高州讲话”到“5·31讲话”——“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李明


    任何一种新的思想和理论,都只能是社会生活和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亦是如此。
  世纪之交,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进入关键时期,党面临着继续推进现代化建没,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的重大历史任务。作为一个已有80年历史的执政党,如何适应世界进步潮流和始终保持自身先进性,永远立于不败之地,这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必须认真思考并回答的历史问题。“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摆在我们党的面前。时代呼唤着新的思想,实践蕴育着新的理沦。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三个代表”应运而生。
    2000年2月,江泽民总书记在广东省的高州、深圳、广州等地视察工作时发表讲话,他指出:“总结我们党七十多年的历史,可以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这就是:我们党所以赢得人民的拥护,是因为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总是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通过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实现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懈奋斗。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如何更好地做到这‘三个代表’,是一个需要全党同志特别是党的高级干部深刻思考的重大课题。”这是江泽民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为了深刻揭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丰富内涵,江泽民从2000年开始,就把加强党的建设作为他调研的重点,江泽民先后到十多个省、市、自治区进行考察,主持召开了近30个多种形式的党建工作座谈会,听取了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多次从不同侧面深刻阐述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2000年5月,江泽民在江苏、浙江、上海党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2000年6月下旬,江泽民在西北五省党建工作和西部开发座谈会上讲话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我们进行理论创新,就是要使我们党的基本理论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吸取新的实践经验、新的思想而向前发展。”
    江泽民2000年10月在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上强调:“我们开展的各项工作,都要贯彻落实‘三个代表’的要求,看看我们所采取的措施、所做的工作,是不是符合‘三个代表’的要求,符合的就毫不动摇地坚持,不符合的就勇于实事求是地纠正。”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江泽民发表了重要讲话。“七一”讲话对党的80年的奋斗历程和基本经验做了全面和系统的总结,从历史发展规律和时代进步要求的高度,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作了全面、深入的阐述,进一步解放了在充满希望和挑战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回答了这些年在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上的许多重要认识问题和实际问题,集中体现了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进行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是对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的丰富和发展。
    继“七一”讲话之后,2002年5月31日,江泽民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毕业典礼上发表了重要讲话。
    “5·31”重要讲话,科学分析了当前我们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挑战,全面阐述了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深刻回答了党和国家未来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文献。这个讲话不仅为党的十六大召开做了重要的政治、思想和理论准备,而且对于更好地团结和动员全党为实现历史和时代赋予我们党的庄严使命而不懈奋斗,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中国共产党的理论之树之所以长青,根本在于我们党历来重视理论创新,并适时把理论创新的成果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把党的理论优势转化为党的政治优势,保证了我们党始终能够“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始终能够与时俱进,充满生机与活力。
  在我们党的历史上,七大确立了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十五大确立了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地位。今天,我们要深刻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新的历史性飞跃,我们一定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努力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元培计划”培育创新人才--北大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经验引起关注

赵正元


    日前,北京市教委召开北京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经验座谈会,并向全市高校转发北京大学的教改经验。北京市要求首都各高校认真学习、研究北京大学全面推进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措施与办法,结合各校实际,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进一步明确改革思路,落实各项工作措施,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
    据介绍,北京大学在2001年上半年,推出了本科教学改革计划——“元培计划”。“元培计划”的核心内容,一是强调本科教育在整个高等教育阶段中的基础地位;二是实施本科生学习制度的根本改革,把现有的学年学分制改为在教学计划和导师指导下的学生自由选课学分制。
    该计划通过本科和研究生两个阶段的学习来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其中,本科阶段进行大学基础教育,培养基础知识宽厚,创新意识强烈,掌握科学方法,具有基本人文修养、良好自学能力、适应力强的高素质人才。这样的人才通过后续阶段学习,有可能发展成为具有在某种专业领域进行原创性研究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在这一培养目标指导下,明确了本科教育的发展思路,即在低年级实施通识教育,在高年级进行宽口径专业教育,逐步实现教学计划和导师指导下的自由选课学分制。
    现阶段,“元培计划”的主要工作包括以下方面:在全校范围内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材的改革,进一步淡化专业,加强基础,因材施教,分流培养。在课程教学方面,以学生为主体,实行自由选修。
    建立“元培计划”指导委员会,选配热心本科教育且富有教学经验的导师,组建“元培实验班”,较为全面地试行通识教育与宽口径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基础教育和学生自由选修学分制。
    改革招生办法,将“元培计划”单独列入招生计划,实行不分专业招收学生。学生进校时只按文、理分类,在低年级主要进行通识教育,在第四学期前,可根据自己的志趣提出希望选择的专业。这为全面实行不分专业的招生打下基础。
    北京大学开设的通选课按大的学科分类,分别是数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哲学与心理学、历史学以及语言学、文学与艺术,每类开设若干门课程,要求学生从每类中任选4个学分的课程,共16个学分。目前,全校已开设了128门通选课,这些课程大都由著名教授主讲,很受学生欢迎,几百人的大教室常常爆满。
    “元培计划”的实施,促进了学校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据最新评估数据表明,以得分4.0以上为优良计(满分为5分),对指标“我认为这是一门不错的课程”的回答由前三个学期的61%提高到70.2%,对指标“我认为老师是一名优秀的教师”回答由69%提高到73.6%。绝大部分学生对教师的敬业勤勉和学识渊博表示敬佩。

甘于寂寞是一种境界

李景润


    人生追求辉煌当然不容易,而赢得辉煌后能自甘于寂寞也不容易。对于后者,我甚至觉得那更是一种成熟的境界。这一点,在近日的一次聚会中,令我感触尤深。
    《世界文学》月刊前主编李文俊乔迁之喜,约请若干挚友到他的新居小酌叙旧。那天我有幸也去了。进门一看,嗬,真是雅士云集,简直成了当今译界的小“群英会”。在场的都是译界知名的学者,并且都译事硕果累累。想起他们对翻译事业的贡献,说他们是译界群英,是绝不为过的。
    可是这次聚会,令我感慨和起敬的并不是他们往昔成就所带来的光环,而是他们如今甘于寂寞的平和心态。这些年;我也接触过一些名人大款,感受过那种伴随成功而来的红火风光。若把它同上述的心态相比,两者的反差委实太大了。那天参加聚会的人,全是空手而来,莫非这也是雅土的一个特征?在后来的闲聊中,我益发领悟到,原来甘于寂寞,才是这些雅士最大的特征。有好几位对我说,他们现在不去羡慕人,不去嫉妒人,更不留恋曾经有过的荣耀;学会以怡然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变化。比如,以往常收到许多赠阅的报刊和图书,现在基本没有了;外面的许多业务会议或讲学,大多不请了;以前是人家钉着要稿子,如今他们的书稿,竟无处出版。如果说上述这些“寂寞”还是外来的,那么还有一种“寂寞”则是他们自找的。这就是他们都拒绝像有些文人那样,挂主编之名,把雷同的资料,炒冷饭重复编书出版。这为什么?因为他们理解寂寞,接受寂寞,甘于寂寞。世上有不少傻事、错事正是有些人不甘寂寞、违反规律酿成的。正确对待昔日的辉煌,潇洒面对光环退去后的寂寞,这不仅是心态的转变,更事一种脱俗的境界。达到这种境界,那就什么烦恼都不会在意了。

缩短教学时间开办暑期学校---南京大学将试行新学期制

罗静


     明后两年,南京大学学生的寒暑假时间将延长。南京大学日前决定,从2003年起,试行新的学期制度,教学时间缩短,假期时间延长;每学期的教学时间由原来的20周调整为18周;暑假由原来8周增加到10—11周,寒假由原来4周增加到5周。这样,2003和2004年的寒暇可达35天,暑假则分别长达70天和77天。
    校方解释说,试行新学期制度,不仅是与欧美国家大学的学期制同步,便于学术上的合作交流,也是旨在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着力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为南京大学向世界高水平大学迈进发起新的冲击。
    在明后两年70余天的暑暇中,南大学生们将上为期5周的“暑期学校”。“暑期学校”主要安排6方面的活动:部分文化素质教育课程;部分全校公共基础课(主要为不及格同学重修开课);聘请国内外学者开设专题课及讲座;开放实验室安排部分研究型实验;数学建模等竟赛培训;教学实习与社会实践。
    据介绍,开办“暑期学校”后,原先较为紧张的教学资源不仅可以得到充分应用,而且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与空间自主学习,拓宽知识面;教师们也可以相对集中较长一段时间,专门从事科学研究和参加学术交流活动等。

复旦生命科学院百万年薪聘院长

林蔚


    复旦大学以优厚条件向全球纳贤,公开招聘该校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日前这条引人注目的招聘信息登上了复旦大学网站的主页,不久还将出现在(科学)等国际著名学术刊物上。
    这些优厚的条件包括:提供百万年薪和便利的工作生活条件,人财物的自主管理使用权,工作时间可选择分时制或全时制等。为了引进最优秀的人才,院方表示可以接受一位纯粹的老外。据悉,以此优厚条件在海内外公开招聘学院院长一职,在上海高校中尚属首次。
  学校在开出优厚条件的同时,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有领导一个系或一个大的科研实验室的经历;在国际学术机构担任重要职务者优先;曾组织和承担过所在国或国际重大合作项目,正在从事的科研工作处于国际前沿;近3年在世界著名科学杂志上以通讯作者名义发表科研论文等。
    复旦大学副校长薛明扬表示,学校希望通过招聘一个熟悉国际学科发展通则的高级人才,为学校组建一支高水平高效率的优秀教师队伍,调整学科布局,基本实现学院学科结构的合理性、前瞻性和综合性,加强国际合作,提高复旦生命科学院的学术地位。
  薛校长强调说,百万年薪绝非炒作,而是希望能够吸引到更多优秀的人才。据介绍,在制订这一招聘计划以前,学校已进行过全面考察,目前在国外知名大学担任固定职务的教授年薪一般在10万美元左右。

何为蓝牙技术

郑一明


    蓝牙技术是一种距离无限通讯技术。它可以支持便携式计算机、移动电话以及其他的移动设备之间相互通讯,进行数据和语音传输。
  蓝牙技术的名称取自10世纪丹麦国王HAROLD的绰号“蓝牙”。相传HAROLD国王酷爱吃蓝梅,牙齿被染成蓝色,因而得名。蓝牙技术由瑞典爱立信公司在平 开始启动。1998年5月,蓝牙特别兴趣小组得五家发起人——诺基亚、爱立信、东芝、英特尔和IBM正式把蓝牙技术得理念推向社会。企业将该技术命名为蓝牙,寓意其将成为无线电技术的全球规范。
    蓝牙技术的最大好处是消除了电缆线。目前蓝牙技术的传输范围约为10米左右,速率为1MB/s,新标准出来后,可使传输范围达到100米,最高速度达到10MB/s。

关于学科建设的若干问题(上)

谢桂华


    学科建设是高等学校建设的核心,是提高学校教学、科研及社会服务能力和水平的重要基础。特别是进入"211工程”的高校,学科建设是一个标志性的工程,是一个“龙头”工程。但目前人们对于学科建设的内涵,对于学科建设与有关方面的关系,在思想认识上并不完全一致,甚至有一些误解。譬如,一谈到学科建设,好像就是为了争博土、硕土点和重点学科。一谈到学科建设,似乎只是研究生教育的事,甚至认为会冲击本科教学。因此,在新的形势下如何进行学科建设,确实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问题。学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的面很广,只有把学科建设纳入学校整体建设的系统中去考虑,协调和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才能抓好学科建设。
  一、学科建设的定位和目标
  1.学科建设的定位
    学科建设的定位应根据学校的整体定位来确定。学校的整体定位也是通过学科建设的定位来体现的。也就是说,学校的整体定位决定学科建设的定位,学科建设的定位服务于学校的整体定位。
  高等学校的定位可以从四个层面来考虑:一是:从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大职能的层面上看;二是从学校的隶属关系的层面上看;三是从学校所处层次的层面上看;四是从学校的基础与条件的层面上看。当然,归根到底,高等学校要从国家发展的大背景来寻求自身的正确定位。
    纵观高等学校、职能的历史演化过程—,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有两件事:一是1809年建立的德国柏林大学(又叫洪堡大学),该校建校时就明确提出“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办学原则,这是现代意义上的大学的开始,使高等学校从一元职能转变为二元职能;三是创建于1848年的美国威斯康星大学,该校强调大学要主动为社会服务,把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紧密联系起来,代表着高等学校从二元职能发展到三元职能。我国《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学校应当以培养人才为中心,开展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所以,高等学校的整体定位应从这三大职能的开展去考虑,包括教学和人才培养的定位,科学研究的定位,社会服务的定位。而学科是高等学校的基本要素,知识和知识创新及其形成的学术发展是以学科建设的形式来实现的。高等学校的教师也都是归属并专长于一定的学科,通过学科的形式从事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学科是高等学校实现其三大社会职能的载体。因此,学科建设的定位与学校从三大职能所考虑的整体定位密切相关。
    (2)按照“共建、调整、合作、合并”的八字方针,我国高校管理体制发生了重大变化。除少量学校外,其他国务院各部委的学校中,已进入"211工程”于重点建设的高校成为教育部直属高校,其他高校都划转地方或与地方共建并以地方管理为主,实际上已成为地方院校。高等学校隶属关系变化后,对学校的定位须作出相应调整,重新进行定位。在考虑重新定位时,要注意处理好面向行业和面向地方的关系,由此也必然影响到学科建设的定位。譬如,某高校由机械工业部调整为教育部直属高校后,既要面向全国,又要面向地方,还要继续面向机械行业,继续为机械行业服务。因为机械行业既是一个很大的人才市场,又是一个很大的教育资源,决不能因隶属关系的变化而放弃这个市场和资源,更不能断掉这种渊源关系。在学科建设的定位上也应按此原则进行调整,要注意保持有行业特色的学科,并在更宽的学科平台上更好地发挥这些学科的作用。
    (3)学科建设的定位与学校的层次密切相关,学校的层次定位决定学科建设的定位。我们常常讲,应当贯彻分层次办学的原则,在各自的层次上办出特色和水平。对于高等学校的层次,一般是按培养学生的层次,分为专科学校、本科学校、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博士学位授予单位。但也可以从不同角度来理解高校的层次。譬如,从国家重点建设高校看,有“2+7”的提法,即建设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两所世界二流大学,建设复旦大学、南京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科技大学七所国内一流、国际著名大学;从"211工程”看,有列入"211工程”重点建设的100所大学;从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看,有53所建立研究生院的高校,这是培养研究生的重要基地。这实际上也是各高等学校的层次定位。从长远发展看,它们都应成为代表中国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其中有些将成为世界二流大学;一流大学要培养一流人才;要创造一流科研成果,提供一流的社会服务,就必须有一流的学科。可见,学科建设的定位是由学校的整体定位决定的,二者是一致的。当然,并不是说一个学校所有学科建设的定位都是一样的,而是指一个学校综合整体学科水平的定位,并具体落实到某些学科上。
    (4)高等学校的定位必须从学校的基础和条件出发。每个高等学校都有自己的发展历史,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传统和办学特色。经过几十年、近百年的不断努力,每个学校都有各自的基础与条件。这些都是在考虑学校定位时的重要前提。只有在这个前提下,实事求是地确定学校的定位,才有可能达到预定目标。这也是确定学科建设定位应该注意的问题。要在分析现有学科的基础上,明确本校学科建设的定位,包括确定重点建设的特色和优势学科、重点扶植和发展的学科的定位等。
  2.学科建设的目标
  学科建设的定位与目标是一致的,“定位”决定“目标”。
    (1)高等学校的学科建设与科研机构的学科建设相比,既要遵循学科建设的一般规律,又要体现高等学校的特性。培养肩负满足社会需要的高质量人才,是高等学校学科建设的基本目标。在学科建设的目标上,人们常说的一句话是“顶天立地”。“顶天”就是要站在学科的前沿,“立地”就是要面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主战场,这是学科建设的一般目标,高等学校学科建设的目标也不例外。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所以,高等学校的学科建设一定要为培养高质量的人才服务,包括高质量的本科毕业生、硕士和博士。学科建设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培养人才质量的高低;又是衡量学科水平的重要标志。
    (2)高等学校学科建设的目标应当适应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作出相应的调整。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存在的主要弊端,一是条块分割,重复设置;二是布局结构不合理,科类单一的学校过多。这种管理体制显然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不适应区域经济的发展。经过前几年的高校管理体制改革,基本上形成了中央和省级人民政府两级管理、分工负责,以省级人民政府统筹为主,条块有机结合的新体制。与此同时,高校的结构布局也进行了合理调整,初步改变了办学分散、重复办学、规模偏小、单科性院校偏多等不合理状况。这对学科建设既是一个机遇,也是一个挑战。我们应抓住机遇,制定好学科建设的目标。
  在高校管理体制改革中,触动最大的是一些行业部门的学校,行业“帽子”搞掉了。因此,这些学校在考虑学科建设的目标时,要转变观念,扩大学校的服务面向,在继续为行业部门服务的同时,主动地把学科建设纳入所在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整体战略,积极为区域经济和本地区社会发展服务。
    (3)学科建设的目标,一定要结合学校的实际,坚持特色,发扬优势,突出创新,走自己的路。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考虑学科建设要解放思想,主要是指应站得高一点,看得远一点,同时应有强烈的竞争意识,有争创一流的胆量与勇气。所谓实事求是,就是要结合学校的实际来制定学科建设的目标。结合学校的实际并非“闭门造车”,而是要在和国内外作纵向、横向比较的基础上,摸清学科“家底”,找到自己的学科特色与优势,查出存在的差距与问题,制定符合实际的学科建设目标。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两点:第一,坚持特色,发扬优势。我有你没有的,就是特色;你有我也有,但我比你强的,就是优势。一个学校的特色是一个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的具体体现,办出特色是办学质量的集中表现与标志。大学要发展,就必须办出特色,没有特色的大学是没有发展前途的,特色可以说是学校的“发展线”。对一个学科而言,更是如此,在一定意义上说,特色既是一个学科的“立足之根”,又是一个学科的“竞争之本”。没有特色的学科也就谈不上优势,所以,在制定学科建设的目标时,一定要坚持自己的学科特色,发扬原有的学科优势,并在对相对优势比较的基础上,去抢占学科的制高点。第二,突出创新,走自己的路。向别人学习是必要的,但在学习、消化和吸收别人东西的时候,一定要结合自己的实际,突出创新,走自己的路。一般来讲创新有三个发展过程:一是以学习和吸收为主的模仿创新;二是在模仿创新的基础上,进行局部突破的自主创新;三是以自主创新为主,直至超越别人。学习、吸收和借鉴别人的东西,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实现自主创新。
  二、学科建设的体系、结构和布局
  1.学科体系
    体系是指若干有关事物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而构成的整体。这里所说的学科体系,并不是指某个具体学科(如物理、化学)本身的体系,而是指一个单位的学科建设体系。从学科建设的角度看,一个举校的学科体系,主要由基础学科、主干学科、支撑单科以及交叉学科四个部分构成。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学科整体。
    (1)基础学科。基础学科包括基础理论学科、应用基础理论学科。这是学科建设的基础部分,是非常重要的。对一个学校而言,究竟哪些学科属于基础学科,是与学校的性质、类型密切相关的。譬如,对一个理工科院校来讲,一是要加强应用基础理论学科的建设,而不是纯理论的基础学科;二是不为基础而基础,而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学校的主干学科,这也是与一般综合大学的不同之处。综合大学的基础学科,更多的是纯理论的基础学科。一般来讲,应用数学、力学等学科是理工科院校的基础学科。
    (2)主干学科。这是由学校的性质和类型决定的,不同类型的学校有各自不同的主干学科,一般是学校的特色和优势学科,或者叫“拳头学科”。如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学科,设有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努验室或工程研究中心、研究基地的学科。主干学科,一般也是培养本科生或研究生比较多的学科。
    (3)支撑学科。顾名思义,它是起支撑作用的举科,这也是与学校的性质、类别有关的。过去一些单科性学校的学科建设上不去;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学科过于单一,其主干学科得不到相关学科的支拱造成的。
    (4)交叉学科。就是由前面所讲的三类学科;通过交叉、融合和相互渗透而形成的新兴学科,它往往是从某个学科新的生长点上发展起来的。在当今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态势下,一定要注意对此类学科的发现与扶植,这是一个学校学科建设的生命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方面。
    学校在制定学科建设规划和组织实施学科建设时,应在具体分析现有学科及其博土、硕士点的基础上,理顺本单位的学科建设体系,重点建设主干学科;加强基础学科,扶植发展新兴交叉学科,处理好支撑学科与主干学科的关系,从而促进学校学科建设的协调和持续发展。
  2.结构与布局
    (1)看一个学校的学科建设,重点学科、博土授权一级学科和博士点、硕士点数量的多少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有一个结构与布局是否合理的问题。最理想的结构是基础学科、主干学科、支撑学科以及新兴交叉学科都有一两个博士点或硕土点;最理想的布局是学校的主要学院、系、所都有一两个博土点或硕士点。这样就可以充分发挥这些点的核心作用和辐射作用,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利于学科群的建设。因此,在考虑新增博士点、硕土点时,要将如何使学科结构与布局更加合理放在重要的位置上,而不是单纯地去追求数量的增加。
    现在有的学校;包括某些著名高校,博士点和硕士点都比较多,但学科结构与布局并不合理。一是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集中在某个学科门类或某几个一级学科,学位授予权的学科覆盖面过于单一;二是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主要集中在一些传统学科上,高新技术或新兴学科的学位授权点偏少;三是学校内有些主要学院(系)尚无博土或硕士学位授予权;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加大学科结构与布局的调整力度。
    (2)在进行学科结构和布局的调整时,要抓住国家进行专业目录调整的机遇。1997年授予博土、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专业目录进行调整之后,1998年本科生专业目录也进行了调整。这两个专业目录的调整幅度都很大,学校应当抓住机遇,从本科专业的设置调整和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的建立这两个方面进行学科结构调整与优化,把学科建设推向一个新阶段。
    第一,高等学校的学科结构与本科专业的设置密切相关,不调整本科专业,学科结构的调整是很困难的。
    第二,高等学校的学科结构与博土、硕土授权点的建立有直接的关系。从全国的情况来看,现有的博士、硕士点在很大程度上是原有学科基础的反映,并不能完全反映社会需求和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通过增量调整和存量调整两种方式,进行结构和布局的调整。一方面,新的专业目录进一步规范了一级学科,拓宽了二级学科,并且逐步扩大按一级学科行使博土学位授予权,这就有了一个进行学科建设的宽广平台。如已取得某个一级学科的博士学位授予权,那么该一级学科下的所有二级学科(专业)都可以招收培养博土、硕土生。这对于一个学校来说,是调整学科结构,促进学科建设的一个很好的机遇。只要有条件,就应该加快学科建设,促进整个学科的发展。另一方面,在考虑新增博士、硕士点时,要立足于按一级学科授权来考虑。
    第三,学科结构的调整最终要落实到各个学科研究方向的确定上。研究方向应当相当于三级学科。在确定研究方向时,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其一,研究方向应该参考新的专业目录简介中的学科范畴,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确定,但不能东拼西凑。

    其二,研究方向应该在考虑自身学科优势的同时,密切关注对科学技术、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的一些重大领域。也就是说,它应该具有前沿性、先进性和前瞻性,要努力把握本学科发展的主流和趋势,适应21世纪的需要,使本学科的建设和研究生的培养,能够立足于比较高的学科起点,从一开始就接触到学科发展的前沿。

    其三,研究方向应该宽窄适度,相对集中,不宜太散。研究方向不能等同于研究课题,也不能是几个课题的简单叠加。

    其四,作为一个研究方向,它应该有学术带头人和一支结构合理的学术队伍。

    其五,作为一个研究方向,应有相应的理论体系。有了理论体系才能形成自己的学术特点。在这个基础上,经过努力,发展形成一个学派。一个学派的形成,一是需要长期的学术积累;二是要有独特的治学风格和优良的学风传统;三是要有相对稳定的学术观点,逐步形成自身的理论体系。(待续)


上一条: 《学习参考》2002年第4期(总第4期)
下一条: 《学习参考》2002年第1期(总第1期)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有关法律法规。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匿名发布验证码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
《学习参考》2002年第3期(总第3期)
目 录

=======================================================

从"高州讲话"到"5·31讲话"……………………李明

北京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经验……………………赵正元

甘于寂寞是一种境界……………………………李景润

南京大学将试行新学期制…………………………罗静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院百万年薪聘院长……………林蔚

何为蓝牙技术………………………………………郑一明

关于学科建设的若干问题(上)……………………谢桂华

========================================================

主编:张培营 强建周 责任编辑:尹 斌 2002年10月20日



从“高州讲话”到“5·31讲话”——“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李明


    任何一种新的思想和理论,都只能是社会生活和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亦是如此。
  世纪之交,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进入关键时期,党面临着继续推进现代化建没,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的重大历史任务。作为一个已有80年历史的执政党,如何适应世界进步潮流和始终保持自身先进性,永远立于不败之地,这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必须认真思考并回答的历史问题。“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摆在我们党的面前。时代呼唤着新的思想,实践蕴育着新的理沦。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三个代表”应运而生。
    2000年2月,江泽民总书记在广东省的高州、深圳、广州等地视察工作时发表讲话,他指出:“总结我们党七十多年的历史,可以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这就是:我们党所以赢得人民的拥护,是因为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总是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通过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实现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懈奋斗。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如何更好地做到这‘三个代表’,是一个需要全党同志特别是党的高级干部深刻思考的重大课题。”这是江泽民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为了深刻揭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丰富内涵,江泽民从2000年开始,就把加强党的建设作为他调研的重点,江泽民先后到十多个省、市、自治区进行考察,主持召开了近30个多种形式的党建工作座谈会,听取了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多次从不同侧面深刻阐述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2000年5月,江泽民在江苏、浙江、上海党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2000年6月下旬,江泽民在西北五省党建工作和西部开发座谈会上讲话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我们进行理论创新,就是要使我们党的基本理论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吸取新的实践经验、新的思想而向前发展。”
    江泽民2000年10月在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上强调:“我们开展的各项工作,都要贯彻落实‘三个代表’的要求,看看我们所采取的措施、所做的工作,是不是符合‘三个代表’的要求,符合的就毫不动摇地坚持,不符合的就勇于实事求是地纠正。”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江泽民发表了重要讲话。“七一”讲话对党的80年的奋斗历程和基本经验做了全面和系统的总结,从历史发展规律和时代进步要求的高度,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作了全面、深入的阐述,进一步解放了在充满希望和挑战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回答了这些年在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上的许多重要认识问题和实际问题,集中体现了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进行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是对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的丰富和发展。
    继“七一”讲话之后,2002年5月31日,江泽民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毕业典礼上发表了重要讲话。
    “5·31”重要讲话,科学分析了当前我们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挑战,全面阐述了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深刻回答了党和国家未来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文献。这个讲话不仅为党的十六大召开做了重要的政治、思想和理论准备,而且对于更好地团结和动员全党为实现历史和时代赋予我们党的庄严使命而不懈奋斗,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中国共产党的理论之树之所以长青,根本在于我们党历来重视理论创新,并适时把理论创新的成果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把党的理论优势转化为党的政治优势,保证了我们党始终能够“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始终能够与时俱进,充满生机与活力。
  在我们党的历史上,七大确立了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十五大确立了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地位。今天,我们要深刻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新的历史性飞跃,我们一定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努力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元培计划”培育创新人才--北大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经验引起关注

赵正元


    日前,北京市教委召开北京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经验座谈会,并向全市高校转发北京大学的教改经验。北京市要求首都各高校认真学习、研究北京大学全面推进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措施与办法,结合各校实际,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进一步明确改革思路,落实各项工作措施,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
    据介绍,北京大学在2001年上半年,推出了本科教学改革计划——“元培计划”。“元培计划”的核心内容,一是强调本科教育在整个高等教育阶段中的基础地位;二是实施本科生学习制度的根本改革,把现有的学年学分制改为在教学计划和导师指导下的学生自由选课学分制。
    该计划通过本科和研究生两个阶段的学习来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其中,本科阶段进行大学基础教育,培养基础知识宽厚,创新意识强烈,掌握科学方法,具有基本人文修养、良好自学能力、适应力强的高素质人才。这样的人才通过后续阶段学习,有可能发展成为具有在某种专业领域进行原创性研究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在这一培养目标指导下,明确了本科教育的发展思路,即在低年级实施通识教育,在高年级进行宽口径专业教育,逐步实现教学计划和导师指导下的自由选课学分制。
    现阶段,“元培计划”的主要工作包括以下方面:在全校范围内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材的改革,进一步淡化专业,加强基础,因材施教,分流培养。在课程教学方面,以学生为主体,实行自由选修。
    建立“元培计划”指导委员会,选配热心本科教育且富有教学经验的导师,组建“元培实验班”,较为全面地试行通识教育与宽口径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基础教育和学生自由选修学分制。
    改革招生办法,将“元培计划”单独列入招生计划,实行不分专业招收学生。学生进校时只按文、理分类,在低年级主要进行通识教育,在第四学期前,可根据自己的志趣提出希望选择的专业。这为全面实行不分专业的招生打下基础。
    北京大学开设的通选课按大的学科分类,分别是数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哲学与心理学、历史学以及语言学、文学与艺术,每类开设若干门课程,要求学生从每类中任选4个学分的课程,共16个学分。目前,全校已开设了128门通选课,这些课程大都由著名教授主讲,很受学生欢迎,几百人的大教室常常爆满。
    “元培计划”的实施,促进了学校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据最新评估数据表明,以得分4.0以上为优良计(满分为5分),对指标“我认为这是一门不错的课程”的回答由前三个学期的61%提高到70.2%,对指标“我认为老师是一名优秀的教师”回答由69%提高到73.6%。绝大部分学生对教师的敬业勤勉和学识渊博表示敬佩。

甘于寂寞是一种境界

李景润


    人生追求辉煌当然不容易,而赢得辉煌后能自甘于寂寞也不容易。对于后者,我甚至觉得那更是一种成熟的境界。这一点,在近日的一次聚会中,令我感触尤深。
    《世界文学》月刊前主编李文俊乔迁之喜,约请若干挚友到他的新居小酌叙旧。那天我有幸也去了。进门一看,嗬,真是雅士云集,简直成了当今译界的小“群英会”。在场的都是译界知名的学者,并且都译事硕果累累。想起他们对翻译事业的贡献,说他们是译界群英,是绝不为过的。
    可是这次聚会,令我感慨和起敬的并不是他们往昔成就所带来的光环,而是他们如今甘于寂寞的平和心态。这些年;我也接触过一些名人大款,感受过那种伴随成功而来的红火风光。若把它同上述的心态相比,两者的反差委实太大了。那天参加聚会的人,全是空手而来,莫非这也是雅土的一个特征?在后来的闲聊中,我益发领悟到,原来甘于寂寞,才是这些雅士最大的特征。有好几位对我说,他们现在不去羡慕人,不去嫉妒人,更不留恋曾经有过的荣耀;学会以怡然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变化。比如,以往常收到许多赠阅的报刊和图书,现在基本没有了;外面的许多业务会议或讲学,大多不请了;以前是人家钉着要稿子,如今他们的书稿,竟无处出版。如果说上述这些“寂寞”还是外来的,那么还有一种“寂寞”则是他们自找的。这就是他们都拒绝像有些文人那样,挂主编之名,把雷同的资料,炒冷饭重复编书出版。这为什么?因为他们理解寂寞,接受寂寞,甘于寂寞。世上有不少傻事、错事正是有些人不甘寂寞、违反规律酿成的。正确对待昔日的辉煌,潇洒面对光环退去后的寂寞,这不仅是心态的转变,更事一种脱俗的境界。达到这种境界,那就什么烦恼都不会在意了。

缩短教学时间开办暑期学校---南京大学将试行新学期制

罗静


     明后两年,南京大学学生的寒暑假时间将延长。南京大学日前决定,从2003年起,试行新的学期制度,教学时间缩短,假期时间延长;每学期的教学时间由原来的20周调整为18周;暑假由原来8周增加到10—11周,寒假由原来4周增加到5周。这样,2003和2004年的寒暇可达35天,暑假则分别长达70天和77天。
    校方解释说,试行新学期制度,不仅是与欧美国家大学的学期制同步,便于学术上的合作交流,也是旨在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着力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为南京大学向世界高水平大学迈进发起新的冲击。
    在明后两年70余天的暑暇中,南大学生们将上为期5周的“暑期学校”。“暑期学校”主要安排6方面的活动:部分文化素质教育课程;部分全校公共基础课(主要为不及格同学重修开课);聘请国内外学者开设专题课及讲座;开放实验室安排部分研究型实验;数学建模等竟赛培训;教学实习与社会实践。
    据介绍,开办“暑期学校”后,原先较为紧张的教学资源不仅可以得到充分应用,而且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与空间自主学习,拓宽知识面;教师们也可以相对集中较长一段时间,专门从事科学研究和参加学术交流活动等。

复旦生命科学院百万年薪聘院长

林蔚


    复旦大学以优厚条件向全球纳贤,公开招聘该校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日前这条引人注目的招聘信息登上了复旦大学网站的主页,不久还将出现在(科学)等国际著名学术刊物上。
    这些优厚的条件包括:提供百万年薪和便利的工作生活条件,人财物的自主管理使用权,工作时间可选择分时制或全时制等。为了引进最优秀的人才,院方表示可以接受一位纯粹的老外。据悉,以此优厚条件在海内外公开招聘学院院长一职,在上海高校中尚属首次。
  学校在开出优厚条件的同时,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有领导一个系或一个大的科研实验室的经历;在国际学术机构担任重要职务者优先;曾组织和承担过所在国或国际重大合作项目,正在从事的科研工作处于国际前沿;近3年在世界著名科学杂志上以通讯作者名义发表科研论文等。
    复旦大学副校长薛明扬表示,学校希望通过招聘一个熟悉国际学科发展通则的高级人才,为学校组建一支高水平高效率的优秀教师队伍,调整学科布局,基本实现学院学科结构的合理性、前瞻性和综合性,加强国际合作,提高复旦生命科学院的学术地位。
  薛校长强调说,百万年薪绝非炒作,而是希望能够吸引到更多优秀的人才。据介绍,在制订这一招聘计划以前,学校已进行过全面考察,目前在国外知名大学担任固定职务的教授年薪一般在10万美元左右。

何为蓝牙技术

郑一明


    蓝牙技术是一种距离无限通讯技术。它可以支持便携式计算机、移动电话以及其他的移动设备之间相互通讯,进行数据和语音传输。
  蓝牙技术的名称取自10世纪丹麦国王HAROLD的绰号“蓝牙”。相传HAROLD国王酷爱吃蓝梅,牙齿被染成蓝色,因而得名。蓝牙技术由瑞典爱立信公司在平 开始启动。1998年5月,蓝牙特别兴趣小组得五家发起人——诺基亚、爱立信、东芝、英特尔和IBM正式把蓝牙技术得理念推向社会。企业将该技术命名为蓝牙,寓意其将成为无线电技术的全球规范。
    蓝牙技术的最大好处是消除了电缆线。目前蓝牙技术的传输范围约为10米左右,速率为1MB/s,新标准出来后,可使传输范围达到100米,最高速度达到10MB/s。

关于学科建设的若干问题(上)

谢桂华


    学科建设是高等学校建设的核心,是提高学校教学、科研及社会服务能力和水平的重要基础。特别是进入"211工程”的高校,学科建设是一个标志性的工程,是一个“龙头”工程。但目前人们对于学科建设的内涵,对于学科建设与有关方面的关系,在思想认识上并不完全一致,甚至有一些误解。譬如,一谈到学科建设,好像就是为了争博土、硕土点和重点学科。一谈到学科建设,似乎只是研究生教育的事,甚至认为会冲击本科教学。因此,在新的形势下如何进行学科建设,确实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问题。学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的面很广,只有把学科建设纳入学校整体建设的系统中去考虑,协调和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才能抓好学科建设。
  一、学科建设的定位和目标
  1.学科建设的定位
    学科建设的定位应根据学校的整体定位来确定。学校的整体定位也是通过学科建设的定位来体现的。也就是说,学校的整体定位决定学科建设的定位,学科建设的定位服务于学校的整体定位。
  高等学校的定位可以从四个层面来考虑:一是:从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大职能的层面上看;二是从学校的隶属关系的层面上看;三是从学校所处层次的层面上看;四是从学校的基础与条件的层面上看。当然,归根到底,高等学校要从国家发展的大背景来寻求自身的正确定位。
    纵观高等学校、职能的历史演化过程—,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有两件事:一是1809年建立的德国柏林大学(又叫洪堡大学),该校建校时就明确提出“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办学原则,这是现代意义上的大学的开始,使高等学校从一元职能转变为二元职能;三是创建于1848年的美国威斯康星大学,该校强调大学要主动为社会服务,把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紧密联系起来,代表着高等学校从二元职能发展到三元职能。我国《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学校应当以培养人才为中心,开展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所以,高等学校的整体定位应从这三大职能的开展去考虑,包括教学和人才培养的定位,科学研究的定位,社会服务的定位。而学科是高等学校的基本要素,知识和知识创新及其形成的学术发展是以学科建设的形式来实现的。高等学校的教师也都是归属并专长于一定的学科,通过学科的形式从事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学科是高等学校实现其三大社会职能的载体。因此,学科建设的定位与学校从三大职能所考虑的整体定位密切相关。
    (2)按照“共建、调整、合作、合并”的八字方针,我国高校管理体制发生了重大变化。除少量学校外,其他国务院各部委的学校中,已进入"211工程”于重点建设的高校成为教育部直属高校,其他高校都划转地方或与地方共建并以地方管理为主,实际上已成为地方院校。高等学校隶属关系变化后,对学校的定位须作出相应调整,重新进行定位。在考虑重新定位时,要注意处理好面向行业和面向地方的关系,由此也必然影响到学科建设的定位。譬如,某高校由机械工业部调整为教育部直属高校后,既要面向全国,又要面向地方,还要继续面向机械行业,继续为机械行业服务。因为机械行业既是一个很大的人才市场,又是一个很大的教育资源,决不能因隶属关系的变化而放弃这个市场和资源,更不能断掉这种渊源关系。在学科建设的定位上也应按此原则进行调整,要注意保持有行业特色的学科,并在更宽的学科平台上更好地发挥这些学科的作用。
    (3)学科建设的定位与学校的层次密切相关,学校的层次定位决定学科建设的定位。我们常常讲,应当贯彻分层次办学的原则,在各自的层次上办出特色和水平。对于高等学校的层次,一般是按培养学生的层次,分为专科学校、本科学校、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博士学位授予单位。但也可以从不同角度来理解高校的层次。譬如,从国家重点建设高校看,有“2+7”的提法,即建设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两所世界二流大学,建设复旦大学、南京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科技大学七所国内一流、国际著名大学;从"211工程”看,有列入"211工程”重点建设的100所大学;从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看,有53所建立研究生院的高校,这是培养研究生的重要基地。这实际上也是各高等学校的层次定位。从长远发展看,它们都应成为代表中国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其中有些将成为世界二流大学;一流大学要培养一流人才;要创造一流科研成果,提供一流的社会服务,就必须有一流的学科。可见,学科建设的定位是由学校的整体定位决定的,二者是一致的。当然,并不是说一个学校所有学科建设的定位都是一样的,而是指一个学校综合整体学科水平的定位,并具体落实到某些学科上。
    (4)高等学校的定位必须从学校的基础和条件出发。每个高等学校都有自己的发展历史,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传统和办学特色。经过几十年、近百年的不断努力,每个学校都有各自的基础与条件。这些都是在考虑学校定位时的重要前提。只有在这个前提下,实事求是地确定学校的定位,才有可能达到预定目标。这也是确定学科建设定位应该注意的问题。要在分析现有学科的基础上,明确本校学科建设的定位,包括确定重点建设的特色和优势学科、重点扶植和发展的学科的定位等。
  2.学科建设的目标
  学科建设的定位与目标是一致的,“定位”决定“目标”。
    (1)高等学校的学科建设与科研机构的学科建设相比,既要遵循学科建设的一般规律,又要体现高等学校的特性。培养肩负满足社会需要的高质量人才,是高等学校学科建设的基本目标。在学科建设的目标上,人们常说的一句话是“顶天立地”。“顶天”就是要站在学科的前沿,“立地”就是要面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主战场,这是学科建设的一般目标,高等学校学科建设的目标也不例外。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所以,高等学校的学科建设一定要为培养高质量的人才服务,包括高质量的本科毕业生、硕士和博士。学科建设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培养人才质量的高低;又是衡量学科水平的重要标志。
    (2)高等学校学科建设的目标应当适应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作出相应的调整。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存在的主要弊端,一是条块分割,重复设置;二是布局结构不合理,科类单一的学校过多。这种管理体制显然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不适应区域经济的发展。经过前几年的高校管理体制改革,基本上形成了中央和省级人民政府两级管理、分工负责,以省级人民政府统筹为主,条块有机结合的新体制。与此同时,高校的结构布局也进行了合理调整,初步改变了办学分散、重复办学、规模偏小、单科性院校偏多等不合理状况。这对学科建设既是一个机遇,也是一个挑战。我们应抓住机遇,制定好学科建设的目标。
  在高校管理体制改革中,触动最大的是一些行业部门的学校,行业“帽子”搞掉了。因此,这些学校在考虑学科建设的目标时,要转变观念,扩大学校的服务面向,在继续为行业部门服务的同时,主动地把学科建设纳入所在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整体战略,积极为区域经济和本地区社会发展服务。
    (3)学科建设的目标,一定要结合学校的实际,坚持特色,发扬优势,突出创新,走自己的路。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考虑学科建设要解放思想,主要是指应站得高一点,看得远一点,同时应有强烈的竞争意识,有争创一流的胆量与勇气。所谓实事求是,就是要结合学校的实际来制定学科建设的目标。结合学校的实际并非“闭门造车”,而是要在和国内外作纵向、横向比较的基础上,摸清学科“家底”,找到自己的学科特色与优势,查出存在的差距与问题,制定符合实际的学科建设目标。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两点:第一,坚持特色,发扬优势。我有你没有的,就是特色;你有我也有,但我比你强的,就是优势。一个学校的特色是一个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的具体体现,办出特色是办学质量的集中表现与标志。大学要发展,就必须办出特色,没有特色的大学是没有发展前途的,特色可以说是学校的“发展线”。对一个学科而言,更是如此,在一定意义上说,特色既是一个学科的“立足之根”,又是一个学科的“竞争之本”。没有特色的学科也就谈不上优势,所以,在制定学科建设的目标时,一定要坚持自己的学科特色,发扬原有的学科优势,并在对相对优势比较的基础上,去抢占学科的制高点。第二,突出创新,走自己的路。向别人学习是必要的,但在学习、消化和吸收别人东西的时候,一定要结合自己的实际,突出创新,走自己的路。一般来讲创新有三个发展过程:一是以学习和吸收为主的模仿创新;二是在模仿创新的基础上,进行局部突破的自主创新;三是以自主创新为主,直至超越别人。学习、吸收和借鉴别人的东西,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实现自主创新。
  二、学科建设的体系、结构和布局
  1.学科体系
    体系是指若干有关事物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而构成的整体。这里所说的学科体系,并不是指某个具体学科(如物理、化学)本身的体系,而是指一个单位的学科建设体系。从学科建设的角度看,一个举校的学科体系,主要由基础学科、主干学科、支撑单科以及交叉学科四个部分构成。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学科整体。
    (1)基础学科。基础学科包括基础理论学科、应用基础理论学科。这是学科建设的基础部分,是非常重要的。对一个学校而言,究竟哪些学科属于基础学科,是与学校的性质、类型密切相关的。譬如,对一个理工科院校来讲,一是要加强应用基础理论学科的建设,而不是纯理论的基础学科;二是不为基础而基础,而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学校的主干学科,这也是与一般综合大学的不同之处。综合大学的基础学科,更多的是纯理论的基础学科。一般来讲,应用数学、力学等学科是理工科院校的基础学科。
    (2)主干学科。这是由学校的性质和类型决定的,不同类型的学校有各自不同的主干学科,一般是学校的特色和优势学科,或者叫“拳头学科”。如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学科,设有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努验室或工程研究中心、研究基地的学科。主干学科,一般也是培养本科生或研究生比较多的学科。
    (3)支撑学科。顾名思义,它是起支撑作用的举科,这也是与学校的性质、类别有关的。过去一些单科性学校的学科建设上不去;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学科过于单一,其主干学科得不到相关学科的支拱造成的。
    (4)交叉学科。就是由前面所讲的三类学科;通过交叉、融合和相互渗透而形成的新兴学科,它往往是从某个学科新的生长点上发展起来的。在当今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态势下,一定要注意对此类学科的发现与扶植,这是一个学校学科建设的生命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方面。
    学校在制定学科建设规划和组织实施学科建设时,应在具体分析现有学科及其博土、硕士点的基础上,理顺本单位的学科建设体系,重点建设主干学科;加强基础学科,扶植发展新兴交叉学科,处理好支撑学科与主干学科的关系,从而促进学校学科建设的协调和持续发展。
  2.结构与布局
    (1)看一个学校的学科建设,重点学科、博土授权一级学科和博士点、硕士点数量的多少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有一个结构与布局是否合理的问题。最理想的结构是基础学科、主干学科、支撑学科以及新兴交叉学科都有一两个博士点或硕土点;最理想的布局是学校的主要学院、系、所都有一两个博土点或硕士点。这样就可以充分发挥这些点的核心作用和辐射作用,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利于学科群的建设。因此,在考虑新增博士点、硕土点时,要将如何使学科结构与布局更加合理放在重要的位置上,而不是单纯地去追求数量的增加。
    现在有的学校;包括某些著名高校,博士点和硕士点都比较多,但学科结构与布局并不合理。一是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集中在某个学科门类或某几个一级学科,学位授予权的学科覆盖面过于单一;二是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主要集中在一些传统学科上,高新技术或新兴学科的学位授权点偏少;三是学校内有些主要学院(系)尚无博土或硕士学位授予权;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加大学科结构与布局的调整力度。
    (2)在进行学科结构和布局的调整时,要抓住国家进行专业目录调整的机遇。1997年授予博土、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专业目录进行调整之后,1998年本科生专业目录也进行了调整。这两个专业目录的调整幅度都很大,学校应当抓住机遇,从本科专业的设置调整和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的建立这两个方面进行学科结构调整与优化,把学科建设推向一个新阶段。
    第一,高等学校的学科结构与本科专业的设置密切相关,不调整本科专业,学科结构的调整是很困难的。
    第二,高等学校的学科结构与博土、硕土授权点的建立有直接的关系。从全国的情况来看,现有的博士、硕士点在很大程度上是原有学科基础的反映,并不能完全反映社会需求和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通过增量调整和存量调整两种方式,进行结构和布局的调整。一方面,新的专业目录进一步规范了一级学科,拓宽了二级学科,并且逐步扩大按一级学科行使博土学位授予权,这就有了一个进行学科建设的宽广平台。如已取得某个一级学科的博士学位授予权,那么该一级学科下的所有二级学科(专业)都可以招收培养博土、硕土生。这对于一个学校来说,是调整学科结构,促进学科建设的一个很好的机遇。只要有条件,就应该加快学科建设,促进整个学科的发展。另一方面,在考虑新增博士、硕士点时,要立足于按一级学科授权来考虑。
    第三,学科结构的调整最终要落实到各个学科研究方向的确定上。研究方向应当相当于三级学科。在确定研究方向时,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其一,研究方向应该参考新的专业目录简介中的学科范畴,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确定,但不能东拼西凑。

    其二,研究方向应该在考虑自身学科优势的同时,密切关注对科学技术、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的一些重大领域。也就是说,它应该具有前沿性、先进性和前瞻性,要努力把握本学科发展的主流和趋势,适应21世纪的需要,使本学科的建设和研究生的培养,能够立足于比较高的学科起点,从一开始就接触到学科发展的前沿。

    其三,研究方向应该宽窄适度,相对集中,不宜太散。研究方向不能等同于研究课题,也不能是几个课题的简单叠加。

    其四,作为一个研究方向,它应该有学术带头人和一支结构合理的学术队伍。

    其五,作为一个研究方向,应有相应的理论体系。有了理论体系才能形成自己的学术特点。在这个基础上,经过努力,发展形成一个学派。一个学派的形成,一是需要长期的学术积累;二是要有独特的治学风格和优良的学风传统;三是要有相对稳定的学术观点,逐步形成自身的理论体系。(待续)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