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电主页 English 宣传部
西电名师
表格等宽内容时,请左右滑动 <>
立德树人 立教圆梦:记“师德标兵”高新波教授
时间:2014-09-30 15:02:33 来源:党委宣传部 点击:

立德树人 立教圆梦
——记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师德标兵”高新波教授

■ 记者 吴华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此之谓不朽。’愿以此为目标、今日为起点,立德树人,立教圆梦。”这是电子工程学院高新波教授在《西电科大报》上所分享的“师德标兵”感言。自1999年留校任教以来,已在三尺杏坛上辛勤耕耘15个春秋的高新波,正是秉承着这样的人生追求,踏实做人、勤勉做事、严谨做学问。

“我感到诚惶诚恐,感谢大家对我的鼓励和信任。”提起此次获评“师德标兵”,1972年生于山东莱芜,身形高大,谈吐举止中透露着儒雅气息的高新波谦逊地说,在西电,业务素质优良、品德高尚、知识渊博的教师有很多,这次大家通过网络投票的方式选择了他,对他是一种莫大的鞭策与鼓舞。

“讲课是个良心活”

“讲课是个良心活,一堂课讲得出彩还是平平,每位教师自己心中都有数。”20多岁刚上讲台时,高新波每次下课回来,都会把上课的过程仔细回味一番。讲得成功,一天都心情愉悦;讲得差强人意,就有些垂头丧气,必须将卡壳的地方反复推导清楚,为此,他写下许多便条夹在教案中,日积月累,他的教案越来越厚。直到现在,每次课前高新波总是细心准备好教案,认真翻阅其中的便条,琢磨自己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的难点和解决难点的思路、方法,回想上一级同学的授课反应,并做出应对预案。

“要想办法将已有的知识编织起来,按照创新发展的过程建立知识演进的趋势图,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这样既能帮助学生了解知识和技术的发展脉络,又能发现创新的突破口和突破的新思路。”在执教过程中,高新波勤于思考、勇于探索,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他根据学科和科技新进展不断更新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也由满堂灌讲授式过渡为研究型启发式。

在“数字信号处理”课程讲授中,随着Matlab作为数字信号处理的仿真实现工具越来越受关注,高新波及时选择了美国东北大学(Northwestern University)的原版教材为本科生开设了双语课程,将科技英语阅读与写作、Matlab编程技能和数字信号处理理论方法进行融合教学,并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帮助学生领会和深化课上所学。高新波还在教学手段、方式上作了许多尝试,形成了课堂板书、多媒体演示和网络答疑相结合的授课方式。同学们也逐步克服了对“数字信号处理”的陌生感和恐惧心理,更加乐于钻研和实践。由高新波负责建设的“数字信号处理”课程先后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和教育部双语教学示范性课程,并获得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本科生杨延华说,“高老师的课层层深入、环环相扣,以浅显易懂的方式让大家理解了深奥、晦涩的专业术语。要是专业课老师都这样就好了,那谁还怕什么专业课啊!”

“高老师的课是我最喜欢的,没有之一。”现已定居美国的毕业生高名也有同样的感受,“高老师总是从我们感兴趣的话题切入,而后耐心地将我们引入更丰富的知识领域,再从具体问题引申到抽象理论,引导大家自主学习,通过实践和思考将知识变为自己的智慧。”

“只教不研,越教越死;只研不教,越研越窄”

在教学与科研的辩证关系方面,高新波深知“只教不研,越教越死;只研不教,越研越窄”。因此,他一直将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将最新研究成果作为教学内容,进行研究型教学的尝试。为此,他积极组织教学团队,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出版了《数字信号处理》《随机信号处理》《现代图像分析》《视觉信息质量评价方法》《模糊聚类算法及其应用》等研究型教材,让学生接触学科前沿,构建先进的知识体系。

在科研过程中,他将凝练出的科学问题作为本科毕业设计和研究生论文的选题,指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并对研究方法和结论进行升华,积极撰写学术论文。近年来,他指导的本科生在国际国内期刊上发表论文11篇,指导的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被省自动化学会评为一等奖。在指导研究生方面,有8人次获得国际国内学术会议最佳学生论文奖或提名奖,1人获得IEEE中国学生优秀论文、1人获得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一等奖。他指导的尼日尔来华留学生Souleymane Balla-Arabé在IEEE TIP、TGRS及TSMC-B等汇刊上发表论文4篇,毕业后被法国勃艮第大学录用为助理教授。

在科研和教学的良性互动中,高新波围绕“社会公共安全”国家重大需求和“物理-信息-认知三元空间融合”国际学术前沿,探索视觉计算与协同认知的新理论,着重解决异质图像重建和图像质量感知中的瓶颈问题。迄今已发表SCI索引论文100余篇,其中,IEEE汇刊论文40余篇、A类国际会议论文10余篇,SCI引用900余次,2篇论文获国际Signal Processing期刊高引论文奖。他在异质图像重建和智能影像感知方面获发明专利授权30余项、软件著作权10余项,获省部级科学技术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因此,高新波获得了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现就职于全球最大电子设备生产企业Applied Materials公司的毕业生常翔,谈起高新波时心中充满敬佩,“高老师是位非常有‘范儿’的教授,同学们被他敏锐的科研直觉、深刻的洞察力、准确的预见性及一语道破问题关键的非凡能力所折服。成为一名像高老师那样的优秀科研工作者的愿望在求学时的我心中深深扎下了根。”

“自由与平等是学术交流的前提和基础”

“自由与平等是学术交流的前提和基础。”这是高新波一直以来与学生的相处之道。正是这种师生间的互相尊重、平等对话和思想碰撞,使得学生乐于与高新波交流,也促使高新波自己不断学习,以跟上技术发展的步伐,为学生提供更有效的指导。

高新波的一句“在学术上如果想走得快,就一个人单飞;如果想走得远,就得融进一个团队”让他的第一个博士留学生Souleymane记忆深刻。在高新波的指点下,Souleymane主动跟团队成员交流合作,利用各种机会与导师讨论问题,并及时对导师的建议给予反馈,这也促使高新波持久且深入地思考相关问题。

“这一过程很紧张,也很有效,充满乐趣。”回忆起指导Souleymane的点滴,高新波感到很欣慰。他说,这样的合作令Souleymane进步很快,在读博期间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还获得了联合国专项奖学金。Souleymane也曾在接受《西电科大报》的一次采访中感慨:“我的导师就像父亲和朋友一样关心和鼓励我,他非常注重培养我的团队精神,在我们的团队里,大家就跟兄弟一样”。

“我愿意给学生以鼓励,希望他们的每一点进步都能得到认可。”学生的每一步成长高新波都看在眼里,乐在心中。

曾在高新波团队做本科毕业设计的学生郝淼在一个月内翻译了一本H.323协议。书中序言正为高新波所作。译本诞生的一幕幕,高新波至今仍清楚记得。翻译过程并非一帆风顺,郝淼常为一个单词到处求证查询,高新波也常与他一同求证,每每为解决一个小小的问题而欢呼雀跃。2005年4月5日凌晨2:30,当高新波收到郝淼宣告译本按期完成的邮件时,他发自心底地高兴,并立即回复:“你可能现在还意识不到这项工作对你今后的影响,我相信将是深远的。我的意思决不是单指在H.323方面,而是指一种工作作风的形成。有目标、有计划、有行动、有准备、有保障,如果你总能这样按计划完成自己制定的目标,就在这一次次的小成功后面将有一个大成功等着你。我期待着,我也将关注着你今后的每一个脚步。祝贺你,我为你和你的工作感到骄傲!”

后来获得清华大学博士学位的郝淼告诉高新波,那篇序言和老师的鼓励让他在此后的科学研究之路上始终步履坚定。

本科毕业设计时就师从高新波教授的邓成,如今已是电子工程学院的一名教授、博导。2001年3月,他和几位同学与刚从国外访学归来的高新波约好第一次见面。兴奋又紧张的同学们在办公室落座后,高新波变戏法似地拿出从香港带来的开心果,分给大家边吃边聊,一扫大家的紧张心情。邓成笑道,“我对高老师的认识始于一包开心果。即便现在高老师已成为西电众多青年学者的榜样,但他和蔼可亲、令人如沐春风的个人气质,并未因时间的变迁而衰减。”

“千万别在最能吃苦的年龄选择了安逸”

高新波曾请学校原理学院党委书记耿新选老师写过一幅书法作品“志存高远,天道酬勤”,多年来,这幅字一直挂在高新波办公室的书桌对面,每当懈怠之意袭来,高新波就抬起头来回味这8个字的内涵。“我愿将这8个字送给刚刚走上教师岗位的青年教师,希望大家树立一个远大的目标,并为之努力奋斗,千万别在最能吃苦的年龄选择了安逸。”问及给青年教师的建议时,高新波发自肺腑地说。

在同事眼中,高新波是一个完美主义者,他对工作的要求极为严格,近乎苛刻。作为高新波团队一员,路文既是他的学生,也是他的同事。在2006年本科教学工作水平汇报的PPT制作过程中,为根据学校需要设计合适的素材布局,高新波通宵达旦地工作,经常为了一页PPT的格式,甚至其中一个图片的摆放,一个标点符号的位置,而尝试无数次,直到让大多数人看了满意为止。这件事让路文深受教育,他说,“高老师一丝不苟的治学作风和对科学事业孜孜以求的工作精神深深感染着像我这样刚参加工作不久的青年教师。”

博士毕业即加入高新波团队的邓成告诉记者,这几年,随着团队事业的发展,出差、课题答辩、学术交流就成了家常便饭。从普通项目合作到教育部创新团队答辩,高新波一如既往地重视每一个细节,答辩前PPT要演练到烂熟于心、精确到秒,提前一天进行现场踩点也是必须的。“记得2013年9月,教育部创新团队答辩时,答辩时间临时改变,比原计划提前了一天,而我们依习惯提前去现场察看,刚到会场就被通知马上答辩,但大家都气定神闲,全无紧张之感。当时我就暗自佩服高老师,所有事情都提前谋划、稳步推进。未雨绸缪,才能决胜千里!”

多年来一直跟随高新波学习做人、做事、做学问的邓成,以他的亲身体验不无感触地说:“和什么样的人在一起,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与智者同行,你会与众不同;与高人为伍,你能登上高峰。很庆幸,在求学和工作的人生关键时期,我遇到了高新波教授,从他身上,我看到了中国传统意义上知识分子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也感受到了这个时代赋予他的思维活跃、包容并蓄、富于创新的独特气质。”

上一条: 言传身教 和蔼可亲:记“师德标兵”许录平教授
下一条: 教学与科研相结合:记“优秀教师”王新怀副教授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有关法律法规。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匿名发布验证码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
立德树人 立教圆梦:记“师德标兵”高新波教授

立德树人 立教圆梦
——记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师德标兵”高新波教授

■ 记者 吴华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此之谓不朽。’愿以此为目标、今日为起点,立德树人,立教圆梦。”这是电子工程学院高新波教授在《西电科大报》上所分享的“师德标兵”感言。自1999年留校任教以来,已在三尺杏坛上辛勤耕耘15个春秋的高新波,正是秉承着这样的人生追求,踏实做人、勤勉做事、严谨做学问。

“我感到诚惶诚恐,感谢大家对我的鼓励和信任。”提起此次获评“师德标兵”,1972年生于山东莱芜,身形高大,谈吐举止中透露着儒雅气息的高新波谦逊地说,在西电,业务素质优良、品德高尚、知识渊博的教师有很多,这次大家通过网络投票的方式选择了他,对他是一种莫大的鞭策与鼓舞。

“讲课是个良心活”

“讲课是个良心活,一堂课讲得出彩还是平平,每位教师自己心中都有数。”20多岁刚上讲台时,高新波每次下课回来,都会把上课的过程仔细回味一番。讲得成功,一天都心情愉悦;讲得差强人意,就有些垂头丧气,必须将卡壳的地方反复推导清楚,为此,他写下许多便条夹在教案中,日积月累,他的教案越来越厚。直到现在,每次课前高新波总是细心准备好教案,认真翻阅其中的便条,琢磨自己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的难点和解决难点的思路、方法,回想上一级同学的授课反应,并做出应对预案。

“要想办法将已有的知识编织起来,按照创新发展的过程建立知识演进的趋势图,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这样既能帮助学生了解知识和技术的发展脉络,又能发现创新的突破口和突破的新思路。”在执教过程中,高新波勤于思考、勇于探索,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他根据学科和科技新进展不断更新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也由满堂灌讲授式过渡为研究型启发式。

在“数字信号处理”课程讲授中,随着Matlab作为数字信号处理的仿真实现工具越来越受关注,高新波及时选择了美国东北大学(Northwestern University)的原版教材为本科生开设了双语课程,将科技英语阅读与写作、Matlab编程技能和数字信号处理理论方法进行融合教学,并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帮助学生领会和深化课上所学。高新波还在教学手段、方式上作了许多尝试,形成了课堂板书、多媒体演示和网络答疑相结合的授课方式。同学们也逐步克服了对“数字信号处理”的陌生感和恐惧心理,更加乐于钻研和实践。由高新波负责建设的“数字信号处理”课程先后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和教育部双语教学示范性课程,并获得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本科生杨延华说,“高老师的课层层深入、环环相扣,以浅显易懂的方式让大家理解了深奥、晦涩的专业术语。要是专业课老师都这样就好了,那谁还怕什么专业课啊!”

“高老师的课是我最喜欢的,没有之一。”现已定居美国的毕业生高名也有同样的感受,“高老师总是从我们感兴趣的话题切入,而后耐心地将我们引入更丰富的知识领域,再从具体问题引申到抽象理论,引导大家自主学习,通过实践和思考将知识变为自己的智慧。”

“只教不研,越教越死;只研不教,越研越窄”

在教学与科研的辩证关系方面,高新波深知“只教不研,越教越死;只研不教,越研越窄”。因此,他一直将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将最新研究成果作为教学内容,进行研究型教学的尝试。为此,他积极组织教学团队,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出版了《数字信号处理》《随机信号处理》《现代图像分析》《视觉信息质量评价方法》《模糊聚类算法及其应用》等研究型教材,让学生接触学科前沿,构建先进的知识体系。

在科研过程中,他将凝练出的科学问题作为本科毕业设计和研究生论文的选题,指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并对研究方法和结论进行升华,积极撰写学术论文。近年来,他指导的本科生在国际国内期刊上发表论文11篇,指导的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被省自动化学会评为一等奖。在指导研究生方面,有8人次获得国际国内学术会议最佳学生论文奖或提名奖,1人获得IEEE中国学生优秀论文、1人获得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一等奖。他指导的尼日尔来华留学生Souleymane Balla-Arabé在IEEE TIP、TGRS及TSMC-B等汇刊上发表论文4篇,毕业后被法国勃艮第大学录用为助理教授。

在科研和教学的良性互动中,高新波围绕“社会公共安全”国家重大需求和“物理-信息-认知三元空间融合”国际学术前沿,探索视觉计算与协同认知的新理论,着重解决异质图像重建和图像质量感知中的瓶颈问题。迄今已发表SCI索引论文100余篇,其中,IEEE汇刊论文40余篇、A类国际会议论文10余篇,SCI引用900余次,2篇论文获国际Signal Processing期刊高引论文奖。他在异质图像重建和智能影像感知方面获发明专利授权30余项、软件著作权10余项,获省部级科学技术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因此,高新波获得了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现就职于全球最大电子设备生产企业Applied Materials公司的毕业生常翔,谈起高新波时心中充满敬佩,“高老师是位非常有‘范儿’的教授,同学们被他敏锐的科研直觉、深刻的洞察力、准确的预见性及一语道破问题关键的非凡能力所折服。成为一名像高老师那样的优秀科研工作者的愿望在求学时的我心中深深扎下了根。”

“自由与平等是学术交流的前提和基础”

“自由与平等是学术交流的前提和基础。”这是高新波一直以来与学生的相处之道。正是这种师生间的互相尊重、平等对话和思想碰撞,使得学生乐于与高新波交流,也促使高新波自己不断学习,以跟上技术发展的步伐,为学生提供更有效的指导。

高新波的一句“在学术上如果想走得快,就一个人单飞;如果想走得远,就得融进一个团队”让他的第一个博士留学生Souleymane记忆深刻。在高新波的指点下,Souleymane主动跟团队成员交流合作,利用各种机会与导师讨论问题,并及时对导师的建议给予反馈,这也促使高新波持久且深入地思考相关问题。

“这一过程很紧张,也很有效,充满乐趣。”回忆起指导Souleymane的点滴,高新波感到很欣慰。他说,这样的合作令Souleymane进步很快,在读博期间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还获得了联合国专项奖学金。Souleymane也曾在接受《西电科大报》的一次采访中感慨:“我的导师就像父亲和朋友一样关心和鼓励我,他非常注重培养我的团队精神,在我们的团队里,大家就跟兄弟一样”。

“我愿意给学生以鼓励,希望他们的每一点进步都能得到认可。”学生的每一步成长高新波都看在眼里,乐在心中。

曾在高新波团队做本科毕业设计的学生郝淼在一个月内翻译了一本H.323协议。书中序言正为高新波所作。译本诞生的一幕幕,高新波至今仍清楚记得。翻译过程并非一帆风顺,郝淼常为一个单词到处求证查询,高新波也常与他一同求证,每每为解决一个小小的问题而欢呼雀跃。2005年4月5日凌晨2:30,当高新波收到郝淼宣告译本按期完成的邮件时,他发自心底地高兴,并立即回复:“你可能现在还意识不到这项工作对你今后的影响,我相信将是深远的。我的意思决不是单指在H.323方面,而是指一种工作作风的形成。有目标、有计划、有行动、有准备、有保障,如果你总能这样按计划完成自己制定的目标,就在这一次次的小成功后面将有一个大成功等着你。我期待着,我也将关注着你今后的每一个脚步。祝贺你,我为你和你的工作感到骄傲!”

后来获得清华大学博士学位的郝淼告诉高新波,那篇序言和老师的鼓励让他在此后的科学研究之路上始终步履坚定。

本科毕业设计时就师从高新波教授的邓成,如今已是电子工程学院的一名教授、博导。2001年3月,他和几位同学与刚从国外访学归来的高新波约好第一次见面。兴奋又紧张的同学们在办公室落座后,高新波变戏法似地拿出从香港带来的开心果,分给大家边吃边聊,一扫大家的紧张心情。邓成笑道,“我对高老师的认识始于一包开心果。即便现在高老师已成为西电众多青年学者的榜样,但他和蔼可亲、令人如沐春风的个人气质,并未因时间的变迁而衰减。”

“千万别在最能吃苦的年龄选择了安逸”

高新波曾请学校原理学院党委书记耿新选老师写过一幅书法作品“志存高远,天道酬勤”,多年来,这幅字一直挂在高新波办公室的书桌对面,每当懈怠之意袭来,高新波就抬起头来回味这8个字的内涵。“我愿将这8个字送给刚刚走上教师岗位的青年教师,希望大家树立一个远大的目标,并为之努力奋斗,千万别在最能吃苦的年龄选择了安逸。”问及给青年教师的建议时,高新波发自肺腑地说。

在同事眼中,高新波是一个完美主义者,他对工作的要求极为严格,近乎苛刻。作为高新波团队一员,路文既是他的学生,也是他的同事。在2006年本科教学工作水平汇报的PPT制作过程中,为根据学校需要设计合适的素材布局,高新波通宵达旦地工作,经常为了一页PPT的格式,甚至其中一个图片的摆放,一个标点符号的位置,而尝试无数次,直到让大多数人看了满意为止。这件事让路文深受教育,他说,“高老师一丝不苟的治学作风和对科学事业孜孜以求的工作精神深深感染着像我这样刚参加工作不久的青年教师。”

博士毕业即加入高新波团队的邓成告诉记者,这几年,随着团队事业的发展,出差、课题答辩、学术交流就成了家常便饭。从普通项目合作到教育部创新团队答辩,高新波一如既往地重视每一个细节,答辩前PPT要演练到烂熟于心、精确到秒,提前一天进行现场踩点也是必须的。“记得2013年9月,教育部创新团队答辩时,答辩时间临时改变,比原计划提前了一天,而我们依习惯提前去现场察看,刚到会场就被通知马上答辩,但大家都气定神闲,全无紧张之感。当时我就暗自佩服高老师,所有事情都提前谋划、稳步推进。未雨绸缪,才能决胜千里!”

多年来一直跟随高新波学习做人、做事、做学问的邓成,以他的亲身体验不无感触地说:“和什么样的人在一起,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与智者同行,你会与众不同;与高人为伍,你能登上高峰。很庆幸,在求学和工作的人生关键时期,我遇到了高新波教授,从他身上,我看到了中国传统意义上知识分子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也感受到了这个时代赋予他的思维活跃、包容并蓄、富于创新的独特气质。”

责任编辑:秦明
相关阅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