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西电记忆 人物访谈 百名将星 西电学人 校史春秋 校史研究 影音档案 留影存照 史料捐赠 我要留言
王安民:保持优势,塑造特色品牌绽放人文情怀,提升文化软实力
2015-05-13 10:38审核人:

■ 记者 张莹莹

大学特色可以分为“有形”的特色和“无形”的特色。有形的特色,即大学的学科优势。无形的特色,也就是大学的“品牌”。

记 者:大学特色成为当下的热点话题,您如何看待这一问题,您理解的“大学特色”是什么?

王安民:近年来,关于“大学特色”的讨论很多。为什么有这么多人讨论大学特色,就是因为“没有特色”,或者说大家都认识到“大学的特色正在消失”。大学特色消失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高等教育大规模的扩招和并校,这就如同大规模经济时代对市场的个性化需求的漠视一样。

关于什么是大学特色,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的探讨已有很多。简单来看,我理解大学特色可以分为“有形”的特色和“无形”的特色。有形的特色,即大学的学科优势。比如,关于一流大学,很多人从大学理念、大学制度等角度讲得很复杂,而杨振宁有一个简单的说法,就是“有几个学科排在前面,其他学科也不差”,这就很具体。再比如说,香港科技大学经过短短十几年的发展,几个学科排名就跃居世界前几位,原因何在?香港科技大学一位校长的话作了很好的解释,他说:“把世界排名前几位的人才吸引过来,我们的学科自然排名世界前几位”。这就是优势,就是有形的特色。西电有形的特色,即电子信息,我们的学科主要集中在电子信息领域。当然,集中的学科能够超过综合性大学的同类学科,才能说是我们的特色,否则,学科集中却没有优势,只能说明办学实力弱。

无形的特色,也就是大学的“品牌”。无形的特色以有形特色为基础,但又有其独立的内涵。品牌作为一个社会组织的独特形象,凝聚着该组织的独特理念,体现着该组织的特有文化。对于大学来说,品牌涉及几个方面:一是办学理念的定位;二是大学的自我意识,包括大学的领导、老师自己的评价;三是外界的认同。

谈到特色,近年来,经济管理学院也在从学院的层面思考我们的特色是什么。管理学科的竞争也很激烈,办得较早的学校已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品牌。经济管理学院处在学校相对弱势的地位,也还没有形成外界一致认同的特色。我们在充分思考、探讨的基础上提出了“管理、经济、信息相融合”的理念,这是其他大学管理学科没有的。从学科发展来看,管理、经济相融合是趋势。而经济社会的发展已进入信息时代,我校又有着“信息”这个优势,这正是我们的出发点。在国家MBA评估过程中,我院“管理、经济、信息相融合”的理念,在教材、案例选取等教学实践中的实现,已得到了专家的认同。发展学校优势,建设大学特色,各学院也应立足自身来思考。

如何塑造和维持我校的特色?我个人的看法有以下几点:一是要不遗余力维持我校在电子信息学科领域的优势地位,当然在这方面我们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二是要以现有的优势学科为基础,开拓新兴的交叉学科,这关系到我校未来的战略优势。三是塑造大学特色需要树立品牌经营的意识。在市场经济活动中,由于严酷的市场竞争,使得现代企业具有很强的品牌意识。近些年我国大学的品牌意识也明显增强,不少大学都在有意识地塑造品牌。建设大学特色,一定要有这样的品牌意识。

此外,学校塑造自身特色,需要更加重视经管、人文学科。学校应从更高的战略高度来看经管、人文学科的发展。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学科门类的数量与布局问题。经管、人文学科的发展对于营造高水平大学不可或缺的人文氛围、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办学水平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工程教育是我校的一个特色,我觉得国内对“工程”的理解有一定的偏颇,工程从来都不是一个纯科技问题,对于一名卓越的工程师而言,其自身的人文素质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先进的大学文化不外乎几个方面:追求真理、崇高学术、尊重人才和思想自由。

记 者:您如何认识“大学文化”?大学文化的内涵是什么?

王安民:大学文化对于塑造大学特色和建设一流大学非常重要。有人把“人才”、“学科”、“文化”称作大学“三大要素”。事实上,文化不但对大学,对其他社会组织、乃至对国家来讲都是很重要的。人们常说的国家软实力、区域软实力、大学软实力等,其核心都是文化。

大学文化是大学办学的核心价值理念,并由此派生出大学的行为规范,其外在表现则体现为大学的传统与风格。一所大学的文化是该大学所特有的,它与大学的特色是密切相关的。前面谈到大学的“无形”特色,就是由其文化所决定的。“有形”特色因易于模仿,不一定能长久保持,建立在特有文化基础上的“无形”特色才有可能是真正持久的。但应注意,文化是软实力的决定因素,不是所有文化都可构成软实力。只有适应大学组织发展的适应性文化或优秀文化才能成为大学的软实力。实证研究表明,多数组织的现存文化都是阻碍性的文化,现存的很多旧观念、僵化文化不仅不是软实力,而且是发展的阻力。在此意义上讲,文化建设的本质实际上是文化变革。

大学,抑或其他社会组织,其文化体系中都存在着“亚文化群”。在大学中,至少有三个亚文化群,即教师文化、管理文化、教辅文化。三个不同的亚文化群之间差异很大,扮演着截然不同的文化角色。这三种文化之间的冲突往往是工作效率低下的决定性因素。

文化建设首先要考察现存文化中的价值观、办学理念是否是先进的,还要注意到在整个组织的文化中,不同的子文化、亚文化、文化群之间的冲突,这种文化冲突也会阻碍大学的发展。

记 者:先进的大学文化,应该包涵哪些内容?

王安民:国内外对于大学文化的探讨很多,从现代大学制度、现代大学理念、大学发展史等不同角度和层面都有探讨。我想,先进的大学文化不外乎几方面:追求真理、崇高学术、尊重人才和思想自由。

大学的基本使命在于知识的发现与传承,“追求真理”是大学文化区别于任何其他组织的价值取向。由“追求真理”的价值延伸出“崇尚学术”,大学要推崇献身学术研究。“崇尚学术”又具体体现在“尊重人才”,要落实教师治学的主体地位,“思想自由”是学术创新的前提,要求大学具有独立的自由的精神。学术的自由本质上建立在个人自由之上,人格不独立,没有自由宽容的氛围,就很难涌现出杰出的人才和原创性的学术成果。

对内凝练特色与文化,要得到内部的深刻认同;对外塑造形象,要形成外界一致的习惯性认识。如何把我们有形的优势和无形的文化凝练出来,传递出去,是文化建设面临的重要任务。

记 者:怎样塑造这种“追求真理、崇尚学术,尊重人才和思想自由”的大学文化?在大学文化建设中,我们主要面临哪些问题?

王安民:大学文化的塑造是现代大学发展的内在要求,近些年来,大学越来越自觉地关注自身文化的塑造。过去传统的观点认为文化具有顽固的连续性,所以要改变文化很难,需要付出的代价大,经历的时间漫长。但人们注意到,在社会大变革时期,文化观念的快速变化是可能的。人们看到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我国延续数千年的文化观念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前,我国的大学教育体制正面临着重大的变革,大学文化的变革也迎来了历史的机遇。我想,塑造大学文化有这么几个方面:

第一,制度建设是推动文化建设的重要手段,塑造大学文化需要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制度与文化是相互交叉的,有“制度文化”这样一个概念,有什么样的文化基础就有什么样的制度,反过来,制度通过规范行为来塑造人,也可以促进文化建设。这方面,企业界有成功的案例。好的制度一直坚持下来,人们新的观念在这一过程中也养成了,这对文化的塑造有深远的影响。所以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对于大学文化建设有着更根本更深层面的意义。

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配置是当前涉及现代大学制度讨论较多的一个话题。我国现行大学制度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大学的“行政化”,大学作为一个学术组织越来越像一个行政组织,这与现代大学制度的理念是相背离的。大学的行政化的本质不在于为大学划分行政级别,而是以行政手段配置学术资源这一问题。由此造成了学术权力、民主权利的弱化或缺失。行政化的一个表现是,学术委员会仅成为咨询机构,或者与行政体系一体化,使得“教授治学”的学术权力大打折扣。为什么要强调学术权力?除了发挥教授学术治理的主体与参与作用外,还在于行政系统由于自身的特点不足以对复杂的学术问题作出科学的判断,同时还有利于排除非学术因素对学术决策的干扰。行政化的另一个表现是,校院级学术权力的配置过于集中到学校层面。而实际上,涉及学术的问题,包括人才的评价等问题,学院都是最有发言权的。在国外大学里没有多少人愿意当官,而国内大学里不当官,学术上的发展就会受到限制,说明行政主导已深入到大学的机体之中。

当然,现代大学制度的建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它涉及到国家整个教育体制的改革,不是一所大学的努力能根本解决的问题。但我们应该积极探索,逐步推进。目前,一些大学在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方面的探索已经迈出了可喜的步伐,比如,由学术委员会或教授会行使相对独立的学术权力。重要的是我们要跟上国家教育体制改革的步伐,或走在同类大学的前列,否则大学文化的建设将缺乏必要的制度支撑。

第二,大学文化的塑造需要教职员工的广泛认同与参与。没有广泛的认同,就不可能形成共享的价值理念与行为规范,文化建设就只能停留在“口号”或“形象工程”的层面,甚至可能导致负面的认知。大学文化建设需要广泛的参与,通过对现存文化的检讨与反思,在广泛共识的基础上,凝练出大学文化的理念,并通过广大教职员工的自觉行动,融入到教学、科研实践之中。

如何保证教职工参与文化建设的意识与热情?前提是教职工的民主权利得以保障与发挥。“民主”是个政治概念。在这里讲的“民主”,不是要人人行使学校管理的行政权力,而是大学管理是否做到了“以人为本”,是否尊重了人的基本权利。“以人为本”作为现代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理念,具有丰富深邃的内涵,具体到现阶段的大学来说,我认为有几个基本要求:一是大学发展要以人才为本,二是大学管理要尊重个人的基本权利,三是大学运作要体现人文关怀。近些年来,大家在以人为本、尊重人才这方面越来越形成共识,也做出了很多努力,但是在一些具体问题上,是否很好地尊重和保障了教师的基本权利,是否很好地体现了人文关怀,在这两点上是需要反思的。在尊重个人基本权利方面,有的管理人员这方面的意识不强,行使了不属于自己职权范围的权力,有时甚至触及了法律而无意识。在体现人文关怀方面,过去学校给老师们发过蓝布大褂,上课的时候套在外面防粉笔灰。学校还发过人造革提包,让老师们装学生作业、教学资料,这种包有的老师一提就提了一辈子。越是在细微之处就越能体现人文关怀,这些都是小事,花不了多少钱,却想到了教师们的切实需要,体现了对大家的关怀。

第三,大学文化的建设需要一定的硬件平台作为载体,特别是一定的空间条件。一种文化形成的一个必要前提是,相关人群需要长期在一个相对独立的地域内活动。就这点而言,我校的大学文化建设面临很多不利因素。大学文化的基础是学院文化,但是学校的规划建设并不是以学院为单位来布局的,没有一个学院在空间上是完整独立的。文化有一个可视的形象问题,比如形象墙、学院历史与文化的展示陈列空间等,而学院的文化建设缺乏这样的有形载体和空间。同时,文化的形成需要基层的参与和认同,而学院的老师分散在不同地点或在家办公,工作中很少接触,长此以往,不利于教师之间的交流、沟通和学院文化的孕养。这些年,我负责学院人事人才工作,有一点感触很深,就是文化建设对于人才培养、人才队伍建设非常重要,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文化留人”。我院近来一直致力于一种宽松和谐、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能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文化氛围的营造,已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由于以上内在的问题,目前做的还远远不够。

记 者:关于今天的话题,您还有什么要强调或者补充的吗?

王安民:大学文化建设与大学特色建设实际上是相辅相成的。对内凝练特色与文化,要得到内部的深刻认同;对外塑造形象,要形成外界一致的习惯性认识。如何把我们有形的优势和无形的文化凝练起来,传递出去,是文化建设的面临的重要任务。

摘自《西电科大报》2010年6月12日总第411期

关闭窗口
文章评论:
匿名发布验证码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
当前位置:首页>>永不消逝的电波>>校史春秋>>大学之道>>正文
版权所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档案馆
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