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概况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协同智能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重点研究和破解人工智能方法在计算、感知、决策和系统层次的高效协同理论与关键技术,包括:多方协同智能计算、跨媒体协同智能感知、人-机器-环境协同智能决策、空天地海协同智能系统等。与国家重大任务紧密结合,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防重大重点项目等。近五年,实验室承担各类重要项目70余项,总经费超过1.7亿元。在国际权威期刊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IEEE汇刊150余篇,30余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研究成果获得了国家科技奖励3项、教育部等省部级科技奖励10余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国际专利授权70余项。

实验室对协同学习与优化理论及方法展开了深入研究。从分析、揭示学习和优化的协作机理入手,建立了鲁棒的协同学习与优化模型,提出了高效的协同优化与学习算法,实现了对百万维非凸优化问题的高效求解。基于协同学习与优化模型,提出了高效的雷达影像变化检测方法,解决了雷达影像相干斑抑制与微小目标检测的多目标决策难题。实验室提出了“脑在环路建模,脑不在环路应用”的人机协同智能计算框架,研发了“基于脑机接口的智能人机协同训练系统”,该方面成果亮相全军“十三五”创新成果展,并已部署于两家单位,支撑人员实训,入选科技委“十三五”亮点成果图册。实验室搭建了“端边云一体化系统架构”,为实现复杂交通场景下车路协同系统中各类资源的优化分配提供了鲁棒的技术,相关成果已在华为、东风集团等单位转化应用。实验室开展了多源遥感信息的挖掘与应用技术研究,已实现对陕西省关键区域植被覆盖变化的遥感监测。发展了多站敏捷雷达协同对抗与信号处理技术,提升了雷达在强干扰环境下的目标探测能力,相关成果已应用于航天二院、航天三院以及中电集团等单位的多型雷达装备中。实验室突破了天地一体化卫星测运控任务分析与处理、大规模任务规划调度和动态环境下的滚动任务规划等关键技术,核心成果全面应用到十余个“国家队”单位。

实验室是国家级和省部级创新团队。目前有固定人员45人,其中教授13人。主要由中青年教师组成,平均年龄36岁。现有国家级人才6人,省部级人才8人。实验室是电子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学科信息感知与智能系统方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国家双一流学科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方向的建设责任单位。实验室平均每年培养硕士毕业生100余人,博士毕业生30余人,获得省部级优秀博士论文奖12项。实验室培养了170余名在国家核心军工单位从事装备研制的骨干力量,350余名在国家重点民族企业从事工程研发的中间力量,120余名在高校从事科研教学的新生力量。

实验室获得了教育部、陕西省和西安市的长期支持,建设了满足科研需求的高性能计算平台、深度学习平台与遥感数据库,为实验室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软硬件条件。同时,科技部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国家111创新引智基地提供了良好的国际合作平台。实验室已与美国斯坦福大学、佛罗里达大学、罗德岛大学,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斯威本科技大学,瑞典皇家理工学院、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等学校及同行建立了长期的合作与交流关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