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把“建成教育强国”列为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更明确了“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政策导向和重点要求,这为新时代高校构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提供了方向指引与实践遵循。
构建高质量的拔尖人才贯通培养体系。一是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贯通培养。落实拔尖型、创新型、复合型、专业型人才培养目标,推进本硕博一体化设计和贯通性培养,避免本科与硕博培养断裂。建立本科生纵向跨层次选课制度,鼓励学有余力的本科生选修研究生课程,落实长周期个性化培养;建立本科生学业导师制度,将研究生培养中的“师徒制”精英化培养模式延伸到本科教育阶段,推进学术型高端人才培养阶段前移;建立本科生科研兴趣培养制度,把本科生的创新思维、科研能力培养纳入日常教学体系和培养方案中,鼓励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加快人才培养体系的供给侧改革,推进从本科推免生中选拔“直博生”,完善博士研究生招生“申请—考核”制。二是学科贯通培养。以“新文科”建设为契机,推进专业优化、课程提质、模式创新。积极探索跨学科、跨学院、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深度融合文史哲各专业、融会贯通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积极推动文理交叉融通,用人文社会科学回应新技术出现的新问题,用新技术推进人文社会科学发展,培养知中国、爱中国、堪当民族复兴大任新时代文科人才。
构建高质量的拔尖人才全面培养体系。一是科教融合。把科教深度融合作为立德树人工作的基本依托,人才队伍建设的基本举措,学科专业发展的基本路径和拔尖人才培养改革创新的有力抓手。以教材、课程、教学的改革为重点,科教融合、教研一体,努力推进科研与教学互动、科研与人才培养结合,着力提升学生的学术逻辑思维能力、学术分析思考能力和学术语言表达能力,实现高水平科学研究与高质量人才培养相互支撑、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二是协同育人。把立德树人作为高校办学治校的立身之本和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形成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支撑的拔尖人才培养教学体系,协同推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以及劳动教育全方位育人,在实践中历练学生艰苦奋斗精神和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能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加强学科、教学、教材和管理建设,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实现各项育人工作的协同协作、同向同行、互联互通,实现“品德、素质、能力”协同提升,着力培养具有忧患意识、健康身心,敢于在斗争中推动发展的时代新人。
构建高质量的拔尖人才培养支持体系。一是构建拔尖人才培养的学科支持体系。从世界范围内的经验和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看,科研院所办一流大学,是经济社会发展到新阶段对高等教育落实科教融合发展、办研究型高水平大学的创新之举和更新更高的要求。从双一流大学建设整体布局看,中国科学院大学趟出了一条自然科学领域科研机构办一流大学的新路,当前亟待从全局层面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实现历史性突破,以进一步厚植哲学社会科学领域育人育才的学科底蕴。二是构建拔尖人才培养的科研支持体系。推进高水平科研服务教育教学改革,把支撑教学作为教师科研评价的重要指标,杜绝科研活动与教学活动两张皮,引导教师把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焦点作为科研的对象与内容,及时将研究成果转化为课程教材、转化为教学内容。三是构建拔尖人才培养的评价支持体系。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的文件精神,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五唯”顽瘴痼疾,重点评价学术贡献、社会贡献以及支撑人才培养情况。坚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根本标准,坚决克服重科研轻教学、重教书轻育人等现象,将教学作为重要评价内容,鼓励教师把更多精力放在研究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实效上,切实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切实增强教师的育人获得感与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