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西电记忆 人物访谈 百名将星 西电学人 校史春秋 校史研究 影音档案 留影存照 史料捐赠 我要留言
流金岁月
第五部分 中央军委工程学校时期
2015-05-07 17:47审核人:

筹建中央短波备用电台

□ 张伟吉

【作者简介】张伟吉,辽宁省锦西县人,1927年10月生。1949年4月参加革命。1955年11月入党,历任学员、助理员、技术员、学校实习工厂厂长

1951年秋,随着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发展,为预防美帝国主义对我内地进行报复性轰炸,中央军委工程学校一部接受了上级交给的一项紧急任务——在张家口建立一个中央备用的短波电台,以备北京的中央台遭到轰炸时使用。

中央军委工程学校一部是一所专门培养通信人才的高等学府,当时已开办有无线电、有线电专业的大学本科班和大学专科班,为适应教学需要,还有专供学员实习用的实习工厂。在建国初期,它已具备了相当的技术力量。这所学校,是在解放战争年代我党自己创办的,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它为前线培养了不少通讯人才。因此,中央把建立备用电台的光荣任务交给这所学校是很自然的。

建台工作由学校和张家口电信局共同完成,学校负责电台安装的工程技术事宜,电信局负责全部经费及天线架设、场地修建等事项。

学校抽调了实习工厂原修试组组长张华明和组员王子玉、第一实习区队的金钧、钱家爽两名半工半读的学员和我五个人组成电台组,张华明任组长,负责具体建台工作。不久,又调来戴公华、盛才超两名刚毕业分配到学校的大学生。张家口电信局也派了两位同志参加这项工作。

7.5kW的短波发射机,要由外地临时拆转到张家口,要求设备运到后,在短期内尽快安装、调试好,确保早期达到备用状态。

当时这个任务对我们几个人来说,确实是一个新的艰巨的工作。张华明、王子玉两位老同志过去虽然搞过电台工作,有些经验,但也没有建过大的电台。我们几个新手就更不用说了,小电台也没有搞过,只是在实习中使用过几次。领导动员我们大胆地承担起任务,在工作中学习,边学边干,建好这个电台。

建台地点选在学校卫生所院内的地下室。这是一个日本投降前修建尚未全部完工的地下室。总面积有400余平方米,其中有三个大间,各有近百平方米,三个小间,各有30余平方米。地下室由于长期不用,又没有通风设备,内部潮湿不堪,值班人员睡一夜,被子就像湿透了似的,一天不晒太阳就没法用。最后,只好在地下室出入口的阶梯上架起一张床,才解决了晚上睡觉的困难。

设备运到之前,主要任务是搞室内整修和室外天线架设工作。电台组选了一个大间作机房,一个小间作播音室。我们对内部进行了简单的粉刷,在机房开了一个天线馈线口,改善了一下通风状况,并修了几个大壁炉。设备运到后,我们对场地日夜不停地烘烤了一周,地下室基本上被烘干了,解决了潮湿问题。

场地这样因陋就简地改造后,我们就开箱清点、验收运来的器材设备。这虽然是一部拆迁的旧发射机,但从我们验收结果来看,拆迁工作做得非常严肃认真,工作质量确实是高水平的。那么一部大设备,拆转一次连一个螺钉、一条导线都不缺少,这为我们顺利地安装、调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验收清点后,就开始进行装机工作。我们一致提出,要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绝不让带锈的螺钉上机,不给以后工作留下任何隐患。大家一齐动手,把锈蚀的螺钉逐个用细纱布磨擦干净,对每个零部件都进行认真的清洁处理,日夜苦战了一周,完成了整机的安装工作,经调试完全达到了该机的技术指标。

播音室的建设也是力求简单。从天津订购了一部前置放大器,买了两部进口的钢丝录音机,配一部电唱机、一个话筒,用沙发布做了一个与房子大小差不多的套子往室内一挂,就代替了吸音壁。经过试播试听,效果基本上符合要求,我们圆满地完成了任务。以后就转为备用状态,定期开机进行维护工作。由于形势的发展,这个电台一直备而未用,以后又拆迁了。

对于建台工作,军委工校一部主任孙俊人同志非常重视,虽然他工作很忙,却经常抽出时间,给我们讲建台的意义,讲工作作风,讲技术理论,既严格要求,又放手让我们大胆工作,自始至终指导着我们安装调试,确保这次建台工作的胜利完成。他对我们孜孜不倦地培养教育,对革命工作认真负责的精神,深入细致的领导作风,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至今记忆犹新。

上一页下一页[123456789101112131415]
关闭窗口
当前位置:首页>>永不消逝的电波>>校史春秋>>流金岁月>>正文
版权所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档案馆
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
Baidu
map