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电主页 English 宣传部
校友故事
表格等宽内容时,请左右滑动 <>
袁凤江:创新让老厂成电子业大佬
时间:2010-10-19 12:36:26 来源:佛山日报 点击:

  佛山市蓝箭电子有限公司转型中谋发展,计划5年内销售额突破10亿元

  文/本报记者 纪可

  图/本报记者 周敏

  在佛平路边一座不太起眼的旧式厂房内,数百条半导体生产线正紧张运作。每年,有近70亿只被贴上“蓝箭”商标的半导体器件,从这里发到国内外电器制造商手中。

  20年前,这家佛山“老字号”的国营电子厂曾因决策失误濒临破产边缘。谁也没预料到,身负巨额债务工厂,在经历数次技改和转型阵痛之后,一跃成为华南电子行业的“大哥大”。

破产边缘摸索出市场新路

  1994年,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毕业的袁凤江被分配到佛山无线电四厂(蓝箭前身)。报到当天,他就得知一个惊人的消息——工厂已负债7000多万元,平均每位员工背负30万元债务。

  负债缘于对市场的判断失误。据了解,四厂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确定“三箭齐发”的产品战略,贷款3000多万元从美国、英国引进软盘驱动、车载显示器、芯片等生产线,均以失败告终。这笔贷款几年内“滚雪球”式发展到7000多万元,工厂即将倒闭的传闻四起。

  为此,新上任的蓝箭“掌门人”果断砍掉负债项目,并看准当时彩电的中小功率器件依赖进口的机遇,从日本进口芯片,做三极管国产化封装。“90年代国内半导体市场一片空白,我们利用先发优势做品牌、做口碑,牢固奠定了市场地位。”袁凤江说,依靠高质量、低成本的优势,公司吸引长虹、黄河、海燕、金星等第一批彩色电视机厂前来采购,工厂迅速扭亏为盈。随后,蓝箭又通过合并、改制等“甩”掉历史包袱,清还贷款,并借电子厂原有的技术积累,迅速成为行业领导者。

10万元重奖技改工程师

  从破产边缘到初战告捷,蓝箭人并没有放松“警惕”。相反,伴随着半导体器件国产化的浪潮,他们在企业内部展开全面的技术改造和设备升级,继续巩固其市场地位。

  当时,国内大量的三极管生产设备依赖进口,产品成本很高,蓝箭电子为此设立专项奖金,鼓励技术部门自行研发、设计生产设备。欧颖松就是响应号召的工程师之一。他负责攻关测试分选机,当时从日本进口需要4万多美元,折合人民币将近40万元。在公司20万元研发经费的支持下,他经过两年多的研究、试制、比对,最终拿出了一台完全国产化、质量和指标都达到先进水平的产品,而造价仅需10万元。批量生产后每台测试分选机成本在6万元左右。欧颖松也因此获得公司技改的个人最高奖励——10万元。

  2000年,该厂又在国内率先推出贴片式封装三极管,取代原有的插件式传统器件。这一低功率、低损耗、小体积的产品刚好赶上国内电视机厂家向轻薄、平板化转型的时机,一时供不应求,产量当年实现翻倍,超过了传统器件的产量,蓝箭由此实现第二次大规模的产品转型。

瞄准新市场进军LED

  两年前,雒继军还是蓝箭电子片式三极管的技术带头人。如今,他的头衔变为新产品开发主任。其负责的新产品就是当前最热的LED。

  2008年,蓝箭宣布进军LED领域。在新形势下,传统产品的利润越来越薄,开拓新领域、实现产业多元化符合国际发展的趋势。在这一转型思路指引下,蓝箭首期投入100万元用于实验和试产。

  雒继军说,第一批贴片LED封装产品的成品率超过99%,好于预期。随后,该厂从日本、香港、新加坡陆续引入3条LED封装生产线,目前其生产线已扩展到12条。

  与此同时,技术优化的工作也在不断深化。在一次产品一致性优化中,技术人员改换了10多种材料、进行上百次的实验,仍无法达到设定目标。经过反复研讨,最终花费3个多月,通过材料改进、工艺改进和设备优化“三管齐下”才实现既定目标,使得产品的一致性达到全国前列水平。

对话袁凤江

  斥资1亿强攻LED

  记者:从1969年建厂至今的40多年里,很多国企都因为效益不佳而倒闭。蓝箭坚守电子信息领域,成为行业的老大,有什么秘诀吗?

  袁凤江:蓝箭主要是看准市场趋势,抓住了几次好的转型机遇。一是国内率先引入三极管国产化封装,把工厂从债务的困境中拉了出来;二是研发成功贴片式三极管封装,实现产品转型;三是瞄准LED领域,打造第三驾“马车”。

  此外,蓝箭对技术人才高度重视,为人才营造良好的氛围。公司的文化、福利又让人有归属感,这也是蓝箭能走到今天的基础。

  记者:LED行业现在非常火爆,很多厂家都进军该领域。你们又是出于什么考虑?

  袁凤江:2006年我们就意识到LED产业的市场商机,并进行一系列市场调研。随后董事会最后决定要上该项目。一是因为LED符合国家政策,也符合环保节能大趋势,未来市场前景广阔;二是传统三极管利润越来越薄,产品转型势在必行;三是考虑到企业原有的技术基础,对研发LED有很大帮助。企业在封装技术上已有20多年的积累,在LED产品的可靠性、稳定性上是很有保证的。企业老客户现在都转型做液晶电视、面板,企业做LED也是对接客户需求。

  记者:蓝箭未来的发展规划如何?

  袁凤江:现在蓝箭的总体规划是“三驾马车”驱动,一是传统器件,中大功率的三极管封装;二是LED封装,现在该部分的业务量每年保持40%到50%的增长;三是LED应用。今年LED这一块,企业的投入大概1亿元,产能在今年9月可达到5000万只/月,明年上半年起为1亿只。在三驾马车的驱动下,蓝箭3至5年内的销售额将突破10亿元。

转型档案

  佛山市蓝箭电子有限公司是一家国内著名的半导体器件专业研发制造商,创建于1969年,前身是佛山市无线电四厂,1998年转制成股份制企业,更名为佛山市蓝箭电子有限公司,2008年形成年产70亿只的生产规模,年产值超过4亿元,在国内同行名列前茅,居华南地区第一位,是华南地区主要的半导体器件生产基地。

  来源:佛山日报 2010年10月19日

上一条: 华虹副总谢文录博士:用心雕琢产品,引领市场发展潮流
下一条: 校友专访:原国防科工委第25基地参谋长李金复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有关法律法规。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匿名发布验证码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
袁凤江:创新让老厂成电子业大佬

  佛山市蓝箭电子有限公司转型中谋发展,计划5年内销售额突破10亿元

  文/本报记者 纪可

  图/本报记者 周敏

  在佛平路边一座不太起眼的旧式厂房内,数百条半导体生产线正紧张运作。每年,有近70亿只被贴上“蓝箭”商标的半导体器件,从这里发到国内外电器制造商手中。

  20年前,这家佛山“老字号”的国营电子厂曾因决策失误濒临破产边缘。谁也没预料到,身负巨额债务工厂,在经历数次技改和转型阵痛之后,一跃成为华南电子行业的“大哥大”。

破产边缘摸索出市场新路

  1994年,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毕业的袁凤江被分配到佛山无线电四厂(蓝箭前身)。报到当天,他就得知一个惊人的消息——工厂已负债7000多万元,平均每位员工背负30万元债务。

  负债缘于对市场的判断失误。据了解,四厂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确定“三箭齐发”的产品战略,贷款3000多万元从美国、英国引进软盘驱动、车载显示器、芯片等生产线,均以失败告终。这笔贷款几年内“滚雪球”式发展到7000多万元,工厂即将倒闭的传闻四起。

  为此,新上任的蓝箭“掌门人”果断砍掉负债项目,并看准当时彩电的中小功率器件依赖进口的机遇,从日本进口芯片,做三极管国产化封装。“90年代国内半导体市场一片空白,我们利用先发优势做品牌、做口碑,牢固奠定了市场地位。”袁凤江说,依靠高质量、低成本的优势,公司吸引长虹、黄河、海燕、金星等第一批彩色电视机厂前来采购,工厂迅速扭亏为盈。随后,蓝箭又通过合并、改制等“甩”掉历史包袱,清还贷款,并借电子厂原有的技术积累,迅速成为行业领导者。

10万元重奖技改工程师

  从破产边缘到初战告捷,蓝箭人并没有放松“警惕”。相反,伴随着半导体器件国产化的浪潮,他们在企业内部展开全面的技术改造和设备升级,继续巩固其市场地位。

  当时,国内大量的三极管生产设备依赖进口,产品成本很高,蓝箭电子为此设立专项奖金,鼓励技术部门自行研发、设计生产设备。欧颖松就是响应号召的工程师之一。他负责攻关测试分选机,当时从日本进口需要4万多美元,折合人民币将近40万元。在公司20万元研发经费的支持下,他经过两年多的研究、试制、比对,最终拿出了一台完全国产化、质量和指标都达到先进水平的产品,而造价仅需10万元。批量生产后每台测试分选机成本在6万元左右。欧颖松也因此获得公司技改的个人最高奖励——10万元。

  2000年,该厂又在国内率先推出贴片式封装三极管,取代原有的插件式传统器件。这一低功率、低损耗、小体积的产品刚好赶上国内电视机厂家向轻薄、平板化转型的时机,一时供不应求,产量当年实现翻倍,超过了传统器件的产量,蓝箭由此实现第二次大规模的产品转型。

瞄准新市场进军LED

  两年前,雒继军还是蓝箭电子片式三极管的技术带头人。如今,他的头衔变为新产品开发主任。其负责的新产品就是当前最热的LED。

  2008年,蓝箭宣布进军LED领域。在新形势下,传统产品的利润越来越薄,开拓新领域、实现产业多元化符合国际发展的趋势。在这一转型思路指引下,蓝箭首期投入100万元用于实验和试产。

  雒继军说,第一批贴片LED封装产品的成品率超过99%,好于预期。随后,该厂从日本、香港、新加坡陆续引入3条LED封装生产线,目前其生产线已扩展到12条。

  与此同时,技术优化的工作也在不断深化。在一次产品一致性优化中,技术人员改换了10多种材料、进行上百次的实验,仍无法达到设定目标。经过反复研讨,最终花费3个多月,通过材料改进、工艺改进和设备优化“三管齐下”才实现既定目标,使得产品的一致性达到全国前列水平。

对话袁凤江

  斥资1亿强攻LED

  记者:从1969年建厂至今的40多年里,很多国企都因为效益不佳而倒闭。蓝箭坚守电子信息领域,成为行业的老大,有什么秘诀吗?

  袁凤江:蓝箭主要是看准市场趋势,抓住了几次好的转型机遇。一是国内率先引入三极管国产化封装,把工厂从债务的困境中拉了出来;二是研发成功贴片式三极管封装,实现产品转型;三是瞄准LED领域,打造第三驾“马车”。

  此外,蓝箭对技术人才高度重视,为人才营造良好的氛围。公司的文化、福利又让人有归属感,这也是蓝箭能走到今天的基础。

  记者:LED行业现在非常火爆,很多厂家都进军该领域。你们又是出于什么考虑?

  袁凤江:2006年我们就意识到LED产业的市场商机,并进行一系列市场调研。随后董事会最后决定要上该项目。一是因为LED符合国家政策,也符合环保节能大趋势,未来市场前景广阔;二是传统三极管利润越来越薄,产品转型势在必行;三是考虑到企业原有的技术基础,对研发LED有很大帮助。企业在封装技术上已有20多年的积累,在LED产品的可靠性、稳定性上是很有保证的。企业老客户现在都转型做液晶电视、面板,企业做LED也是对接客户需求。

  记者:蓝箭未来的发展规划如何?

  袁凤江:现在蓝箭的总体规划是“三驾马车”驱动,一是传统器件,中大功率的三极管封装;二是LED封装,现在该部分的业务量每年保持40%到50%的增长;三是LED应用。今年LED这一块,企业的投入大概1亿元,产能在今年9月可达到5000万只/月,明年上半年起为1亿只。在三驾马车的驱动下,蓝箭3至5年内的销售额将突破10亿元。

转型档案

  佛山市蓝箭电子有限公司是一家国内著名的半导体器件专业研发制造商,创建于1969年,前身是佛山市无线电四厂,1998年转制成股份制企业,更名为佛山市蓝箭电子有限公司,2008年形成年产70亿只的生产规模,年产值超过4亿元,在国内同行名列前茅,居华南地区第一位,是华南地区主要的半导体器件生产基地。

  来源:佛山日报 2010年10月19日

责任编辑:root
相关阅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