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建设

当前位置: 首页 - “双一流”建设 - 政策视点 - 正文

内部资料

“双一流”建设现场推进会上的讲话
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

2018年9月29日)

同志们:

这次会议,是在“双一流”建设名单公布一周年之际,全国教育大会后召开的一次现场推进会,也是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的一次学习交流和贯彻落实会。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全国教有大会精神,部署落实教育部、财政部、发政委关于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推动“双一流”加快建设、特色建设、高质量建设

刚才,财政部和发改委两位同志,围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对加快“双一流”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八所建设高校和两个地方省厅的代表作了典型发言,昨天大家还进行了现场观摩和交流研讨,这是一次内容丰富、务求实效的会议。会后,各地各建设高校还要继续加强交流、及时总结,抓好中央精神和三部委关于“双一流”建设意见的贯彻落实。下面,我谈几点意见。

一、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对“双一流”建设的重大指导意义

这次全国教育大会,是中国教育事业发展历程中具有划时代、里程碑意义的一次大会,是一次能够写入历史、进入人心、改変生活、开启未来的大会。引近平总书记在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是指导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献,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教育部党组对学习贯彻这次大会精神高度重视,制订了专门方案,做出了系统部署,前日还专门召开了学习贯彻大会精神的视频会。“双一流”建设高校作为高等教育战线的排头兵,要在学习宣传中走在前列,在贯彻落实上作出表率。

一要深刻领会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任务

总书记强调,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我们的教有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立德树人是高校立身之本、办学之基。古今中外,世界一流大学都是在按照自己国家的政治要求培养人、在服务自己国家发展中成长起来的。我们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办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这就决定了我们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必须把培养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建设高校必须紧紧抓住这一根本任务,坚持育人为本、立德树人,把人才培养始终摆在核心地位,更加注重理想信念这一核心要求,更加注重家国情怀这一不竭动力,更加注重品德修养这一树人之本,更加注重增长见识这一时代之需,更加注重奋斗精神这一精神状态,更加注重综合素质这一基本前提,立社会主义之德,树社会主义之人着力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优秀人才。

二要深刻领会提升教有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基本方向

总书记强调,要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有的重要使命,根据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需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无一不是根据国家发展需要应运而生的,并将自身发展融入到国家事业发展,实现自身不断发展。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必须扎根中国大地,坚持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建设高校必须主动融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回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找准发展方向,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支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体现价值、赢得优势、争创一流。

三要深刻领会特色发展争创一流的基本途径

总书记强调,要支持有条件的高校创一流,鼓励高校办出特色,在不同学科不同方面争创一流。我国有全世界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有2600多所高校,高校的类型、规模、结构等差别很大,区城发展也不平衡,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校的要求也越来越多样,不可能用一个模式办学,也不能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高校,一流大学也不可能全部办成研究型大学、综合性大学。总书记指出,没有特色,跟在别人身后亦步亦趋,不可能办成一流大学。特色就是质量、就是竞争力。建设高校必须深入研究社会需求,找准定位,切实扭转不科学的评价导向,在各自层次和类型上办出特色,示范带动更大范围、更多高校在不同学科不同方面特色发展、争创一流。

四要深刻领会加强党对教育工作全面领导的根本保证

书记强调,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保证。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必须牢牢掌握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把握正确办学方向和正确建设导向,把一流的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建设始终。要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保证“双一流”建设始终沿着党指引的方向前进,动员起最广泛的力量参与支持“双一流”建设,确保实现“双一流”建设确定的战略目标。这些重要论述,要和以往的相关重要论述紧密联系起来学习领会把握。2014年,总书记在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指出,我们要朝着世界一流大学这个目标坚定不移前进,提出了建设“双一流”的战略目标2015年,总书记主持中央深改领导小组会议,审议通过“双一流”建设总体方案,作出了建设“双一流”的战略决策2017年,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上提出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确定了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战略部署今年初,“双一流”建设列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工作要点,总书记在5月2日视察北京大学时发表重要讲话,系统阐释了“双一流”建设的根本任务和基本遵循,在这次全国教育大会上,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确立了“双一流”建设的战略路径

这些重要论述,是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快“双一流”建设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大家要学深悟透,结合“双一流”建设实际,升华到认识层面、自觉行为,转化为加快“双一流”建设的强大动力。要紧扣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改革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和手段,把工作部署、工作要求落下去、出效果。评价最终的效果,要看精神吃透了没有、思想触动了没有、措施到位了没有、师生行动了没有、问题解决了没有、效果出来了没有。

二、统筹推进“双一流”建设开局良好

“双一流”建设实施以来,各方汇智汇力、凝聚共识、振奋精神、扎实推进,建设方案逐步落地,资源总量明显增加,协同效应日益显现,实力水平稳步提高,改革创新亮点纷呈,总体呈现出有序推进、蓬勃向上的良好态势。

育人育才取得新成效。2017年,建设高校共招收博士6.9万人、硕士40.8万人,分别占到了全国的82%和57%,专业学位在硕士研究生中平均占比达到55%。思政工作进一步加强,质量效果不断提升(如南京师范大学创建了支部建在学科上的党建模式、探索形成“树人工作法”,西安交通大学博士毕业生扎根西部创业比例达到55%)。教师积极性创造性得到激发激活(如长安大学实施“教学名师特聘计划”和“教学名师工作室”,建立名师培养梯队)。学科育人机制不断丰富(如福州大学设立“拔尖创新人才试验区”,推进和科研院所联合培养)。聚才育オ能力进一步增强。近三年间,建设高校从海外引进青年千人占到全国的80%。2017年两院院士增选,将近一半(46%)新当选两院院士(不含外籍院士)来自建设高校。

学科建设迈向新台阶2017年,共有46所建设高校主动撤销13个博士点、153个硕士点(目前建设高校博士点数占全国高校的64%、硕士点数占36%),学科结构调整优化力度加大。建设高校通过设立学科特区、建立交又学科平台等方式,创新学科建设机制,加快构建结构合理、相互支撑的学科生态(如山东大学成立一流学科项目建设小组,南昌大学实施“学科特区”制度,东南大学提出“强势工科、优势理科、精品文科、特色医科”的学科布局)。积极探索跨校协作机制(如中国农业大学牵头推动17所建设高校加强农林学科协作)。第四轮高校学科评估结果中,99%(207个)A+档的学科点来自“双一流”建设高校。

服务需求作出新贡献建设高校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2017年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学进步奖等三大奖89项,占授奖项目总数(216项,不含专用项目)的41.2%,占高校获得三大奖总数的78%。首批入选国家高端智库的6个大学智库(分别为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式汉大学国际法研究所、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全国大学智库百强的绝大多数(90%)均设在“双流”建设高校。经党中央批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成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建设高校还积极参与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和科创中心建设,产出一批具有影响力的标志性成果。

国际交流合作提升新水平。建设高校积极参与国际高水平科研合作(如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依托国际联合实验室,与耶鲁大学、哈佛大学等开展联合实验研究),主动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建了24个联合实验室,中国人民大学成立“丝路学院”,云南大学成立“一带一路”研究院),积极参与国际高等教育治理(如厦门大学参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内部质量保障建设项目)

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取得新突破。建设高校加大人事制度改革力度(如北京大学面向国际学术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建立新聘教师预聘和教学科研人员分系列管理制度,清华大学推出教研系列准聘长聘与薪酬体系改革等一套组合拳),创新经费管理机制(如西北大学将学科建设专项资金分为基本资助、一流资助、竞争性资助、调节性资助四个类别,实行常态稳定资助和动态竞争性资助相结合),以一流学科建设为突破口,积极探索内部治理体系改革。

最新统计,建设高校进入ESI千分之一的学科达到近百个(99个),进入软科世界大学排行榜前两百名的有12,进入英国QS、泰晤士报和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三个世界大学排行榜前两百名的各7所。虽然这些排名不一定符合“双一流”建设的评价标准,我们也不要特别在意,但它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建设高校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在不断提升。

为组织好、支持好、引导好“双一流”建设,党中央、国务院和有关部门、各地方政府在人才评价、教师队伍建设、科研管理等方面出台一系列新政策新举措。教育部、财政部、发改委制定出台“双一流”建设实施办法、专项经费管理办法、教育现代化推进工程实施方案,以及最近下发的关于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配套政策。各地加快推进区域高水平大学和优势特色学科建设,与“双一流”建设相互衔接、相互促进。中央财政和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五年拿出一千多亿元专项支持“双一流”建设。初步统计,各地也计划年投入不少于300亿元,统筹支持“双一流”建设及区域内高水平大学和特色优势学科建设。有关行业企业通过合作共建、联合培养、科技合作攻关等方式,积极参与支持。层次分明、衔接有序,推动高等教育整体发展、加快教育现代化的建设体系和多元投入、合力支持的建设格局初步形成,树起了新时代高等教育特色发展争创一流的旗帜

一流大学应该成为立德树人的标杆、服务需求的排头兵、科学研究的高地、改革创新的突击队。这-年的努力,可以说,开局良好、初见成效,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的结果,是财政部、发改委等部门全力支持的结果,是各地区、各建设高校共同努力的结果。在此,我代表教育部,向各部门、各地区、各建设高校的辛勤付出表示感谢!

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双一流”建设同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相比还有差距,与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优秀人才的需求还不完全适应,与人民群众对优质多样高等教育的期盼还不完全契合,与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还不相匹配。主要表现在:高层次人才的培养结构和质量,与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和高质量要求还有差距;建设高校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重大攻关能力还不强,重大原始创新不足,成果转化偏低;部分建设高校特色发展的定力动力活力还不强;部分建设高校责任担当不够、推进建设不实、改革创新不足。

存在这些问题,有经济社会发展等客观因素,但主要还是主观思想上的问题,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双一流”建设看作是帽子工程、面子工程、简单的工程项目,生硬对标某些指标体系,追求短期发展绩效。二是发展思路有偏差。习惯性依赖于资源投入、扩大规模,不善于调动和发挥人的能动性,不善于探索新的发展道路,存在“等、靠、要”思想。三是关键的评价导向还没有扭转过来,唯论文、唯帽子、唯学历、唯排名等现象在高校评价体制机制中不同程度存在,有些地区推进“放管服”仍不到位,制约了建设的活力动力。这些问题及其产生的根源,需要在下一步建设中逐一对标、抓紧解决。

三、准确把握新阶段“双一流”建设的重点任务

全国教育大会召开,标志着我国教育事业发展进入新阶段,也标志着“双一流”建设完全转入新阶段。新阶段“双一流”建设,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核心,以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为主线,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紧抓住坚持办学正确政治方向、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和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三项基础性工作,坚持“特

色一流、内涵发展、改革驱动、高校主体”,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着力点,在深化改革、服务需求、开放合作中加快建设、特色建设、高质量建设,确保实现“双一流”建设总体方案确定的战略目标。

所谓一流大学,我的理解是要有一流的理念、一流的思想、一流的制度、一流的队伍、一流的工作、一流的服务、一流的影响。所谓一流学科,要有一流的方向、一流的问题、一流的人才、一流的体系、一流的教学、一流的研究、一流的机制。一流大学必有一流学科,但也不可能全部学科都是一流学科。两者密切相关,需要统筹落实、协调推进。怎么推进?三部委关于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已经做了全面系统安排,我再强调六个方面。

一是培养高素质人才。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我曾经说过,高等教育要“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就是要回归大学的本质职能,把“培养人”作为根本任务。高教大计,本科为本;本科不牢,地动山摇。建设一流大学,必须把一流本科教育建设作为基础任务。“双一流”建设高校,必须在本科教育上争做“两个率先”——率先确立建成一流本科教育目标、率先在建设学科建成一批一流本科专业。“双一流”建设高校要确保本科规模稳中有升,并逐步优化生源结构,既为促进公平尽责任,又为提高质量创条件。

关于加强本科教育的具体要求,我已在本科教育大会上强调过了,不再重复。这里,我重点强调一下研究生教育。要加快打造结构优化、满足需求、各方资源充分参与的卓越而有灵魂的研究生教育。一流研究生教育是一流大学和高等教育强国的重要标志之一,特别是博士生教育水平集中体现了一流大学的实力水平。大家普遍公认的世界一流大学,其研究生占全校学生的比例都不低于30%,很多一流大学的研究生占比甚至超过了50%。-般是水平越高、科研实力越强、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的比例就越大。博士生作为国家科技创新的生力军,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抢占科技战略制高点的战略资源。近年来主要发达国家提供优厚待遇并且不断加码,积极吸引世界上的优秀毕业生前去攻读博士学位,人才竞争愈加激烈。我们要有强烈的危机感。下一步,我们将和发改委、财政部协商,适当适度扩大博士生规模,优化博士生结构,完善博士生培养机制,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这个扩大,当然不是普遍扩大,一定要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相匹配。要根据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部署并适度超前,特别要加强事关国家重大战略的高精尖急缺人才培养。还要通过增量盘活存量,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进一步调整优化博士生的培养类型结构和学科结构。但无论规模如何扩大,必须把质量永远放在第一位,必须常抓不懈、持之以恒。要通过深化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加快完善博士生培养机制,加强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切实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

培养高素质人才,要进一步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适应性,着重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要重视科研育人,把高水平的科研资源转化为高水平的育人资源,把科研优势转化为育人优势,培养学生具备深厚的知识基础、前沿的研究视野。要建立完善科教融合的培养机制,通过高质量的课题、高水平的学术训练和指导、高水平的科研条件、严格的质量保障,培养一流的创新型人才。要重视实践育人,让学生在亲身参与各种社会实习实践中认识国情、了解社会,受教育、长才干。要建立完善产学研结合的协同培养机制,加强实践教学,拓展实践实习训练,完善质量监控与评价机制,在实际专业岗位训练中,培养一流的应用型人才。要重视创业育人,把创业能力作为学生的必备能力之一,促进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有机融合,探索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交叉培养机制,在高质量的创业教育中培养一流的复合型人才。

二是服务重大需求。没有需求,发展就没有方向,改革就没有目标,评价就没有标准。长期以来,我们的高校习惯于关起门来培养人、埋下头来做学问。但社会发展到今天,大学的功能极大拓展,社会对大学的要求越来越高、需求越来越多样,再关起门来自顾自培养人、做学问就不行了。必须对各方面各领域各类型的需求,加强针对性研究、科学性预测和系统性把握,在深入细致地研究分析中把握人才培养的痛点,明确科学研究的重点,找到社会服务的难点,打造文化传承创新的支点,在服务需求中实现创新发展。

当前我们正处于转型发展关键阶段,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加快,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带来新挑战,人民群众对优质多样教育资源需求日益强烈,这些都对大学提出了迫切需求。“双一流”建设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第一梯队,要积极主动对接需求,提供高水平的人才、高水平的成果、高水平的服务。要建立健全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根据国家和区域行业的重大战略需求,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布局,超前部署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改善民生急需的学科专业,例如集成电路、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养老护理、儿科等。要主动融入区域发展、军民融合体系,推进军民科技成果双向转移转化,提升对地方经济社会和国防建设的贡献度。要切实改变平均主义、山头主义,在招生、科研、人事、经费、服务等各个环节,形成向服务需求集中、鼓励服务需求的资源统筹调配激励机制。要着眼于未来发展,重视挖掘隐性需求、创造引领需求,这是真正有潜力的、有未来的需求,眼光要长远一些。要注意甄别需求,切忌急功近利搞短期行为。

三是提升科研创新水平。高水平科研创新是一流大学的显著特征,是一流学科的重要支撑,也是一流人才培养的根本保障。建设高校要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经济社会主战场和世界科技发展前沿,开展前瞻性研究,产出引领性原创性成果,输出建设性社会影响。长期以来,我国高校承担了国家科技计划中60%的基础研究任务,获得了全国近四分之一的发明专利授权,产出了全国80%以上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还存在基础研究成果实现工程转化能力不足、前沿研究成果不能及时向应用转化等问题。今年中美贸易摩擦中的许多事例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借不来、买不来的,只能靠自己研发、自己发展。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真正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

现在,正是我们高校特别是“双一流”建设高校为党分忧、为国担当、为民族奋发向上的关键时刻,必须把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上的突破作为今后的主攻方向。要进一步发挥好基础研究主力军作用,落实好高校基础研究珠峰计划,建设好前沿科学中心,积极参与国家科技创新基地、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促进高校基础研究在全面发展基础上,加快实现前沿领域和关键核心技术的重点突破。要进一步发挥好技术突破策源地作用,促进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融通创新,促进人才链、创新链和产业链精准对接,大力推动协同创新,不断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管理体系、制度体系和支撑服务体系。加大体制机制探索和责任落实,打造一批体系健全、机制创新、市场导向的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平台。着力推进成果转化,提升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要进一步强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要阵地,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教材体系和评价体系;积极牵头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平台,打造高水平的新型高端智库,推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加快发展。今年国务院出台20 条举措以减轻科研人员负担、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创新力。建设高校作为科研人员的高度聚集地,要切实抓紧抓好政策的贯彻落实,加快推进高校科研管理和评价机制改革,探索以代表性成果和原创性贡献为主要内容的科研评价,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的人财物自主支配权。

四是深化国际合作交流。“双一流”建设不仅要强调内涵发展、服务需求,还要积极到世界舞台上去比拼、去展示、去引领,不能关起门来自说自话。国际化是世界一流大学的共性特征,也是重要推力(如荷兰全国共有13所研究型大学,全部进入英国泰晤士报世界大学排行榜前两百名,研究分析显示,博士及教学科研人员的全球化是一个重要因素。约有45%的博士生来自其他国家,三分之一的教学科研人员由非荷兰籍人士担任)目前我们的国际化水平,不论师资队伍,还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世界一流大学相比都还有相当差距(如美国学术型博士的30%来自于国外,而我们的比例还不到4%)。具体表现在国际上的吸引力还比较弱,引进资源缺乏长期计划,交流合作深度不够、与学校特色优势关联度不高,走出去扎根落地的能力和服务国家对外大局讲好中国故事的本领还不强。

建设高校要以“双一流”建设为依托,进一步聚焦学科建设,加强与国外高水平大学、顶尖科研机构的实质性交流合作,通过联合培养或师生交流互换、科研合作攻关、共建实验室等方式,提升交流合作的层次和水平,务求实效。要进一步完善国际学生的招收、培养、管理和服务制度体系,提高生源质量,打造留学中国金字招牌。积极参与中外人文交流项目,加强孔子学院建设,积极主动服务国家对外工作大局。特别要强调的是,随着“一带一路”的深入推进,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对沿线国家相关问题的研究以及科技和文化的传播,都迫切需要高校发挥重要作用。建设高校要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集成优质学科资源,加大力度培养精通沿线相关国家语言文化、熟悉国际规则、具有国际视野的国际化人才,加强相关国别区域和重大问题研究,通过学术合作、人文交流等机制,共同做好“一带一路”大文章。

五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教师队伍是建设一流大学的关键。没有一流的教师队伍,就不可能建成一流大学。基础是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要按照总书记对教师提出的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方法技术娴熟的要求,大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着力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改革优化教师评价体系,让教师潜心教书育人,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当起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重点是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导师队伍。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的质量水平主要取决于导师育人水平。导师育人水平不仅体现在科研实践的指导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引导研究生提升思想政治素质和社会责任感上,指导研究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通过指导和自身示范,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关键是建设一流的学科团队。不能指望仅仅依靠一个人,就支撑起一个学科点的持续发展。只有聚集起一批最优秀、最有潜力的人才,打造一支衔接有序、结构合理的人才团队和梯队,才能保证一个学科持续发展、不断前进。要坚持引育并举、以育为主,建立健全青年人才蓬勃生长的机制,可以眼光瞄向国外,加大海外引智引才力度。学科带头人是团队的灵魂,不仅要对本学科的建设和学术研究工作有造诣、有创新构思,更重要的是能够站在更高位置、敏锐把握学科发展方向、作出超越本学科的趋势判断。要选好、用好、发挥好学科带头人作用,保障学科带头人的人财物支配权。今年我们启动了“双带头人”培育工程,这两项工作要结合起来,真正发挥好党建和业务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积极作用。

六是坚持特色发展。有比较才有一流,要在比较中胜出,就必须有特色。特色发展,是实现追赶超越的必然选择。对“双一流”建设来说,特色发展的核心是打造学科特色。学科特色不仅仅是指学科自身的特色,比如中医、中药、中国艺术,都很有自身特色。更重要的是在同类学科中,区别于他校的特色,是和别人建设发展不一样的做法和效果。

学科特色不仅来自于学校长期办学的历史积淀,更多是在精准识别需求、主动服务需求过程中打造而成。打造学科特色要有“准头”,着眼于研究分析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同类学科发展状况,在精准对接需求中明确目标,在差异化发展中形成自己的特色。这里我特别强调一下学科交叉融合的问题。交叉融合是学科的发展规律和趋势,也是经济社会发展多样化的需求和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需要。“双一流”赋予建设高校确定学科建设口径和范围的自主权,就是为了给建设高校更大的空间,及时回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自主发展交叉学科、新兴学科。建设高校要看好用好这个自主权。目前实际建设中,还存在理解偏差、落实错位的现象,如生硬地把一些没有学科内在联系和问题逻辑关联的学科捆绑在一起,“拉郎配”;又比如,只是纸上方案上写了交叉,实际几个学科还是你干你的、我干我的;再比如,看似是几个学科的交叉,实质上是涉及几个学科的研究问题,缺乏学科共同内涵。这些问题都需要重视并及时加以纠正。这次现场会,一些建设高校交流了在交叉学科、新兴学科建设方面的好经验好做法,大家要深入学习借鉴,切实把握好学科交叉融合的趋势和科学内涵,掌握正确的方式方法,真正培育出有发展前景、有一定影响力、有突出成果的交叉学科与新兴学科。打造学科特色要有“闯劲”,面向各类需求,勇于探索。要在科研探索中,提出重大学科问题,构建学科体系,凝练学科方向,形成特色优势;在实践探索中,挖掘新方向、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形成新理论,构建中国学科,贡献中国智慧。不能一直跟在别人后面,要有敢为天下先的勇气。打造学科特色还要有“定力”,要遵循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规律,摈弃短期功利化行为,不能简单粗暴地撤销、合并、拼凑学科,不盲目跟风,不唯排行榜为指挥棒,坚持久久为功,打牢学科特色的深厚基础。

四、扎实推进新阶段“双一流”建设的工作要求

当前,是“双一流”建设完全转入新阶段后的关键期。各地各建设高校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切实提高思想认识,乘势而上,奋发有为。

一要加强组织领导。各建设高校要充分发挥学校党委在“双一流”建设中的领导核心作用,把“双一流”建设纳入学校重大议事日程,组织学校党委常委会、校长办公会、学术委员会定期研究、定期检查、定期总结。健全“双一流”建设管理机构,完善部门分工负责、全员协同参与的责任体系。

总书记讲,大学建得好不好,不是钱多钱少决定的,关键是要有一个好的书记校长。各位书记校长要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战略高度,谋高望远,亲自抓、带头干,勇于挑最重的担子、啃最硬的骨头,重要改革亲自部署推动、重大方案亲自把关、关键环节亲自协调、落实情况亲自督察。改革有阵痛,发展有阻力,书记校长要勇于担当,善于作为。

二要推进工作落实。习近平总书记9月20日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四次会议时强调,正确的战略需要正确的战术来落实和执行,落实才能出成绩,执行才能见成效。各建设高校要对照新阶段新要求,按照党的十九大总体部署,对表教育现代化2035、“双一流”建设三步走战略、以及各建设高校提出的建设目标任务,列出问题清单、责任清单和时间表,一项一项抓落实,一件一件出成效,及时发现新情况解决新问题,避免层层分解、机械分派、各行其是。

各地要将“双一流”建设优先纳入到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重大战略中。对地方所属建设高校所需资金,要积极筹措、及时到位。对区域内中央建设高校资金、政策等支持,承诺配套的一定要落实到位,起码不低于原来“985工程”“211工程”时的力度。积极落实教育领域“放管服”,引导支持两类建设高校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带动区域内高等教有水平整体提升。要将“双一流”建设与区域科创中心建设等重大工程、重大任务、重大计划统筹推动。主动对建设高校提需求、提要求,压任务、压担子,促进“双一流”建设与其他重大工程互相支撑、协同推进,更好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要切实加快地方高水平大学及优势特色学科建设。布局区域内不同类型的高水平大学和学科差别化发展,与国家“双一流”建设相互补充,形成促进高等教育质量整体提升、支撑国家长远发展的重点建设体系。希望更多有条件的建设高校和地方加快推进省部共建“双一流”建设,进一步创新机制,向深层次、常态化、特色化发展。

三要支持率先改革。建设高校要增强改革创新的主动性自觉性创造性,积极推进落实中央和部委的决策部署,率先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教师队伍建设、人才评价机制、科研管理等重大改革部署,加快科研评价“绿色通道”试点,进一步扩大教师在科研活动中的人财物自主支配权,加快形成经验向全国推广。要有勇气自我革新,把改革创新精神融入组织文化,推进全面、整体、系统、深入的改革,释放和增强建设活力。着力加大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人事制度、科研体制机制、资源募集调配机制等关键领域环节的改革力度。

四要形成建设合力。“双一流”建设是各建设高校全体师生共同的事业和追求。要充分发挥党委党组织的动员能力和组织保障作用,统筹好建设学科和非建设学科、建设院系和非建设院系的关系,广泛动员全校师生,最大程度地凝聚共识、最大程度地激发活力、最大程度地汇集力量。在扩大增量资源,盘活存量资源上,各校要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不仅要吸引经费资源,还要吸引人力资源、社会资源,创造性地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和各种类型资源,建立完善资源集成调配机制,发挥资源集聚效应和放大效应。要通过各种方式建立学科之间、高校之间的合作机制,在凝练学科方向、联合科研攻关、推动交叉融合等方面协同推进。需要指出一点,这不是说要搞小圈子,不能封闭固化,要有情怀有胸怀,要敢于打破利益藩篱,才能合作共赢。

现在,有些地方、高校借“双一流”名义恶性抢挖人才,冲击教育发展生态,造成极大负面影响,希望建设高校保持定力,自觉自律,坚决扼制这种短期化功利行为。放眼世界,汇聚全球优秀人才,才是真本事。

这里我还要强调一下,要坚决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要科学冷静地分析看待国内外各类大学和学科排名,坚决避免功利化商业化市场化的运作炒作,更不能被所谓的排名排行、论文指标等牵着鼻子走,误入歧途。“双一流”建设评价重点要看做了什么、做成了什么,自身进步如何、与社会需求符合的程度如何,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根本标准,更加注重人才培养质量,更加注重标志性成果、贡献、影响力,而不是仅仅体现为论文、帽子等几个干巴巴的指标。教育部将积极探索,建立引导和鼓励建设高校分类发展、特色发展的评价机制和办法,充分尊重和体现各高校及学科的不同类型、目标定位、办学要求、行业特色等,坚持以人才培养、创新能力、服务贡献和影响力为核心要素,坚持定性和定量相结合,探索构建多元多层多维的中国特色一流大学一流学科评价体系。各地各建设高校也要立即行动起来,立行立改,研究构建本地区本学校科学的建设评价体系。

同志们,“双一流”建设承载着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使命,承载着党和人民的厚望重托,承载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主动融入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和民族复兴伟大进程,自觉从全局高度谋划加快“双一流”建设,实事求是、敢于担当、苦千实干、善作善成,努力建成一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标杆大学,确保实现“双一流”建设总体方案确定的战略目标,为新时代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建设现代化教育强国作出新的贡献。

谢谢!

上一篇: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基础研究工作的指导意见

下一篇: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