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西电记忆 人物访谈 百名将星 西电学人 校史春秋 校史研究 影音档案 留影存照 史料捐赠 我要留言
团结拼搏 走特色发展之路
2015-05-12 09:40审核人:

■本报记者 吴秀霞 宋刚锋

“沧桑岁月”访谈系列之技术物理学院

特邀嘉宾安毓英教授光电子技术专家,曾任技术物理学院院长。

特邀嘉宾孙承永教授电子材料与元器件专家,曾任教研室主任。

特邀嘉宾过巳吉教授光电子技术专家,曾任技术物理系系主任。

特邀嘉宾曾晓东教授技术物理学院院长。

在我校以信息和电子学科为主的情况下,学科如何才能做到特色鲜明?学院如何实现跨越式发展?近年来,技术物理学院坚持以学科建设为中心,明确办学方向,强化办学特色,团结拼搏,开拓思路,立足学院传统学科优势,凸显学科特色,走出一条又好又快发展的成功之路。

记 者:您曾任学院院长,能否给我们谈谈技术物理学院学科建设的发展历程?

安毓英:学科建设既要有前瞻性的眼光,又要有脚踏实地的精神。

1960年创建无线电物理与电子器件系。设有信息论、天线与电波传播、量子无线电、半导体物理与器件、无线电元件与材料、电真空器件等6个专业。在电子管时代创建上述专业,没有远见卓识是不可能的。1959年我有幸考入量子无线电专业(后改为微波工程专业)学习。从此,我的一生、我的发展也就融入西电,荣辱共济。1960年,世界上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诞生。1964年毕业前,我们的课堂上已经有了光量子放大器的内容,实验室已有我的老师研制气体激光器的记录。我们今天的学科大厦,从那时已开始积累奠基。

1960年—1986年,本科教育阶段,也是我们学科建设的起步阶段。我经历了学习和工作两个阶段。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这是当时的基本经验。最突出的问题是师资缺乏。抽调高年级高才生提前毕业补充教师队伍是最具特色的一招。1964年我毕业后留校任教,开始承担起学科建设的重要任务。1970年是世界上公认的光纤通信元年,学校专业调整,成立激光教研室。我们一批人从不同专业抽调,成为第一批创建者。与世界发展相比,我们已经落后了,但我们不甘落后,开始了艰苦卓绝的努力。搬机器设备,盖小房子都是自己干,说创业一点都不过分。1977年开始招生,直到1986年,培养了10届本科毕业生。

1986年—1996年,硕士教育阶段。随着本科教学改革的逐步进行,教材建设和实验建设取得很大进展,发表论文的积累,教师队伍的壮大,我们的教学水平发生了质的变化。1986年我们获得了工学硕士授予权,开始了本科和硕士教育的学科建设历程。我的职称也随之变化,1986年晋升为副教授,1993年晋升为教授。从工作性质上,最大的变化是在本科、硕士教学工作的同时,科学研究工作开始了快速发展,思索研究课题的机会大大增多,争取课题的活动大大增多,出差、学术会议活动大大增多,交往活动大大增多,结交的朋友大大增多,同时社会了解我们的程度也大大提高,我们的社会影响不断增大。这就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也是厚积薄发的过程。

1996年至今,博士教育阶段。1996年,我们学院的微电子学和固体电子学专业获博士授予权,1998年物理电子学专业获博士授予权,开始了博士教育阶段,完成了从本科、硕士到博士的多层次学科建设。1998年,技术物理学院成立,同年受聘为博士生导师。除日常工作(教学、科研)之外,我思考最多的问题还是学科建设问题。摆在我们面前一个新的事实是,1998年国家设立“光学工程”一级学科点,已有七所学校获此博士授予权,我们申报不申报?强烈的学科建设意识,学校的大力支持,2000年我们开始了申报程序。这一年,是我们最忙碌的一年。功夫不负有心人,我记得是那一年的10月27日,又获得了 “光学工程”一级学科的博士授权点。

多年来,技术物理学院的学科建设蓬勃发展,许多学科在此孕育和成长,壮大后分到其它系,为学校的学科建设做出了很大贡献。

记 者:在专业发展过程中,您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些方面?

安毓英:谈到专业建设,不能不提起原来的系主任过巳吉老师。

他的功劳一是组建气体激光器实验室。从量子无线电专业毕业留校的许长存、朱秉玲等人,再加上从物理教研室和电路实验室抽调了几位精兵强将,组成了实验室的主要人员。当时学校很支持,但经费困难,条件相当艰苦,可以说是白手起家。在此情况下,还是建立起氦氖激光生产线和TEACO2激光器生产线。过老师带领大家一起做,生产的气体激光器在当时与国内基本上是同步发展。

二是带领大家一起进行激光陀螺的研究,受当时条件的限制,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但对实验室建设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为以后从事CO2激光器和氦氖激光器的研究创造了必备的条件。后来还成立光学元件加工实验室,进行了光学零件及平面透镜加工等方面的工作。在当时,我们系的实验室是全面的,气体激光器实验室、光学元件加工实验室,还有电子学实验室组成了一个综合实验室,运行良好。

三是狠抓实验室人员的学习和提高。举办理论训练班,组织全室人员学习激光理论,邀请经验丰富的人来讲课,学习气氛很浓厚。经过学习,大家掌握了很多激光领域方面的前沿知识。虽然学校没有招生,但是那时培养了许多教师,为招生做好了准备,也为以后从事科研工作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当时在国内比较有影响的、特色明显的就是教材建设。教材代表着教学水平,它是优秀教学水平的重要体现。当时电子工业部组织了“激光红外教材编审组”,我担任副主任。大家很重视教材建设,工作抓得紧,取得了突出成绩。

记 者:您对学院发展有什么建议?

安毓英:一是不要忘记学科建设的前辈付出的辛勤劳动。二是要有高瞻远瞩的办学思想,要继承,更要创新,要开拓新领域,创造新成果。三是重视年轻人的培养,要形成教学、科研、学科建设的教师梯队,加强团队建设。四是要有艰苦奋斗的精神。

记 者:您能给我们谈谈您来校时的情况吗?

孙承永:1967年来到学校后,被分到“无线电元件与材料”教研室,主要研究电子元器件,后来担任无线电元件与材料教研室副组长、集成电路组组长等。这时候,文革已经开始了,学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受到了很大影响,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在五七车间里,我们试着利用教研室的烧结炉、烘箱等设备,开发了钽电解电容器等,确定了研究方向。

1972年复课闹革命,招收了一批工农兵学员,学校开始上课,也有了一些科研工作。起初研究的是薄膜电路,我们给学生开门办学,带学生去工厂进行现场教学,毕业设计结合生产实际,使每个学生掌握“双稳态触发器”的整套生产工艺。当时,实验室初步建立起来了。1979年到1980年左右,因为各种原因,全国几所高校的电子元器件与材料专业都遭到了停办,我校也不例外。

记 者:后来,我们这个专业是如何恢复重建起来的?恢复后取得了哪些成绩?

孙承永:1986年8月,恢复电子材料与元器件专业的招生,教研室机构也建立起来,但房子、设备、师资都没有了,一下子落后国内同行很多。我受命担任教研室主任,开始从头做起,条件比刚来的时候还要艰苦。但我们在不断摸索中逐渐确定了三个方向,分别是薄膜材料与元器件、敏感材料与传感器和电子陶瓷材料与元器件。在这期间,我们瞄准前沿科技,拼命搞科研,通过申请科研项目来打翻身仗,取得了一些成绩。1986年以来,教研室组织编写了大量专业教材,在国际国内学术会议、著名学术期刊上发表了百余篇有影响力的论文。1987年,电子材料与元器件硕士学位授权点申报成功 (1997年根据教育部学科调整的文件要求,调整为“材料物理与化学”硕士点),使该专业的科研水平得到了快速提升。本专业的科研项目多次获得陕西省科技进步奖、省教委科技进步奖等奖项,其中铝电解着色技术体系还获得了89年国家发明三等奖。至此,学科的发展逐渐走上了正轨,在学校站稳了脚跟。

记 者:您作为迁校事件的经历者,迁校后的情况是怎样的呢?

过巳吉:我是1953年从复旦大学专业毕业后分配到北京中央军委,二次分配才到了张家口军委工程学校。当时主要是教物理,辅导学生。学校主要以教学为主,没有科研。迁校后不久,我和方湖宝、孙清就开始了在主楼5楼的科研工作,从事红外方向的研究,以任务带动研究的开展。与当时的248厂(西光厂前身)合作,研制开发“红外线方位仪”。1959年,学校提出并且实行在工科院校建立理科性质的系和专业,当时在国内是不多见的。现在看来这是学校领导正确决策的结果。学校开始筹建以培养“秀才”为目标的无线电物理系。其中,无线电元器件与材料在1960年成立时,是全国最早建立以电子材料和元器件为主要教学和研究方向的本科专业之一,1970年更名为“电子元器件与材料”专业(当时全国有6所高校有该本科专业)。

记 者:在您担任系主任期间,当时的发展情况如何?

过巳吉:文革时期,学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受到一定影响。就在这种情况下,大家克服困难,努力工作,研讨教学。1970年成立激光教研室,1971年设立激光专业,是全国首批开办该专业的九所学校之一。

学校划归电子工业部后,原量子无线电专业的人员和从微波专业、基础物理系、线路实验室抽调一部分人,成立了“激光陀螺研究组”,学校安排我主要负责。当时清华大学和国防科技大学也开始进行这个方面的研究。我们与海军代表、东方仪器厂三方合作,在经过调研后,发现从技术上不能达到要求。学校的专业以电子为主,搞光学研究没有基础。为此我们调整专业方向,开始从事气体激光器和激光雷达方面的研究工作,派俞子圻外出学习,这可以说为以后进行“TEACO2激光器”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在艰苦的条件下,经过大家几年的不懈努力,1979年前研制出“激光测距仪”和小型“TEACO2激光器”,在国内处于比较领先的地位。1982年,过振教授从上海激光所研究生毕业后选择了在我校工作,很快投入了激光课题的研究。后来他长期致力于光电子技术的研究工作,在激光雷达、声光调Q技术、激光二极管泵浦固体激光器(DPL)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

记 者:请您简单介绍一下技术物理学院的现状?

曾晓东: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技术物理学院设有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拥有物理电子学、光学工程、材料物理与化学等3个博士学位授权点和物理电子学、光学工程、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学等4个硕士学位授权点,拥有3个省部级重点学科。设有电子科学与技术、光信息科学与技术和材料科学与工程三个本科专业,其中电子科学与技术和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为陕西省名牌专业。学院现有教职工77人,在读本科生1441名,硕士生254名、博士生64名。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专任教师的40.2%。教师队伍中有校聘岗位(特聘教授、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教师12人,有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享受政府津贴有5人,总装光电专家组成员1人,1人获得全国优秀教师。

记 者:总结近年来的发展情况,请您谈谈技术物理学院是如何实现学科建设的跨越式发展的?

曾晓东:从1986年成功申报“物理电子学”硕士点后,1987年、1998年和2000年先后取得电子材料与元器件、光学工程和材料学硕士点,与此同时,学院明确了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带动教学科研工作的指导思想,上下一心,团结努力,学科层次和水平不断提高。从1996年获准“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的博士审批权后,几年一个台阶,学科建设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近年来先后承担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科技攻关、863、国防科技预研、军用电子元器件等重点科研项目10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3项、国家发明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40余项。在新型激光器技术等领域的研究成果达到了国际先进国内领先的水平,在国内同行中有很大的影响。“高重频高峰值功率激光二极管泵浦固体激光器技术”获国防科技二等奖。每年的科研经费从10年前不到200万,增长到了去年的接近1100万!

记 者:经过多年的发展,您认为技术物理学院的学科建设特色是什么?

曾晓东:最主要的是前瞻性和注重交叉融合。学科建设属长远之计,有时要在下一代才能见到成效。四、五十年前我们这些专业谈不上“热门”,但今天所焕发的巨大活力奠定了它们在现代科技中的主导地位。这反映了当时西电领导和前辈专家的远见卓识,否则西电今天会在几个大的领域丧失机会。

纵观现代技术的每一个革命性的突破,无不是从基础研究雄厚的土壤中孕育出来。与其他学科方向相比,技术物理学院各专业的特点在于理工结合,特别适合国家“厚基础,宽口径”的人才培养理念;同时深厚的数理基础积淀、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又刺激生长出适应科技发展方向、适应国家社会需求的新兴领域。现在国内外普遍认为“21世纪是光电子世纪”,就是传统光学与电子学交叉融合的结果。材料学科与不断涌现的新思想、新概念相融合,使古老学科焕发出青春活力,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当之无愧地成为现代社会的三大支柱之一。

学院目前涉及的两大学科领域都有宽广的发展空间,国家需求巨大。经过“十五”学科建设,软硬件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发展前景一定更加辉煌。

来源:西电科大报2008年12月5日 总第382期

关闭窗口
文章评论:
匿名发布验证码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
当前位置:首页>>永不消逝的电波>>校史春秋>>沧桑岁月>>正文
版权所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档案馆
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