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西电记忆 人物访谈 百名将星 西电学人 校史春秋 校史研究 影音档案 留影存照 史料捐赠 我要留言
从郁郁农田到校舍林立
2015-05-04 15:15

■季振安

迁校西安不只是地理上的变迁,更重要的是学校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标志着学校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我个人经历了这一历史时期。

一九五六年四月份,我便衣来西安西北勘察设计院办事,那是我第一次来西安。塞北的张家口还未走出寒冷的冬季,而地处关中大地的古都西安却已是春意融融、生机盎然的春天了。因为不久的未来我将生活在这个城市,又因为我曾经工作多年的学校,其新校区即将大规模地动工兴建,所以那时的心情格外好,眼前充满了一种少有的新鲜感和期待感。

到西安之后,便投住在我校——中国人民解放军通信兵学院(后更名为军事电信工程学院)西安办事处。办事处设在钟楼脚下,西大街东头路北的一个院落里,房屋及室内外设备都比较陈旧,呈古香古色。后来这个地方成为西安市文化局的驻地。办事处由时任院务部部长韩济同志率领,成员有邹青山组长以及数十名参谋、后勤管理人员及工程技术人员,还有一名干部带领的若干名战士组成的小分队,负责安全警卫工作。

趁工作之余的一个星期天,我急切地想看看我们未来的新校区,按照办事处同志所说的方位,在钟楼起始站乘公共汽车(那时的公共汽车为大车头、车身短矮、载客有限)出西门沿着护城河西岸向南,一路颠簸,尘土飞扬,车速缓慢,车身吱吱呀呀,好不容易才到达了终点站边家村。下车后,朝南望去,是一片辽阔的田野,弯曲的田埂杂草丛生,向南伸延的道路两旁没有建筑物,只有一些稀疏的小树,不规则地长在路边。为了走近路,我沿一条乡村小道,在白庙村街心穿过,继续朝西南方向走去,走近被灌木荒草覆盖的水渠,又穿过一座小桥,便看到了临时用篱笆围筑的隔墙,由近及远伸展,直到视线看不到的地方。可以断定,这就是我们未来的新校址。

再沿着围墙西走,拐弯向南,看到一扇便门,实际上是可以敞开或关闭的豁口,有一名战士在站岗,说明来意之后,便被允许进入院内。展现在眼前的是一片辽阔的土地,去年农作物收割的痕迹依稀可见,无疑这里曾经是肥沃的农田。没有道路,也没有路标,我漫无边际地朝南偏东的方向走去,到近处才看到几间灰砖平房,孤零零地座落在那里,这是诺大新校区唯一的建筑。当时这座平房,是工地办公地点,后来是汽车队所在地。在这里,我见到了邰其渊、胡思秋、馀梅等同志,他们正在加班。打过招呼后,邰、胡仍伏案工作,而馀梅同志则陪我聊天,所谈的也主要是校舍建设情况。随后,在工地同志引领下,边走边介绍各类建筑物的方位及施工安排。当时在现场看到的只有主楼(即老大楼)刚开始破土动工,呈东西走向、纵横交错的地基已经挖开,其余建筑均未动工,也没有动工的迹象。不过,经过介绍和现场观察,对即将开工兴建的新校区,则有了一个粗略的了解。即使现场一片空旧,在心目中已然可以勾勒出一幅宏伟的蓝图,令人兴奋不已。

相隔两年之后,一九五八年七月,在校搬迁前夕,我去南京军区出差。那时张可曾副政委身患疾病要去北京协和医院治疗,虽有医务人员和警卫员照顾,为了保证首长的身体安全,领导亦命我随同护送。由于任务比较紧急,须按时赶到,在北京没有停留,便立即奔赴南京。完成工作任务,已是国庆节之后。

十月上旬,我直接回到西安,那时学校的搬迁工作已经全部结束。现在我还清楚地记得,火车到达西安是黎明时分,天色灰暗。当乘车到边家村时,再向南放眼望去,首先看到的是我校主楼,楼顶上的铁塔天线高高耸立,塔尖上的红星闪闪发光。这座雄伟的建筑,在刚刚起步发展的西安来说,格外引人瞩目。

进入校区,只见大操场周边楼宇林立,不同用途的建筑物错落有序地排列在各个部位。整个校区生气勃勃,一片兴旺,完全没有了两年前的茫漠景象。凌晨的校园,人们还在沉睡,按照总值班岗的指引,我只身沿着尚未铺好的道路,找到了政治部的单身宿舍,它位处校区东南角,排序为24号楼。我的住处在二楼一个约十二、三平方米的房间,近邻有井连庚、陈竹、高勤学、张减等同志,房子中间配有一张床、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因为是新建楼,房间内还散发着潮气,家具也是新的,还带有很浓的油漆味。那时我的全部家当是一个行李卷和一只木箱。行李放在床上还没有打开,木箱则放在进门的墙角下,箱内主要是书籍,其他还有几套军装和常备的生活用品。上述我那简单的行囊、家什,是政治部的同志随迁校一并捎来西安的。

刚迁校西安不久,许多工作尚未就绪,工作十分繁忙,上班时紧张地工作,下班后也很少休息,晚上加班到夜里12点是常有的事,节假日也常常忙于工作。那时后勤工作做得不错,晚上加班后,可以到食堂随意吃到可口的夜餐,随到随做。管理和炊事人员对人热情,服务周到。我们政治部的同志从上到下,同志之间十分融洽,工作上互相帮助,生活上互相体贴,充满深厚的革命友谊。那时大家都很年轻,精力充沛,革命热情高,干劲足。业余时间很注重读书学习,以及同志之间的交谈和友好交往。当时有单身的同志,多数同志已成家,但家属、子女都没有随军。因为都是单身,即使工作到深夜回到宿舍,有时还挤出时间学习、阅读书报杂志,也有时大家聚在一起谈古论今,说笑趣闻逸事,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情绪。

作为军事技术高等学校,随着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水平不断提高,为保证以教学、科研为中心各项工作的顺利完成,我校政治机关和政工干部在党委领导下,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在这期间,虽有“左”的方面干扰,但主流是好的,我党我军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没有变。我在学校政治机关工作多年,其主要任职经历是青年干事、组织干事、宣传干事。干事工作的性质和职责主要是当好首长的参谋和助手。由于职责和分工的原因,当时我们工作重点是青年学员。多年的工作实践,使我悟出了一个道理,政治工作就是群众工作——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当好领导参谋和助手有一个基本功,那就是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掌握第一手材料,进行分析研究,不仅提出问题,而且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供领导参考。所以,那时除去机关从事必要的事务性工作和文字工作外,我们把主要精力和时间放在了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教学、科研第一线,进行调查研究,面对面地做群众思想工作。事务性工作和文字工作也是来自群众,并服务于群众。其工作方法,区别不同情况,有跑面,有蹲点,有下基层代职,以及确定联系单位等等。我们也很注重干部作风的培养,实事求是,平易近人,和群众打成一片,做群众的知心朋友,最重要的是不说空话,多办实事。现在回忆起来,有不少学员毕业后留校或离校,还长年保持着联系,见面时感到十分亲切。这些经历,事隔多年,当我担任了党的领导职务后都深感重要,十分宝贵,十分有用。

学校发展到今天,成为国内著名重点大学,即使在世界高等学府的行列中,亦不逊色。这个成就来之不易,它凝聚着几代人的心血和汗水。对此,应倍加珍惜,继续奋斗,攀登新的高峰。

来源:西电科大报 2008年12月20日 总第383期

关闭窗口
文章评论:
匿名发布验证码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
当前位置:首页>>永不消逝的电波>>校史春秋>>岁月如歌>>正文
版权所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档案馆
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