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的上午,早春的寒意还未散尽,图书馆已座无虚席、热闹非凡。来往不绝的师生们干劲满满地投身于各自的赛道,开始了一日的拼搏,独留唰唰的翻书声和哒哒的键盘敲击乐在空间回荡,交映成趣。而不多时,我们就见到了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陈晓龙。
采访当日,陈晓龙还有其他的工作,然而繁忙的日程丝毫没有影响他从容的气度。提前二十分钟,他便来到了约定的采访地点。只见他西装笔挺,步履轻快,炯炯有神的双眸无时不闪着温柔的善意,而嘴角始终带着一抹和蔼的微笑,初见便给人感觉是一位既稳重又可亲的师长。
怀揣着对教师这份职业的敬畏和热望,陈晓龙于2004年入职我校,从一名研究所的工程师成为了一名高校教师。近二十载春秋,陈晓龙在育人和科研上都取得了较为优异的成绩,是一名当之无愧的优秀教师。而陈晓龙对此则保持谦逊,表示自己谈不上优秀,若能做到尽职已经足够欣慰了。
显然,在他心目中,教师的职责远远没有那么简单。
坚持德育为先,创新思政育人
“作为一名教师,首要工作就是人才培养。”陈晓龙认为区别于工程师或研究员,一名高校教师首先要担负起育人的职责。因此在近二十年的教师生涯中,陈晓龙始终坚守在教学第一线,严谨治学、言传身教。初入职时老前辈的叮嘱——“要教书,更要育人”也成为了陈晓龙坚定的执教信条。“正如在企业用人的标准那样,有德有才,破格提拔;有德无才,培养使用;而有才无德,便要限制使用。”陈晓龙认为在高校育人上,应以德育为先,要不折不扣地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陈晓龙为了更好地发挥课程思政的育人作用,积极探索新的方式、新的内容。考虑到学校和学科发展中有很多教师和校友从事科学研究的爱国奋斗故事,陈晓龙决定要利用好校史、党史以及身边鲜活而宝贵的创新奋斗案例,建立一个有机电特色的育人思政素材库。
这些丰富、真实而波澜壮阔的故事,打开了青年学子对未来的畅想与期待。陈晓龙也由衷希望学生通过这些故事更加深刻地认识西电的光辉历史,传承西电的红色基因,培养学生“力担天下责、敢为天下先”的家国情怀和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
助力专业建设,躬行培养人才
专业建设是人才培养的平台和基础。作为机电工程学院副院长,陈晓龙积极组织和推动专业建设,作为负责人组织申报并成功获批测控技术与仪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和首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
在推动专业建设的过程中,陈晓龙始终把学生的需求放在首位。“建设国家一流专业的最终目的是要有利于学生培养。如果对学生成长没有裨益,那专业建设就失去了实际的意义。”
漫漫从教时光,在人才培养上,陈晓龙从未缺席三尺讲台。哪怕科研工作繁重,他也仍保持着年均100课时以上的本科教学。在他眼中,课堂授课是教师的天职,也是自己实现职业价值和精神追求的方式。“进了课堂,教学为大,这个时候其他的一切都需要让位。”陈晓龙无比享受站在讲台上倾情传授知识、与学生交流碰撞的感觉。
在采访中,陈晓龙还展露了可爱的一面。他说:“上课的时候,当感觉到学生在这堂课是有收获的,上两节课下来那可带劲儿了,往校车点走过去的时候,呵!简直如沐春风,神采飞扬。但是如果感觉到这堂课学生没听明白或者课上没什么反应”,陈老师叹了口气,“我都想爬到校车点去。”
面向国家需求,服务社会需要
陈晓龙的科研业绩十分突出,承担了20余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在确定研究方向、进行科研选题时,陈晓龙会仔细分析国家、产业的现状和需求,以便更好地服务国家需求、解决产业痛点。而这一份高瞻远瞩,在关键时候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陈晓龙在选择科研项目时主要有两个原则。
原则其一是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经过对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和国家政策的研究,陈晓龙和团队敏锐地制定了两个研究方向。
第一个方向是针对大功率微波集成电路的测试技术。在当时,国内芯片研发技术相对落后,民用芯片主要依赖进口,军用芯片需要自主研发,研发和产业生产中必然需要自主可控的测试设备,因此突破针对大功率微波集成电路的测试技术势在必行。而陈晓龙和团队在这个方向下承担了许多国家级课题,为我国芯片技术的自主创新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第二个方向是针对新一代移动通信测试技术。陈晓龙发现,在我国的移动通信技术逐代发展、逐渐完备的过程中遭到了许多技术和贸易限制。处于技术垄断地位的国外公司营造的技术壁垒是我们需要攀登的大山,我们一定要、而且一定能战胜。为此,陈晓龙决定要研究针对4G、5G之后的新一代移动通信的测试方法和测试设备,以助力我国移动通信技术自主稳步发展。陈晓龙感慨道:“特别在2017年后,当面对国际上的技术壁垒和技术封锁越来越多的时候,才发现这个方向是多么重要。”在这个重要而艰难的时刻,陈晓龙团队取得了一系列突破外国封锁的成果。
2017年,我们国家与美国在通信领域开始产生了贸易摩擦。敏锐接收到信号后,国家科技部敲定了一批只有两年研究期的科研项目。彼时项目时间无比紧迫,面对这重重困难,陈晓龙和团队毅然接下了重任,最终不负众望,研制出了突破国外技术封锁的国内首套毫米波5G信号源,并且在2020年上半年进口高端仪器受到限制时,为国内通信企业提供了自主可控的国产仪器。讲完这段经历,陈晓龙欣慰地笑了,他说道:“所以当面向国家需求做科研的时候,就能为国家的发展解决很多实际的问题。”
原则其二是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有一句话叫‘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那么从另一个角度说,我们也要把研究的技术用在实际工业生产领域,才能充分发挥技术的价值。”陈晓龙循着这样的思路,结合产业需求,把电子测量系统跟移动互联技术等结合,提出了基于物联网的测试技术,并致力于用其赋能传统行业发展、解决实际生产中的问题。陈晓龙和团队将新型测试技术应用于石油天然气传输管线健康检测、食物冷链运输环境监测、高速公路路面施工过程监测、数字秦岭保护、乡村振兴智慧农业等。“只要面向产业需求,我们就能看到源源不断的技术应用场景,并且切实解决产业痛点,服务产业需求。”
陈晓龙强调科研人员要具备家国情怀和社会担当,主动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在社会服务中奉献力量。2020年2月底,新冠肺炎疫情开始肆虐,看着报道里骇人的数字和医护人员感染情况,陈晓龙心急如焚,他克服重重困难,迅速在学校立项,和于皓瑜老师一起组织研究生火线开发基于物联网测试技术的负压转运舱监测系统,仅用了45天便完成开发。该技术能让医生实时了解负压的工作状态,并让医生能在不接触病人的情况下,对病人的生理特征进行实时监测,更好地保证了医护人员的安全,防止突发情况,避免错过关键救治时机。此外,通过物联网还可实现负压转运仓等医疗资源的实时调配,有利于缓解医疗资源挤兑的情况。陈晓龙表示:“为国家、社会做贡献,不只在技术能力上有收获有成长,也是精神的一次磨砺与进步。”
采访最后,陈晓龙寄语青年大学生们要传承西电的“石凳文化”和刻苦钻研的学风,摒弃事事功利论,要从长远发展的目光来看待问题,并多多参加实践、竞赛等活动来提升自己的技术与能力,用学识反馈社会与国家。
无论在育人还是科研上,陈晓龙都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在他心中,他永远是一位需要继续朝着“合格称职”努力的赶路者。而其实在致力于讲好别人的故事传播精神种子的同时,他也早已成为故事中的主角,言传身教感染激励着身边的人。
虚怀若谷,执心向前,未来天地,广阔无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