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西电记忆 人物访谈 百名将星 西电学人 校史春秋 校史研究 影音档案 留影存照 史料捐赠 我要留言
刘增基:学科带头人应专心致志于学术
2015-05-13 11:02审核人:

■ 记者 高巍巍

“蔡元培、张伯苓等老教育家的办学思想可以拿来再用一用,有些东西永远都不过时。”

记 者:作为一名老西电人,您几乎亲历了学校在近几十年所走过的每一步,可以说,是您这代人看着西电一天天成长、发展起来的。这么多年,让您体会最深的西电特色体现在哪些方面?

刘增基:我个人认为,西电的特色主要体现在合理的学科定位上。具体来讲,就是体现在那些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以及学科基地建设上。关于学科建设在学校工作中的地位,学校领导班子的思想也是十分明确的。多年来,一直以学科建设为龙头,教学和科研为两翼,后勤为保障。凝练学科的研究方向,建设学科基地,构成精干的学科队伍,研究优秀的科技成果,培养优秀的科技人才等五个学科建设的基本任务也很明确。比方说,我们的六个国家级重点学科:信号与信息处理、通信与信息系统、电路与系统、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微电子、新增的密码学等等,这些正是西电特色和优势的最好体现。

记 者:您1955年入学的时候,当时西电还是部队院校,您觉得部队经历给西电特色都注入了哪些东西?这么多年来,学校在教学、科研方面都有哪些变化?

刘增基:66年以前,我们还是部队院校,好的方面是部队经历给西电打上了深深的国防烙印,形成了优良的革命传统。当然,不良的风气也有。比如说,在一段时间内,极左思想严重,学术空气不浓。我们培养的学生踏实工作的人居多,但很少有创新思想,特别是原创性的思想,也有这方面的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西电在教学、科研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从原来的学科比较单一、管理比较封闭到现在丰富的学科设置、对外交流等。特别是在保铮老师担任校长之后,这些就有了明显的改善。从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四个现代化之后,学术空气也好了很多。

还有,从部队转到地方以后,学校进步很大,跟其他大学交流很多,开放程度更高。但这还不够,跟其他名校相比,还有差距。学校怎么样来培养优秀人才,我们缺教育家的引领,这是主要问题。比如说,清华的老校长梅贻琦一直倡导的“教授治校”,蔡元培,张伯苓等老教育家的办学思想也可以拿来再用一用,有些东西永远都不过时。

“学科带头人对学科发展尤为重要,某种意义上讲,是决定性的作用。学科带头人应该具有很高的学术水平,不应该搞“照顾”,更不能挂名,应该是实实在在带领学科团队向科学进军的人。”

“小学生一直讲天天向上,其实我们的大学生、导师也要讲这个,要有危机感,居安思危。千万不能骄傲自满,停滞不前就会落后,落后就会被淘汰。”

记 者:就学校的发展来讲,您认为主要的问题有哪些?

刘增基:我认为,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科研力量过于分散。集中表现在我们的科研方面还需要加强,团队感不够强,大项目太少。当然,这与现行的科研体制和职称评定的指挥棒有关。现行的课题组长负责制,使得每个人更多地是去考虑自己的项目,对学科团队的利益考虑相对较少,这很不利于大项目的申请和开展。

第二,学校的职称评定机制有一定的问题。现行的职称评定标准,只强调年轻的博士评副教授必须有自己主持的项目,而没有考虑他们在学科团队中发挥的作用。这就造成很多年轻人都去单干,无法融入团队。其实,年轻人应该在大项目中锻炼自己,这样也有利于学科梯队合力的形成。

第三,人才队伍建设不尽合理。教授、副教授比例太高,讲师、助教偏少。职称评定设定的门槛不科学。当然,有机制的问题,但是作为老师,应该有自知之明。不要以年龄为限,不能压制年轻人,年轻人如果表现突出,就应该让他们尽快成长起来。

第四,办学思路不明确、不全面。我认为,学生的能力和兴趣取向是有差异的,意识到这一点很重要。因材施教是关键,有的人擅长数学,有的人擅长实践,因人而异,要根据学生自身的情况而定。科学家、工程技术人员,或者是管理人员,出口是多渠道的,没必要都培养成一种规格。

记 者:如何来解决这些问题,请您谈谈您的看法。

刘增基:就学校发展来讲,首先,应该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的作用。学科带头人对学科发展尤为重要,某种意义上讲,是决定性的作用。学科带头人应该具有很高的学术水平,选学科带头人不应该“照顾”。搞“照顾”,其实是损害了整个学校、整个学科的利益。学科带头人更不能是挂名的,应该是实实在在带领学科团队向科学进军的人。学科梯队应在学科带头人的领导下形成合力,去从事科学研究和教学活动。

为了更好地发挥学科带头人的作用,建议学校的学术委员会主要由各学科的带头人来组成,并且这个学术委员会在学科建设和教学科研等方面要有决策权。建议学科带头人不要从事行政兼职,应该专心致志地去做研究工作,深入第一线,组织团队成员去攻克难关,做出高水平的、有影响的成果来。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和带动青年一代。

其次,要发扬团队精神,形成强有力的研究队伍。一支队伍里有主角,也有配角,唱主角的要成为最佳主角,唱配角的也要力争成为最佳配角,大家协同一致,相互支持,有明确的分工,不搞摩擦,不争名利,专心科研。在科学研究中,不管是项目主持人还是一般的研究人员都很重要,这与职务和资格关系不大,主要取决于能力和勤奋。我们一定要树立这样的观念,处理好团队各成员之间的关系,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项目主持人不能把一切都归功于自己,应该实事求是,按实际贡献大小来排名。年轻人如果能深入实际,在项目中发挥重要作用,他们也可以排到前边去。其实,许多创新性的工作往往是不出名的年轻人完成的。当然,对于博士发表论文,如果是导师确定的研究方向,并提出创新的指导思想,那就应该实事求是地把导师放到前面。

举个例子,跟研究所相比,我们的老师就个人水平来讲不比他们差,但是就科研成果来说,差距是比较大的。问题就出在我们没有形成一套有效的管理办法,不能形成合力。好多事情,老师布置给研究生去做,永远是新手在搞科研,学生一茬一茬都走了,技术得不到积累、继承,好多东西慢慢都丢了。而研究所有着良好的传统,人员的稳定性和长期性比我们强。当然,解决这个问题,暂时没什么好办法,只有靠导师更加深入实际、深入科研第一线,跟踪整个科研过程。不能因为研究生走了,啥都丢了,要注意积累。

然后,要“天天向上”。现在不是一直讲与时俱进嘛,说到底就是要讲“天天向上”,我们的小学生一直讲天天向上,其实我们的大学生、导师也要讲这个,要有危机感,居安思危。千万不能骄傲自满,停滞不前就会落后,落后就会被淘汰。

最后,要加强人才培养。刚才讲的那么多问题和实施建议,要完成这些任务,关键是人才。学科方向需要人去确定、去凝练,学科基地需要人去建设,科研成果要依靠人去完成。所以说,加强人才培养,加快梯队建设是当务之急。

“要鼓励我们的学生全面发展,要促使各种观点发生碰撞,只有通过争论和讨论,我们的能量、才干才能最大化。”

记 者:从您在学校五十多年的感受来看,您觉得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有哪些值得改进的地方?

刘增基:校园文化很重要。

我认为,首要的一条,是要有活跃的学术空气,这对于促进学科发展,出成果、出人才至关重要。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和全国科学大会以后,科学的春天到了,为活跃学术空气创造了良好的前提条件,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科学发展空前繁荣。现在,大环境是好的,至于怎么去具体实施和完善就得看我们自己的了。

我认为,学校可以多组织些像学术讲座、学术沙龙这样的学术活动。鼓励我们的学生全面发展,促使各种观点发生碰撞,只有通过争论和讨论,我们的能量、才干才能最大化。

同时,我们的媒体可以多报道一些学术活动、学术成果,多宣传一些科研事迹,对于学校的重大科研项目,进行全程跟踪报道也未尝不可。这对于营造更加浓厚的学术氛围应该是很有帮助的。

“温故而知新,要反复回味、推敲。最好是把这些基本的东西融化到血液里。”

记 者:作为一名长者,您觉得今天的青年人应该注意些什么?

刘增基:跟我们这一辈人相比,现在的年轻人理论基础较好,但是实际知识的掌握和动手能力欠缺很多。比如说,现在的研究生,往往给人一种“学了很多”的假象,但是到底有没有掌握,掌握的怎么样,就不得而知了,学过的很多知识,不够巩固,经不起深究。

我希望,我们的学生首先要谦虚好学,学习过程中要强调三个“基本”,即基本知识要牢固,基本概念要清楚,基本技能要熟练。温故而知新,要反复回味、推敲。最好是把这些基本的东西融化到血液里。

其次,要重视课堂。现在有的学生不去听课,有时是老师在上边讲,学生却在下边各行其是,到头来,老师、学生都落得徒劳无功。所以,我希望我们的学生能体谅老师的一番用心,珍惜这些得来不易的学习机会。

另外,要少一些上网时间。当然,作为学习和工作的重要工具,计算机确实非常重要。但是俗话讲,物极必反。我们的学生现在过于依赖计算机和网络,好像计算机就是一切。也有家长反映孩子沉迷于网络无法自拔。这个问题应引起学校重视。

最后,希望我们的青年教师和同学们,不管是在科研还是学习上,要有一股敢想敢干的闯劲,树立崇高的理想和远大的目标,为祖国和社会多做贡献。

摘自《西电科大报》2009年11月21日总第400期

关闭窗口
文章评论:
匿名发布验证码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
当前位置:首页>>永不消逝的电波>>校史春秋>>大学之道>>正文
版权所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档案馆
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