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发布:2017-09-13 阅读量:
9月12日上午,应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网络与信息安全学院陈晓峰教授邀请,陕西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学院杨波教授、禹勇教授来我校进行学术交流,并在学术报告厅(新科技楼609)分别作了题目为“密码学中的可证明安全性”和“Identity-based/Attributed-based Cloud Data Integrity Checking”的学术报告。
在报告中,杨波教授首先指出可证明安全性是现代密码学中的基本工具。随后以形象具体的“敌手–挑战者”数学模型介绍了可证明安全性中语义安全的概念,并给出三类不同安全级别的语义安全,分别是:IND–CPA(在选择明文攻击下具有不可区分性)、IND–CCA(在选择密文攻击下具有不可区分性)和IND–CCA2(在适应性选择密文攻击下具有不可区分性)。随后,杨教授以严谨的数学思想系统细致地介绍了归约方法,并利用流程图深入浅出地讲述了密码方案到困难问题的归约过程。此外,杨波教授对RSA-FDH方案可归约到RSA问题进行了证明。最后,杨教授对RSA-FDH签名的改进方案进行了细致深刻地讲解。
随后,禹勇教授在报告中介绍了数据存储与数据完整性之间的关系。数据所有者可以将数据外包给云服务器进行存储和维护,但同时失去了对数据的物理管控。由于云服务是不完全可信的,禹教授在报告中实例化指出了现实应用中数据完整性及隐私性难以得到保证,并分别对现有的两种云数据完整性检测(基于PKI的数据完整性检测和基于ID的数据完整性检测)进行了详细阐述。随后,禹教授介绍了基于模糊ID的云数据完整性检测,主要阐述了基于生物属性的密码学理论,例如指纹签名的应用。此外,禹教授还讲解了基于一般属性的密钥安全性检测(可自主选择属性)方法。最后,报告中禹教授对已有的工作成果进行了总结汇报。
报告会由网络与信息安全学院陈晓峰教授主持,学校部分青年教师和博士研究生参加了此次报告会。在提问互动环节中,两位教授与在场师生积极互动,耐心细致地答疑解惑,与会的老师和同学们纷纷表示收获颇丰。
人物简介:
杨波,1963年5月出生,陕西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陕西省百人计划特聘教授,中国密码学会理事,中国密码学会密码算法专业委员会委员,《密码学报》编委。1986年获北京大学数学系学士学位,1993年获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系计算机软件硕士学位,1999年获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通信工程学院密码学博士学位。1986年至2005年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工作,2005年至2011年在华南农业大学信息学院、软件学院工作,任院长。2011年起在陕西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学院工作。2005年担任第四届中国信息和通信安全学术会议程序委员会主席,2009年担任中国密码学会年会副主席,2010年起担任The Joint Workshop on Information Security (JWIS ) Co-General Chair。已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项、“863”计划1项、国家密码发展基金1项、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创新团队项目1项。已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被三大检索收录10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及教材6部,包括“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1部,申请专利4项。
禹勇,博士生导师,陕西省百人计划特聘教授,IEEE会员,中国密码学会会员,陕西师范大学计算机学院创新拔尖青年教师第一层次人选。SCI期刊Soft Computing副主编。2008年获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密码学博士学位。2008-2016年在电子科技大学工作,入选电子科技大学基础星火研究计划,享受年薪制。2012年获澳大利亚Wollongong大学执行校长研究员职位。主要研究方向为公钥密码理论及应用、区块链与密码货币、云计算安全、大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在IEEE Trans on Information Forensics and Security, IEEE Trans on Dependable and Secure Computing, IEEE Trans on Parallel and Distributed System,IEEE Trans on Service Computing等国内外期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博士点基金、信息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等10余项科研项目。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通信评议专家,国际会议ProvSec 2017, CS 2015,LSNS 2014等大会主席,Computer Standards & Interface等3个SCI期刊的专刊编辑,30多个国内外期刊和学术会议审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