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是促进共同发展、实现共同繁荣的合作共赢之路,是增进理解信任、加强全方位交流的和平友谊之路”。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高等教育呈现出合作发展、相互融合的必然趋势。“一带一路”战略提出以来,实验室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紧贴国家发展战略,主动加强与沿线国家电子信息特色高校的教育合作,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师资培训等方面,互鉴先进教育理念和管理经验,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促进人才培养国际化水平的提升,助力我校“三个一流”建设,努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电子信息特色高校实现共同发展。
成立“一带一路”人工智能创新联盟
2018年实验室主任焦李成院士在国际人工智能院长论坛上发布了“人工智能西安宣言”。宣言指出,将积极建设人工智能本科专业与一级学科,形成人工智能+X复合专业培养新模式;实施人工智能+教师发展计划,推进国际化的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深化产学研用,培育人工智能新兴产业;推动“人工智能+硬科技+互联网+大数据”重点融合等。
在“人工智能西安宣言”的基础上,2019年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首倡建设“‘一带一路’人工智能学术带”,向海内外高水平大学、机构发出倡议,共同成立“‘一带一路’人工智能创新联盟”,并发布“西安宣言—‘一带一路’人工智能创新联盟倡议书”。经过前期广泛的邀请和征集工作,目前已有百余所院校、企业及研究所加入联盟。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为‘一带一路’人工智能创新联盟”理事长单位,焦李成院士任联盟理事长。
联盟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以建设“一带一路人工智能学术带”为宗旨,加强往来,务实合作,共建人工智能产教合作平台。积极推进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的全球化、专业化、规范化和规模化,拓宽人工智能专业教育内容,形成汇聚国际智慧的“人工智能+X”复合型人才培养新模式,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为我国及“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人工智能领域创新型高层次人才培养做出贡献。
举办“一带一路”人工智能大会系列活动
自“一带一路”人工智能创新联盟成立以来,实验室依托该平台已成功举办三届“‘一带一路’人工智能大会”,形成了系列活动。会议累计邀请了百余位国内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人工智能领域耕耘的中、外院士、学术界及产业界的领军者围绕技术创新、产业创新、教育创新等主题做大会特邀报告,会议为中、外学者及企业搭建一个合作交流的平台。三次会议累计吸引了650万余人次线上、线下参与。该活动已成为人工智能领域的学术品牌活动,在海内外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生培养
实验室依托我校突出的电子信息人才与学科优势,积极拓展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留学生生源,加强与沿线国家高校、研究机构和企业的交流与合作。截止目前,已累计招收了来自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也门、巴基斯坦、埃及等10余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70余名留学生来华学习,并建立健全了从本科到硕士、博士研究生的培养体系。
通过学历培养及专业知识培训,使从实验室走出的留学生掌握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领域的前沿知识。从实验室走出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学生,大多返回本国从事人工智能相关领域的工作,推动了中外文化、教育、科技的交流推广,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培养本土化人才,为其储备人工智能领域的本土化技术及管理人才做出贡献,服务于国家总体外交与经济社会发展。
01
实验室2019届巴基斯坦籍留学生ALI ARSHAD(师从焦李成教授)及其妻子SAMAN RIAZ(师从焦李成教授)于2019年从我校获得博士学位后返回巴基斯坦从事电子信息领域相关工作。
02
实验室2019届巴基斯坦籍留学生BIBI IRFANA(师从刘芳教授)于2019年从我校获得博士学位后返回巴基斯坦。目前在巴基斯坦南亚拉合尔大学担任计算机科学专业副教授。
03
实验室2017级也门籍留学生AL-KANNAD ABDULRAHMAN ALI MOHAMMED(师从焦李成教授)于2020年从我校获得硕士学位。目前在Sana'a University代课(Web developerOperating system),同时在我校攻读博士学位。
实验室依托学校来华留学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实施双优战略,改革电子信息类来华留学生培养体制机制”,面向全球电子信息领域的发展需求,为留学生量身定做涵盖招生、培养、就业全过程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服务模式,内容涵盖提供面向海外服务的售前售后技术培训和海外拓展所需的本地化技术及管理人才培养两个层面。2011年受中电进出口总公司和国家留学基金委委托我校承接10名埃及学生来校攻读电子科学与技术博士学位,实验室教师团队承接了9名博士的培养工作。除此之外,2022年实验室牵头与巴基斯坦法学院签署联合培养协议,开展来华学生2+2联合培养,为巴基斯坦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储备贡献力量。
实验室通积极推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将依托“一带一路”人工智能创新联盟继续开展在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科研合作、产教融合等多方面开展形式多样的友好合作,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交流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