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五个度”做好国有资产管理
为一流大学建设提供坚实资源保障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是学校国有资产发展高歌猛进、日新月异的五年,也是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励精图治、革故鼎新的五年。
国有资产总量大幅增长。从2012年年末的34.39亿元增长至2017年初的70.93亿元,实现五年翻一番。其中固定资产总计52.10亿元,较2012年增长22.26亿元,增幅达到74.6%。国有资产结构不断优化。更加重视向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倾斜,五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4.25亿元,较2012年增幅为68.65%;淘汰、处置不能满足教学科研需求的资产合计2.4万余台件共计9563.31万元。国资管理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成立校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新设经营性资产管理办公室,制定、修订国有资产管理制度20余项,建立起“统一领导,归口管理,分级负责,责任到人”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国资保障服务职能进一步凸显。为院系整合、行政主体南迁、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双创示范基地”建设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提供坚实资源保障,推出国资入账一站式服务、教职工住宅团购、老旧楼加装电梯、北校区环境整治等一系列便民安居举措。国资管理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固定资产条形码管理系统”实现全校固定资产精准化、动态化管理,国资系统与财务系统实时对接,极大方便教职工办理资产登记、调拨、处置等业务,正在建设的新一代“国有资产管理一体化平台”即将实现全校国有资产全景化、可视化管理。
以上是十八大以来学校国有资产管理工作所取得的一份亮眼的成绩单。五年来,学校国资管理工作以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为指导,以强化学校综合保障为统领,重点围绕国资管理的“高度”“力度”“精度”“效度”和“温度”,固本开新,攻坚克难,推动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不断完善,监管不断规范,配置进一步优化,效益显著提高,为学校的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一、找准工作站位,不断提升国有资产管理的“高度”
五年来,学校国资管理工作以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部和省、市相关政策,紧密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和改革发展大局,找准工作站位,厘清工作思路,敢于担当,主动作为,为学校的中心工作和改革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旗帜鲜明讲政治。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及学校工作部署,牢固树立“四个意识”,自觉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一致,与学校党委、行政的决策部署保持一致,以政治信仰指引国资管理新思维,以政治眼光提升国资管理新视野,努力将国家、学校关于国资管理的各项决策、部署和要求不折不扣地落实到位。始终将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不断加强廉政建设和作风建设,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扎紧制度的笼子。
放眼发展谋大局。将国资管理工作放在学校人才培养、综合改革和一流建设的大局中去考量、去谋划。围绕学校的“四大计划”“四大保障”以及“十三五规划”和综合改革方案,出台国资管理方面的一系列配套举措,为教学科研、人才培养、人事改革、学科建设等重点领域“保驾护航”,不仅发挥了资源的保障作用,更彰显出资源的引导作用,资源配置的“指挥棒”效应初步显现。主动与相关单位和部门对接,协同联动,推动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财务管理、实物管理、价值管理相结合。
立足职责勇担当。立足部门职能,细化岗位职责,以“三有西电人”的要求为遵循,不断强化责任担当。深入基层和一线,大兴调研之风,先后召开师生座谈会40余场,发放调查问卷1000余份,开展实地调研20余次,收集师生意见和建议300余条,真正将广大师生的向往与诉求作为工作的基本出发点。面对急难险重问题,不推诿、不回避,迎难而上。对于历次巡视、检查所发现的问题,敢于直面,勇于纠错,尤其是对于一些沉疴痼疾能够果断“亮剑”,动真碰硬,先后完成各项整改任务40余项。
二、严把制度规范,不断加强国有资产管理的“力度”
“制之有衡,行之有度”。规范管理,制度先行。五年来,学校认真落实国有资产管理的主体责任,紧跟发展形势,对标上级要求,认真查摆管理中的盲点和短板,以制度建设为核心,以过程监管为抓手,建立健全国资管理的“四梁八柱”,初步形成全链条的制度体系和全方位、全过程的监管体系。
完善体制机制。一是健全管理机构和人员,学校层面成立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国资管理部门成立经营性资产管理办公室,各二级单位配备资产管理员,建立起学校统一领导,相关职能部门归口管理,学校、各二级单位分级负责的国资管理体制。二是加强制度建设,全面修订《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国有资产管理办法》,加强国资管理的顶层设计;针对国有资产的不同类型,先后制定、修订《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公用房相关管理办法》《党政机关用房管理实施细则(试行)》《教学科研单位用房管理实施细则(试行)》《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校名类无形资产管理实施细则》《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经营性资产管理实施细则》《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经营性用房管理实施细则(试行)》等制度,明确了各类资产管理的权、责、利;针对国资管理的不同内容,先后制定、修订《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对外投资管理实施细则(暂行)》《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所属企业负责人薪酬管理办法》《出租公房及土地公开招租管理办法(试行)》《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等制度,明确了国资管理各环节的标准和规范。五年来,累计制定、修订各项国资管理制度20余项,基本形成了覆盖国资管理全类型、全过程的制度体系。
加强过程监管。努力实现国有资产从“入口”到“出口”的“全生命”周期监管,重点下好资产“入账、使用、处置”三盘棋,增强资产监管的全面性、有效性和针对性。在资产入账方面,加强资产采购验收管控,对资产验收入账进行严格审核,要求同时出具合同、发票和实物照片,确保账实相符;在资产使用方面,进一步规范公房出租管理,严格落实预算管理机制、目标考核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在资产处置方面,坚持依法、公开、透明的原则,积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组织资产处置竞价会10余场,保证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
建立360度群体参与体系。积极吸纳资产使用者、管理者、监督者、第三方等群体共同参与,形成360度国资管理参与体系,进一步增强公开透明和民主监督。在公房调配过程中,落实“放管服”要求,由各学院在充分征求教代会意见基础上自行制定调配方案,并积极推进公用房信息公开;在出租出借、资产处置方面,选聘第三方进行价值评估,并积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在经营性资产管理方面,提请审计部门按照规定对资产经营活动进行审计。
三、对标发展需求,不断聚焦国有资产管理的“精度”
主动对标学校战略发展和资源保障需求,牢固树立精细化、精准化的管理理念,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实施动态监管,进一步拓展增量、调节余量、盘活存量,不断激发资产使用潜能,更好地服务学校中心工作和改革发展大局。
坚持资产核查常态化,进一步摸清家底。建立起一年一度的固定资产核查机制,对资产总量、新增、盘盈盘亏、报废等情况进行盘点,检查和抽盘实物,有效解决账实不符、账账不符等问题。同时,通过全校范围内的大核查,进一步提高了各单位对资产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既是资产使用者又是资产管理者的认识已渐入人心。
依托信息技术,实现国资管理的精细化、动态化。不断加强国资管理信息化建设,实现信息技术与国有资产管理的全面、深度融合。建成“固定资产条形码管理系统”,为全校20余万台/件的教学仪器设备、家具用具办理了“电子身份证”,轻松解决了固定资产流动性大、追踪困难和统计复杂的难题;完成国资系统与财务系统实时对接,实现教职工个人便捷办理资产登记、调拨、处置等功能,做到资产账与财务账的实时对账;启动国有资产管理一体化平台建设,力求实现全校资产一体化、动态化、可视化管理。
围绕学校发展重点,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一是协调资源优先满足教学科研。一方面加强资源保障规划,对于新增资产优先保障教学科研。另一方面注重调节存量,通过压缩办公用房、巨构楼改造,优先用于教学科研。二是整合资源助力“双创”教育。全力保障学校 “三级众创空间”建设,对37个国家和省部级实验室及研发中心落实场地需求,整合1000平方米场地发展“创客工作坊”,为学校“双创示范基地”的获批提供了有力保障;三是积极配合学校人事制度改革和人才引进工作,不断改善新入校人才的住房条件。五年来,南北校区共分配人才房40余套,同时专门出台《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新进教职工住房专项补贴实施暂行办法》,五年共核发货币化补贴2184.67万元,核发无房专项补贴1076.70万元。
四、坚持效益导向,不断促进国有资产管理的“效度”
坚持质量与效益并重的管理思路,按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原则,探索开展资产绩效考核评价,不断提高国有资产的安全性、完整性和有效性。
探索开展资产绩效评价。以仪器设备类资产为试点,构建存量结构、内部管理效能、管理绩效产出、效果指标4个一级指标、设备存量等15个二级指标、资产处置比例等27个三级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全面梳理和分析全校仪器设备的存量、结构和更新水平以及使用效益,填补了我校资产绩效评价工作的空白,也走到了全国高校的前列。
探索办公用房有偿使用。在对全校各二级学院额定面积和实际使用面积进行核算的基础上,按照“分类管理、定额免费、超额付费”的原则,提出了公房有偿使用方案和具体的计费标准。随着该方案的深入实施,将进一步发挥资源配置“指挥棒”的作用,不断优化资源配置结构,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完善经营性资产目标考核。对于出租公房及土地,采取委托经营管理的模式,通过制定《公房及土地出租委托经营管理任务书》,明确出租收入目标,实现收支两条线管理,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对于对外投资类资产,将企业的绩效考核与企业负责人薪酬挂钩,健全负责人薪酬分配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将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强化负责人的责任意识,增强企业发展活力。
五、立足服务保障,不断提升国有资产管理的“温度”
秉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办学宗旨,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工作目标,坚持以人为本,立足民生服务,多元施策,实现更高保障度的青年教师多元居住选项,营造更为平安和谐的校园及社区环境,不断提高师生员工的满意度和幸福感。
提高财务国资报账效率。2017年国资处入账窗口正式入驻财务报账大厅,为广大教职工提供国资入账和财务报账“一站式”服务。教职工奔波于不同部门的现象得到极大改观。同时在现有国资管理系统中开通教师个人资产查询、教师个人网上入账等服务功能,并支持网站、微信等多渠道资产查询和服务。此项工作得到教育部高度认可,在《2017年教育部直属高校资产管理状况评价报告》中作为“好的做法与经验”进行总结。
多渠道做好教职工住房服务。坚持以人为本,多途径谋划教职工住房供给途径。一是积极联系政府相关部门,寻求合适房源,申请教职工省属保障房;二是密切跟进“锦岭公寓”团购房,通过积极协调和广泛宣传,锦岭公寓一期326套房源中我校以均价3600元/平方米认购81套,以远低于市场的价格改善教职工居住条件。三是妥善做好61号楼拆迁安置工作。
积极推进北校区环境整治工作。统筹考虑,积极沟通,做好北校区教学区环境提升改造项目、文化活动中心环境改造项目、南校区健身步道建设等项目的前期工作,并做好相关单位公房调整安置及拆迁工作。
有效推动北校区住宅电梯加建项目。积极响应政府政策,有序推进北校区老旧住宅电梯加建工作。通过调研论证、现场勘探、方案设计、住户动员等前期工作,目前所选试点已进入工程实施阶段,预计2018年上半年加建电梯将投入使用。此项工作进度在陕西各高校及各企事业单位中处于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