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电主页 English 宣传部
西电记忆
表格等宽内容时,请左右滑动 <>
【西电往事】张新云:快乐平整大操场
时间:2015-04-05 09:07:30 来源:西电往事工作组 点击:

编者按:为了深入实施大学文化建设计划,挖掘西电红色文化资源,发挥文化育人功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党委组织部、党委宣传部、机关党委、离退休处、档案馆、图书馆、人文学院、校友总会等单位联合,主要面向离退休老同志和校友推出“讲述西电故事、留存西电记忆、传承西电精神、弘扬西电文化”等征文、访谈等活动。为此,我们特开设“西电往事”栏目,对征文、访谈的内容进行选登,稿件内容仅代表作者(受访者)本人的观点。欢迎广大师生积极投稿。可发送邮件至news@mail.xidian.edu.cn。联系电话:81891716。

快乐平整大操场

■张新云

张新云简历:

张新云,男,1935年11月生,湖南醴陵人。1951年7月参加军干校入伍,1956年7月入党。1951年7月入中南军区后勤干部学校学习,1953年3月毕业后分配在总后勤部军需生产部工作。1956年7月考取留苏预备班学习一年。1957年8月考入我校,分配在雷达系雷达工程专业学习。1961年2月调任本校英语教员,历任教研组组长、教研室主任、基础课部副部长、外语培训部主任和外语系党总支书记。1994年起任教授。曾任校党委委员,校学术委员会委员。1992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7年退休,现任离退休党委委员。

我于1951年7月参加军干校入伍,1953年3月毕业后分配到总后勤部机关工作,1956年7月考入留苏预备班学习一年,1957年8月考取我校前身中国人民解放军通信学院,11月初从北京到张家口报到入学,后分配在4系(雷达系)581班学习。

我们班共有80多名同学,除由南京雷达学校等转来的十几名应届高中毕业生外,其余都是从全军陆海空各部队考取来的年轻军官,大多数年龄在二十二、三岁上下。由于在部队工作几年之后园了大学梦,同学们个个踌躇满志,意气风发,好像浑身都有一股使不完的劲儿。

1958年8月我校由张家口迁址来到西安,我班住在现在的校园西区53号学生宿舍楼。

西安新校区(现在的北校区)从1956年6月开工建设,到1958年8月迁校时,虽然教学主楼、宿舍、食堂等主要工程已经完工,但仍有不少收尾工作尚未完成,如主楼周围等处建筑垃圾的清理和马路、大操场、绿化等项工程的建设都还有待完成。因此,我们这些第一批来到新校区的西电人在建校初期就义不容辞地承担了一些建校任务。记得我们班就曾参加过清除校园垃圾、打磨主楼地面、植树和平整大操场等劳动,其中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还是平整大操场。

现在大操场所处的位置当时还是一片荒地,而且是个斜坡,东北高,西南低,大约有2米多的坡差。我们现在如果要从西边马路进入大操场,就得先爬7、8级台阶;从操场去东边马路又要上6、7级台阶,这就能了解到这里原先的坡度了。我们的任务就是要从坡地东边取土运土,把西边垫高,将坡地变成一个平坦的大操场。但那时并没有什么机械用来施工,而是完全要靠我们的双手来完成这项工作,使用的工具就是铁锨,铁镐,扁担,簸箕和架子车等。劳动时同学们分成三批:一批负责挖土装车(或簸箕),一批推车或肩挑运土,一批卸车填土垫平夯实。由于正年轻力壮,又情绪高涨,同学们在劳动中个个如生龙活虎,干得热火朝天。挖土装车的看谁铲得快,装得多;运土的比谁运得多,跑得快;卸车垫土的看谁卸得快,垫得平。中间休息时,班上的文娱委员刘挽狂就指挥大家唱歌拉歌,工地上一片欢声笑语。爱好诗歌的赵积梁同学则组织大家写诗赛诗,并在宿舍走廊的墙上办起了“诗歌园地”。我至今仍清楚记得我为平大操场写的一首打油诗:

武松打虎景阳冈,我把操场当景阳;

老虎不除不下冈,操场不平不收场!

这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劳动现场的情景。

这项施工从1958年下学期一开学就动工了。由于场地和工具所限,全校各班同学分批轮班投入劳动,昼夜施工(晚上由8点干到10点)。大约用了一个多月时间,这项工程就基本完成了。

初建成时大操场仍是土坪,是一个整体,后来在北侧中央建了大舞台,那时它不仅是全校师生员工的体育活动场地和体育、军事课的训练场地,而且是学校各类大型活动的场所。在这里召开全校师生员工大会,每人一个小马扎,坐下听领导讲话,还在这里观看大型文艺演出等。至今我还记得在这里听王赤军、欧阳文、张衍等校领导讲话,听胡耀邦等领导同志做报告,观看新疆歌舞等大型文艺演出,以及举行阅兵式和新年团拜等活动时的情景。后来大操场几经变迁和改建,许多同志,特别是体育教研室的老师们,为此付出了辛勤的汗水,直到上世纪80年代在中间修了马路,把大操场一分为二(东边是田径和足球场,西边是球类和器械场),再后来在田径和足球场铺了塑胶,才成为现在的样子。它现在不但是开展体育活动、举办各类运动会的场所,又是军训、阅兵的场地,更是各个年龄层次的人们以各种各样的方式锻炼身体的好地方,人人都喜欢它而且离不开它了。

大操场培育了一代又一代西电人,它见证了学校的发展壮大,也承载着西电人热爱母校思念母校的深厚情结。

一晃56年过去了,学校的面貌日新月异,现在她已傲立于全国高校的强校之林,令人深感欣喜和自豪!而我也由一个二十岁出头的小伙子成为一个即将迈入耄耋之年的老人了。几十年来我不知从大操场走过多少遍,可它在我心里一直都是那么新鲜,那么亲切。至今我仍常来这里散步,有时在田径场上快步走,到这里参加离退休处组织的老年趣味运动会,观看军训阅兵和运动会比赛,见到这里到处是一片生机,来这里锻炼身体的老老少少个个充满活力,就会感到精神振奋,觉得自己也变年轻了!这里也会让我回想起年轻时在学校度过的那些快乐、美好的时光,怀念那纯洁无瑕的同窗和师生情谊,让人激动,让人难忘!

上一条: 【西电往事】肖国镇:半个世纪的密码情缘
下一条: 【西电往事】张永刚 :小议“舞台”与管理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有关法律法规。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匿名发布验证码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
【西电往事】张新云:快乐平整大操场

编者按:为了深入实施大学文化建设计划,挖掘西电红色文化资源,发挥文化育人功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党委组织部、党委宣传部、机关党委、离退休处、档案馆、图书馆、人文学院、校友总会等单位联合,主要面向离退休老同志和校友推出“讲述西电故事、留存西电记忆、传承西电精神、弘扬西电文化”等征文、访谈等活动。为此,我们特开设“西电往事”栏目,对征文、访谈的内容进行选登,稿件内容仅代表作者(受访者)本人的观点。欢迎广大师生积极投稿。可发送邮件至news@mail.xidian.edu.cn。联系电话:81891716。

快乐平整大操场

■张新云

张新云简历:

张新云,男,1935年11月生,湖南醴陵人。1951年7月参加军干校入伍,1956年7月入党。1951年7月入中南军区后勤干部学校学习,1953年3月毕业后分配在总后勤部军需生产部工作。1956年7月考取留苏预备班学习一年。1957年8月考入我校,分配在雷达系雷达工程专业学习。1961年2月调任本校英语教员,历任教研组组长、教研室主任、基础课部副部长、外语培训部主任和外语系党总支书记。1994年起任教授。曾任校党委委员,校学术委员会委员。1992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7年退休,现任离退休党委委员。

我于1951年7月参加军干校入伍,1953年3月毕业后分配到总后勤部机关工作,1956年7月考入留苏预备班学习一年,1957年8月考取我校前身中国人民解放军通信学院,11月初从北京到张家口报到入学,后分配在4系(雷达系)581班学习。

我们班共有80多名同学,除由南京雷达学校等转来的十几名应届高中毕业生外,其余都是从全军陆海空各部队考取来的年轻军官,大多数年龄在二十二、三岁上下。由于在部队工作几年之后园了大学梦,同学们个个踌躇满志,意气风发,好像浑身都有一股使不完的劲儿。

1958年8月我校由张家口迁址来到西安,我班住在现在的校园西区53号学生宿舍楼。

西安新校区(现在的北校区)从1956年6月开工建设,到1958年8月迁校时,虽然教学主楼、宿舍、食堂等主要工程已经完工,但仍有不少收尾工作尚未完成,如主楼周围等处建筑垃圾的清理和马路、大操场、绿化等项工程的建设都还有待完成。因此,我们这些第一批来到新校区的西电人在建校初期就义不容辞地承担了一些建校任务。记得我们班就曾参加过清除校园垃圾、打磨主楼地面、植树和平整大操场等劳动,其中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还是平整大操场。

现在大操场所处的位置当时还是一片荒地,而且是个斜坡,东北高,西南低,大约有2米多的坡差。我们现在如果要从西边马路进入大操场,就得先爬7、8级台阶;从操场去东边马路又要上6、7级台阶,这就能了解到这里原先的坡度了。我们的任务就是要从坡地东边取土运土,把西边垫高,将坡地变成一个平坦的大操场。但那时并没有什么机械用来施工,而是完全要靠我们的双手来完成这项工作,使用的工具就是铁锨,铁镐,扁担,簸箕和架子车等。劳动时同学们分成三批:一批负责挖土装车(或簸箕),一批推车或肩挑运土,一批卸车填土垫平夯实。由于正年轻力壮,又情绪高涨,同学们在劳动中个个如生龙活虎,干得热火朝天。挖土装车的看谁铲得快,装得多;运土的比谁运得多,跑得快;卸车垫土的看谁卸得快,垫得平。中间休息时,班上的文娱委员刘挽狂就指挥大家唱歌拉歌,工地上一片欢声笑语。爱好诗歌的赵积梁同学则组织大家写诗赛诗,并在宿舍走廊的墙上办起了“诗歌园地”。我至今仍清楚记得我为平大操场写的一首打油诗:

武松打虎景阳冈,我把操场当景阳;

老虎不除不下冈,操场不平不收场!

这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劳动现场的情景。

这项施工从1958年下学期一开学就动工了。由于场地和工具所限,全校各班同学分批轮班投入劳动,昼夜施工(晚上由8点干到10点)。大约用了一个多月时间,这项工程就基本完成了。

初建成时大操场仍是土坪,是一个整体,后来在北侧中央建了大舞台,那时它不仅是全校师生员工的体育活动场地和体育、军事课的训练场地,而且是学校各类大型活动的场所。在这里召开全校师生员工大会,每人一个小马扎,坐下听领导讲话,还在这里观看大型文艺演出等。至今我还记得在这里听王赤军、欧阳文、张衍等校领导讲话,听胡耀邦等领导同志做报告,观看新疆歌舞等大型文艺演出,以及举行阅兵式和新年团拜等活动时的情景。后来大操场几经变迁和改建,许多同志,特别是体育教研室的老师们,为此付出了辛勤的汗水,直到上世纪80年代在中间修了马路,把大操场一分为二(东边是田径和足球场,西边是球类和器械场),再后来在田径和足球场铺了塑胶,才成为现在的样子。它现在不但是开展体育活动、举办各类运动会的场所,又是军训、阅兵的场地,更是各个年龄层次的人们以各种各样的方式锻炼身体的好地方,人人都喜欢它而且离不开它了。

大操场培育了一代又一代西电人,它见证了学校的发展壮大,也承载着西电人热爱母校思念母校的深厚情结。

一晃56年过去了,学校的面貌日新月异,现在她已傲立于全国高校的强校之林,令人深感欣喜和自豪!而我也由一个二十岁出头的小伙子成为一个即将迈入耄耋之年的老人了。几十年来我不知从大操场走过多少遍,可它在我心里一直都是那么新鲜,那么亲切。至今我仍常来这里散步,有时在田径场上快步走,到这里参加离退休处组织的老年趣味运动会,观看军训阅兵和运动会比赛,见到这里到处是一片生机,来这里锻炼身体的老老少少个个充满活力,就会感到精神振奋,觉得自己也变年轻了!这里也会让我回想起年轻时在学校度过的那些快乐、美好的时光,怀念那纯洁无瑕的同窗和师生情谊,让人激动,让人难忘!

责任编辑:李直
相关阅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