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初,“图像结构建模与视觉表观重构理论方法研究”,因为丰富了传统的视觉计算理论,建立起基于信息——物理——认知三元空间融合的视觉计算框架,提出图像结构建模新方法、视觉表观重构新模型,以及视觉质量评价新准则,成为国际公认的创新性研究成果。作为该项目负责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综合业务网理论及关键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高新波教授,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十五年磨一剑。高新波与他的团队,用“执着”与“极致”诠释了千锤百炼的科研初心。
执着解决基础理论问题
2001年,29岁的高新波完成了香港中文大学多媒体实验室的博士后研究工作,回到母校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组建起“影像处理系统实验室”,并与香港中文大学多媒体实验室的李学龙、陶大程两位学者保持科研上的密切合作,围绕“社会公共安全”国家重大需求和“信息——物理——认知三元空间融合”国际学术前沿,探索视觉计算与协同认知的新理论,着重解决异质图像重建和图像质量感知中的瓶颈问题。
十五年来,团队围绕这一基础问题展开研究,最终取得突破。高新波介绍说:“团队提出的图像结构建模可应用于图像分析、图像检索和模式识别,为特征提取提供理论指导,表观重构理论和方法可应用于高分辨对地观测相机的研制。此外,成果还可应用于异质图像合成与识别系统,如基于可见光近红外成像的身份认证系统、基于素描画像-照片的犯罪嫌疑人排查系统等,这在网上支付、智能门禁、刑侦破案等应用中,将能发挥重要作用。”
科研路上,苦与乐总是交织呈现。2008年,高新波与他的博士生路文,及陶大程、李学龙合作撰写论文,提出了基于多尺度几何分析的部分参考型图像质量评价的一种新测度。经过几番修改论证,论文在图像处理国际顶尖期刊IEEETrans.onImageProcessing发表,连续五个月在IEEEXplore数据库中下载量名列Top100榜单,得到60多个国家、地区,包括10位美、英、加等国院士和30余位国际同行高度认可,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0项。
打破“天花板效应”
2008年至2010年,用高新波的话来讲“是埋首苦拼的三年,也是竭力突破的三年。”为了破解“天花板效应”,他提出将“承担大项目、产出大成果、融入大交流”作为团队起跳的“撑杆”。为此,团队主动对接国家重大需求,竞争2008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临地空间信息栅格网理论及关键技术”。2009年,团队又一次获得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同年通过竞争获得2010年国际图像与视频检索会议承办权。
十五年中,团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单。“我们希望在图像的超分辨重建上设计更为先进的算法,在人脸画像——照片的合成与识别上开发更有效的人员排查和认证系统,实现人机混合智能,并在智慧安全、智慧金融、智慧交通和智慧健康等领域取得应用的突破。”对于已将“远方”定为“更好地让科技改善生活、服务人类”的高新波和他的团队来说,下一步“风雨兼程”要实现的“小目标”已立在眼前。(记者周励)
来源:《陕西科技报》2017年5月19日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