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国家人事部颁布了关于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的相关意见。为配合该意见,近期全国许多地方的事业单位纷纷开始推行用人制度改革,通过形形色色的招聘渠道,向全社会甚至海外招聘人才。但是,这样的聘任制落实到各地后,会不会做成了表面文章?很多单位是否换汤不换药,让新进的人才“英雄无用武之地”?虽然对广大求职者来讲,择业的空间更加广阔,但是——
众所周知,事业单位现行的管理制度一直沿用计划经济下的人事管理体制,旧体制已经呈现出种种弊端,矛盾激化的焦点在于单位没有为员工提供一个可以充分施展才华的舞台。现在推行全员聘任制就是要打破旧的用人体制,用新的制度在事业单位内部给人才打造这样的舞台。
人才成了后援
许多事业单位把面向社会招聘人才看作是 “补充新鲜血液”。在刚刚进行的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公开招聘会上,人艺的党委副书记陈淮秋表示,这次招聘是人艺建院50周年首次面向社会招聘中级管理人员,既是为了配合事业单位人事制度的改革,也是为单位内部“充血”。
据悉,人艺首次招聘就涉及外事、计算机管理、人事管理、财务管理、行政管理、物业管理等11个管理岗位,并希望通过此次招聘引进具有新的管理观念和知识结构的专业人才。陈秋淮告诉记者,以前,管理层是由分配或由工人岗位提拔起来的,而目前剧院的管理者多为上不了戏的老演员,缺乏专业管理知识和现代管理意识。这次11个岗位的招聘就是要为剧院的管理层充血。当记者问到新进去的人员是否会和原有人员发生冲突、甚至取代原有人员时,陈淮秋表示,剧院此次招聘主要是“充血”而不是“换血”,因为人事工作的改革并非易事,不可一蹴而就。陈淮秋介绍说,新进的人员将成为剧院处级以下的骨干,在内部锻炼一段时间后,就会提拔起来。新人的薪资结构是基本工资+岗位津贴+奖金,比老员工多了奖金一项。“我们在过渡期实行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先实行双轨制,再逐步并轨。”
招聘陷入两难境地
事业单位打破旧的体制公开招聘人才,是用人机制面向市场转轨的第一步,但是,内部环境似乎还是个障碍。如某研究院正面向全国招聘研究所所长,而其开出的条件似乎与“作为科技部科技改革的试点单位,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引进高水平管理人才”有点格格不入。据知情人士透露,被聘者的待遇是以正高级职称的标准,在其做出成绩后,预计年总收入可达5至10万元。至于“京外人员提供住房”,并非无偿提供,而是按系统内部的价格由被聘者自行租用或购买。这样的待遇,不知对“高水平管理人才”有多少吸引力。在另一场招聘会上,一位事业单位的负责人向记者大倒苦水:“不是我们不愿意拿出优厚的待遇来招人,而是从单位的全局考虑,我们只能开出这样的条件。”很难想象,不足1000元的月薪能聘到怎样高素质的人才?
中国人民大学宏观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包明华对事业单位招聘人才提出这样的建议:什么样的人才就有什么价格,薪资待遇过低,就招不到高质量的人才。其实,用人单位对这个道理心知肚明,只是受制于种种因素,无法开出具有吸引力的招聘条件。于是,许多事业单位面临这样的尴尬:既求才若渴,又缺少吸引人才的砝码,招聘无形中被架空,陷入两难的境地。
并非能吃上“皇粮”
在很多人心目中,事业单位具有相当的稳定性,虽然工资待遇不高,但毕竟吃的是“皇粮”,那种安定的感觉还是很让人羡慕。此次人艺的招聘就引来了近千人咨询,300多人前往招聘现场投递简历。最后,有133人通过初步筛选参加了8月10日的笔试。
事业单位比较稳定、压力较小,是许多求职者理想的选择,但事实并非如此。在一些事业单位招聘会中,求职者均表示:到事业单位应聘看中的就是事业单位的稳定,但是没想到也是聘用制……。也有求职者认为,稳定的是“事业单位”这块招牌,但是自己更关心的是如果应聘进去了,是否会与老体制格格不入?能否参与竞争?个人的发展前途如何等问题。其实,求职者进入事业单位后,由于体制问题就职初期可能会产生碰撞,适应体制需要一个过程;另一方面,进了事业单位不一定能吃上“皇粮”,因为事业单位人事改革的目的就是将来要走市场化的路子,求职者人在事业单位,但档案关系一般会放在人才服务中心,实行的也是聘用制。所以,面对越来越多的就业机会,求职者不要期望过高。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的姚裕群教授表示,事业单位推行人员聘用制是对人才的全面市场化,不仅有利于人才竞争,也有利于用人单位进行科学管理,从更大范围灵活地吸引高素质的人才,而“铁饭碗”的打破则促使人员在重组中对自身重新定位。对广大有意于事业单位的求职者,姚教授提出了中肯的建议:提高个人素质以适应“凭能力上岗”;根据市场情况综合考虑待遇问题,避免高不成低不就;尽快适应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