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西电记忆 人物访谈 百名将星 西电学人 校史春秋 校史研究 影音档案 留影存照 史料捐赠 我要留言
韩一平:年轻教师应该先站稳讲台
2015-05-13 10:59审核人:

■ 记者 高巍巍 学生记者 邓国宝 赵龙

记 者:韩老师,很高兴您能接受《西电科大报》的采访。您是否关注本报开设的“专家教授论坛”,关于论坛本身,您怎么看?

韩一平:专家教授论谈的稿件,我几乎每期都看。开办这样的论坛,我觉得很好,能让教师们谈谈他们的一些想法,对学校今后的发展,对其他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会有一些启发,也希望论坛能继续开展下去,让更多的教师参与进来。

“既然选择了这份职业,你首先就得当一个好教师。”

记 者:在西电工作这么多年,您感受最深的西电特色是什么?

韩一平:我就简单谈几点体会吧。

西电的老教师非常负责,这一点给我印象特别深。记得刚到教研室的时候,有老教师专门指导我们这些刚进来的年轻教师,首先要随堂听课,要将教材上所有的习题都做一遍。讲课先从讲授习题课开始,并且每次习题课都是反复试讲直至合格后方能登上讲台。经过一、两个学期的试讲,有了经验后再讲授个别章节,最后才完整讲授整学期课程。类似于这种培训,要经历一、两年时间。目前,理学院在这方面保持得还比较好,年轻人刚一进来,学院就会给他们半年时间,让他们跟着老教师听课,并试讲某些章节。这样做,至少能让他们知道如何上课,当然,课上得好与坏,还取决于备课时间的长短,是否拥有高超的教学艺术、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宽广的知识面等许多要素。对年轻教师来说,既然选择了这份职业,就应该首先当一个好老师。

另外,西电有很多老师在研究领域是做了不少工作的,但由于宣传不够,大部分学生都不了解,这就导致我们的一些优秀本科生在考研的时候选择了外校,影响了一些学科的研究生生源。所以,各个学院,包括老师自己应该加强宣传。

西电在学生的科研训练方面做得比较好。学生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下,较早地接触一些科研训练,这对学生自身的发展,是很有好处的。所以,希望学校能够通过诸如此类的多种途径,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学校的特色,只有这样,才能把更多的优秀学生留下来,既给国家培养了人才,又为学校的发展增添了新生力量。

记 者:您刚才提到西电的老师自身宣传不够,您认为主要原因是什么?

韩一平:这与西电的传统有一定的关系。西电许多老师,尤其是一些老教授,都是踏踏实实地工作,行事低调,这一点很令人敬佩,他们做的很多,但对外宣传的比较少。

记 者:您觉得西电老师这种低调的作风对学校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韩一平:西电老师勤奋敬业,多做少说,不张扬,当然是一种好传统。但如果能适当宣传一下,对学校的发展会更有利。只有通过宣传,才能让社会,让更多的学生了解西电,才能吸引更多的、更优秀的学生报考西电,也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来西电工作。

“先要把讲台站稳。站稳讲台以后,再开始往其他方向发展。要站稳讲台,就要在教学上多花时间。”

“谁会是这些时间的受益者呢?自然是学生,你花的时间越多,对课程的理解就越深入,学生获益就越大。”

记 者:您刚才谈到年轻教师首先得当一个好老师,这主要是从教学层面上讲吗?

韩一平:是的。目前,年轻教师大部分都是博士毕业,在进校之前,都从事过一定时间的科研工作,科研能力应该是不错的。但他们之前很少从事教学工作,所以对他们来说,应该首先把讲台站稳。站稳讲台以后,再开始往其他方向发展。要想站稳讲台,就要在教学上多花时间。

教学不像科研,发表多少篇论文,做多少项目,是可以量化的。教学是一个软指标,比如说我们带一门课,你可以花几个钟头,几十个钟头,甚至上百个钟头,这些时间,别人可能完全看不到,这就是软性的意思。但是,谁会是这些时间的受益者呢?自然是学生,你花的时间越多,对课程的理解就越深入,学生获益就越大。这就是为什么有学生反映,有的老师讲得精彩,有的老师讲得效果相对差一些的原因。

记 者:您说年轻教师要先站稳讲台,您也提到了科研比教学更容易见成效,这种情况下,教师会不会感觉不平衡?学校的年轻教师中,有没有这种现象?

韩一平:有的。重科研而轻教学的现象比较普遍。当然,因为职称评定等多种原因,这种现象也就在所难免了。有些老师不愿意在教学上多花时间,加之过分依赖多媒体课件,导致一些教师不愿写教案,不愿多花时间备课,有的甚至是下载或直接从别人那里拷贝PPT教案,上课就成了机械地演示PPT,这样的教学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记 者:您认为如何能够正确地处理科研和教学的矛盾?能否跟年轻老师分享一下您的体会?

韩一平:个人认为,教学和科研并不矛盾。教师的任务,不是照本宣科,而是应该有自己的见解,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是建立在深厚的知识基础上的。教师的创新思维习惯,教师的科学素养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科学素质的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学过程也是一个师生互动和教学相长的过程,有利于拓宽知识面,也有利于科研的进一步深化,而科研能帮助教师悟出许多东西,发现新的研究方法。教学和科研相辅相成。

对于年轻教师来说,既兼顾教学、科研工作,还要照顾家庭,的确很不容易,如何合理分配时间,处理好这些问题,是需要认真考虑的。

记 者:现在师生们普遍反映西电文化氛围不够浓厚。您认为呢?对于现在热议的大学文化,您怎么看?

韩一平:在这个问题上,我的看法是,西电应该走出去看一看,长时间呆在学校可能感觉不是太明显。可一旦走出去你就会发现,许多高校的文化氛围确实比西电浓,他们经常会有各种各样的讲座,有来自各个领域的专家、著名企业的CEO、甚至还有一些明星,不同领域的最新动向都在讲座中得以体现。如复旦、上海交大等高校的讲坛上就出现过李连杰、濮存昕等明星的身影。高校的精神气质需要学术氛围的滋养,而大学生的精神气质需要校园文化氛围的滋养。学生在讲座中能开阔眼界,不断提高自身素养,对他们今后的工作也是很有帮助的。

记 者:我们注意到您曾经在法国工作过一年,能不能结合那段经历,谈一谈您的体会?跟西电相比,他们在科研方面有哪些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韩一平:我去的是国家科学研究中心(CNRS)的一个研究所,总体来说,他们的学术氛围宽松自由,思想开放,研究方向与发展前沿联系密切。研究所的科技文献、资料也很全,讨论问题往往关注的是你对问题的看法,思想的创新点,不要求有多么成熟,大家在平等的讨论与交流中逐步完善一些想法。研究所里设有工作间歇时喝咖啡的地方,在那里可以与其他课题组的教授和学生相识、闲聊,由此提供了很多的交流机会,对开阔视野很有好处。我在法国这段时间,对自己研究方向的发展动态和实际应用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为回国后科研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他们在各种层次、各种方式的学术交流非常活跃,各种国际会议、讲座也非常多。“走出去、请进来”,在这里似乎已经成为家常便饭、理所当然了。目前,我正在与这个研究所联合培养博士,他们对博士的要求和国内有所不同,法国要求博士生在读期间必须参加国际会议,并且在会议上发言,而对论文的发表没有具体指标,也就是说,他们更看重学术思想的交流。的确,只有多交流,才能够掌握科研发展的最新动态,才能对个人的研究和发展有帮助。

“如果导师自己对于该领域发展的认识比较模糊,那么学生很可能就会走很多弯路。”

记 者:韩老师,带了这么多年研究生,在研究生培养方面,您有没有什么经验或心得?

韩一平:做一个导师不难,难的是做一个好导师,导师也有知识老化的问题。作为导师,首先自己要加强学习,不断更新知识,及时掌握学科的发展动态,了解研究领域的热点、难点、重点。针对研究生的特点,帮助其确定研究方向。如果导师指导的方向比较好,贴近前沿,加之学生自身努力,他就能很快地介入课题,并顺利完成学业;相反,如果导师自己对于该领域发展的认识比较模糊,那么学生很可能会走很多弯路。

从学生的角度讲,踏踏实实做学问是关键,投机取巧不足取。要静得下心,下功夫将所研究的问题吃透,才有可能产生一些新的想法,做出一点成绩来。

记 者:韩老师,就今天的话题,您还有没有需要补充的?

韩一平:总的来说,从专业方向上讲,西电是很有特色的,现在的问题就是如何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将这些特色发扬光大。其实西电这几年的发展还是比较快的,也提出了明确的奋斗目标,至于具体实施还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

摘自《西电科大报》2010年6月26日总第412期

关闭窗口
文章评论:
匿名发布验证码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
当前位置:首页>>永不消逝的电波>>校史春秋>>大学之道>>正文
版权所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档案馆
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