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工作报告解读
进一步强化学科建设的基础地位和引领作用
发展规划处处长 焦李成
在学校第五届教职工代表大会上,校长郑晓静院士在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要推动优势学科冲击国际一流水平,促进基础学科、应用学科和一批高技术领域学科迅速崛起,支撑学科未来持续发展。这进一步明晰了我校的学科建设内涵式发展的理念,明确了学校学科建设的目标、重点与层次。
为贯彻执行本次教代会精神,在新一期的学科建设工作中,学校将贯彻落实“强化优势,突出特色,注重基础,探索前沿,协调发展”的学科建设方针,进一步强化学科建设的基础地位和引领作用,以特色鲜明的学科体系建设为目标,以深入实施“学科实力拓展计划”为抓手,以完善学科体制机制建设为保障,推动我校的学科建设工作有层次、上水平,为实现学校“特色鲜明、研究型、开放式、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大学”的中长期发展目标奠定基础。
一、明确目标,科学构建学科建设体系
按照教代会报告精神,新一时期学校将着力推进学科建设的特色发展和梯度发展,结合我校学科现状,形成以下的学科建设体系:
1、强化优势学科,培育重点学科。一是加强国际高水平学科建设。力争在ESI学科排名中:工程学进入前1‰,物理学进入ESI前1%,计算机科学排名有较大提升。二是加强国内优势学科建设。在下一轮学科评估中,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要力争第1,电子科学与技术力争前3,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力争进入前15%,机械工程力争进入前20%。三是培育新的一流学科,在保持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传统优势学科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控制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军队指挥学、光学工程等学科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基地和国际交流等方面的水平与实力。
2、提升基础学科,发展新兴学科。一是面向国际学术前沿,推动理论研究工作;强化数学、物理学等基础学科的战略地位,加快基础学科建设;积极创造条件,使教师潜心于重大基础科学问题研究,努力产生有国际影响力的理论成果。二是深入思考,找准定位,通过凝练学科方向和组织重大项目,产生新的学科增长点,力争在国家亟需的关键技术领域上得到国家认可和委托,提升影响力和话语权。
3、重视人文经管,多学科协调发展。加快建设管理类学科,凝练研究方向,使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尽快形成特色与优势;以《陕西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2012—2020年)》为契机,以我校“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研究院”、“终南书院”等为平台,着力提升我校人文社会科学的创新能力与科研服务能力。
二、深入实施学科实力拓展计划,推动学科上水平
根据上述学科体系及目标,学科拓展提升计划将着力打造“5个工程”:
1、学科拓展提升工程。2014年,学校将启动学科拓展提升一期建设。学科拓展提升一期建设将以卓越、创优、提升、育优等4个计划为抓手,凝练学科方向,整合优质学科资源,优化学科结构;集中力量建设若干特色和优势明显的学科方向,力争在某些前沿领域取得突破;同时立足国际学术前沿,加强多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建设一批处在当代科学前沿、意义重大的新兴交叉学科,促进各学科互相渗透和共同繁荣。瞄准国际学科前沿和国家发展重大需求,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学科的建设,大力发展网络与信息安全、新型雷达、先进材料、大数据、脑科学、智能感知、空间探测、太空发电、电子信息系统、无人系统、网络攻防、新概念武器、雾霾治理以及中国梦、丝绸之路经济带等学科方向,实现学科持续拓展。
2、学科梯队建设工程。以国家重点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学科、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等平台为主要引进基地,发挥高端人才、“华山学者”计划的引领作用,切实推进“人才强校”战略的实施。围绕学校学科发展的主要方向,引育结合、汇聚人才,建立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学科骨干为中坚、青年人才为后备的结构合理、创新能力强的高水平人才梯队,带动相关学科、团队或重大项目进入国内外科技学术前沿,切实提高学科建设水平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形成稳固的学科骨干群体。
3、标志性成果培育工程。加强顶层设计,凝练学科方向,优化科研领域和方向布局,构筑一批优势学科基地与平台,提高承担大项目的能力,提升产出重大科研成果的能力,加强国家奖、重大科研项目、教学成果奖、高水平学术论文等的培育,产出一批有显著影响力的标志性成果。
4、国际协同创新工程。加强国际合作交流,推进国际合作协同创新模式,推动各学科与国外高水平大学、科研机构等创新力量开展实质性合作,拓展国际科研合作领域,提高国际合作的深度和广度。鼓励和支持聘请同领域国际高水平学术专家来校指导学科建设工作,围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术交流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合作。
5、新人新方向工程。面向国内外拔尖人才,紧密结合“华山学者计划”,坚持“育引并举”,重点支持一批能带动学科方向发展的中青年学术骨干,加快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的培养,为我校优势学科和优势学科方向的拓展提供平台。
三、完善机制,优化学科建设氛围
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科建设活力,学校将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前沿交叉研究院为抓手,以深化综合体制改革为突破口,加强统筹协调和政策保障,形成学科建设联动机制,营造良好的学科建设氛围,推动我校学科的跨越式发展和提高。
1、建立学科建设联动机制。将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建设、平台与基地建设等工作紧密联系起来,形成联动机制,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行业共性关键技术,汇聚学科建设力量,凝练方向,形成合力,寻求重点突破,提升学科核心竞争力。
2、完善学科建设目标管理。实行目标管理、分类评价、动态考核;推进各学院科学论证学科发展方向,明确发展重点和特色,形成共识,确保优势学科重点突破;明确各学科的建设目标,汇聚学科队伍,构筑学科基地;完善学科建设指标体系,适时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和国际化评价,出台学科评估配套奖励政策,促进学科建设的良性循环。
3、优化学科建设投入机制。按照学科发展规划,完善学科资源配置制度,以目标管理达成度决定学科资源配置的取向。加强重点方向、平台、基地的学科资源投入,助推优势特色学科平台建设,使其成为人才、设备、成果的汇聚地和产出地。建立学科建设投入的竞争机制,针对各类学科建设项目,视执行和验收情况进行动态管理。探索业绩津贴与学科评估结果挂钩的有效思路,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参与学科建设的积极性,提高建设效益。
4、探索建立前沿交叉研究院。为支持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和对学校未来发展有重要影响的国际前沿学科方向和领域,建立前沿交叉研究院。学校根据发展规划和工作总体目标为纳入计划的团队和教师提供必要条件,通过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实现由学校直管的“绿色通道”。在保障资源投入的基础上,给予相关学科方向最大限度的自主权,将中心建设成为有利于高层次人才聚集、成长和我校新兴、交叉学科发展的“孵化器”和“助推器”。
5、学科牵引,科研、人才、教育、转化五位一体的协同发展。统筹各类学科建设项目和经费,建设若干大学科平台,整合学科资源,凝练学科方向,拓展研究领域,提升我校在国家亟需的关键领域的科研实力;依托学校电子信息学科的“高地效应”,吸引高层次人才,汇聚高水平学术队伍,推动人才队伍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缘结构不断趋于合理;立足学科特色,强化专业建设,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不断提升学校的教育质量;依托优势学科平台,强化社会服务体系和成果转化体系建设,提升学校的社会服务能力。以学科为引领,各项工作相互支撑,共同推进,逐步构建我校学科、科研、人才、教育和转化五位一体的协同发展模式。
通过实施以上举措,进一步强化学科建设的龙头地位和引领作用,积极拓展优势学科领域,健全学科管理体制,全面激发学科活力,以“一流的学科建设”带动“一流学术研究”、“一流的人才引育”、“一流的专业建设”和“一流的服务、转化”,实现学科、科研、人才、教育、转化五位一体的协同发展,全面推动我校学科整体实力的提升,为学校“十二五”及中长期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