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西电记忆 人物访谈 百名将星 西电学人 校史春秋 校史研究 影音档案 留影存照 史料捐赠 我要留言
厚积薄发 再铸辉煌
2015-05-12 09:46审核人:

■本报特约记者 靳 珠

“沧桑岁月”访谈之计算机学院篇

特邀嘉宾王宝树教授,计算机专家,曾任我校计算机学院院长。

特邀嘉宾王厚生教授,计算机专家,曾任我校计算机系系主任。

特邀嘉宾马建峰教授,计算机信息安全专家,计算机学院院长。

记 者:能谈谈我校计算机专业从建立到现在几十年以来的变迁吗?

王厚生:计算机系1958年最早成立的时候并不叫做计算机系,而是叫做控制工程系(我们也称导弹系),下设弹道式导弹、带翼式导弹、遥测遥控、专用计算机等四个本科专业。围绕导弹研究,培养的毕业生也分配到全国各个导弹基地从事专业研究工作,那一时期培养了不少的人才。就办学理念来说,当时存在着“围绕设备导向来办教育”的片面思想,很多课程都是围绕导弹设备的研究需要来开设的,这样不利于学科建设与发展。后来随着科技的发展,特别是在文革之后,控制工程系进行了一系列的专业调整。原有的几个导弹专业相继下马,几经合并组成了计算机系,并参照国内其他院校设置计算机系的情况,设置了三个专业,分别是计算机系统结构、软件理论和计算机应用专业。因此,现在计算机学院的几个专业其实是在原有控制工程系相关专业基础上转变和发展起来的。专业调整之后,我们进一步明确了“围绕学科建设办专业”的方向,加强了基础教育,经过全系同志的共同努力,逐步形成了计算机学院今天这个局面。

记 者:您能回忆起来在计算机学院50年的变迁发展中,有哪些对学院发展至关重要的转折性节点吗?

王厚生:1985年在全校率先进行的试点教学改革,是对计算机学院的发展具有转折性作用的节点之一。这次改革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重新修改和制定了相应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计算机系到底开设哪些课程,怎么去具体实施是本次改革的重点问题。针对这一情况,当时我们到全国各个研究所、研究基地以及各大企业去征求用人单位对我们培养学生的意见,在此基础上多次召开会议讨论,进一步明确思路,制定了新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

第二,办专业仅有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是不行的,不同的人去实施,达到的效果有很大不同。这就涉及到师资队伍的培养。要让教学工作能从学科建设的角度出发,改善教学质量,首先要端正教师的教学态度。当时,三系率先在全校开始实施教学工作量薪酬计算考核体系,提出“让最好的教师站好讲台”,这项举措大大提高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大家踊跃报名竞争上岗,系里的教学质量明显得到改善。

第三,除此之外,我们还大力加强计算机实验室、机房等硬件环境设施的建设,想方设法自己筹款建设实验室和机房,从那时起这些硬件环境才逐渐完善起来。

经过这次教学试点改革,计算机系逐渐形成了以学科为基础的教学体制,学院的整体发展也越来越好。

记 者:学院发展几十年来,在科研方面取得了哪些显著成果?有哪些大的发展变化?

王厚生:最初,整个学校的科研面都是很窄的。在六十年代,当时主楼5楼就是我们全校的研究基地,一些教员在这里从事少量军事项目的研究,各个系基本都是没有科研任务的。后来学校在各个系逐渐开始建立研究室,但三系的科研任务依然很少。真正开展科研活动是在文革期间,那时候“复课闹革命”,我们学院有几支分队到全国各地的研究所去开展科研活动,逐渐在国内有了一定的名气。文革之后,在此基础上我们承接了很多新的科研任务,学院的整体科研工作才逐步展开。

记 者:您认为在今后人才的教育和培养方面,我们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王厚生:第一,要根据当前社会形势以及社会对学校教育的期望和要求来培养学生。学生的培养不能只有基础理论的教育,而没有相应的应用技术理论的教育。

第二,大学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自我成长能力,尤其是计算机学科发展非常快,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还要培养他们的独立学习能力,这点至关重要。

第三,要进一步修订教学计划,精简课程,加强学生课外研究和实践环节的培养。不要让学生在课堂上的负担过重,要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自己去从事课外实践锻炼,这样他们在大学期间就能接触到实践环节,对将来工作很有帮助。

记 者:能谈谈您对西电,对计算机学院记忆最为深刻的时期吗?

王宝树:给我记忆最深刻的是我的求学阶段。我1959年来到西电,是当时西电在西安招收的第一届“59级”的学生。学校的主楼是全新的,道路是全新的,实验室是全新的,一切都显得那么新鲜,而那个时期也是西电从迁址西安到转入地方之前最辉煌的时期之一。那时计算机系刚刚成立,我是该系最早的一批学生之一。学校的老领导非常好,不仅有很高的威信,办事也有魄力,雷厉风行,给当时的干部和学生都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我们的教师也非常认真,尽管他们的学历不是很高,但对待教学工作的认真、主动和积极态度让我终生难忘。尤其是对当时主讲《高频发射》的管致平老师印象最深,他的黑板板书就像打印出来一般,工整漂亮,对学生要求也非常严格。那时,作为学生的我们学习非常认真刻苦,大家都有一股努力向上的冲劲,不仅学习好的认真学,学习差的也努力追,你追我赶的学习风气十分浓郁。正是这5年半的求学生涯让我一生受益匪浅,为以后几十年从事技术和教育工作打下了良好的专业研究基础,更让我养成了严谨认真的工作作风。

记 者:能给我们回顾一下计算机学院在各历史阶段教学、科研等方面取得的成果吗?

王宝树:主要有两大重要历史阶段。第一阶段,从1966年西电转入地方到改革开放之前。这一阶段,由于受文革影响,学校的整体招生工作停止了,教学、科研等工作基本上是停滞不前的。就三系而言,专业进行了调整,现在的几个计算机专业逐渐形成。那个时期教学工作主要采取以下三种教学方式。第一,“大学生回炉”,让文革期间停课的一些大学生重新回到学校接受教育;第二,创办“草棚大学”,针对工厂企业等技术骨干举办一些短训班;第三,培养工农兵大学生。为了适应教学要求,我们也编写了一些教材,例如和南京大学合编的《计算机原理》就是其中之一。在科研方面,尽管那个时候受到了一些冲击,但是三系进行的一些科研工作在全国有一定影响。西电参加了我国第一批国产计算机“441B”的研制工作,这项科研任务扩大了西电在当时国内计算机研究领域的地位和影响,同时锻炼了一大批年轻教师,他们现在都已成为国内各大院校计算机研究领域的主要骨干。除此之外,我们还承接了石油部秦皇岛油罐区的无线电三遥(遥控遥测遥信)系统开发项目,这一项目耗时一年半取得了成功,获得省科技大会重大成果奖。

第二阶段,从改革开放到现在。这一时期,由于全国教育大发展,西电迎来了建设史上的最好时期之一。77年恢复高考制度后,计算机系整个学科建设逐渐步入正轨。教学大纲的制定,教材的编写,培养计划的制定等都参考了国内外计算机专业的培养模式反复进行修订,不仅加强了学生基础理论教育,更进一步拓宽了学生的相关专业面。西电在这一时期编写的大量计算机专业教材在全国很有名气。苏东庄老师和李学干老师编写的《计算机系统结构》一版再版,反映了当时高等院校对它的需求和认可,李伯成老师和候伯亨老师编写的《微机原理》也在省内很多高校产生了很大影响。除了教学工作之外,我们在科研方面也取得了很大发展,承接科研项目的层次越来越高,研究范围也越来越广。王厚生教授等进行的500M可擦可写光盘驱动器研究在全国影响很大,大幅面高分辨率的静电黑色、彩色绘图机也是计算机系在这一时期的标志性研究成果。此外我们承接的计算机工业过程控制项目也对提高全国工业生产过程自动化具有重大意义,这个项目后来荣获了全国计算机展览一等奖以及电子工业部一等奖。

记 者:计算机学院如何才能在目前国内激烈的竞争中取得更好的发展?

王宝树:首先,我们要在计算机主流领域掌握发言权,承接的科研项目以及论文研究要始终围绕计算机学科发展,要在涉及计算机系统结构的主要领域占领一席之地。其次,教师要有敬业精神,要在科研、学术研究等方面肩负责任,有使命感,这样才能使得我们学院的发展更快更好。

记 者:能否简单介绍一下目前计算机学院的总体情况?

马建峰:我校计算机专业创建于1958年,是全国最早设立计算机专业的几所院校之一。本学科拥有“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图形图像”和“软件工程”三个部级重点实验室,设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拥有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应用技术两个博士点和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软件与理论、教育技术学四个硕士点。设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和教育技术学三个本科专业。目前在校本科生2400余人,硕士研究生1300余人,博士研究生150余人。

记 者:计算机学院近年来在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果?

马建峰:近年来,学院在网络与信息安全、计算机输入/输出、计算智能、高性能计算等领域成果显著。近年来,学院承担了多项国家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预研等项目,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10余项;同时,教学成果也硕果累累。获得国家教学成果奖1项,省级特等奖、一等奖4项。学生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微软嵌入式竞赛、大学生数模竞赛、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大学生挑战杯等竞赛中取得良好成绩,共获国际奖20人次,全国奖56人次。目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陕西省“名牌专业”,并于2007年通过教育部工程专业认证,2008年被评为国家第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网络工程专业2007年被评为国家第二类特色专业建设点。

记 者:与国内其他院校相比,我校计算机学院的学科建设主要特色是什么?

马建峰:本学科的主要研究特色为:突出应用基础研究,面向国防领域,军用与民用紧密结合。根据学科的发展趋势、西部地区区域经济发展和国家与国防发展的需要,重点强化发展了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智能计算技术、智能信息处理、软件理论及应用和计算机输入输出技术等五个有特色的研究方向,多数研究方向在国内同学科中具有注重技术创新与密切面向国防领域的特色与优势。在各研究方向上取得了一批具有原创性的成果。一些成果达到国际/国内先进或领先水平;有些成果发表在国际本领域顶级刊物上,并多次被他人引用,具有一定的影响;还有一些成果已推广应用于军用或民用产品,获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例如:在无线网络安全方面的部分成果填补了国内外在无线网络安全接入方面的空白,特别是跨平台接入认证和国内外无线网络融合部分,指出和弥补了国内外在无线网络安全接入方面的缺陷,受到国内外著名研究团体和知名专家的广泛关注,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另外,先后研制出多种型号的绘图机、彩色扫描仪、彩色喷墨绘图机等产品和样机,整体技术水平处于国内领先,部分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其中三种绘图机已批量生产,满足了国内市场的需求,打破了国内硬拷贝设备全依赖进口的局面。

记 者:要在全国继续保持领先地位,今后我们应该在哪些方面进一步加强建设?

马建峰:进一步把握学科发展趋势,紧扣国家和国防发展需求,以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为主,不断凝练学科方向,强化学科特色。本学科将在原有工作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国家、国防重大科研项目,针对在国家和军事电子信息系统中亟需解决的问题,力争在关键技术上有所突破,取得与国际先进水平同步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研究成果。同时,结合科研任务培养一批为国家和国防事业献身的优秀博士生、硕士生,建立一个有较好基础的人才培养基地。

来源:西电科大报2008年11月20日 总第381期

关闭窗口
文章评论:
匿名发布验证码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
当前位置:首页>>永不消逝的电波>>校史春秋>>沧桑岁月>>正文
版权所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档案馆
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