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西电记忆 人物访谈 百名将星 西电学人 校史春秋 校史研究 影音档案 留影存照 史料捐赠 我要留言
杨跃:大学文化建设的主体是教师
2015-05-13 11:00审核人:

■ 记者 秦 明

“推动大学文化建设,可以从三个方面出发:一是从教师入手,抓住教师这个主体;二是从教研室、院校等基层组织出发,增进教师之间的往来;三是有意识地加强文化建设,增强文化认同。”

记者:您觉得大学文化建设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地位,请谈谈您的看法?

杨跃:我觉得,在高校各项工作中,文化建设往往处于一个被忽略的地位。为什么这样说呢?在高校这样一个环境中,大部分的教师和研究人员,都将精力、时间放在了自己从事的教学活动或研究领域中,他关注的是一个一个的点;而对于学校这样一个整体,只缘身在此山中,往往并不是太重视。

记者:既然文化建设处于这样一个地位,那么该如何推动这项工作呢?

杨跃:对一所大学来说,文化建设应该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面对这种现实情况,要想更好地推动这项工作,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要从教师入手!也可以说,大学文化建设的主体应该是教师。

在一所校园内,学生总是处在一个集体之中,他们吃住行都在一块,而且从入学开始,就伴随着入学教育、专业教育、文体活动等等,校园文化或多或少地都在感染、熏陶他们。然而,对于教师来说,这一块却相对薄弱。有一些老师,有课就去上课,没课就回家,工作很长一段时间,甚至相互都不认识,教师与教师之间,来往并不多。因此,教师对于文化建设,往往没有感觉,我们必须从教研室、从院系这个层次出发,有意识地加强文化建设。

举一个例子,去年我参加可口可乐奥运火炬手选拔的整个环节中,接触到了很多不同职业的人,有司机、护士、普通市民,人家不管来自哪个行业,他们的群体特征、群体意识都非常强。到可口可乐公司去参观,可以很强烈地感受他们员工身上体现出的企业精神。然而,在我们教师身上,却没有这种强烈的文化意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我认为,是因为企业在抓文化建设,对员工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而大学在这方面做得还不够!

可见,要推动大学文化建设,可以从三个方面出发:一是从教师入手,抓住教师这个主体;二是从教研室、院校等基层组织出发,增进教师之间的往来;三是有意识地加强文化建设,增强文化认同。

记者:教师既然是文化建设的主体,作为基层学院领导,您觉得还有哪些工作要做?

杨跃:作为一名基层学院的党委书记,我认为院系领导首先要高度重视文化建设,脑袋里始终要有这件事情;其次,领导之间在相互认同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还要有意识针对相对分散的教师个体,多搞一些集体活动,不断加强文化方面的宣传;最后,每个学院都应该针对自己的特点,倡导和塑造符合自己特色的文化内涵,指明建设方向,提出具体要求。

“像西电这样一个以工科为背景的学校,它的校园文化当然和文科院校、综合院校不一样。学校应该更多的加大人文知识的传播,提高工科学生人文素养。”

记者:看您的简历,发现您的大学阶段是在成电度过的,成电的校园文化给您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能不能给我们举个例子?

杨跃:总的来说,我感受到的成电校园文化要更活跃一些。我在成电上学那是30年前的事情。当时,我们建有自己的学生广播站,刚刚改革开放,思维十分活跃,凡是学生感兴趣的内容,都可以在广播上播,学校一般不干涉我们。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当时有同学中午在宿舍门口的乒乓球台子打球,影响到了其他人午休,有人就把乒乓球台子推翻了。广播站就开始讨论这件事情,从谁推翻的,到为什么要推翻、该不该推翻进行了非常激烈的讨论,而且都是自发的。这是长期积淀形成的校园文化。

记者:您感觉文化建设的氛围和一个学校的学科有没有关系?

杨跃:还是有一些关系的。像西电这样一个以工科为背景的学校,它的校园文化当然和文科院校、综合院校不一样。文科学生,可能功课压力相对轻些。以我为例,我学的是英语,因此,看英文原版的小说就是在用功读书。工科学生不可能这样。可见,校园文化可能的确是和学科有一些关系。

记者:西电工科色彩浓厚,应该如何加强文化建设,请结合实际说说?

杨跃:结合西电实际,我觉得学校应该更多的加大人文知识的传播,提高工科学生人文素养。今年以来,人文学院外语系申请了一个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项目,主要内容就是想在南校区,创设一个虚拟的英美语言环境,把原先简单意义上的英语角更加深化一下,通过图片、音乐、场地等实景,再请一些国外的志愿者,布置出一个真实的外国语言环境,让进入这个环境的人,感受到真正的英美语言交流氛围。这种做法,就是希望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结合专业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把学外语的同学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让同学自己去影响身边的同学。

记者:从整体来看,人文学院在学校文化建设中发挥了哪些作用?

杨跃:人文学院对学校文化建设的最大贡献,可以说就是开设了几十门人文素质课程、外语类课程,这些课程覆盖了全校学生,上课的学生高达数万人次。实际上,人文学院的三大工作,可以总结为:自身专业建设、全校公共外语教学和全校文化素质课程。

“一所学校,如果有一个特色,但是水平老是上不去,那么慢慢就不是自己的特色了。可见,强化特色,重点应该是把特色搞得更硬邦、更厉害,才能够真正叫特色。”

记者:您在西电工作了30多年,您感受到的西电特色是什么,它体现出来了么?您认为学校该如何强化自身特色?

杨跃:我感受到的西电特色就是电子类的专业、行业特色。如果西电没有电子、通信,没有专业学科作为自己的背景,就无所谓特色了。对于西电来说,只有围绕专业,才能体现特色。加强特色西电建设,我觉得应该是往宽里放,而不是往小里缩。

记者:那您觉得学校究竟该如何强化特色?

杨跃: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从大的方面讲,西电的特色是明显的,是实实在在的。当前的问题,就是如何更好地去加强。我的看法是:应该在提升水平和层次上下功夫;水平越高,特色越强。一所学校,如果形成了一种特色,但是水平老是上不去,那么慢慢就不是自己的特色了。可见,强化特色,重点应该是把特色搞得更硬梆、更厉害,才能够真正叫特色。

记者:特色是有载体的。比如有的学校,他们以人才培养结果为载体,说自己培养了多少总统,培养了多少诺贝尔奖获得者。您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

杨跃:西电特色的载体,我认为还是体现在学科领域上。说到以人才培养为载体,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今天想要什么人才,明天就能够培养出来什么人才。西电建校虽然快80年了,但真正步入正规大学办学的历史,也就50余年。我坚信,只要我们坚持自己的人才培养理念,出大人才是必然的。

记者:我们在不断凝练西电精神,您感受到的西电精神是什么?以您在西电的工作经历,您感觉西电人有什么特点?

杨跃:西电人踏实肯干,做事情做好了再说,甚至是做好了也不说。西电人不怕吃苦,越是困难的时候,劲头越大,懂得坚持,有一种韧劲。面对困难,西电人能够挺下去,绝不放弃。这是一个鲜明的特点。

“西电是大家的,是每个人的;建设和谐西电,每个人都有责任,需要大家一块来建设!”

记者:建设和谐西电,您觉得还需要在什么地方继续加强?

杨跃:建设和谐西电,首先在于领导要重视。学校领导、职能部门和学院的领导,要能够放下架子,和师生打成一片,淡化长期形成的等级观念。各级领导,要更多地体恤民情,更深入地了解普通群众,去倾听他们的心声,而不是抱着一种高高在上的心态。

其次,也是最重要的,就是人和人之间要多交流、多沟通,这方面需要领导们带头。有些时候,领导们听到的,都不是最直接的东西,都是转过去、反映上去的东西,也许还变了味道。如果领导们不能够放下架子,去和老百姓交流、沟通,要建设和谐西电,可能会很难。和谐西电的建设,需要实干,它不是虚的,不是挂在嘴巴上的话。

最后,在宏观上学校要有具体的要求,要有配套的政策和规定,这样才名正言顺,不然无从下手。有了要求,大家分工就明确了。因此,有没有具体的文化建设方案,这个恐怕也是关键。

记者:对人文学院来说,该如何提高学生的素质,如何发挥自己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杨跃: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主要还是体现在具体的教学计划里。四年教学过程中,应该开设一些课程和讲座,并明确必须修到什么程度才算合格。课程大纲设置里面,必须有这么一块。同时,还要让各类学生找到展示自己能力的平台。

记者:谢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请说说您最想对老师同学们说的一句话?

杨跃:西电是大家的,是每个人的;建设和谐西电,每个人都有责任,需要大家一块来建设!

摘自《西电科大报》2009年10月24日总第398期

关闭窗口
文章评论:
匿名发布验证码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
当前位置:首页>>永不消逝的电波>>校史春秋>>大学之道>>正文
版权所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档案馆
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