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电主页 English 宣传部
媒体西电
表格等宽内容时,请左右滑动 <>
西电学子作钉子画还原游牧民族“转场”文化
时间:2016-12-28 09:44:47 来源:西安日报 点击:

一幅画、三个人、九十多个小时、一千一百多颗钉子……三位西电本科生,用钉子、线、木板这些最简单的材料,完成了一次对濒临消失的哈萨克“转场”文化的无声“挽留”。

哈力别克展示“钉子画”(记者 雷伟东 摄)

哈萨克族勇敢强悍,能歌善舞,骑术高超,现在仍然保持着“转场”的生活方式。“转场”,就是依照牧草的生长周期,有序地为牲畜转移草场,这是一种按季节每年进行3次或4次的循环轮牧的过程 。

“小时候跟着家人经历过‘转场’生活,全家男女老少都骑在马上长途跋涉,浩浩荡荡地穿过草原,总觉得特别神奇,对这种文化也很感兴趣。”这幅“钉子画”的主创者、来自西电计算机学院的哈力别克·阿斯吾拜同学告诉记者。

他和两个哈萨克族同学为此特地在学校的东门租了房子,白天没课的时候就轮流制作。谈到创作过程,哈力别克说:“时间方面确实是有一定困难的,比如说在木板上钉钉子的时候声音会特别大,怕影响周围邻居休息,我们一般都是在早上十点之后才开始钉,先勾勒出大体的画面,然后一次性钉完所有的钉子。”

为了使作品的效果更加贴近原型,他们选用了一块高1.2米、宽2.1米的木板,1∶1的还原了原画本身的尺寸,用顺时针正方块的缠线方式将黑线均匀地缠绕在钉子上,最终呈现了这幅充满哈萨克族传统文化气息的“钉子画”。

“我们想通过这幅作品,让更多的人了解‘转场’文化、了解哈萨克族文化。”哈力别克说:“如果可以的话,希望这幅作品能放在展览馆中,让更多的人关注我们的民族文化。”(记者 姜泓 通讯员 彭晗)

来源:《西安日报》2016年12月28日08版

上一条: 科学的千里眼顺风耳
下一条: “板上钉钉”还原牧民“转场”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有关法律法规。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匿名发布验证码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
西电学子作钉子画还原游牧民族“转场”文化

一幅画、三个人、九十多个小时、一千一百多颗钉子……三位西电本科生,用钉子、线、木板这些最简单的材料,完成了一次对濒临消失的哈萨克“转场”文化的无声“挽留”。

哈力别克展示“钉子画”(记者 雷伟东 摄)

哈萨克族勇敢强悍,能歌善舞,骑术高超,现在仍然保持着“转场”的生活方式。“转场”,就是依照牧草的生长周期,有序地为牲畜转移草场,这是一种按季节每年进行3次或4次的循环轮牧的过程 。

“小时候跟着家人经历过‘转场’生活,全家男女老少都骑在马上长途跋涉,浩浩荡荡地穿过草原,总觉得特别神奇,对这种文化也很感兴趣。”这幅“钉子画”的主创者、来自西电计算机学院的哈力别克·阿斯吾拜同学告诉记者。

他和两个哈萨克族同学为此特地在学校的东门租了房子,白天没课的时候就轮流制作。谈到创作过程,哈力别克说:“时间方面确实是有一定困难的,比如说在木板上钉钉子的时候声音会特别大,怕影响周围邻居休息,我们一般都是在早上十点之后才开始钉,先勾勒出大体的画面,然后一次性钉完所有的钉子。”

为了使作品的效果更加贴近原型,他们选用了一块高1.2米、宽2.1米的木板,1∶1的还原了原画本身的尺寸,用顺时针正方块的缠线方式将黑线均匀地缠绕在钉子上,最终呈现了这幅充满哈萨克族传统文化气息的“钉子画”。

“我们想通过这幅作品,让更多的人了解‘转场’文化、了解哈萨克族文化。”哈力别克说:“如果可以的话,希望这幅作品能放在展览馆中,让更多的人关注我们的民族文化。”(记者 姜泓 通讯员 彭晗)

来源:《西安日报》2016年12月28日08版

责任编辑:付一枫
相关阅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