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鸿羽
迁校前,学校地处张家口东山坡一带,那里过去曾是冯玉祥将军在西北的营房,后来又沦陷为日伪军的驻地,那里房子的户型多是小间平房,布局杂乱无章。山坡上至今还留有冯玉祥将军修建的一座水泥塔,塔顶的尖端直指东北方向。
1955年,随着学校的拓展,迫切需要重新选址。经建校委员会讨论,决定把西安地区作为迁校之地首选。当时西安地区已有交大、工大在建,考虑到文化气氛较浓,经地方政府许可后,最终定址西安。
此时二机部部长赵尔陆将军和通信兵部王铮部长商议另建一所机电学院委托我校代管,地址即现在的导航研究所,经费由二机部拨款,因此专门成立了负责基建工程的西安办事处。办事处主持工作的是物资保障部部长韩济同志,日常工作由邹青山同志负责,前期征地补偿工作由李贻荪、常时雨两位同志负责。前期的征地工作开展的比较顺利,征地费用也不高,历时三、四个月的光景即告结束。主要征得徐家庄、西何家村等村土地。当时省军区给了我们极大的支持,将西安市社会路即现在的钟鼓楼大院作为临时办公地址,办事处成立时,正值西安农村麦收之际,所以办事处决定麦收后开工。
当时工程的承包单位是西安市第二建筑公司,他们接手后不久,就搭建了临时工棚,并开工建设了一排平房即现汽车队的办公室。学校的整体规划设计交由原华北军区后勤部营房管理处负责,设计方案主要模仿苏联列宁格红旗学院的建筑模式,主楼建筑面积38万平方米,集教学办公为一体。远景规划为向北发展,这是后话。
一九五六年六月,工程正式开工。现场指挥部设在临时工棚里,城里为管理机构。当时面临的问题是监理人员缺乏,为了保证工程质量,经与四机部十院商议,借调了十二、三位技术员,他们大部分是来自扬州建工中专的学生(其中能回忆起来的有王迎庆、刘中康、刘泽瑛、樊福苏同志)。
七月下旬,城里办事机构的同志也赴现场工作,重点是教学主楼工程监理。在监理过程中,韩济部长深入一线,亲自指挥,吃住在现场。因为他住城里,下班后还要骑自行车回去,很是辛苦。韩济同志亲临现场对我们开展工作起了模范带头作用,每个监理技术员都把工程质量放在第一位,每日作记录,送邹青山同志批阅。
工程建设中,还有一位同志不得不提起,那就是邵其渊同志。工程图纸的设计、项目规划的审批、防震级别的确定,都是在他的主持、协调下完成的。他那时北京、西安来回跑,联系北京设计单位和西安各局委,为工程的顺利完工,尽心竭力。经过他的努力,主楼防震性能被定为抗八级。监理过程中,监理人员和施工单位争执很多,为此主楼的工程一度延期三个月。
逢施工当口,又传来消息说志愿军回国后,要驻扎张家口原校址,所以不得不加紧建设速度,到57年底,已初显规模。为早日迁入,家具等准备工作也着手订制,并经黎东汉院长和省教育部门协商拟先借用西安交大校舍先行搬迁。于是,日夜赶制家具,等大批家具交工之时,交大又传来不利消息称借用校舍一事搁浅,家具无处存放,就只好暂搬城里办事处。当时没有搬运工,上到韩济、邵青山同志,下至炊事员全都参与搬运,倒腾了几次才算完成任务,可见在那个年代自力更生不仅仅是句口号。58年初夏,学校主体工程全部完工,8月份学生陆续由张家口迁来上课,建校过程至此基本告一段落。
这是我参与建校过程的一些点滴回忆,由于时间较长难免会有错误遗漏,不当之处还望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来源:西电科大报 2008年12月20日 总第38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