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西电记忆 人物访谈 百名将星 西电学人 校史春秋 校史研究 影音档案 留影存照 史料捐赠 我要留言
沈沛意:建设西电——我的家
2015-05-13 10:48

■特邀记者 杨舒丹

“从余秋雨对文化理解的角度来讲,大学文化就体现在如何教给学生认识自身的价值,而学生又怎样认识学校的价值。”

记 者:非常高兴您能接受我们的采访。您有多年在国外留学的经历,也有获得双博士和双博士后学位的经历,您是怎样理解大学文化的?

沈沛意:一个老科学家曾讲:不出国就不懂得爱国。延伸一下,我认为不踏出校园就不会真正感受到对母校的感情。因为在国外呆过,每当回到西电的时候,我就说我回母校了而不是说回西电了。所以说这是一种对国家和学校的依恋。大学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首先不应当仅仅是大家经常谈论的艺术活动,而应当是在围绕大学特色的基础上,如何培养和延续我们自己对母校的感情,如何培养我们西电人共同认可的价值观。这是历经很多代人不断沉淀、凝结而成的。像北大的校园文化已经形成了北大的风骨。这是一代代北大人不断传承下来的。北京大学的蒋梦麟在《风骨——从京师大学堂到老北大》中这样形容北大:你是青春的慈母,我祝你永远健康生存。我相信,无论是谁,离开西电的一刹那,带走的是大学生活的美好回忆;当他重新回到母校,重新回到祖国的时候,一定感觉到是游子回到了家。

余秋雨曾在《千年一叹》中写道:“文化以沟通为胜业,文化以传播为命脉”。从余秋雨对文化理解的角度来讲,大学文化就体现在如何教给学生认识自身的价值,而学生又怎样认识学校的价值。北大、清华培养学生时就会给学生灌输北大、清华的文化、传统和担负的历史使命,西电也给学生讲西电的光荣传统、西电的历史、西电精神。同样地,西电人出国后也会给国外人宣传西电是什么样子的。这正是一个传播和沟通的过程。

我在巴斯大学读博时,老板问我为什么要读第二个博士学位,我说我就是想知道你们是怎样培养博士生的。巴斯大学给每一个学生都配有一个学习导师(directorofstudy),他们会教学生怎样一步步地学习,如怎么做汇报、指导论文、方向选择、与其他老师合作甚至怎样讲课,他们对年轻人的培养是值得学习的。另外我感受比较深的是他们会给学生开辟一个开放自由的空间,创造很好的环境讨论问题。国外的老师下午都会有喝茶时间,当然这不单单是喝茶,而是几个人围坐在一起讨论写文章、申请课题之类的问题。因此我认为只有融入到一所学校的的学术氛围中,才能真正了解到这所大学文化的特质。还有一点就是合作。英国EPSRC机构是专门管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这个机构就有指导性的文件鼓励多学科的老师联合申报项目,明确表示不主张个人申报,他们很清楚,多学科、多领域的合作容易产生思想的火花。

“如何培养人才,如何服务社会,如何营造探求真理的氛围和环境,是决定‘大学特色’的三个主要因素。”

记 者:我们说大学发展的出路在于特色建设,有特色的大学文化建设是建设特色大学的首要任务。那么您理解的“大学特色”是什么?

沈沛意:《大学》有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哈佛的校训为“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更与真理为友。”也就是说,大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君子,在于改良社会,而止于探求至善(真理)。在这样的前提下,我认为大学的特色,就体现在大学的价值观,体现在毕业生对社会、对国家、对人生的理解。

哈佛大学前校长德雷克·搏克在其著名的论著《回归大学之道——对美国大学本科教育的反思与展望》中反复强调,作为学生来讲,生活在多元化的校园中,要学会表达,要学会思考,要展望未来,要成为合格的公民。国内的学生缺乏真正去思考问题的意识,没有把一个问题深入到社会的实质去考虑,仅仅停留于吵闹、争论。

可以说,如何培养人才,如何服务社会,如何营造探求真理的氛围和环境,是决定“大学特色”的三个主要因素。具体来讲,第一,人才培养的成效与我们的学科建设和本科、研究生教育体系紧密相关。我认为教学和科研是相辅相成的。在给本科生讲课时,每次上课我让学生先看看周围的同学,看看他们的眼睛有无光彩,有无朝气。为什么呢?因为我第一次在巴斯大学讲课的时候,从他们的眼睛里看到了学生在消化知识、反馈知识、渴求知识。所以我给咱们的学生讲要有这种朝气,要不断激发自身的潜能,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能放松自己;第二,服务社会的能力大小与我们的科研水平相辅相成。这里谈一下国外的做法。他们非常注重科研与商业运作的紧密结合,而且做科研时会有专人指导所做的研究会在哪方面应用,这样就将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了。当时我参与审批的一个项目,就是生物学的一个老师研究的一种特殊材料,它能检测到人的眼泪的含糖量,就是把这种特殊材料加到隐形眼镜里,糖尿病病人戴上这种眼镜后镜片颜色就会变化,根据这个颜色就能判断含糖量,病人就不用受皮肉之苦测血糖了。我们根据发展前景和技术的可行性给了高分,当时学校投了15-20万英镑到这个项目,这样他们就与商业运作结合起来了。第三,探求真理的氛围又直接决定于我们的管理水平、管理理念和管理措施。

“西电的特色在于电子、在于通信。”“西电的学生基础知识扎实,易于与导师和同事沟通,敢挑科研重担。”

记 者:您的母校就是西电,在国外学习、工作近十年,现在又回到西电工作。您认为“西电特色”体现在哪里?

沈沛意:在即将回国的那一段日子,我经常给周围同事们解释的是“我的母校是西电,我要回到母校,回到祖国。”

西电的特色在于电子、在于通信。在这一方面,我们有国家层面上的大师和领军团队。在海外这么多年,我的一个最深的体会是:西电的学生基础知识扎实,易于与导师和同事沟通,敢挑科研重担。在和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学校的留学生的工作中,我发现站在科研最前线、善打硬仗的往往是西电的学生。我在巴斯大学时,当时只有一个西电的,别人能从他的身上看到他怎样做事情。有一个在学术界非常有名的年轻教师,他招收博士生时,一次就招了两个西电的学生,后来他从巴斯大学调入撒里大学时,也带了那两个学生过去。

华为、中兴等通信企业在西电每年能招收80%以上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华为、中兴等企业在欧洲和北美设立研发机构的事实,让通信领域的国际巨头们深感惊恐和忧虑。这些事实,都说明西电不仅有特色,而且特色鲜明。

记 者:我们知道建国初期的西军电闻名遐迩,取得了辉煌的成绩。那么今天的西电又如何保持特色,如何发展特色呢?

沈沛意:面向实际需求开展教学和科研活动是我们西电的特色之一。但是,如何在这个基础上保持和发展特色,确实是我们要思考的紧迫问题。从我自身来讲,我做硬件比较多,在美国、英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工作时做的也是和仪器设备有关的,就是和嵌入式系统有关的。这次回来后就意识到能做多核和众核,众核现在是一个研究方向;就软件学院来讲,这么多年来在纯软件方面做得比较深入。这次回来就希望在和学院的老师进行合作的基础上,把硬件、软件协同做起来。这样一来,我们不仅能构架一个很好的软硬件平台,而且能同时促进相关的科研发展。

就我个人而言,在一年多的时间里,软件学院的XILINX嵌入式联合实验室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一步步发展起来。在实验室的具体工作中,我们一方面得到软件学院的大力支持,另一方面,我们也积极和通信工程学院、电子工程学院和技术物理学院的老师进行合作。这种合作不仅仅是科研上的合作,还包括不同实验室间研究生的交流。实践证明,这种合作不仅能在科研上互相促进、互相补充,而且在研究上能非常快地定位自己的研究方向,从而发挥自己的优势,找到相互交叉的结合点和创新性。

“在现有的基础上突出我们自己的优势和强势,在合作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在‘见贤思齐’的基础上坚持开放。”

记 者:我校确立了“特色鲜明、研究型、开放式、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大学”的奋斗目标,您认为西电如何进一步凝练特色,走特色发展之路呢?

沈沛意:“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这一观念贯穿于特色建设的始终,也是做出特色的出发点。

前一段时间我在参加中美工程论坛时有幸向中国工程院的潘云鹤院士、湖南大学校长钟志华院士征询科研方面的问题,他们最关心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作为年轻人,你们有没有想过我们国家20年或30年后所面临的科技难题是什么?我们是否已经开始了相关的研究和技术储备?”所以,我想西电在进行“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建设时,是否也考虑到在20年以后,如何保持我们在电子与通信领域的优势位置?我们是否能够建立新的研究领域和相应学科来满足20年后国家在电子和通信领域经济建设的紧迫需求?

学校要发展,不能再局限在小圈子里。这里建议先从政策上鼓励学院间老师的合作。我校的奋斗目标中,跟我们自身相关的就是考虑如何“特色鲜明、研究型、开放式”,而“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却是要由外界来客观评价的。结合张进成教授和高新波教授的观点,我认为在这个限定的范畴中,目标其实是非常明确的,即在现有的基础上突出我们自己的优势和强势,在合作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在“见贤思齐”的基础上坚持开放。

“西电的文化是靠每一个西电人建设、凝练、传播和延续的。”“ 希望学校在文化建设方面有措施、有行动。”

记 者:西电作为一所工科学校,一些老师和同学反映缺乏文化氛围,您认为呢?要进行西电文化建设,您有哪些好的建议?

沈沛意:这里要明确校园文化和校园文化活动隶属于两个不同层面的范畴。校园文化是无形的,校园文化活动是看得见的。大家如果参与到校园文化活动中,那么校园文化就自然显现出来。

我不认为西电缺少文化氛围。从我个人的体会而言,我发现大家往往忙于自己的科研和教学,没有十分留意我们身边的文化艺术活动,没有亲身参与到这些文化艺术活动之中,或者说,没有暂时驻足,来深思西电的文化建设问题。如果让我们每一个西电人,亲自参与到一项文化活动中,看看我们西电的现状,想想我们西电的未来,做做宣传我们西电的事情,那么,西电的文化就在我们的眼前、就在我们的身边了。

我的提议是:“建设西电——我的家”。因此,希望学校在文化建设方面有措施、有行动。对于我们每一个西电人,可以尝试着思考“我能为西电的发展做什么?”,“我能为西电留下些什么?”因此,西电的文化是靠每一个西电人建设、凝练、传播和延续的。

记 者:学校提出建设和谐文化、构建和谐校园、打造和谐西电,您是怎样看待这一问题的?

沈沛意:我在国外这么多年,感觉要和谐,就要用感恩和宽容的心面对生活,用拼搏和顽强的精神对待事业。建设和谐西电包括生活是否和谐、工作是否和谐。国外将生活和工作分的很清楚,上班就安安心心工作,下班就好好休息。而我们很多老师把生活、事业结合在了一起,这样势必造成很多不和谐的音符。今年以来,学校通过提高收入、改善住房等方式尽力改善大家的生活待遇,学校这样做是在构建和谐的生活氛围。同时,老师们也应改善人际关系,工作上要讲求合作,要顽强拼搏。我刚来西电南校区的时候,感觉南校区的硬件条件在欧美也可以算是一流的大学,包括校园格局、多媒体教室、学生宿舍等,但现在缺乏的是软环境和管理环境,如果说我们建设和谐西电是从科研和事业这个角度来讲,我们同时也希望建立一个有效的服务机制。如果说我们事业上达到了和谐,就真正能有更多好的想法,就会想更好地把工作做好。

“与国外大学相比,西电是以管理的模式去运作的,而不是从服务的角度去运作。”“管理部门应该考虑怎样把服务做的更好,提意见的人也要考虑要求管理部门提供怎样的服务。”

记 者:管理与服务是学校建设与发展的根本保障。我们提倡管理就是服务的理念。对于学校的管理服务,您有什么建议?

沈沛意:对于这个问题只能根据每个人的特点和需求去谈,从我个人来讲,与国外大学相比西电是以管理的模式去运作的,而不是从服务的角度去运作。如果从服务的角度运作,就相当于加了润滑剂,那么教师的科研会做的更好。因此,管理部门应该考虑怎样把服务做的更好,提意见的人也要考虑要求管理部门提供怎样的服务。

记 者:能否结合您自身的经历,谈一下具体的做法。

沈沛意:第一,真正进行信息化建设,简化管理和服务流程。因为我在国外查找西电的有关信息非常难,网站长期不更新,很难获取学校的信息;第二,管理部门应该树立服务的工作目标和高效的办事流程。我在国外想了解西电的管理机构、内部办事流程、下载表格等这些也比较难。这里我想提一下图书馆,我认为上述两点做的最好的单位就是我们的图书馆。每一个老师都有去过图书馆的经历,对提供的各项高效服务和流程都很满意,很少出现吵架和抱怨的情况。

我在国外的大学工作时,感觉到不论是在图书馆还是在其他管理机构,都能感受到同样一流的高效服务。因此,希望我们的各级管理部门一方面真正建设起高水平的具有实效的信息系统;另一方面,建立起完善的服务和管理流程。

摘自《西电科大报》2009年12月19日总第402期

关闭窗口
文章评论:
匿名发布验证码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
当前位置:首页>>永不消逝的电波>>校史春秋>>大学之道>>正文
版权所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档案馆
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