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科技创新让生活变得丰富多彩,而一切科技创新活动都是人做出来的。科协是科技工作者的群众组织,是国家推动科技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科协系统深化改革实施方案》。5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强调,要努力造就一大批能够把握世界科技大势、研判科技发展方向的战略科技人才,培养一大批善于凝聚力量、统筹协调的科技领军人才,培养一大批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的企业家和高技能人才。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为贯彻落实中国科协九大等会议精神,进一步形成科协组织发现、培养、举荐、表彰、宣传科技人才的新优势,从今天起,西安市科学技术协会在《西安晚报》开设《西安青年科技人才风采》专栏,为您讲述西安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的故事。
40岁的李立(左一)是卫星遥感数传领域专家,参与过多项重大航天工程任务。记者 翟小雪 摄
他是卫星遥感数传领域的专家,参与过我国多项重大航天工程任务,多次获得国家、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他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航天奖”获得者,他就是航天五院西安分院院长助理李立。
航天梦让他迎难而上完成任务
十几年前,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刚毕业的李立,怀揣着对遥感数传事业的热爱,来到原五〇四所(现航天五院西安分院)数据传输技术研究室。
刚刚毕业的他,从基层做起,从单机研制到系统研制,从型号论证到新技术开发和产品化,凭借着过硬的工作能力和技术水平,年仅32岁的李立通过竞聘挑起了西安分院遥感数传所所长的重任。他统筹安排全所承担的各项型号任务,带领全体员工克服任务重、时间紧等困难,先后取得了十几颗卫星的星上分系统在轨稳定运行的佳绩。
2009年初,根据载人航天项目办的要求,为了配合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整器电测进度需求,李立组织队伍要在三十天内为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提供一台高速通信处理器产品。三十天内要从设计到元器件齐套、从生产到最终验收交付这样一台接口复杂、技术难度高的单机,在以往看来是绝对不可能的。作为单机研制部门领导的李立立下军令状:“按时保质完成任务。”他组织人员编制了详细的单机技术流程,并按照流程优化操作过程,统筹协调并行环节,编制了以小时计的24小时专题计划,并指定专人对整个单机研制全过程进行节点跟踪日清和关重工序跟产,在最紧张的调试阶段他一直跟在现场,随时进行技术协调和问题分析解决,保证了任务的按时完成。
亲自把控质量关 寒风中被冻伤
为了提高所内总体人员的系统设计水平,李立亲自编写教材,组织技术培训,在提高队伍研制技术水平上下功夫。在型号产品研制过程中,他严把质量关,不放过任何一个技术疑点。当产品发生质量问题时,他加班加点,组织人员将问题归零。根据试验现象快速准确地做出判断和定位,归零结束后及时与研制人员总结经验教训,避免类似问题重复发生。在发射型号的研制方面,李立带领他的团队完成产品设计、调试质量复查零漏项,产品靶场问题零项。在研型号方面,正样产品设计方案的成功率达到100%。
不仅在质量控制上亲力亲为,在产品测试上,李立也是亲自上阵。在遥感卫星四号的研制过程中,作为数传分系统责任人的李立,每次数传分系统联试,都要到现场指导工作。有一次遥感卫星四号在靶场发射区进行数传无线频谱测试,发射场刮起了六级大风,气温骤降到-15℃。李立和设计师马红军在几十米高的发射塔架上,一人拿着天线对方向,另一人操作仪器进行无线频谱测试。他们顶着刺骨的寒风连续工作了两个多小时,终于顺利完成了测试工作。直到晚上回去吃饭时,两人才发现手冻伤了,这才去医务室找医生进行医治。
研制的系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作为卫星数传分系统技术责任人,李立带领研制团队在2007~2010年间成功完成了遥感二号系列、资源一号02B星、环境一号A/B、嫦娥一号、嫦娥二号、海洋一号和风云二号等共10余颗遥感卫星发射型号的数传分系统的研制任务,取得了以遥感二号、遥感十号卫星为代表的第二代高速数传分系统在轨稳定运行的优异成绩。
在数传技术研究上,李立攻克了全数字解调的核心技术,此技术目前已成功在轨应用于某卫星分系统中。他带领研制队伍突破了高速图像压缩、微波直接调制技术和多路数据融合等多项关键技术,完成了数传系统向第二代的技术更新。他们研制的“某卫星高码速率调制解调技术”获国防科技三等奖,研制的“编译码器编码增益测试设备”等获得多项发明专利。目前他还担任了某遥感卫星数传系统技术负责人,研制的星地数传系统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记者 关颖)
来源:《西安晚报》2016年06月14日0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