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教育

培养方案

一、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

1.专业介绍

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自2008年获批以来,该专业已经为我国培养了超过2000名人工智能领域人才,为人工智能这个产业发展积累了一定的力量。该专业建有智能科学与技术教学团队、智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智能感知与计算教学示范中心。

该依托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电子信息技术的学科优势,利用在智能感知与图像理解领域的研究基础和师资力量,旨在培养以“智能+信息处理”为特色的专业人才。以培养智能算法设计、智能感知与计算、遥感影像解译与目标识别等领域的创新人才为主要方向,在人才培养的探索和创新道路上,已经建立了完整的教学体系。本专业固定师资队伍来自“智能感知与图像理解”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依托以上平台,以高水平科研和广泛国际交流为手段,建立了以具有国际视野的高学历高水平的教师队伍为主、由国际一流专家、学者组成客座、讲座教授群体为辅的师资队伍。该专业教师队伍中有国家级精品课程负责人2人,省级精品课程负责人2人,国家级特色专业负责人1人,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负责人1人,国家百优博士论文导师1人,省级教学名师1人,获得宝钢教育基金会“宝钢优秀教师奖”1人,霍英东青年教师奖获得者2人。师资队伍中的青年教师成长迅速,博士化率达到96%以上,知识水平和层次较高,年龄结构合理。80%以上的青年教师都有自己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体现了科研与实验教学之间很好的融合和促进。此外,60%的教师有国外留学或访学的经历,具有较宽的国际视野确保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处于国际前沿。

2.培养目标

本专业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培养爱国进取、创新思辨,厚基础、宽口径、精术业、强实践,具有扎实的数理基础知识、良好的外语水平和优良的综合素质,掌握电子、计算机、通信和控制等多学科交叉知识,能够在在电信、航天、航空等科研院所、互联网等高新技术企业从事智能信息系统的软硬件开发或管理创新人才及行业骨干。

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毕业生五年之后应达到以下目标:

(1)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能够在工程设计中综合考虑对环境、社会、文化的影响;

(2)在电子、通信、计算机和控制等智能科学与技术的相关专业领域成功就业或进入研究生、博士生阶段学习;

(3)能够在跨职能、多学科的工程实践团队中工作和交流,具备一定的协调、管理、竞争与合作能力,能够将基本的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应用到实践中;

(4)了解智能科学与技术领域的有关标准、规范、规程,能够跟踪该领域的前沿技术,具有工程创新能力并将其应用到相关产品的设计、开发和集成中;

(5)具有全球意识和国际视野,能通过继续教育、在线学习、培训或其他终身学习渠道增加知识和提升能力;

(6)有丰富的专业技术工作经验,能够解决智能科学与技术领域的复杂工程技术问题,主持开发一个中等规模以上的软硬件产品,进而成长为架构设计师、产品经理、项目经理等。

3.学制与学位

(1)基本学制:四年

(2)学位:工学学士

4.专业分流要求

(1)分流时间:第3学期

(2)采取1+1+2模式:第1年大类培养,在第2年进行专业分流,分流后给予一次转专业机会。对于转专业的学生,经学分认定后,需自行补全第2年缺失的课程(此课程要求中仅包含必修学分,不包含选修课学分和素质能力拓展模块学分),采取择优选拔。

5.专业特色课程

人工智能概论、计算智能导论、最优化理论与方法、算法设计与分析(双语)、模式识别、机器学习(双语)、图像理解与计算机视觉、智能数据挖掘。

二、人工智能专业

1.专业介绍

人工智能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该专业依托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电子信息技术的学科优势,利用在智能感知与图像理解领域的研究基础和师资力量,旨在培养以“智能+信息处理”为特色的专业人才。以培养智能算法设计、类脑感知与计算等领域的创新人才为主要方向,在人才培养的探索和创新道路上,已经建立了完整的教学体系。本专业固定师资队伍来自“智能感知与图像理解”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依托以上平台,以高水平科研和广泛国际交流为手段,建立了以具有国际视野的高学历高水平的教师队伍为主、由国际一流专家、学者组成客座、讲座教授群体为辅的师资队伍。该专业教师队伍中有国家级精品课程负责人2人,省级精品课程负责人2人,国家级特色专业负责人1人,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负责人1人,国家百优博士论文导师1人,省级教学名师1人,获得宝钢教育基金会“宝钢优秀教师奖”1人,霍英东青年教师奖获得者2人。师资队伍中的青年教师成长迅速,博士化率达到96%以上,知识水平和层次较高,年龄结构合理。80%以上的青年教师都有自己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体现了科研与实验教学之间很好的融合和促进。此外,60%的教师有国外留学或访学的经历,具有较宽的国际视野确保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处于国际前沿。

2.培养目标

本专业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培养爱国进取、创新思辨,厚基础、宽口径、精术业、强实践,具有扎实的数理基础知识、良好的外语水平和优良的综合素质,掌握电子、计算机、生物、通信和控制等多学科交叉知识,能够在在电信、航天、航空等科研院所、互联网等高新技术企业从事人工智能的软硬件开发或管理创新人才及行业骨干。

人工智能专业毕业生五年之后应达到以下目标:

(1)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能够在工程设计中综合考虑对环境、社会、文化的影响;

(2)在电子、通信、生物、计算机和控制等人工智能的相关专业领域成功就业或进入研究生、博士生阶段学习;

(3)能够在跨职能、多学科的工程实践团队中工作和交流,具备一定的协调、管理、竞争与合作能力,能够将基本的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应用到实践中;

(4)了解人工智能领域的有关标准、规范、规程,能够跟踪该领域的前沿技术,具有工程创新能力并将其应用到相关产品的设计、开发和集成中;

(5)具有全球意识和国际视野,能通过继续教育、在线学习、培训或其他终身学习渠道增加知识和提升能力;

(6)有丰富的专业技术工作经验,能够解决人工智能领域的复杂工程技术问题,主持开发一个中等规模以上的软硬件产品,进而成长为架构设计师、产品经理、项目经理等。

3.学制与学位

(1)基本学制:四年

(2)学位:工学学士

4.专业分流要求

(1)分流时间:第3学期

(2)采用“2+2”培养模式,即一、二年级按专业大类进行培养,三年级分流后按学生所选专业培养。课程设置包括通识教育课程、大类基础课程、专业教育课程、集中实践环节和拓展提高五大部分。对于转专业的学生,经学分认定后,需自行补全第2年缺失的课程(此课程要求中仅包含必修学分,不包含选修课学分和素质能力拓展模块学分),采取择优选拔。

5.专业特色课程

人工智能概论、机器学习(双语)、知识工程、计算智能导论、模式识别、脑科学基础。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智能感知与图像理解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版权所有技术支持:西安聚力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