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卓越的脚步永不停歇
——记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优秀教师”王海副教授
■ 记者 赵玉娟
个人科研项目累计到校经费1800万;校级“突出贡献奖”;和航天5院、航天8院、中电41所、中航工业618所等知名研究院合作科研项目多达36项;自主研发的“卫星数传分系统测控检测设备”大量应用于近年我国发射的各类卫星地面监测工作。他就是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的年轻教师王海。
初夏午后,校园道路两旁的小草郁郁葱葱,湿润的青草气息不住的扑鼻而来。
记者如约来到北校区主楼Ⅲ区,一位穿着整洁,文质彬彬的年轻人面带微笑径直走来:“我是王海”。一句简单的开场白,声音不大却充满力量。这似乎也透露出他就是一位简单却充满力量的人。
眼前的年轻人,个子不高,黑框眼镜,绿色条纹T恤,牛仔裤,运动鞋。采访中,略显腼腆拘谨的他,一谈起热爱的科研事业,眼神中即流露出真挚的光彩,言语中瞬间充满乐观与自信,浑身散发出对科研的向往和热爱。采访结束,反复道谢的他,又回到实验室开始工作。
“做一件事情就尽全力把它做好”。在科研、教学的道路上,王海每一步都走地踏踏实实、掷地有声。
热爱与追求同在
王海从本科到博士都在西电就读,报考大学时坚持选择西电,毕业后他充满好奇的来到深圳工作一年,深深感受到知识价值的他,选择返回母校继续求学,6年的硕博生涯在勤恳奋斗中度过,当学生时代落下帷幕之际,他毅然选择留校,扎身投入到自己热爱的科学领域中,走上了测量与仪器学科的无悔科研路。
“对于学生,他们可能觉得我博学多才、自信风趣。其实我是一个简单随和的人,只是对自己有一点小要求”。面前这位年轻教师谦逊地笑着说。
从2004年留校任教,王海一直主要讲授《电路分析基础》与《信号与系统》两门专业基础课,“我就是单纯的喜欢这两门课,也喜欢给学生们讲。每次讲课我都愿意和学生交流探讨,学生总是能带来一些惊喜,碰撞出一些智慧火花,也让我更加热爱这个学科。”
“大学四年所有的课,我最喜欢王老师的课,他上课时旁征博引,自信风趣,浑身都散发出正能量。有一次上课他给我们讲学科前沿的内容,讲的深入浅出、引人入胜,非常吸引我,当时就激发起我浓厚的研究兴趣。这也是我报考王老师研究生的主要原因。”机电院大四毕业生刘宗延同学兴奋地说。
所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能做到这一点的教师已经非常不容易,但是对于优秀教师,王海有着自己别样的理解。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是君子三乐之一。君子是有学问、有修养、胸怀天下的人。优秀教师应当有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胸怀。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这句话,不仅仅包含着一种职业的要求,还饱含着为国家培养卓越人才的崇高使命感,和作为育人者开创社会风气之先的抱负。眼前这位机电学院的年轻教师,显然已经肩负着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感和传之久远的使命感。
谈及2014年获评学校“优秀教师”的荣誉称号,王海说我做的还远远不够。“优秀教师应该是有着‘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胸怀的人,或者至少是追求成为这样的人,这种追求永无止境,也是我一直努力的方向,这也将是我毕生追求的目标。如果能有幸做到,这将会是我人生最快乐的事情。”眼前这位年轻教师用坚定的眼神意味深长地说着。相信“优秀教师”这个荣誉称号不仅是对他工作的肯定,而且是他未来勇敢前行的巨大动力。
说起王海,机电院的林松涛书记忍不住的多次夸奖,“他是我们学院年轻教师中的典范。为人正直大方,光明磊落;为师,躬亲力行,立德树人;靠着不懈努力带领团队在科研上走出一条康庄大道,同时带动了仪器与技术学科建设的发展,展现了良好的师德师风,是当之无愧的‘优秀教师’。”
机遇与使命共存
国内外核心刊物及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30余篇,作为主持人完成各类横向纵向项目36项……这些都是王海在科研阵地上获得的显赫战果。2015年王海被推选获得校级“突出贡献奖”。辛勤耕耘换来了丰硕的果实,不过硕果累累的背后一定有着不为人知的艰辛。
回想起2009年从零开始建立科研团队,王海记忆犹新。没有项目、没有场地、没有仪器设备,只有一个老师五个学生,几个人挤在一个房间里,咬着牙,一干就是半年。依靠坚持,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完成了一个又一个不可能完成的项目。“这么多年过去了,每每回想起来,我还是能回想起那时的辛苦。”王海不无感慨地说, “记得有一次,大家已经连续紧张工作了两个月,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就是做实验,有一天早晨突然停电了,我却高兴的不得了,因为终于可以休息一下了。”
到现在自己的团队正在快速成长,并取得了些许成绩,王海若有所思。“虽然吃了很多苦,走了一些弯路,但是这段经历非常宝贵,刻骨铭心,受益匪浅。我最怀念的还是那年那时我心中迸发出的激情和热爱。”正是有过样的磨练和对科学永不消减的热爱,面对未来的人生道路,王海才会表现出不同于常人的勇敢和自信。
总是听人说科研不就是多跑跑关系,多联系项目。“我并不这么认为”王海坚定地说。“我认为科研的实质是培养人才,如果导师把学生都培养到位,那么科研项目就如同渠中之水,源远流长。忽略人才培养的科研其实是本末倒置,不可能长久。”
对于管理团队,王海尤其有自己的想法。王海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这个目标具体、操作性强,学生很容易成长。同时他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荣誉感,他要求每个学生在团队中都必须有意识的完成自己的“代表作”和“成名作”以印证他自己在团队的进步,对于已经完成的学生,会有强烈的团队荣誉感,对于还没有完成的学生会是个不小的压力,鞭策他尽快进步。
鼓励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成就,这些是术的层面。在道的层面上王海觉得最根本还是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
“我经常和学生交流,我认为西电培养的毕业生应该有两种人,一种人是卓越的科学家,另外一种人是优秀的企业家或者创业者,作为西电的学生应该有这种抱负和追求。学生们来西电求学的目的不能仅仅是为了找一个好工作,应该更注重培养自己远大的目标和踏实的作风。从而在团队中里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风气一旦形成就会自然而然的影响更多的人,最终形成一个巨大的正能量正循环。”
正是在王老师的精心带领下,他的团队在科研工作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人才培养的进步,团队中每年都有学生获得国家奖学金、优秀毕业生、优秀毕业论文等荣誉称号。很多学生在校期间就受到知名研究所的青睐。学生们走上工作岗位后,很快就成长为单位的科研骨干。
博士生卢翠荣说:“工科女生找工作总会有些劣势,但我们实验室的女生,都能拿好几个offer,已经参加工作的师姐,每次回来就对大家说,她一上班就表现出高于一般人的科研素质,工作起来得心应手,这都要归功于王老师对她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
团队就是我的家
不论是做人、做事、做科研还是教书育人,王海从未停下他追求卓越的脚步。同时,他还不断把自己心中温暖的正能量传递给学生并带领着他们一起在追求卓越的道路上勇往直前。
每每提起自己的团队,王老师的脸上总会流露出一丝丝自豪。“在我眼里,团队就是我的家;学生就像是我的家人。每每看到学生成长起来,能够独立自我管理的时候,我都会心一笑。”他不无赞美之意的说。这会心的笑既是为学生感到欣慰,也是对他自己的肯定。
自从王海2008年被评为硕士生导师,他开始建立自己的科研团队,王海手把手地教学生科研的基础知识和实际动手能力,和学生一起调程序、做实验。“我用了一年的时间,就做了这一件事情。”这位奋战在科研前线的年轻教师干脆地说道。
作为导师、作为团队负责人的王海,他深感要想让团队发展的更好,必须自始至终都全方位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真正起到灯塔的作用,要站得高、站得稳、看得远。在科研道路上王海总是和他的团队密切配合,并肩作战,同甘共苦。学生们都觉得在他的带领下,团队中集体荣誉感,归属感特别强。学术上,他严格认真,高瞻远瞩,总能给学生指点迷津,按照他提出的方法去做,总能得到好的实验结果。生活上,无微不至的他总能及时察觉学生的小变化,在学生最需要的时候给予支持。学生像信任家人一样的相信他,“我们就觉得跟着王老师,不会错”。
在硕士生张宾的眼中,王海是一位“能吃苦、能战斗的老师”他工作热情高,“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对科研事业的热爱超乎常人,总是第一个出现在实验室,却又最后一个离开。
“记得上学期有一个项目特别紧,问题也比较多。有一天晚上我跟老师说我想请假,想调节一下。老师当时就说,学就要学的踏实、玩就要玩的开心,然后让我们实验室的学生集体放假去溜冰。”这是实验室的学生都津津乐道的一件事情。
“在实验室做科研本来就是一件枯燥的事情,所以我愿意经常给大家带来点小乐趣。”实验室里一块很大的木纹色文化墙,上面全部都是王海和学生一起旅游、吃饭、踢足球等集体活动的照片,“我希望我的学生热爱科学更热爱生活,因为玩好才能学好,玩能带来生产力。”眼前这个戴着黑框眼镜的年轻教师似乎瞬间转换为一个爱玩的大男孩故作神秘地说。
“平时做科研,总会遇到很多问题,不过你不会觉得是孤军奋战,因为有个人在你的身边一直带领着你。王老师总是带领着我们一起调程序,一起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一起分享胜利的喜悦。在王老师的团队里面学习,就像生活在一个家庭里面一样,有一种归属感。”这是肖世福同学的真实感受。
工作之余王海总是和学生在西区食堂一起去吃饭,一起谈笑风生,学生都觉得他很亲和,愿意和他聊天交流。“我们王老师特别幽默,时不时的讲个笑话逗大家开心,和他相处特别轻松。”
已经在王海团队呆了5年的博士生张敏说,“我们实验室虽然不大,但是非常的团结,温馨。王老师就像个大哥一样照顾着我们。他是个非常细致的人,看到谁的实验桌上有剩下的塑料袋纸团什么的,他都会顺便帮大家整理干净。有王老师的身体力行,大家都非常注重实验室的环境卫生。”
说起王海,同在一个团队工作的年轻教师刘岩心怀感激,“刚入职的时候,学校办公空间有限,我和学生共用一张办公桌,经过王海老师的多番申请,我有了一张独立的办公桌,让我更为感动的是,王老师不仅帮我准备了办公电脑,还把烧水壶、水杯这些生活用品也安排妥当。”
细致入微的王海带领着自己的团队大步向前,在学生心中他不仅是科研的领路人,更像是大哥益友。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面对着一批批成长起来的学生,王海说:“既然是他们的导师,就要发自内心的把学生带好,教书育人也是一件行善积德的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