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注册|

理论学习
    理论学习
    您目前所在位置: 首页>> 理论学习

    檀勤良:构建潜心育人的高校教师评价体系

    发布时间:2022-04-01发布人:点击量:次


    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这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重大举措,对于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教育评价是个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改进教师评价是其中重要一环。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这一明确要求直指教师评价问题。《总体方案》明确提出了“引导教师潜心育人的评价制度更加健全”的改革目标和重点任务,体现新的教育发展理念和教育评价维度,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深化新时代教师评价改革指明了前进方向。

    克服重科研轻教学,围绕“教好”推进改革

    课堂是教书育人的主阵地,“教好”学生是教师的首要职责。由于科研成果归属明确、区分度高、可比性强,高校以往在评定教师的薪资水平和工作能力时过多与科研成果挂钩,造成了一些教育工作者轻视教学而偏重于科研。教育评价改革要扭转这一倾向,引导教师热爱教学、倾心教学、研究教学,潜心教书育人。

    立足回归本分,围绕“教好”做好教师基本职责评价。教育评价要破解教学与科研之间的矛盾、改变“唯科研成果论英雄”的导向,就要科学评定教学工作。《总体方案》从突出教育教学实绩等方面推进评价改革,提出把认真履行教育教学职责作为评价教师的基本要求,明确对教师工作量应涵盖的具体内容、教授应承担本专科生教学任务等作出评价改革设计,在全面、科学、精准地评价个体教学质量的前提下,通过增加对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评定考察及硬性约束,推动教师回归教书育人本分,内心上重视教学、行动上投入教学。

    引领创新教育,围绕“教好”做好教师教学创新评价。为扭转高校教师评价重学术研究轻教学研究的现象,适应教育改革对教师教学能力发展要求,《总体方案》从建设高质量教学研究类学术期刊、鼓励学校学报向教学研究倾斜、加大对教师参与教材建设奖励力度、完善教学成果奖评选制度等方面,对支持和鼓励教师参与教育教学创新实践作出评价改革设计,通过增加对教学研究的条件保障和制度支撑,引导教师更多研究教学,探索形式多样、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方法,在教学实践中检验教学研究成果,切实在素质教育上取得真正突破。

    克服重教书轻育人,围绕“育好”推进改革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要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大学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做到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教师评价要着力解决教师重教书轻育人的问题,引导广大教师坚持做到教书与育人的统一,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倾心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坚持立德为先,把师德师风作为教师评价第一标准。教师要传道,首先自己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才能更好担当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总体方案》坚持落实师德师风第一标准,提出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资格注册、业绩考核、职称评聘、评优奖励首要要求,贯穿到教师管理全过程;提出健全教师荣誉制度、建立师德失范行为通报警示制度等系列改革举措。通过将师德师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将管理惩戒制度化、严肃化,实现制度规定和教育督导相结合,引导教师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

    坚持“三全育人”,强化在一线学生工作中做好教师评价工作。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也是改进教师评价的重要因素。《总体方案》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突出对教师评价与强化一线学生工作的统筹设计,提出各级各类学校要明确领导干部和教师参与学生工作的具体要求;强调高校领导班子成员要把上思政课、联系学生情况作为述职重要内容,学校党政管理干部选拔任用原则上应有思政课教师、辅导员或班主任等学生工作经历;青年教师晋升职称须有辅导员、班主任等学生工作经历等。这就要求高校在教育评价改革过程中不断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联系,将教师评价改革纳入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着力打通学校管理干部和专职教师等不同类型人员在育人中的界限,激发领导干部在全员育人中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的育人意识和示范作用,促进专业教师在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中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

    有效破除“五唯”,围绕“研好”推进改革

    科学研究是高校的重要职能,是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的源头活水,也是高校教师的重要职责。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建立正确的科研评价导向,是高校教师评价改革的重要内容。

    克服“唯论文”不是不看论文,而是更加注重论文本质而非论文形式。《总体方案》突出质量导向,重点评价学术贡献、社会贡献以及支撑人才培养情况,不将论文数、项目数、课题经费等科研量化指标与绩效工资分配、奖励挂钩。同时改进评价的维度和方式,根据不同学科、不同岗位特点,坚持分类评价,推行代表性成果评价,探索长周期评价,完善同行专家评议机制,注重个人评价与团队评价相结合。科研评价更加突出服务功能,对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前沿技术突破、解决重大工程技术难题、在经济社会事业发展中作出重大贡献的,申报高级职称时论文可不作限制性要求。20202月,教育部、国家知识产权局、科技部联合印发了《关于提升高等学校专利质量促进转化运用的若干意见》,也明确要优化专利资助奖励政策和考核评价机制,破解“重数量轻质量”“重申请轻实施”等问题,不单纯考核专利数量,更加突出转化应用。这体现了科研评价改革的大方向就是突出质量导向,倡导教师要脚踏实地、科研报国,真正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克服“唯帽子”不是不要帽子,而是不以帽取人,推进人才称号回归学术性、荣誉性。《总体方案》提出不把人才称号作为承担科研项目、职称评聘、评优评奖、学位点申报的限制性条件,有关申报书不得设置填写人才“帽子”称号栏目;依据实际贡献合理确定人才薪酬,不将人才称号与物质利益简单挂钩。这些改革旨在为教师创造公平公正、绩效一致的科研氛围,弱化对学术等级和学术地位的盲目推崇,推进人才称号回归学术性,培养教师多元化多层次多方位的创新创造思维,建立培养和支持各类人才特别是青年人才脱颖而出的激励制度。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教师评价改革不仅是高校深化改革的重中之重,也是高校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认真领会和扎实做好《总体方案》落实,必须从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的政治高度,从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提高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需求出发,系统推进教师评价体系改革,引导广大教师坚守使命、潜心育人,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扎实的基础。

    (来源: 《中国高等教育》2020年24期)

    上一篇:吴单:高校教学改革改到深处是课程,改到痛处是教师

    下一篇:吴岩:全面提升新时代高校教师教育教学能力

    Copyright © 2003-2014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考核与评估办公室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西安聚力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西沣路兴隆段266号 邮编:710126 电话:029-81891160

    s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