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电主页 English 宣传部
校友故事
表格等宽内容时,请左右滑动 <>
校友于全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时间:2009-12-04 14:45:05 来源:校友总会 点击:

  12月2日,中国工程院正式对外公布了2009年新当选的48名院士名单,我校校友、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第六十一研究所总工程师于全当选为中国工程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院士。

  于全,1965年9月生于江西省九江市。1986年毕业于南京大学信息物理系。1988年获我校电磁场工程系/物理系硕士学位。同年由国家公派赴法国里摩日大学光纤微波通信研究所继续深造。1992年,于全获得博士学位后,毅然放弃了国内外众多单位的聘请和挽留,携笔从戎,成为了我国国防科研战线上一名普通科技工作者。2009年12月2日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他是在中国公派出国的留学生,又是同批中第一个拿到法国里摩日大学博士学位的优秀人才;他是同批留学生中第一个学成归国的赤子,又是毅然决然选择进入部队工作的铁血男儿。从1992年到2000年,于全用有限的经费,以平均两年不到就有一项重大科研成果的速度,先后拿下了5项重大军事通信科研项目,其中有4项填补了国内空白。于全的一个小小的改进,使我军某型通用电台的通信距离由几十公里突飞猛进到几百公里,他也成了全国出名的“获奖专业户”,为国家和军队的通信科研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绿军营中的“洋博士”
——记我校兼职教授校友于全研究员

  于全说,他永远忘不了回到祖国的那一天。“当我走下飞机踏上祖国的土地时,我感到浑身热血沸腾。特别是当我走进海关大门时,一位武警战士从证件上看到我是一名归国的留法博士,立刻给我敬了一个庄严的军礼,并满怀深情的对我说:“祖国欢迎您!”当时,我激动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眼睛湿润了。我内心的感受是:“我回来了,母亲!我要用学到的本领终生报答您!”

  于全,1965年9月生于江西省九江市,1986年毕业于南京大学信息物理系,1988年获我校电磁场工程系/物理系硕士学位。同年由国家公派赴法国里摩日大学光纤微波通信研究所继续深造。于全珍惜四年的留学生活,他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十分重视工程技术开发与研究。他经常利用业余时间到各大公司调研,了解掌握需求,研究开发新技术。1992年春,于全在同批70多位留法学子中脱颖而出,第一个取得了博士学位;论文获得了五个等级中的最佳评语:“非常出色”,被学校定为论文范本,取得了三项科研成果,一项法国专利;更为重要的是,他的博士论文在实践中解决了法国巴黎地铁、煤气、电力等公司光纤网络建设中的技术难题,27岁的他在法国通信界倍受关注。

  科技无国界,人才是根本,于全成了留学生中的“大腕”,盛情的挽留和优厚的待遇纷至沓来。导师也为他安排了一个年薪丰厚的讲师职位。外国朋友们对他说,“你们国家那么穷,既没有高级的实验室和充足的科研经费,也没有让你尽情享受的高薪收入,你回去太可惜了。”

  祖国是民族永远的母亲,爱国是历史永恒的话题!于全有自己的主意:“我的祖国勒紧腰带挤出外汇送我出国深造,光我一个人四年下来就是五十多万元人民币,相当于五千个农民一年的农业税,这是人民的血汗钱啊!尽管现在祖国还不是很富有,但做儿女的绝不能嫌弃她,如果对祖国不能知恩图报,还算是一个堂堂正正的男儿? ”1992年6月,于全回到了祖国。

  九十年代初,一个留学生在国内择业的空间还是相当充分的。于全在国内同样受到极大的关注,有意邀于全加盟的单位连连不绝。清华大学愿直接聘其为副教授,一年以后转为教授;一家在国内外知名度很高的大公司开出了三项特殊优惠政策:一是提供二百万元启动资金,成立一家专门经营光纤产品的公司;二是用他在法国取得的三项技术成果入股,个人股份占公司总股份的20%;三是担任光纤公司总经理。但于全有自己的主意:没有强大的国防,就没有强盛的国家;没有现代化的军事通信,国防神经就是脆弱的。国防通信领域才是自己所学知识的用武之地。他把行李一背:当兵去!

  巴金说,支配战士行动的是信仰。他能够忍受一切艰难、痛苦,而达到他所选定的目标。于全决心用自己的全部本领,干出点名堂。他的第一个课题是研制“野战通信网信令级仿真系统”。一年半的时间,于全和他的两名助手,几乎天天都把自己关在机房里,整个系统光编制的程序就达100多万条,打印出来足有几公里长。凭着过人的智慧和顽强的毅力,于全和他的战友们在许多关键技术上都取得了重大突破,打了一个漂亮的“短平快”。1994年12月,“野战通信网信令级仿真系统”研制成功并在京通过技术鉴定。实现了我军通信总体论证手段的一次飞跃,填补了国内空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标志着我军野战通信建设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具有重大的军事和经济效益。

  1998年11月11日清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向世界发布了一条消息:“中国第一台智能无线电通信平台‘军用软件无线电网关’电台研制成功。它成功地实现了不同频段、不同体制电台的互连互通,这一成果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这是于全的又一项让人振奋的科研成果,在研制的两年多时间中,为了掌握第一手资料,于全和他的战友们跋山涉水,调研了陆海空各军兵种的通信部队,仅收集的各类数据就有50多万个,资料装了满满4个麻袋。“军用软件无线电网关”电台首次全面采用软件无线电设计思想,将过去各军兵种不同制式、无法联通的装备进行连结,为实现三军协同通信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它较好解决了三军协同通信这一世界性难题,使我军在野战通信技术研究上第一次走在了西方发达国家的前面。现在,他们研制成功的电台已经开始批量装备三军部队。

  出身军旅家庭的于全特别钟爱军营,他认定“男儿长大当报国”。他把个人的前途与科技强军的伟大事业紧紧联系在一起,在不断创新中赶超世界先进水平。1998年到2002年于全负责了16个课题的研究,科研经费达2110万元,其中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3项。在于全的努力下,平均不到两年就有一项重大科研成果问世。他先后取得了6项重大科研成果。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各一项,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三项、三等奖一项。

  如今,于全已成为我军最年轻的军事通信研究员和学科带头人。一批科研人员在他的带动和影响下,成长为我军通信领域的中坚力量。他兼任了解放军理工大学、武汉通信指挥学院等全国十几所高校的客座教授、兼职教授,招收军事通信学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他敢想能干,勤于笔耕,在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论文30多篇,荣立二等功两次、三等功一次。1997年于全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总参青年标兵”,“总参优秀中青年专家”;2000年被评为“总参优秀科技干部”;2000年4月被解放军总政治部授予全军“首届学习成才标兵”,1997年进入总参“11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培养对象和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层次培养对象。《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等国内多家媒体争相报导了于全的先进事迹,人们完全理解了这位归国学子的选择与追求。(王跃华)

  来源:西电科大报

上一条: 校友王中林当选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下一条: 80级校友:法国电信OBS中国区总裁王超专访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有关法律法规。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匿名发布验证码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
校友于全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12月2日,中国工程院正式对外公布了2009年新当选的48名院士名单,我校校友、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第六十一研究所总工程师于全当选为中国工程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院士。

  于全,1965年9月生于江西省九江市。1986年毕业于南京大学信息物理系。1988年获我校电磁场工程系/物理系硕士学位。同年由国家公派赴法国里摩日大学光纤微波通信研究所继续深造。1992年,于全获得博士学位后,毅然放弃了国内外众多单位的聘请和挽留,携笔从戎,成为了我国国防科研战线上一名普通科技工作者。2009年12月2日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他是在中国公派出国的留学生,又是同批中第一个拿到法国里摩日大学博士学位的优秀人才;他是同批留学生中第一个学成归国的赤子,又是毅然决然选择进入部队工作的铁血男儿。从1992年到2000年,于全用有限的经费,以平均两年不到就有一项重大科研成果的速度,先后拿下了5项重大军事通信科研项目,其中有4项填补了国内空白。于全的一个小小的改进,使我军某型通用电台的通信距离由几十公里突飞猛进到几百公里,他也成了全国出名的“获奖专业户”,为国家和军队的通信科研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绿军营中的“洋博士”
——记我校兼职教授校友于全研究员

  于全说,他永远忘不了回到祖国的那一天。“当我走下飞机踏上祖国的土地时,我感到浑身热血沸腾。特别是当我走进海关大门时,一位武警战士从证件上看到我是一名归国的留法博士,立刻给我敬了一个庄严的军礼,并满怀深情的对我说:“祖国欢迎您!”当时,我激动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眼睛湿润了。我内心的感受是:“我回来了,母亲!我要用学到的本领终生报答您!”

  于全,1965年9月生于江西省九江市,1986年毕业于南京大学信息物理系,1988年获我校电磁场工程系/物理系硕士学位。同年由国家公派赴法国里摩日大学光纤微波通信研究所继续深造。于全珍惜四年的留学生活,他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十分重视工程技术开发与研究。他经常利用业余时间到各大公司调研,了解掌握需求,研究开发新技术。1992年春,于全在同批70多位留法学子中脱颖而出,第一个取得了博士学位;论文获得了五个等级中的最佳评语:“非常出色”,被学校定为论文范本,取得了三项科研成果,一项法国专利;更为重要的是,他的博士论文在实践中解决了法国巴黎地铁、煤气、电力等公司光纤网络建设中的技术难题,27岁的他在法国通信界倍受关注。

  科技无国界,人才是根本,于全成了留学生中的“大腕”,盛情的挽留和优厚的待遇纷至沓来。导师也为他安排了一个年薪丰厚的讲师职位。外国朋友们对他说,“你们国家那么穷,既没有高级的实验室和充足的科研经费,也没有让你尽情享受的高薪收入,你回去太可惜了。”

  祖国是民族永远的母亲,爱国是历史永恒的话题!于全有自己的主意:“我的祖国勒紧腰带挤出外汇送我出国深造,光我一个人四年下来就是五十多万元人民币,相当于五千个农民一年的农业税,这是人民的血汗钱啊!尽管现在祖国还不是很富有,但做儿女的绝不能嫌弃她,如果对祖国不能知恩图报,还算是一个堂堂正正的男儿? ”1992年6月,于全回到了祖国。

  九十年代初,一个留学生在国内择业的空间还是相当充分的。于全在国内同样受到极大的关注,有意邀于全加盟的单位连连不绝。清华大学愿直接聘其为副教授,一年以后转为教授;一家在国内外知名度很高的大公司开出了三项特殊优惠政策:一是提供二百万元启动资金,成立一家专门经营光纤产品的公司;二是用他在法国取得的三项技术成果入股,个人股份占公司总股份的20%;三是担任光纤公司总经理。但于全有自己的主意:没有强大的国防,就没有强盛的国家;没有现代化的军事通信,国防神经就是脆弱的。国防通信领域才是自己所学知识的用武之地。他把行李一背:当兵去!

  巴金说,支配战士行动的是信仰。他能够忍受一切艰难、痛苦,而达到他所选定的目标。于全决心用自己的全部本领,干出点名堂。他的第一个课题是研制“野战通信网信令级仿真系统”。一年半的时间,于全和他的两名助手,几乎天天都把自己关在机房里,整个系统光编制的程序就达100多万条,打印出来足有几公里长。凭着过人的智慧和顽强的毅力,于全和他的战友们在许多关键技术上都取得了重大突破,打了一个漂亮的“短平快”。1994年12月,“野战通信网信令级仿真系统”研制成功并在京通过技术鉴定。实现了我军通信总体论证手段的一次飞跃,填补了国内空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标志着我军野战通信建设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具有重大的军事和经济效益。

  1998年11月11日清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向世界发布了一条消息:“中国第一台智能无线电通信平台‘军用软件无线电网关’电台研制成功。它成功地实现了不同频段、不同体制电台的互连互通,这一成果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这是于全的又一项让人振奋的科研成果,在研制的两年多时间中,为了掌握第一手资料,于全和他的战友们跋山涉水,调研了陆海空各军兵种的通信部队,仅收集的各类数据就有50多万个,资料装了满满4个麻袋。“军用软件无线电网关”电台首次全面采用软件无线电设计思想,将过去各军兵种不同制式、无法联通的装备进行连结,为实现三军协同通信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它较好解决了三军协同通信这一世界性难题,使我军在野战通信技术研究上第一次走在了西方发达国家的前面。现在,他们研制成功的电台已经开始批量装备三军部队。

  出身军旅家庭的于全特别钟爱军营,他认定“男儿长大当报国”。他把个人的前途与科技强军的伟大事业紧紧联系在一起,在不断创新中赶超世界先进水平。1998年到2002年于全负责了16个课题的研究,科研经费达2110万元,其中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3项。在于全的努力下,平均不到两年就有一项重大科研成果问世。他先后取得了6项重大科研成果。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各一项,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三项、三等奖一项。

  如今,于全已成为我军最年轻的军事通信研究员和学科带头人。一批科研人员在他的带动和影响下,成长为我军通信领域的中坚力量。他兼任了解放军理工大学、武汉通信指挥学院等全国十几所高校的客座教授、兼职教授,招收军事通信学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他敢想能干,勤于笔耕,在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论文30多篇,荣立二等功两次、三等功一次。1997年于全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总参青年标兵”,“总参优秀中青年专家”;2000年被评为“总参优秀科技干部”;2000年4月被解放军总政治部授予全军“首届学习成才标兵”,1997年进入总参“11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培养对象和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层次培养对象。《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等国内多家媒体争相报导了于全的先进事迹,人们完全理解了这位归国学子的选择与追求。(王跃华)

  来源:西电科大报

责任编辑:秦明
相关阅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