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电新闻网讯(通讯员马小虎)11月8日19:00,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有幸邀请到了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特聘教授洪汉鼎先生,在信远楼2区106报告厅为同学们做了一场主题为:“诠释学——横跨中外和通达古今之桥梁”的讲座。哲学系副主任陈志伟老师主持本场讲座。哲学系王雪、张万强、张斯珉、王猛、马小虎等老师,和2017、2018级硕士研究生和哲学系部分本科生参加讲座。
洪汉鼎,1938年生,现任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特聘教授,山东大学中国诠释学中心名誉主任,《中国诠释学》主编之一,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诠释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伽达默尔著作集汉译与研究”首席专家等。主要学术领域为诠释学与现象学、德国哲学、中国哲学和分析哲学领域,专长于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诠释学与中国经典诠释、斯宾诺莎哲学的翻译与研究。先后出版学术专著、译著、编著50余部,论文近百篇。
在本次报告中,洪汉鼎先生不仅讲解了“诠释学”这个名称的词源学涵义,而且介绍了诠释学的基本理论。
首先,洪汉鼎先生讲解了“诠释学”(Hermeneutik)这个名称的词源学涵义:一方面,“赫尔墨斯”(Hermes)是诸神的信使,要把诸神的旨意传达给凡人,因而,“诠释”(hermeneus)的任务就是要把那种陌生的和不可理解的表达翻译成可理解的语言,“诠释学”就从事着这样的语言转换工作。另一方面,“诠释学”中的“学”(ik),其实并不是“学”,尽管我们将其翻译为“学”,因为在西方语言中,“学”一般对应着某种系统的理论(logos、-logie、-logy),而Hermeneutik中的ik意味着某种操作或技术。所以,“诠释学”其实是“诠释技艺”或“诠释术”。
其次,洪汉鼎先生讲解了诠释学的基本理论。诠释学包含三种要素:理解(Verstehen)、解释(Auslegen)和应用(Anwendung),诠释学就是这种三位一体。在某种翻译活动中,不管翻译者如何努力,都不可能进入原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就是说所谓“设身处地”的尝试乃是不可能的,因此,翻译乃是某种解释(Auslegen),而不只是重现(Mitvollzug)。在理解中总是发生着视域融合,对过去之物的重新占有(Aneingnung),并不存在所谓自在的理解和解释。在解释中,往往要把那些隐藏在文本中的东西带向光明。有时候,在异己的东西里反而会感受到在家,这是精神运动的本质特征。
在报告之后,洪汉鼎教授回应了师生们提出的一些问题。他表示,伽达默尔不是后现代,尽管很多人把伽达默尔和后现代联系起来;毋宁说,伽达默尔行走在半路上,也就是传统和后现代这两端的中途,他既不同于传统的客观主义,也不同于所谓的相对主;毋宁说,他始终坚持着视域融合的观点。不要简单地就把某种解释当作是“误解”,所谓“误解”有可能是一种“正解”。最后,洪汉鼎先生以一句话结束了报告:“人类心灵的共振能逾越古今和中外”。报告厅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大家都为有幸听到这样厚积薄发和深入浅出的讲座而感到兴奋,大家对于诠释学的兴趣被激发了出来。仍有部分同学的问题由于时间关系未能得到一一解答,而在报告后走上讲台向洪汉鼎先生再次请教。讲座非常成功,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