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心育人,为梦导航,在教育这片热土上,她树师德、育师魂,扎实推进了课程体系建设和教育教学创新。“教育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教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育人。”这是师德标兵尚荣华的真实心声。
智哲交汇,德育为先
人工智能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也是国家未来战略的核心竞争力。作为人工智能学院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思政“首席教授”,尚荣华深刻地认识到人工智能技术所带来的“破”与“立”,她打破学科壁垒,努力地在不同学科的研究成果之间寻找汇通点,将马克思主义哲学融入人工智能专业课教学的全过程。在核心课程建设过程中,她始终坚持“思想”引领教学,心怀“国之大者”,从国家的需求、时代的发展和个人的成长三个角度对学生的培养进行思考,探索了三驱动课程思政理念,构建了课程思政案例库。
在平时的教学中,尚荣华融入哲学思想,以具体案例进行归纳和演绎,抽象出普遍规律,引导学生以思辨的思维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人工智能落地应用场景引发的人工智能伦理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讨论和思考为切入点,让学生明白科技本身无好坏,但科技的应用却有好有坏,从而帮助学生构建人工智能底线思维,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例如,在介绍模糊理论在图像处理中的应用时,尚荣华围绕Facebook关闭其人脸识别系统的问题,结合新颁布的《个人信息保护法》中敏感信息的采集只能用于维护公共安全的法律规范,带领同学们探讨人脸识别中什么是敏感信息,能有哪些应用场景等细节问题,强化了学生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时对于个人隐私保护的法律意识;除此之外,她在课堂中还深度挖掘人工智能学科的育人元素和西电的红色基因,厚植学生的科学精神、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引导学生将个人成长与国家需求相统一。
智引前行,育人为要
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对未来的适应性提出更高要求。尚荣华根据新智能时代亟需更具创新实践能力的拔尖人才、人工智能伦理相对滞后和相关法律尚不健全等问题,进行了智能化课程设计、智能化教育教学和人工智能伦理约束的实施措施,有针对性、阶梯式地引导学生“会做、敢想、能创新”。
首先对课程内容进行重构,不仅让学生掌握基本原理和方法,更让学生掌握人工智能发展的规律,建立了学用相长的学习区、智能贯穿教学的讨论区和前沿引领教学的训练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她结合本团队近十年在计算智能领域的教学、科研工作、研究心得及成果,紧跟国内外最新研究动态,对计算智能领域的相关知识和方法进行了系统的梳理,编写了《计算智能导论》教材,建设了线上资源,部署了“知识验证-综合应用-拓展提高”三个难度级别的任务,供学生选择性完成,培养学生创新实践思维,提供个性化、差异化的指导;同时以人工智能伦理为切入点,建立多案例多驱动的课程思政体系。
尚荣华连续三年师德考核都是优秀,培养出许多优秀的硕博毕业生。在谈及师生关系时,尚荣华说:“‘爱’字当头,把学生看作自己的孩子。”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她是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坚持“明德于心,寓教于行”,关心每一名同学,不歧视后进生,不偏袒优秀生,用行动诠释为师之道、治学精神、厚重品质的真正内涵。
钩深索隐,教研相长
科研道路总是充满不确定性,伴随着各种困难和挑战。尚荣华怀着“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决心,在科研道路上勇毅前行。“感恩前辈、步履不停”是她的真实写照,她牢记导师焦李成教授的教诲——从事科研需要坚韧的毅力和认真严谨的态度,过程虽然坎坷,但一旦有了突破,就会打开一扇新的大门,后续就会有一系列进展。面向国家和社会需要,她从未停止探索的脚步,不断积累,构建了广泛而又深厚的知识体系,有效地推动科研工作,推动关键技术进一步转化成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同时,她认为教学与科研并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高校中青年教师既是教学的主力军,又是科研的新力量,这也是新时代赋予教师的责任与使命。她认为科研是教学的“源头活水”,教学是科研的“隐形动力”,如果没有科研做支撑,教学就会失去“灵魂”。教师要上好课,绝不能局限于课程知识,还需要有渊博的积累和宽阔的眼界。多年的科研经验,使她对教学内容理解得更为深刻透彻,教学中也更容易做到“深入浅出”,让课堂更为高效。同时,她也及时将最前沿的学术成果充实到自己的课堂中,弥补了原有课程知识与最新研究之间的“断层”,极大程度吸引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采访的最后,尚荣华希望在校学子珍惜求学时光,夯实专业基础,将自身与国家社会的发展相联系,制定长远计划,探索人生全局的“最优解”,为国家现代化建设作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