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西电记忆 人物访谈 百名将星 西电学人 校史春秋 校史研究 影音档案 留影存照 史料捐赠 我要留言
我的大学西军电
2015-04-30 16:38

60级校友韩运潞

西安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电信工程学院,简称“西军电”。她是六十年代军内最高的军事电信技术学府,隶属军委通信兵部的兵团级单位。她座落在文明古城西安南郊的文化区,占地两千余亩,离中央首长到西安视察下榻的“丈八沟”不远。校园环境优美宁静,是学习和研究学问的好地方。她的正北一公里处是名校西北工业大学,东北一公里处是西北大学,人们戏称“三家村”。在我学习期间,附近没有公交车,都是步行去城里。大约走半小时就到了大西门、西大街、钟楼……那时西安很土气,高楼大厦很少。

西军电的历史悠久,可上溯到1931年。红军在井冈山粉碎第一次围剿时,俘虏了敌师长张辉赞及电台长王诤,后来王诤参加了红军。1931年春,毛泽东责令王诤任教官,在瑞金举办了我军首次无线电训练班,被认为是西军电前身。学员有曹丹辉、胡立教、肖英、温亮彰等12人,这些先辈便成了我军通信事业的开创先驱。解放前后的晋察冀军区电讯专科学校、华北军区电讯专科学校、军委机要通信干部学校、解放军通信工程学院、解放军通信兵学院等都是她在不同时期的曾用名。毛泽东题词褒奖通信兵:“你们是科学的千里眼,顺风耳!”

初识西军电

西军电校园的北区先后建筑了外表壮观的主教学楼及西、东两座工字型教学大楼,主楼南是大操场,修有标准跑道、足球场、灯光篮球场、排球场、器械操场等。大操场南边有小卖部、邮局、洗澡堂、医院、车队等。西边及东南边是学员宿舍区。正东面是原苏联专家俱乐部(在中苏蜜月时期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西军电”是原苏联“援华”的156个项目之一。她的建设布局和模式几乎照搬了苏军红星通信学院的样式。苏专家常住学院指导建设和教学工作,1960年中苏关系破裂后,专家陆续撤走)及花园。南门外有条东西马路,路南是军官、教员和职工家属宿舍。大院西边是校科研所和校实习工厂。整个学院就象一座自给自足的小城市。

在“大跃进”余波的影响下,1960年夏,西军电大扩招,在高考前从全国文化先进的大中城市,秘密特招来了近6000名高二、高三、大一、大二的学生,我就是这批从保定三中招来的高二在读生。学员数量一下子猛增到一万多名,在当时超过一万名学生的大学很少。结果造成宿舍不够住,食堂挤不下,上课没课堂,授课缺教员,学院到处都呈现出拥挤不堪的紧张景象。

古都西安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它与古长安、咸阳紧连在一起,处于辽阔富庶的“八百里秦川”腹地。它是西周(称镐京)、西汉(称长安)、前赵、后秦、西魏、北周、隋、唐等朝的都城。西安属典型的干旱大陆性气候,夏天炎热少雨。自古以来三秦大地的人们就粗旷豪放,犹如一匹烈马从山谷奔出,但人的观念守旧不愿意走出“八百里秦川”。人们以面食为主,民俗也很特殊,经常看到老百姓在众目睽睽之下当街方便。有民谣佐证:“一年四季不吃菜;辣子、盐巴、醋来代;锅盔象锅盖;面条象腰带,搭着梯子房上晒;盖的房子一面开;板凳不坐蹲起来;避雷针(簪儿)头上带;手帕不用顶起来;大姑娘不对外;窑洞炕上睡三代”。这就是所谓的陕西十大怪。

在七世纪初的“贞观年间”,长安便是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众所周知的“鸿门宴”、张骞出使西域、唐三藏取经、文成公主出嫁西藏等历史故事,均出于此。西安及周围的名胜古迹甚多,如大明宫遗址、未央宫遗址、长乐宫遗址、汉长安遗址、大雁塔、小雁塔、半坡村遗址、秦始皇陵、临潼捉蒋亭、碑林、钟楼、法门寺等。世人常说:“中国70%的地上文物保存在山西,70%的地下文物埋在陕西”,可谓千真万确。有些愚昧和不法分子曰:“翻身靠共产党,赚钱靠秦始皇(靠旅游致富)”、“要想富,挖古墓,一夜就成百万户”。解放后,西安是大西北的重镇,是中共中央西北局办公所在地,它辖管陕、甘、宁、青、新五省。在朝战结束后,由于“帝修反”的封锁及蒋介石叫嚣反攻大陆,中央为加强“三线”建设,有60多所军事及地方高校先后迁建在西安,占全国高校总数的三分之一,西安被视为全国文教中心。

在“三年自然灾害”特困时期,人们得浮肿、肝炎和痢疾的非常多,其主要原因是营养不良。幸运的是西军电学员按部队士兵供应,每人每月粮食定量为45斤、豆油1.5斤,比地方大学生强多了。即使是这样,我们这些青年学生还是吃不饱,现在看来主要是副食太差,光吃白菜、萝卜、咸菜。当时我们班里也有得浮肿、肝炎和痢疾的,得病的同学立即住院隔离一两个月。记得有一次劳动时馒头随便吃,二两一个的白面馍我一次曾吃七个,现在看来真是不可思议。利用课余时间我们还到野地里挖野菜,然后送到食堂做成小米稀菜以填饱肚皮。我在西军电时,学校没有礼堂,开大会和看文艺演出都在大操场。干部和学员每人都发个小马扎露天而坐,刮风、下雨、日晒、严寒均如此。

1960年的时候,中国石油特别紧张,北京的公交车上都背着一个大气囊,靠袋子里的煤气燃烧行驶。西军电当时有一个“嘎斯汽车(苏制)队”,但有车没油,我们每月还得去西安北门外十几里路的面粉厂背两袋面粉,每次都是几百人的行动,背粮大军南北纵贯西安市,场面相当壮观。

西军电每日的作息制度相当严格,早上起床号一响,立即起床,在规定的时间内迅速跑到楼下列队出操。上午8点至11点半在可容纳150人的阶梯教室里上大课,中午饭后休息一小时,14点至16点集体到教学楼小教室自学,16点至18点为文体或自由活动时间。晚饭后,集体读报、开班务会或首长讲评,21点必须就寝。每天吃饭、上下课等集体活动都要列队唱歌行进。上千人的大食堂,就餐时由每桌的值日生先盛好饭菜,大家在外边等侯,总值日官下令才能进食堂,待8人都在饭桌前站好后,听到总值日官吹哨声后才能就餐,而且必须在15分钟内餐毕,先吃完的在外边等候排队。

奔赴“重庆雷院”

1962年,中央军委鉴于形势的变化,决定对军事院校进行大调整,于是当年二月下令:将西军电雷达专业(包括六系和七系)迁往重庆,成立解放军雷达工程学院(简称重庆雷院),院址选在重庆“林园”。刚过完春节,我们3000多名官兵、教学员和职工,乘专列离开西安奔赴重庆。

重庆曾是国民政府的临时首都,我初到雾都山城格外新鲜。在小说和资料中我知道重庆有:“红岩村”、“中美合作所”、“白公馆”、“渣滓洞”、“解放碑”、“罗汉寺”、“北温泉”等名胜古迹。在此要特书一笔的是“林园”。它是国民政府在抗日战争时期修建的一座园林,位于重庆沙坪坝区歌乐山南麓的成渝公路旁,距市区二十五公里。193711月国民政府由南京迁都重庆,次年11月,蒋介石抵渝。时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侍从室第一处主任的张治中,为确保蒋介石、宋美龄住所安全,选定山洞双河桥、万家大坝一带修建带有防空洞的蒋宋郊外官邸(即现林园),并于193911月建成。国民政府主席林森闻悉,即从歌乐山云顶寺住所前往致贺,看到满山碧绿,红橘装点,宁静幽雅,景色怡人,冬暖夏凉,于是就赞不绝口。蒋介石为收买人心便将此别墅赠给林森。随后林森便迁入居住,194381林森逝世,国民政府为其举行了盛大的国葬,并在园中修建了林森墓保留至今,故后人称此为“林园”。

1944年蒋介石再次进住林园。19458月,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等曾住在此园,与蒋介石举行了举世闻名的“重庆谈判”。目前,中正楼、美龄楼、马歇尔公馆、林森官邸、美龄舞厅以及毛蒋谈判厅等一大批文物古迹还保存完好。

刚创建的“雷院”的教学和生活条件相当简陋艰苦,无法与西军电相比。此前,“林园”是重庆高级步兵学校,独臂将军余秋里任校长,营房是他在五十年代领导步校官兵依山随势盖的“干打垒(即茅草屋)”。故我们的教室和宿舍是四面通风,老鼠成群。我被分配在一系炮瞄雷达专业的1611班,不久又被调到三系导航专业的3611班。

重返西军电

话说“久分必合,久合必分”,到了19638月,军委又决定对军事院校进行改革性调整,对各军事院校培养学员的工作方向重做具体定性。决定:“西军电”为培养科研型人才的院校,而重庆雷院为培养面向战斗部队的维修使用型人才的院校,因此两院又进行了重组。“西军电”的一系通信专业部分迁往重庆,而重庆雷院的二系、三系和四系重返“西军电”,因此我再次进入“西军电”,被编入二系612乙斑,学习为空军服务的雷达导航专业。

大学六年的苦读生活使我终生难忘,我在军电和雷院先后经历了预科四区队、15班、6611班及4611班、1611班、3611班、2612乙班的变化,与我先后在一个教学班学习的有300余人。我记得院、系、班首长及教员有:黎东汉、王赤军、曾庆良、曾祥煌、欧阳文、戴润生、韩克树、朱士濮、张衍、吕白、赵居谦、杨明、秦如萍、陈明珠、郝育宏、邓宗顺、姬大恒、胡斌、王刚、刘忠祥等首长;毕德显、茅于宽、保铮、戴树逊、吴大正、孙肖子、韩鹏等教员,他们都如父兄一样关爱学员,给我留下了极好而深刻的印象。在毕业时,由于父亲(1955年任中共河北省委组织部长,后到宁夏筹建自治区)遭政治陷害,我被株连滞留在校。直到19687月,我父调到中央负责审查原华北局的干部工作后,我才被国防科工委所属的海军试验基地接纳参加科研工作。

重庆雷院自19622月成立,到文革后期被解散,后来在南京又重组了解放军通信工程学院至今。

西军电于196641集体转业到地方,改名为西北电讯工程学院。此前,她先后派生和支援建设了桂林电子工程学院、郑州解放军信息工程学院、合肥解放军电子工程学院等单位。1988年元月,经国家教委批准,改名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至今。“西军电”是在战争烈火中诞生的,她是六十年代全军最高的电讯工程技术学府。在改革开放的年代里,她与时俱进,现已发展成为一所以信息科学和电子科学技术为主,工、理、文、管相结合的全国重点综合大学,是国务院首批批准有权授予博士、硕士学位的单位。现设有《通信与电子系统》、《信号、电路与系统》、《机械制造》、《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等二十多个硕士及博士学位授予学科,拥有国家重点科研项目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并设有全国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她为国家培养了数十万名科研和高级工程技术人才,西军电校友在国防科研、军工生产等各条战线上都是中流砥柱,他们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我的母校历经沧桑,随着时代及岁月的变迁,原西军电发生了天翻覆地的可喜变化。

  (本文来源:E流论坛校友空间http://bbs.xde6.net

来源:西电科大报 2008125总第382

关闭窗口
文章评论:
匿名发布验证码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
当前位置:首页>>永不消逝的电波>>校史春秋>>岁月如歌>>正文
版权所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档案馆
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