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西电记忆 人物访谈 百名将星 西电学人 校史春秋 校史研究 影音档案 留影存照 史料捐赠 我要留言
难忘的兰考政治野营教育
2015-04-30 16:41

■萧子健

1966年以前,西电作为军校,在许多方面都严守与地方大学不同的特色,在政治教育方面尤其如此。由于一度过多地强调“突出政治”,带来了许多教育方式上的弊端;但也不可否认,有一类形式的教学,即走出去、向社会、向实际学习的教育形式(那时叫“专题形势教育”,每学年有上百个学时),却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能保持长久的生命力。这个好经验,至今已化为新形势下我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良传统,值得倍加珍惜。

当年我作为青年政治课教师,曾多次参加此类教育活动,通过它,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受到莫大教益。在这些教育活动中,为期一周的兰考政治野营教育令我印象尤为深刻。

1965年人民日报发表了穆青的长篇报道《人民的好儿子——县委书记焦裕禄》。焦裕禄带领群众在河南一个最穷的县——兰考,向自然、向贫穷开战,特别是他身患癌症,却“心中只有群众,惟独没有自己”,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的精神,如春雷一般,震憾了神州大地,全国迅速掀起了学习焦裕禄的热潮。

校领导抓住了学校即将“军转民”的时机,于19663月中旬迅速策划了一次大规模的到兰考学习焦裕禄的远程政治野营教育。参加对象是高年级学生和部分青年教师、干部共五百多人。由政治部和有关的系领导组成野营领导班子,由政治教员、军事教员、后勤干部组成教育和管理的工作班子;同时派出先遣组去兰考具体协商安排。当时毛主席正号召“全国学解放军”,解放军也提出“解放军学全国人民”,兰考县领导说,“解放后我县还从未来过这么多解放军,我们要更好学习解放军”,非常主动配合我们的教育。学员们得知后,也决心要更好向地方、向人民学习,时时牢记我军宗旨、作风、纪律,不能玷污人民子弟兵的形象。

野营队伍到兰考后,所到之处都受到热烈欢迎,同战争年代人民欢迎解放军的场面并无二致,这给参军不久的学员上了难忘的第一课。

按照计划安排,我们首先邀请了同焦裕禄并肩战斗多年的县委副书记张钦礼同志和县委宣传部长卓兴隆同志,给我们全面介绍兰考人民战天斗地的业绩和焦裕禄同志的感人事迹。卓部长的报告被安排在焦裕禄同志墓地所在的大沙丘上举行,焦裕禄临终前要求把他埋在兰考县城上最高的大沙丘上,好让他能望见兰考的土地和人民。这种身临其境的报告,迅速带领我们走近了焦裕禄,走进了他平易而又高尚的思想境界。大家还参观了焦裕禄同志的工作场所:一间极简朴的办公室,旧办公桌和那张见了令人心疼的旧藤椅。焦裕禄为了抑制肝痛,要用杯子顶紧座椅,时日既久,椅子已被捅出了一个大洞。部分干部还看望了焦裕禄的家,那个住着一家祖孙三代,不过20平米的房子。即使在那普遍困难的年代,人们也难以相信这就是县委书记的家。

学校组织学员到现场一次次重温《人民日报》通讯中所提到的典型人和事。访问了有关基层干部、受到焦裕禄关照过的老饲养员、困难户……许多同志在学习那篇通讯时已不知流过多少次泪,这次大家在这些真人真事面前,在他们深情的怀念和讲述中,又不由得热泪盈眶,再次体验到人性的升华和神圣的洗礼。

用不着再编写什么教材了,教材就在这些耳闻目睹的景象和故事中。那是党组织引领并依靠人民的力量和智慧,战天斗地改变穷困面貌、改写山河和历史的故事;那是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人民的儿子,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故事。焦裕禄善用榜样推动工作,他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其实他自己也成了全国党员和干部的榜样,从而向中国显示了榜样在改造世界、改造人类自己中的伟大作用。唯物史观不就是这种种故事的理论总结吗?

焦裕禄还从群众种树的实践中,总结出了用生长迅速的泡桐来抗风沙治盐碱的经验,在全县推广大种泡桐,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在兰考处处都能见到高大的泡桐林和密集的苗圃,这是当地一道美丽的风景线。焦裕禄也常用泡桐树的坚毅形象来教育当初不安心在贫困地区工作的青年人,希望他们能像泡桐一样,坚定地扎根在贫瘠的土地上,这根就是群众,他说:“只有扎根群众之中,才能根深叶茂”。曾受过焦书记教育,后来终于留下的林研所干部魏鉴章,正在当时谈话的现场(这时已是一片泡桐林),给我们学员作了关于他思想转变过程的生动报告,这个故事,后来作为蓝本被融进了电影《焦裕禄》中,成为众多感人情节之一。

驻地期间,受到兰考人民和焦裕禄事迹的感染,不需领导发动,迅速促进了做好事的动力。学员们积极参加驻地的生产劳动,自发兴起爱民助民运动。临返回前,主动向房东、乡亲谈心话别,并按我军行军要求,借的要还,损坏要赔、院落街道打扫干净、水缸要盛满……村落墙壁也被粉刷一新,换上新宣传画、新标语。行军离村的时候,各驻地干部群众都早早守在村头欢送,有的老乡跟我们队伍,手牵着手,走了好远才挥泪而别。这种场景,大家也只是在电影上看到或听说过。

回校以后,政治教研室组织所有参加者写出感受和心得,并在全校干部大会上作了汇报。报告人刘云平教员讲到动情时声泪俱下,台下也唏嘘不断。这种场面,在政治教育中是很少见的。不少兄弟单位闻讯前来学习经验,也有请我们派人去作学习焦裕禄报告的,其效果同样非常之好。

归来时,兰考乡亲富有深意地送了我们好几捆泡桐树苗。带回西安后,领导郑重分发到各部系,要求负责栽种维护。现在我们北校区随处可见到的高大的泡桐(它们都一人甚至二人合抱那么粗了),都是来自兰考的。四十多年了,这些兰考来的“老朋友”,一直陪伴着我们,呼吸着西电校园同样的空气,沐浴着同样的阳光。

时光无情流逝,但这些兰考泡桐始终是那么坚毅挺拔,枝叶蔽天,青春常在。它象征着兰考人民艰苦奋斗的精神,象征着焦裕禄为人民服务精神永远与我们同在,它也见证着西电传统的新发扬,见证着一代代新西电人的茁壮成长!

来源:西电科大报 2008125总第382

关闭窗口
文章评论:
匿名发布验证码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
当前位置:首页>>永不消逝的电波>>校史春秋>>岁月如歌>>正文
版权所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档案馆
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