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西电记忆 人物访谈 百名将星 西电学人 校史春秋 校史研究 影音档案 留影存照 史料捐赠 我要留言
我们的时代已经到来
2015-05-12 09:39审核人:

■本报记者 张莹莹 侯其锋

“沧桑岁月”访谈系列之微电子学院

从1959年起步的老牌半导体专业,到2003年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从中国第一炉单晶锗出炉,到禁带半导体材料与器件、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系统等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追溯微电子学院的历史渊源,发现一个学科发展壮大的不平凡道路。

特邀嘉宾张义门教授微电子专家,曾任技术物理系副主任、微电子研究所所长。

特邀嘉宾庄奕琪教授微电子学院院长,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主任。

记 者:您从1959年来西电读书到今天,可以说见证了学校在西安发展的全过程,特别是亲身经历了微电子学科从无到有,发展壮大的全过程,能否请您回顾一下我校微电子学科发展的脉络?

张义门:我是1959年8月来到西电的,那时学校拇指粗的小树现在都长成才了。这一年学校在无线电电子物理系开设半导体材料与器件专业,我们学校的微电子专业就从这里起步了。我想,学科的发展大致有这么几个重要的时间节点:1958年开始在主楼五楼搞锗研究,主要做一些半导体器件,像二极管;1959年成立半导体专业,并面向全国招生;1978年成立502教研室和507教研室;1986年获得硕士点学位授予权;1987年成立微电子研究所;1996年获得博士点学位授予权;2001年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被评为全国重点学科;2003年获得批准建设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2004年成立微电子学院。

回想起来,学科起步时期有两位重要的代表性人物。第一个是钱建森,清华大学毕业,他主持了专业的筹备和建立,所有的课程设置、试验设置、训练内容,都是他带领教师从头做起。第二个人是孙青,他跟钱建森是同时代的人,复旦大学化学系毕业,后来转到半导体专业。钱建森之后,他带着我们拿到了硕士点学位授予权。1990年到1997年底我任微电子研究所所长,这期间我们获得了博士点学位授予权,还获得了我校“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部级重点学科。

如果把整个微电子学科发展划分为创业期、发展期、成熟期的话,1959年至1996年之间都可以看作是创业期,1996年以后发展速度加快,我们申请到了国家重点学科,成为首批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之一,同时获得省部重点实验室,不久就成立了微电子学院。

记 者:微电子学科这五十年来的发展取得了今天的成就,您觉得有哪些经验值得总结?

张义门:我想有这么几点:一是几任领导非常重视内部环境建设,办事公平,善于听取大家意见,内部关系和谐顺畅,大家有干事的动力。

二是科学地处理了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关系,重视实验教学物质条件建设。1969年,我们自己动手在西大楼建立了两条平面工艺生产线,这两条生产线不断地经过改造,在后来的教学科研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有了生产线,不仅方便教师做研究,而且为培养本专业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多年来,西电微电子专业的学生都是在这里实习,在这里动手做工艺,这在全国高校中都是很少的。

三是注重人才队伍建设。我们微电子专业的教师历来是很“抢手”的,早期很多都是从清华、北大、复旦引进的优秀人才,师资配备老、中、青三者结合,知识结构、年龄结构都比较合理。现在学院的青年教师比重偏大,这是一个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

四是学科发展思路清晰。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国家已经看到微电子学科的战略地位,希望尽快发展,那时盲目引进了很多国外几乎要淘汰的设备,许多工厂甚至整机和器件一块进口,结果造成国内企业生产的东西没人要,直接导致国内大批半导体专业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这种情况下,很多学校撤掉了半导体专业。我们坚持了下来,渡过了这个阶段,事实证明我们做出了明智的选择。

记 者:微电子所成立的契机和背景是怎样的,它的特色在哪里?

张义门:微电子研究所是1987年成立的,它的前身是技术物理学院微电子专业。“七五”期间,国民经济计划提出集成电路产业是战略性产业,国家将予以政策支持,优先发展。借此东风,我们微电子专业也想有所作为,培养更多人才,把科研推向更高水平。我们向学校申请,专门成立微电子研究所,人事权、财务权相对独立,只把学生管理放在技术物理学院。申请得到了学校的批准。微电子研究所与其他研究所的最大不同之处就在这里,因为它是在微电子专业的基础上组建的,研究所的工作人员都是微电子专业教师,所以既有科研任务,又有教学任务,教学计划制定、课程设置、专业课讲授都由研究所承担,跟学院唯一的不同就是不负责学生的日常管理。微电子所的这个特点为后来建立微电子学院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记 者:您同时身兼多个学术职务,一直关注学术最前沿,对学科的未来发展和学院的发展怎么看?

张义门:在我看来,目前我国微电子产业的发展还处于中年阶段,发展前景广阔。过去曾有人预言,半导体器件和集成电路的诞生,会完全替代电真空器件,结果被证明是不对的,现在电真空器件并没有完全淘汰。那么眼下新拓展的科技领域——纳米技术、量子计算技术、超导自旋等技术会不会替代微电子,这一点我并不担心。学科的发展不是一个替代一个的革命性发展,而是新旧学科间相互融合、相互吸收、兼容并蓄、螺旋上升的过程。

微电子未来的发展方向将会与其他学科相结合诞生出新的技术增长点,比如用纳米技术集成半导体,或者与光学结合制成反应速度更快的计算机。材料方面,第一代材料硅,凭借其集成密度和价格优势,未来20年还会获得持续发展。二代半导体材料凭借频率和速度的优势,也会继续发展。三代材料在微波功率、电力电子和光电方面的优势,正在快速发展。但是它价格昂贵,距离实用阶段还有一段时间,但民用化进程也会加快。其实从培养人的角度来说,目前国家正急需这方面的专门人才。

对于微电子学院今后的发展来说,第一,抓住历史机遇,不断壮大自己。目前,国家高度重视微电子在信息领域中的战略地位,把发展微电子行业作为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国策,要充分利用这一时机,扩大招生规模,促进教学改革,不断壮大学院力量。第二,搞好人才队伍建设。努力培养一支水平高、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这是学院长远发展的有力保障。第三,搞好内部团结,增强学院凝聚力。一个单位要发展,首先内部环境要好,大家齐心协力,相互配合才能把事情做实、做好。第四,争取外部投资,尤其是硬件投资,搞好实验室物质条件建设。第五,培养优秀带头人。不管是一个学院还是一个课题组,带头人至关重要。他的眼界直接决定后来人是否可以少走弯路。作为带头人,大问题要看得准,人要用得好,钱要拿得来。

记 者:微电子学院可以说是我们学校最年轻的学院,成立短短5年时间,却已然取得了十分突出的成就,能否请您简单介绍一下学院的成立背景和过程,以及目前的发展情况?

庄奕琪:我们学校早在1959年就正式开办了半导体物理与器件专业,从这里算起,我校的微电子学科已经过了半世纪的成长和拓展。学院成立于2004年,是在我校微电子研究所和技术物理学院微电子系的基础上组建而成,当时我们已建有国家重点学科“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学院成立的一个重要背景,或者说直接的原因是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的建设。2003年,教育部建设首批9个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我们通过了严格的答辩评审过程,成为其中之一。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按照新的模式运行,与产业界紧密结合,培养社会需要的实用型集成电路人才。当时微电子研究所嫁接技术物理学院的机制,与国家的要求不相符合。学校当机立断,成立微电子学院,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直接依托微电子学院。自那时起到现在的发展历程表明,微电子学院的建立不仅保证和促进了我校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基地的建设,更为我校微电子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学院成立以来发展迅速,现设有2个博士学位授予学科、4个硕士学位授予学科和2个本科专业。其中,“微电子学”为国家一类特色专业,“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为国家二类特色专业,这两个专业同时也是陕西省名牌专业。

师资队伍也很快壮大完善起来,建院前微电子所只有30多人,现在学院有教师80多人,其中博士生导师8人,教授17人,副教授15人,有校聘关键岗位教授11人,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达到教师总数的43.5%。

目前学院每届招收本科生450~500人,硕博研究生约250人。毕业生得到了社会的欢迎,就业率在95%~100%。

2007年1月,教育部对首批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进行中期评估,我们成绩为优秀,培养质量名列前茅。从培养规模上看,我校已建成全国最大的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同年,全国8家“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国家重点学科进行重新评审时,我们已跻身于前五强。

记者:学院在短时间内取得这样的成就,并继续保持着很好的发展势头,内外部的原因和条件是什么?

庄奕琪:微电子学院的建立和发展是顺应时代潮流,呼应国家与社会需要的结果。外部的原因是,进入21世纪之后,全球集成电路产业向中国大陆迁移。中国一方面拥有全球最大的市场,另一方面拥有丰富的人才资源和低廉的成本优势。这是一个重大的历史机遇。国家立足于增强自主创新力,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紧抓软件和集成电路这两大高新技术核心,给予各方面的优惠政策,包括重大课题专项的支持,促进产业发展。在中国集成电路产业迅猛发展的背景下,特别是外资和民营集成电路的发展,对集成电路人才以及相关创新研究的需求十分旺盛,为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内部原因是,学院的成立和发展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一方面,孙青老师等老一辈教师早年艰苦创业,不拘一格降人才,为我校微电子学科培养出了一代可贵的学科带头人,如今成为微电子学院的支柱力量。另一方面,多年来我们始终坚持鲜明的国防科技特色,为学科的持久、稳定、健康发展提供了人、财、物等方面的支持。有了这些支持,我们才得以在80年代微电子行业严重不景气,大批人才和资源流失的时候,仍然保持了一支比较强的教学科研队伍。最后,微电子学院的成立是学校对微电子学科的最大支持,使得我们能够抓住机遇,学科的潜能被充分调动出来,短短几年的发展取得今天的成绩,很不容易。

记 者:能否请您简单介绍一下学院的科研开展情况?

庄奕琪:学院成立以来,科研工作也有了突飞猛进地增长,近五年的年均科研经费已超过2千万,比学院成立前增长了2~3倍。目前,学院的科研工作可分为三个有代表性的方向:宽禁带半导体材料与器件、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系统芯片设计和微电路可靠性。在这些方向上,承担了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973计划、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防预研项目等科研项目100多项,取得了多项标志性成果,曾经获得过4项国家科技进步奖。微电子学院目前建有“宽带隙半导体技术”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和“宽禁带半导体材料与器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由几位年富力强的学术带头人挂帅,在各个主导方向上都显示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学院注意发挥各层次人才的作用,特别注重锻炼培养青年教师人才。目前学院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占到68%,他们的成长需要一个过程,他们的潜力还远远没有发掘出来。在重大项目中,让优秀青年教师牵头承担子项目,是对他们开展科研的能力、项目管理能力、团队领导能力的全面锻炼,有利于促进青年人迅速成长,尽快挑起大梁。

记 者:学院在探索新的培养模式方面有哪些措施和收获?

庄奕琪:学院以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为平台,围绕人才培养,开展了很好的产、学、研合作,探索了多种校企合作方式。这些合作为改善实验设备和实习条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与我们合作的有英飞凌、奇梦达等跨国企业,有国内的海思半导体、华润微电子等知名企业。国外大的集成电路软件设计厂商为我们无偿提供软件,建设集成电路设计实验室;国内外著名的半导体企业在我校设立奖学金,与我们联合培养双硕士,为成绩优秀的学生提供实习机会……这些合作加强了与企业的联系,利用企业的资源有力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另一方面,通过合作,我们对企业的人才需求有了更透彻的认识,使我们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更加有的放矢,促使我们培养出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

微电子学院作为新型学院的机制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一批青年教师的成长,接过上一代的接力棒,还需要一个艰苦的过程。但是,我们的时代已经到来了。

来源:西电科大报2008年12月5日 总第382期

关闭窗口
文章评论:
匿名发布验证码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
当前位置:首页>>永不消逝的电波>>校史春秋>>沧桑岁月>>正文
版权所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档案馆
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